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权劝学的原文以及翻译

上传人:re****.1 文档编号:499601571 上传时间:2022-10-31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0.1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孙权劝学的原文以及翻译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孙权劝学的原文以及翻译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孙权劝学的原文以及翻译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孙权劝学的原文以及翻译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孙权劝学的原文以及翻译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孙权劝学的原文以及翻译》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孙权劝学的原文以及翻译(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孙权劝学的原文以及翻译孙权劝学的原文以及翻译孙权劝学选自资治通鉴。该文通过叙述孙权劝学和吕蒙 学有所成的故事,表明读书大有好处的道理,并告诫人们刻苦学习的 重要性。下面请欣赏小编为大家带来孙权劝学的原文以及翻译,希望 对大家有所帮助!孙权劝学的原文以及翻译原文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 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 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 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 友而别。阅读练习1、文学常识填空。

2、孙权劝学一文作者是,是 时代的政治家、史学家。他主持编 攥的 ,是我国最大的一部史书。2、找出孙权劝学一文中的成语并解释。(写一个)3、解释下面句子中的加点词。(1) 卿今当涂掌事( )(2) 但当涉猎 ( )(3) 蒙辞以军中多务 ( )(4) 及鲁肃过寻阳( )4、根据语段内容回答。(1) 表现孙权对下属吕蒙爱护、器重和希望的一句话是:(2) “刮目相待”后,鲁肃有何举动?说明了什么?5、将下面的文言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6、从吕蒙的变化中你得到了什么启发 ?请结合伤仲永一文简 要谈谈自己的看法参考答案1、司马光北宋 资治通鉴2

3、、刮目相待:用新的眼光来看待。“吴下阿蒙”原指三国时期吴国大将吕蒙。意思是说人没有学问 的意思。现在多用在他人有了转变方面,凡学识大进,或地位从低下 而攀高了,以及穷困而至富有了,都可以用此语。3、(1)当道、当权(2)粗略的阅读(3) 推托(4) 到4、(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2)与吕蒙结友,说明鲁肃对吕蒙的赏识、认可。5、只是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只是应当粗略地阅 读,了解以往的事情罢了。)士别三日,就要重新另眼看待,长兄知道这件事太晚了啊!6、只要乐于学习,善于学习,就会寻找一切机会去学习,最终有 所成就。再聪明的人,如果放弃学习,终将一事无成。二:1、文中最突出的

4、描写方法是什么? 答:用对话的方法进行语言描写。2、本文所揭示的道理对你有什么启示?答: 我的启示是:1、开卷有益,只要有学习,就会有收获;2、士别三日 刮目相看,我们要以开放的眼光看待别人。3、句子翻译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译文:你今天掌管权事,不可以不学习啊。(V)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译文:我哪里是让你研究儒家经典做个博学多才的人呀!(V)3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译文:你今天的才干和谋略,不再是在吴县时的阿蒙啊!(V)4、孙权劝学选自资治通鉴 ,该书是宋(朝代)司马光 (人名)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 年间的史事。孙权劝学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孙权劝学

5、阅读答案及原文 翻译5、孙权劝学的原因是:“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孙 权劝学的学习方法是:“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孙权劝学 劝的语言是:“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孙权劝学的成果是:“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以上均填 原句)。6、鲁肃的话表现了他惊讶、敬佩的感情,也从侧面写出了学有所 获;文末的“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原文)更进一步阐明了 这一点。7、文中可以提炼的一个成语是:士别三日,刮目相看。8、说说文中描写的三人各自的性格特点孙权: 吕蒙: 鲁肃:孙权:豁达、大度,待人坦诚,平易,有幽默感的一位明君;吕 蒙:机敏精干,虎虎有生气的将才;鲁肃:忠厚

