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复习资料

上传人:桔**** 文档编号:499601356 上传时间:2023-04-25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31.2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复习资料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复习资料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复习资料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复习资料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复习资料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复习资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复习资料(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大学生心理健康复习资料第一章心理健康与成长发展知识要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如何认识心理问题心理健康对大学生的意义如何维护心理健康第一节什么是心理健康1 健康是一种生理、心理与社会适应都臻于完满的状态,而不仅仅是生理无重大疾病。真正的心理健康标准:生理健康(身体无重大疾病)、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能力强2 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反映。3 心理健康的定义:(1)在身体、智力以及情感上在与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的心理发展成最佳的状态。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2)身体、智力、情绪十分调和,适应环境,人际关系中能彼此谦让,有幸福感,在工作和职业中能充分发展自己能力,过着有效率的生活。心

2、卫联4 心理健康的两层含义:(1)无心理疾病(2)具有一种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5 大学生心理健康标准:1. 智力正常2.情绪健康3.意志健全4人格完整5.自我评价正确6 人际关系和谐7.社会适应正常8.心理行为符合大学生的年龄特征第二节正确认识心理问题、心理健康秩序:心里康宁一般心理问题心理障碍精神疾病心理正常心理不正常心理健康心理不健康(心理问题、严重心理问题、可疑精神病)神经症、各类精神障碍二心理障碍定义:通常是一般心理问题积累、迁延、演变的结果,个体的主观体验痛苦,社会适应不良,社会功能损害较大,常伴有病理性变化,不经过专门治疗难以自行消失:主要有神经症、人格异常,性心理障碍、精神疾病等。

3、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按严重性排列):一般困扰-情绪及行为障碍-精神障碍大学生常见的心理困扰:生活适应问题、自我认识问题、学习问题、人际关系问题、恋爱与性问题、就业问题、家庭关系问题大学生常见的心理压力来源:1.经济压力2.人际压力3.情感压力4.前途压力5.学业压力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障碍:性心理障碍、人格障碍、焦虑障碍、心境障碍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产生原因:个体原因、学习教育、社会、家庭第三节心理健康与成长发展一、心理健康是大学生成才发展的必备素质(1)心理健康是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2)心理健康是大学生适应社会的需要1 )现代社会需要人才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2 )变革社会要求人才有很强的适

4、应能力(3)心理健康是大学生成功发展的需要1、对自我进行积极的调整。A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B充分认识自己与接纳自己C积极地进行人际交往D学会管理和调整情绪E培养个人自立能力F适应角色的要求2、寻求心理帮助。3、作自己的心理咨询师。第二章适应与发展第一节适应与发展对大学生成长发展的意义1. 健康生活的需要:适应是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一项最基本的标志,是大学生必备的心理素质;人生是一个不断使自己适应(自然、社会)环境的过程。2. 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3. 成功人生的需要:积极的适应就是发展。面对着当今我国剧烈变革着的社会,面对着无数的挑战和机遇,谁拥有良好的适应能力,谁就能够获取成功。“生活的成功与

5、否,要看适应能力与其内外机遇调剂融合的难度是否相对应”第二节适应与发展的含义一、什么是适应:适应是一个人通过不断调整自身,使其个人需要能够在环境中得到瞒足的过程,适应也是自我与环境和谐统一的良好的生存状态人与环境适应通过两种途径实现:1、人自身做出改变2、环境改变(但有一定限度)。通常的情况下,人们选择环境,改变环境是有一定限度的,大多数的时候,人与环境的适应要求人自身做出调整,适应既定的环境。人的适应就是一个连续不断的过程。人在社会中生存发展,就需要有良好的适应能力。二、什么是发展1 人的发展是指人生的发展,是人身心随着时间的推进,不断变化的过程。2 人的心理发展是伴随着人的身体发育成熟,人

6、的认识、情感、能力和社会性等方面获得完善成长的的过程,它是一个人整一个人生当中行为和心理的发展的过程。3 人的发展不是被动地取决于环境,人的心理活动、人对自我的认识、人的个性特点、人的积极主动精神对人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4 环境的作用最终只是允许他和帮助他,使他自己的潜能现实化,而不是实现环境的潜能。环境不赋予人潜能,是人自身以萌芽或胚胎形态具有这些潜能。每个人都存在潜能,环境只是才能发展条件,而非决定因素。我们认为:潜能发挥的重要条件是个人的实践,个人在具体环境条件下能动的活动。将环境中的有利因素统一在自己能动的社会实践活动中,人就能获得积极的适应。5 大学生处于人生发展的青年和成年阶段,在

7、这一时期,大学生必须处理好自我适应和发展的问题。6 埃克森认为,发展亲密感,建立良好的社会关系对于个人能否进入社会具有重要作用。第三节大学生适应不良的主要原因大学生新生适应不良的主要原因:A理想和现实落差引起的失落感,缺乏充分的心理准备,期望太高,缺乏明确的学习目的和奋斗目标。B自豪感和自卑感的矛盾C轻松感和紧迫感的矛盾D独立性与依赖性的矛盾大学生最易遭受的心理冲突A感情无以寄托的孤独感BC人际交往的困惑DE优势地位丧失的失落感F生活适应和自理能力较差异性交往情感难辨的困惑感缺乏目标和追求的空虚感第四节新生适应不良心理调解适应新环境、生活适应问题、学习适应问题、人际适应问题第三章认识自我第一节

