《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_1

上传人:新** 文档编号:499613520 上传时间:2023-07-22 格式:DOCX 页数:95 大小:60.7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_1_第1页
第1页 / 共95页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_1_第2页
第2页 / 共95页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_1_第3页
第3页 / 共95页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_1_第4页
第4页 / 共95页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_1_第5页
第5页 / 共9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_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_1(9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老师,通常须要用到教案来协助教学,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以下是我细心整理的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1教学过程:一、导入请大家翻开课本第92页,今日们学习一篇新的古文邹忌讽齐王纳谏。我们先来看题目。从题目中我们能得到什么信息呢?一个是本篇古文涉及到的两个人物,邹忌和齐王;另一个是这篇古文将要讲的两件事,邹忌讽齐王和齐王纳谏。大家在细致视察一下题目,在“邹忌讽齐王”中,“齐王”是做“讽”的宾语,而在“齐王纳谏”中,又是做“纳谏”的主语,这种在同一个句子中,同时做两种句子成

2、分的词语叫做兼语,而这种兼语短语充当谓语的句子叫做兼语句。我们再来看一下“讽”字,在课文的注解是什么样的?是用含蓄的话示意或劝说。为什么这里用“讽”呢?为什么邹忌要用含蓄的话去示意或劝说齐王呢?为什么不直言进谏呢?大家肯定还记得上节课我们学习过的勾践灭吴中,文种是怎样进谏的?很直白犀利的吧?责怪与埋怨的语气凸显在字里行间,他甚至很直白的责怪勾践“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让后乃求某成,无乃后乎?”这样的谏言,尽管是忠言,可是终归逆耳。所以尽管文种帮助勾践灭掉了吴国,立下了丰功伟绩,可是终究还是难免杀身之祸。伴君如伴虎,所以作为臣子,为了保全性命,但是又要紧守作为臣子的本分,言行举止都必需顾及许多东

3、西。所以邹忌在进谏的时候,选择了“讽”的方式,这既符合他作为臣子的身份,同时也表明邹忌的聪慧。那么邹忌将会怎样“讽”齐王的,结果又是怎样的?我们一起去文种找寻答案。二、战国策简介战国策,课文的注解中提到了战国策记载了这一系列国家的历史,主要记载的是各国谋臣测试纵横捭阖的斗争以及相关的谋议或辞说。它是我国历史上一部重要的历史著作,也是一部重要的散文著作。它的作者已经不行考证。后来经过西汉的刘向整理编辑后,才定名为战国策。因为战国策主要是以记载策士的游说活动为中心,所以战国策的文章又有这样三个特点:长于说事,无论是个人陈述还是双方辩解,都喜爱夸张渲染,充分发挥,畅所欲言;描写人物形象极为生动;书中

4、常用奇妙生动的譬喻说事,经常通过一些好玩的寓言故事来讲道理,增加论者的劝服力。大家对战国策可能有些生疏,但是对战国策中用来说理的寓言故事肯定不生疏,像亡羊补牢、南辕北辙、狐假虎威、鹬蚌相争等等。从体例上看,战国策属于国别体史书,大家还记得之前我们接触过的哪一部史书也属于这种体例呢?国语。那么大家还记得左传是什么体例的吗?编年体。三、课文分析大家在初中的时候已经接触过这篇文章了,信任大家对这篇课文的翻译应当不是很成问题,那么今日我们对这篇课文的学习那就以讲解语法学问为主,翻译课文为辅。一起去看看邹忌讽齐王纳谏是怎样进行的。首先请大家有感情的朗读一遍课文。1、先请一位学生翻译第一自然段。依据学生翻

5、译状况进行第一自然段的疏通语法学问:我孰与城北徐美?大家都知道,在古文中是没有标点符号的,在没有标点符号的状况下,我们是通过什么知道这是一句问句呢?句中有疑问词。在古代汉语中,句子一般要有疑问词的帮助,才能发出疑问。有时候是疑问代词,有时候是疑问语气词,有时候二者都用。那么大家在这句话中找找,那一个是疑问词,是属于疑问代词,还是属于疑问语气词呢。“孰”,疑问代词。“孰”字常常表示选择,可以指人,也可以指物。在文中就是指人了。大家再来看一下“孰”在句子中做成什么句子成分呢?宾语。既然是宾语,那么在疑问句中,代词作宾语,有什么规则呀?宾语前置。还记得前两篇古文中,我们学过哪些句子属于这种状况的呢?