6、的长者。9、用原文回答 孙权为什么要劝吕蒙学习?答: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表明吕蒙自己治学的毅力和自信心的语句是哪句? 答: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10、鲁肃为什么与吕蒙“结友”?答:因为鲁肃为吕蒙的才略所折服而愿与之深交,表明鲁肃敬才, 爱才。二人情投意合。这最后的一笔,是鲁肃“与蒙论议”的余韵, 进一步从侧面表现了吕蒙才略的惊人长进。11. 本文和伤仲永在内容和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答:本文写吕蒙“当涂掌事”之后,经孙权劝说“乃始就学”, 其才略很快就有了惊人的长进;伤仲永写出方仲永幼年聪慧过人, 却因其父“不使学”而“泯然众人”。两文的内容都与学习有关,却

7、一正一反,一是年长好学,学有所成;一是幼年不学,毫无所成,从 不同方面说明了学习的重要性。两文的写法不同,本文以对话为主, 言简意丰;伤仲永叙议结合,借事说理。注释1、初:当初,起初,这里是追述往事的习惯用词。2、权:指孙权,字仲谋,吴郡富春(浙江富阳)人,黄龙元年 (公元 222 年)称王于武昌(今湖北鄂城),国号吴,不久迁都建业, (今江苏南京)。222 年称帝。3、谓日:谓,告诉;连用表示“对说”。4、吕蒙:字子明,三国时吴国名将,汝南富陂(今安徽省阜南县 东南)人。5、卿:古代君对臣或朋友之间的爱称。6、今:如今。7、当涂:当道;当权8、掌事:掌管事务。9、辞:推辞,推托。10、以:介

8、词,用。11、务:事务。12、孤:古时王侯的自称。13、岂:难道。14、治经:研究儒家经典。治,研究,专攻。“经”指诗经 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等书。15、博士:当时专掌经学传授的学者的官职。16、邪0(yQ):通“耶”,语气词,表示反问或疑问的语气。17、但:只,仅。18、当:应当。19、涉猎:粗略地阅读。20、见往事:了解历史。见,了解;往事,指历史。21、耳:语气词,表示限制语气,罢了。22、多务:事务多,杂事多。务,事务。23、孰若:与相比如何;谁像(我)。孰:谁,哪个;若: 比得上。24、益:好处。25、乃:于是,就。26、始:开始。27、就学:指从事学习。28、及:到了的时候。29、过:

9、到。30、寻阳: 县名,如今湖北黄梅西南。31、与:和。32、论议:讨论议事。33、大:非常,十分。34、惊:惊奇。35、者:用在时间词后面,无翻译。36、才略:军事方面或政治方面的才干和谋略。37、非复:不再是。复:再。38、吴下阿蒙:指在吴下时的没有才学的吕蒙。吴下,指吴县, 如今江苏苏州。阿蒙,指吕蒙,名字前加 阿,有亲昵的意味。现指 才识尚浅的人。39、士别三日:与读书的人分别几天。三:几天,这里指“几”。40、即:就。41、更:重新。42、刮目相待:另眼相看,用新的眼光看待。 刮目:擦擦眼。待: 看待。43、大兄:长兄,这里是对同辈年长者的尊称。44、何:为什么。45、见事:认清事物

10、。46、乎:啊。表感叹或反问语气。47、遂:于是,就。48、拜:拜见。孙权劝学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古诗词鉴赏49、别:离开。50、为:成为。51、阿蒙:名字前面加阿,有亲昵的意思。52、肃:指鲁肃。译文:当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掌管大事,不可以不学习! 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忙来推辞。孙权说:“我难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 当博士吗?只是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你说(军中)事务 繁忙,谁比得上我(事务多)呢?我经常读书,自认为有很大的好 处。”吕蒙于是开始学习。到了鲁肃来到寻阳的时候,(鲁肃)与吕 蒙讨论议事,(鲁肃)十分惊奇地说:“以你现在的才干和谋略,不 再是当年的吴下吕蒙了!”吕蒙说:

11、“读书人离别多日,就要重新用 新的眼光看待,长兄知道这件事太晚了啊!”鲁肃于是拜见吕蒙的母 亲,与吕蒙结为朋友,然后分别了。赏析该文写的是吕蒙在孙权劝说下“乃始就学”。先向吕蒙指出“学 的必要性,即因其“当涂掌事”的重要身份而“不可不学”;继而现 身说法,指出“学”的可能性。使吕蒙无可推辞、“乃始就学”。从 孙权的话中,既可以看出他的善劝,又可以感到他对吕蒙的亲近、关 心和期望,而又不失人主的身份。“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是情不自禁的赞叹,可见鲁肃十分惊奇的神态,以他眼中吕蒙变化之 大竟然判若两人,表现吕蒙因“学”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惊 人长进。需要指出的是,鲁肃不仅地位高于吕蒙

