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必先立矢以从之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499606456 上传时间:2023-09-24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16.0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的必先立矢以从之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的必先立矢以从之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的必先立矢以从之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的必先立矢以从之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的必先立矢以从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的必先立矢以从之(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的必先立 矢以从之例谈制定教学目标原则和方法清泉镇中心小学:杨晓玲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卢姆认为:“有效的学习始于准确地知道应该达到的目标是什么。”因此,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是课堂教学的灵魂。它指导和制约着整个教学活动,对保证课堂教学的有效开展至关重要。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教学目标的制定往往流于形式。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似曾相识的表述:1.学会生字新词。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理解内容,受到情感熏陶。如此制定教学目标,弊端显而易见,模式化、标签化,貌似放之四海而皆准,实则形同虚设,致使整个教学活动从一开始就注定它是一节低效或无效的语文课。那么,该怎样制定教学目标呢?下面,我人

2、教版三年级的一组课文为例,说说制定教学目标应该遵循哪些原则。1.基于课标,体现科学性课程标准是语文教学的行动指南。教学目标的确定必须体现课标精神,尤其是要落实好年段目标的相关要求,做到不越位,不缺位,不错位。掌声是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的课文,讲述了身患残疾、性格忧郁的小英,在掌声的鼓励下,战胜自卑,变得乐观开朗的故事。文中这样写道“小英在大家的注视下,终于一摇一晃地走上了讲台。就在小英刚刚站定的那一刻,不知是在谁的带动下,骤然间响起了一阵掌声。那掌声热烈、持久,小英感动得流下了眼泪。掌声渐渐平息,小英也镇定了情绪,开始讲述她童年的故事。故事十分动人,她的普通话也很好。当她结束演讲的时候,班里又响起

3、了经久不息的掌声。小英向大家深深地鞠了一躬,然后,在同学们的掌声里微笑着走下讲台。”课文教学的重难点是感受掌声的力量,体会英子心理的变化。课程标准中关于中年级阅读教学的要求中有这样的表述,“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根据这一要求,我们可以结合文本实际,落实细化出这样的教学目标“找出描写两次掌声的句子,联系上下文,理解关键词语的意思,理解两次掌声的含义。”如此一来,既落实了课标的理念,又突破了重点难点,可谓一举两得。2.尊重学情,体现主体性教学目标的行为主体不是教师,而是学生。教学目标的制定应该尊重学情,指向学生,找准教学的着力点,使学生能够跳一跳,

4、摘到果子。灰雀是人教版三年上册的课文。文章讲述了列宁和一个小男孩之间发生的关于灰雀的故事。列宁循循善诱,男孩知错就改,灰雀失而复得,结局皆大欢喜,故事耐人寻味。有位教师制定的教学目标中,有这样的表述:“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培养学生知错就改的意识,使学生受到保护鸟类的教育。”从学情的角度分析,这样的表述,有两点值得商榷。一是“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表述过于笼统,放之四海而皆准,实则目标不清,重点不明,缺乏教学着力点和落脚点。从整体看,尽管这篇课文篇幅短小,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好似难度不大。其实,对于学生而言,朗读的难点是人物的对话,比如,男孩的话“没我没看见”,要读出胆怯、断续的语气,

5、列宁的话:“多好的灰雀呀,可惜再也飞不回来了”要读出若有所思、略带惋惜的语气。朗读时需要反复揣摩,认真拿捏。因此,建议把这一目标调整为“分角色朗读人物对话,读出不同的语气。”二是“培养学生知错就改的意识,使学生受到保护鸟类的教育”,是站在教师教的角度,而非学生学的角度进行表述的,建议调整为“受到诚信教育,培养环保意识。”3.凸显语用,体现学科性语文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落实语用是2011版课标的核心理念。要把这一理念落实在制定教学目标的过程中,体现语文教学的学科性。盘古开天地是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的课文,这是一个众所周知的远古神话,内容不必赘述。其中,二三自然段关于盘古开天辟地

6、的描写,语言生动,用词准确。比较典型的有,描写盘古动作的词语“抡、劈、顶、蹬”等词语,描写天地分开后变化的叠词“渐渐分开,缓缓上升,慢慢下降”,描写不同物质状态的反义词“轻而清”“重而浊”,从语用的角度,有必要让学生理解揣摩、积累运用。因此,教学目标中应该有这样的表述“朗读二三自然段,结合相关的动词、叠词、反义词,体会关键词语表情达意的作用。”再如,第四自然段描写盘古倒下后的变化,“盘古倒下后,他的身体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他呼出的气息,变成了四季的风和飘动的云;他发出的声音,化作了隆隆的雷声。他的双眼变成了太阳和月亮;他的四肢(zh),变成了大地上的东、西、南、北四极;他的肌(j)肤,变成了辽(

7、lio)阔的大地;他的血(xu)液(y),变成了奔流不息的江河;他的汗毛,变成了茂盛的花草树木;他的汗水,变成了滋润万物的雨露”这段话想象神奇,合情合理,适合补白训练,拓展运用。因此,教学目标中可以加入这样的表述“有感情地朗读第4自然段,能合理想象,补写一、两句”,以期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4.内容恰切,体现操作性常言道“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教学目标切不可泛泛而谈,流于形式,不能贴标签,模式化,应当恰切得当,体现可操作性。检阅是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课文讲述了波兰某所学校的儿童队员,在参加国庆游行检阅时,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让拄拐的博莱克走在第一排,赢得了人们的称赞。从文本的叙事情

8、节上讲,矛盾焦点出现在队员们讨论如何让博莱克的上场方案上。课文中有一连串的问句,“劝他不去?要不把他放在队尾?再不就把他藏在队伍中间?可是跟他怎么说呢?谁去跟他说呢?”就指导朗读而言,把握好这组问句的情感和语气,是这一课的重点和难点。因此,我们如果再用“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作为教学目标的话,就大而化之,流于形式了。倒不如改成“能有感情地朗读一组连续的问句”来得具体明确,富有针对性和操作性。5.表述准确,体现规范性教学目标的表述应当科学、准确、规范。教学目标从形式上来说,大体由四个要素组成,一是行为主体,是学生而非教师,尽管行文时通常省略,但角度应当注意。二是行为条件,要说明达成目标的手段或情境。

9、三是行为动词,说明要做什么。四是行为程度,要说明达成什么程度或结果。还是联系掌声一课,为落实课标中提出的“初步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这一课程目标,我们可以结合年段特点和文本实际,落实细化为“能用关键词语把课文的主要内容补充完整”。我们可以创设这样的语境“上小学的时候,我有个同学叫(什么名字)。上课的时候,老师让她(干什么),同学们送给她一阵(怎样的)掌声,故事讲完了,教室里有响起了(怎样的)掌声。”“能用关键词语把课文的主要内容补充完整”这一表述,基本体现了教学目标的四个要素。行为主体,明显是指学生。行为条件就是“用关键词语”。行为动词就是“补充”。行为结果就是“完整”。因此,我们可以把这一方法运用到日常教学中,以便检验教学目标表述是否规范,是否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南宋学着叶适在水心别集十五终论中有言:“论立于此,若射之有的也,或百步之外,或五十步之外,的必先立,然后挟弓注矢以从之。”借用此语形容教学目标与教学行为的关系,可谓一语中的。作者单位:甘肃省张掖地区山丹县清泉镇中心小学 邮 编: 734100电 话:1368932385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