6、“夫晋,何厌之有?”“苟得闻子大夫之言,何后之有?”(宾语是动作、行为的对象,是动作的承受者。“孰”是比美的对象,也是比美的承受者。)我刚在问哪一个是疑问词的时候,听见有同学说是“孰与”。其实“与”是一个连词。可在古书中,经常望见“孰与”连用,用来比较人物的高下或者事情的得失。像文中就是“孰与”连用,来比较人物在容貌上的高下。大家接触过的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有这样一句话“公视之廉将军,孰与秦王?”意思是:您看廉将军和秦王相比,那一个比较厉害?这是比较人物在权利与地位上的凹凸。在比较事情的得失上,也有这不少例子,像战国策齐策里的“田侯召大臣而谋曰:救赵孰与勿救”意思是田忌召集大臣商议说:救赵和不

7、救赵,哪个得哪个失呢?这是比较在事情上的得失。城北徐公,齐国之漂亮者也这是一个推断句。推断句是依据谓语的性质给句子分类得出的一种句型,它是对事物的属性作出推断,即说明某事物是什么,或不是什么。那么在这一句中,那一是属于谓语部分呢?要找出谓语部分,这就得先了解古代汉语中的推断句的表达习惯。古代汉语的推断句和现代汉语不同,一般不用系词“是”,而是用名词性谓语(即,用名词或名词性词语充当谓语)干脆表示推断。在句子的末尾,经常可以加上语气词“也”加强推断句的确定确认语气。所以在这一个句子中,谓语部分就应当是“齐国之漂亮者”。这是古汉语中推断句的一种类型。接下来,我们还会接连的接触古汉语中推断句的其它表

8、达方式,大家要留意学问的积累。(可以建议学生特地找一本本子记录古文的语法学问,这样有利于学生古文语法学问的系统积累)。忌不自信这是一个否定句。这里应当是翻译为“邹忌不自信”还是“邹忌不信任自己(比徐公美)呢”?是后者。这样看来,这里的“自信”就应当与现代汉语中的自信不一样了,取后面的翻译的话,我们是把“自”与“信”的位置对调了。为什么要这样翻译呢?这又涉及到古汉语中,否定句的一个语法规则。在古汉语中,否定句中有“不、毋、未、莫”这些字,假如代词作宾语,宾语要前置,放到谓语动词的前面。所以句子中把“自”提前了,放到了“信”的前面,其实正确的依次应当是“忌不信自”。前面我们学了一个问句中的宾语前置

9、句,这里是一个陈述句中的宾语前置句,大家可以在课后把这两种宾语前置句放在一起比较,看看它们有什么异同。坐与谈这是一个省略句。在详细的语言环境中,只要不发生歧义,就可以省去句子的某些成分。这些省去了某些成分的句子就叫省略句。古汉语省略的成分是多样的,如主语省略、谓语省略、宾语省略、兼语省略、介词省略、分句省略等等。在一句中,我们看看它省略了那些句子成分。省略了主语,翻译的时候要记得补充省略的部分。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这也是古汉语表推断的一个典型句型。前面我们学的推断句是谓语后面干脆加“也”。但在这一句中,我们看到了“者也”这样的句型。所以古文的推断句也可以是这样的,在主语后面加语气词“者”表提顿

10、,然后再在谓语后面加语气词“也”。这里是对妻子认为我美的属性作出推断,是因为妻子偏爱我。2、疏通其次段的文义,说明一些重点的字词今齐地方千里这里的“地方”与现代汉语中的“地方”是不一样的,现在汉语中的地方是指某一个区域,或者是与中心相对的各级行政区划的统称,但在这里,得分开翻译,地,土地;方,方圆。本句就是现在齐国土地方圆千里。左右这里指身边的跟随的人,现在汉语中也有这种意思,所以严格的说来这不算是一个古今异义词3、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面”名词做状语。在现代汉语中,一般名词一般不能单纯作状语,它通常跟介词结合,组成介宾短语,才能作状语(当面)。但在古代汉语中,名词可以干脆放在动词前面,起修

11、饰和限制作用,作该动词的状语。在这里,“面”做状语,表示完成动作行为所凭借的工具或实行的方式,“面”表示的是“刺”的方式,即“当面表达”的意思。4、疏通完本篇文章,那么我们重新来看一下,邹忌讽齐王纳谏是怎样进行的?明确:先是用自己的小事,悟出道理,然后进谏齐王,进谏的时候不是单刀直入,而是不把自己的切身体会讲给齐王,然后以类比推理的方式讲出“王之敝甚矣”,完成进谏。5、探讨邹忌进谏方式的妙处提示:个人小事与国家大事之间有共同点,那就是受蒙蔽。邹忌以这个为突破点入手,既可以使深邃的大道理变得浅显易懂,同时也投齐王所好,(爱听隐语),使齐王简单接受。6、探讨课文中人物形象邹忌:作为课文的中心人物,