12、,而且很有学识,由 他说出这番话,更可表明吕蒙的长进确实非同一般。“士别三日,即 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是吕蒙对鲁肃赞叹的巧妙接应。 从吕蒙的答话中可见吕蒙颇为自得的神态,吕蒙以当之无愧的坦然态 度,表明自己才略长进之快之大。孙权的话是认真相劝,鲁肃、吕蒙 的话则有调侃的意味,二者的情调是不同的。其才略很快就有惊人的 长进而令鲁肃叹服并与之“结友”的故事,说明了人只要肯学习就会 有长进,突出了学习重要性。文章注重以对话表现人物。对话言简意丰,生动传神,富于情趣。 写鲁肃、吕蒙对话,一唱一和,互相打趣,显示了两人的真实性情和 融洽关系,表明在孙权劝说下吕蒙“就学”的结果,从侧面表现了吕

13、 蒙的学有所成,笔墨十分生动,这是全文的最精彩之处。道理启示(1)不要以一成不变的态度看待他人,要以开放的眼光看待事物(2)不能因为事情繁忙就放弃学习,坚持读书是有益的。(3)要善于听取他人好的意见并去做。(4)不但自己要学好,还要催动附近的人也要学习,让社会也一 起进步。(5)劝人要讲究策略。(6)不要找借口不听从别人。(7)只要发奋学习,就能积学修业,学有所成。(8)读书给人以乐趣,给人以光彩,给人以才干。(9)一个人即使基础差,但只要端正态度,刻苦努力,就能学到 知识,并提高自己的认知水平和办事能力。(10)求知可以改变人的天性。人的天性犹如野生的花草,求知 学习好比修剪移栽。只要你愿意

14、,你就会成活并成长。孙权的历史典故孙权简介 孙权(公元182252),字仲谋。吴大帝,三国时吴国的建立者 吴郡富春县(今浙江富阳)人。父孙坚,自称为春秋时大军事家孙武 之后。曾任长沙太守,封破虏将军。兄孙策,为讨逆将军,封吴侯。孙权 19岁就继承其兄孙策之位,力据江东,击败了黄祖。后东吴 联合刘备,在赤壁之战击溃了曹操军。东吴后来又和曹操军在合肥附 近鏖战,并从刘备手中夺回荆州、杀死关羽、大破刘备的讨伐军。曹 丕称帝后孙权先向北方称臣,后自己建吴称帝,迁都建业。孙权英武果断,胆略过人。他曾在濡须口一带,乘大船侦探魏军 阵容,异常镇定自若。魏军弓箭齐发,箭镞集中在船的一侧。孙权下 令掉转船头,再

15、以另一侧受箭,待箭匀船平后再安全驶回。他“博览 书传历史”颇有才华。他曾写信给曹操说:“春水方生,公宜速去足 下不死,孤不得安。”短短16 字,寓意很深。东汉建安十三年(公元二零八年),曹操战败刘表,取得荆州, 企图一举灭吴。他对孙权声称:今治水军 80 万方与将军会猫于吴。 孙权没有被曹操的气势汹汹所吓倒。他果断地采纳鲁肃的建议,与刘 备结成同盟,在著名的赤壁之战中,用火攻战术大破曹军,奠定了三 国鼎立的局面。孙权审时度势,考虑重新选择一个合适的政治中心。建安十六年 (公元 211 年),他在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后,毅然决定自京口(今镇 江)徙治秣陵(今南京),又在石头山建石头城。次年改秣陵为建业。 黄初二年(公元 211 年),因与刘备争夺荆州,为便于指挥对蜀作战, 又以荆州的鄂城为政治中心,改称武昌。黄龙元年(公元 229)四月, 孙权在武昌称帝。同年九月,又将都城自武昌迁回“舟车便利,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