12、他是一位足智多谋、娴于辞令、深谙君王心理的谋士。作为齐王的谋臣,他能从日常生活联想到关系国家治乱的大事,可谓忠于职守,勤于王事。在妻、妾、客的交口赞扬中,他没有得意忘形,而是进行调查、比较,最终实事求是地承认自己“弗如远甚”。这说明他有实事求是的看法,头脑冷静,擅长思索,视察事物深化细致,具有丰富的社会阅历,能透过现象看本质,最终得出正确的结论。一旦考虑成熟,他毫不迟疑地向君主进谏,反映了他“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的坦荡胸怀。他的进谏,也不像战国时期的说客那样,靠夸夸其谈、危言耸听去游说国君,而是以耐人寻味的小事打动齐王,以己之受蔽推论到齐王之受蔽,收到了较好的效果。齐王:他是一位有魄力的开明君

13、主。他深深懂得收买民心的重要,勇于听取不同的看法。邹忌当面说“王之蔽甚矣”,他不仅没有生气,反而闻过则喜,认为“善”,表示赞同,并且立刻付诸实施,制定了对进谏者的嘉奖方法。更犯难能珍贵的是,他还能广开言路,依据人们对朝政的指责争论,兴利除弊,进行大胆的政治改革。须要指出的是,作者对齐威王有明显的美化成分。7、探讨说话艺术(略)8、总结全文9、课后作业背诵全文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2教学目标:1、能精确地朗读课文,力求读出人物语气和故事特定情境。2、利用课文注释,疏通文意,了解“私、修、间”等14个常用词语的用法,归纳义项,驾驭几个特别句式。3、观赏邹忌的讽谏艺术。体会古代志士为了国家利益勇于讽谏的

14、思想,理解古代明君勇于纳谏的大度胸怀。课前打算:1、自渎课文,利用工具书,疏通文意。2、搜集资料,了解邹忌及齐王其人。教学过程一、导入唐朝名臣魏征曰:“以铜为镜,可以正方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亡;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历代君主要成就一番霸业,身边没有几位敢讲谏的大臣是不成的。但中国有句古话,“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封建社会,皇权威威,不行侵扰,有多少谋臣良相出于对国家尽责,对国君尽忠的赤诚之心,劝国君改正过失,冒死进谏,但大多因批龙鳞、逆圣听而惨遭杀身之祸。这类的例子同学们都知道哪些呢?(学生从正、反两方面举例)赤胆忠心的志士仁人一片丹心令人感动,他们的命运令人惋惜,同时也引起我

15、们的反思,“忠言”就肯定要“逆耳”吗?今日,我们要学习的就是一个进忠言的故事,看主子公是如何做的,结果又是怎样?(板书:课题)二、解题1、思索:文题有几层意思?讲解“讽谏”。明确:题目“邹忌讽齐王纳谏”点明白文章内容的两个方面:邹忌讽齐王,齐王纳谏。讽:讽谏,即用示意、比方的方法委婉地规劝。封建社会,皇权威威,不行侵扰,有多少谋臣良相因批龙鳞、逆圣听而惨遭杀身之祸。伍子胥赐剑自刎,比干剖腹挖心,屈子放逐,司马迁蒙宫刑之辱,都是千古奇冤!然而,邹忌却敢于劝告齐威王要从谏如流,他凭借的正是一个“讽”字,一种聪慧奇妙的劝谏方法。2、本文涉及的两个人物你了解多少?明确:邹忌,齐国的谋臣,历事桓公、威王、宣王三朝,以敢于进谏和善辩著称。据史载,一次,邹忌听齐威王弹琴,他就借谈论弹琴,阐述治国安民之道,齐威王听后,大为赞许,封他为齐相。而当时的谋士淳于髡不服,就用隐语向邹忌提了关于修身、处世、安民、用贤、治国五个难题,邹忌都能对答如流。辩论结束后,淳于髡对他的仆人说,看来这个人破格重用的日子不会远了。时过一年,威王果真封邹忌为成侯。邹忌不仅是一个能言善辩的雄辩家,而且是一个有远见的政治家。齐威王,是一个很有作为的君王。据史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