8、自我意识(一)自我意识的内涵自我意识:一个人对自己各种身心状况以及自己和周围关系的一种认识,也是人认识自己和对待自己的统一。它是人格结构的核心部分。(1)自我意识的结构(从心理结构形式)自我意识:A自我认识:对自己各种身心状况以及自己和周围关系的一种认识B自我体验:对自己态度的认识C自我控制:对自己的行为态度和对他人态度的控制(2)自我意识的结构(从内容)自我意识:A生理自我:对自己身题状况的认识和评价B心理自我:对自己心理和个性特征的认识和评价C社会自我:对自己在社会关系中的角色、地位、作用的认识和评价(二)自我意识的发展过程埃克森自我意识形成与发展的几个阶段:婴儿、童年、学前、学龄初、青春

9、、成年早期、成年成年晚期(三)自我意识的特征A客观性(在于同别人比较,分析别人对自己的态度和评价)B矛盾性(主要表现在主观的我和客观的我理想的我和现实的我之间的矛盾)C形象性在于自己在自己心目中和别人心目中的形象展现(自我评价、自我增强、自我表现)D独特性(表现出与众不同的风格与独特的形态)E倾向性(个体对自己的认识与评价有一定的倾向性)(四)自我意识的功能1 自我认识与自我评价的功能:主动进取性/被动消沉性2 自我情绪体验的功能:自尊心的功能、自信心的功能、自我控制的功能(五)自我意识发展的影响因素1. 社会经济地位2.社会文化环境3.家庭环境4.角色扮演5.他人的评价6.参照群体(六)青年

10、自我意识的发展过程青年自我意识发展的三个阶段:自我分化(也称为自我发现期)-自我矛盾-自我同一青年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A自我评价趋于稳定和成熟-2-B自我控制的能力得到提高C强烈关心自己的个性和容貌D道德意识有了进一步发展二、大学生自我意识的调适(一)大学生自我意识的矛盾1主体的我和客体的我之间的矛盾2理想(希望、愿望)的我与现实的我之间的矛盾3自尊和他人认同的矛盾4自立和依附他人的矛盾5自尊、自立与逆反的矛盾。集中表现为逆反心理和逆反行为(二)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培养1. 营造有利于大学生自我意识健康发展的社会环境2. 加强自我意识的修养:获取积极自我的道德、美的体验3. 加强自我实现意向的调整三

11、、自我评价(一)涵义1. 自我评价的概念:自我评价是自我意识的一种形式。主体对自己思想、愿望和行为和个性特点的判断和评价。2. 自我评价发展的一般规律:评价他人行为-评价自己的行为-评价自己的个性品质3. 意义:正确对待处理个人和社会、集体及他人的关系,有利于自己克服缺点,发扬优点,在工作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实事求是是评价自己、完善自我的重要途径4. 自我评价包括社会比较和自我估价(二)大学生自我评价的特点:全面性、客观性、主动性、矛盾性(三)自我评价的偏差1. 过高的自我评价,表现为自负:(1)对自我理想化(2)缺乏社会实践经验(3)社会暗示,社会对青年过高的期望2过低的自我特点,表现为自

12、卑:(1)对自我的贬抑(2)过分比较(3)外界暗示(四)自我评价的心理调适1通过反省自己的心理活动和行为评价自我2通过他人态度对自己的态度来评价自己3与他人比较来认识自己4积极参与实践活动,借活动成果评价自我5客观、辩证的评价自我第二节个性一、个性的概述(一)个性的含义:不仅指一个人的外在表现,而且指一个人的真实自我现代心理学通常把个性理解为一个人的整个心里面貌,即一定条件形成的具有一定倾向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总和(二)个性的特点(三)个性的结构:个性倾向性、个性的心理特征(四)个性与心理过程的关系:(两者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统一整体,是构成同一心理现象的两个不同方面)个性在心理过程中形成和发

13、展,并在心理过程中表现;个性影响和制约心理过程的进行二、个性的倾向性含义:是对个人的现实态度和行为的动力系统组成:需要、动机、兴趣、爱好、理想、信念、世界观(个性中最高层次)(一)需要:(1)需要是现实要求的反应:生物需要、社会需要;一切需要都带有社会性(2)个人的一种主观状态。人类行为模式:需要动机行为结论:人类缺乏什么就追求什么(3)马斯洛(人本主义心理学之父)的需要层次理由高到低排序(最高)自我实现的需求尊重需求归属和爱的需求安全需求生理需求人类需要呈波浪状态(二)动机1 含义:是发动和维护活动的个性倾向性(一种内在心理活动和内部运动),是活动的动力和方向。2 动机的功能:引发功能、指引

14、功能、激励功能3 动机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是需要的表现形式4 必要条件:需要和刺激(三)兴趣1 是一个努力趋向某种客体所表现出的积极的个性倾向。或者说是个体积极探究某种事物的认识倾向。2 兴趣对活动的作用:(兴趣是认识和从事活动的巨大动力)对未来的准备作用,对正在进行活动的推动作用,对活动创造态度的促进作用(激发创造性)3 分类按内容分:物质兴趣、精神兴趣-3-按目的分:直接兴趣(活动本身)、间接兴趣4 兴趣的品质5 兴趣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的。兴趣对象即需要对象,是需要的表现形式,是动机的进一步发展(四)爱好是兴趣的进一步发展,兴趣是爱好的前提(发展:有趣乐趣志趣)(五)理想、信念

15、和世界观理想指人对未来有可能实现的奋斗目标的向往和追求。个人理想具体体现为社会理想。个人理想制约社会理想。信念是人在一定的认识基础上确立的对某种思想或事物坚定不移并身体力行的精神状态信念的特征:实践性、稳定性、偏倾性、亲和性、多样性信念的强度:取决于主体的信任强度信仰是高层次的信念世界观是信念体系,即一个人对世界中的看法和态度,是个性倾向的最高层次,影响人的整个心里面貌1 对人的影响非常大2 世界观的系统化和理论化就是哲学3 阶级世界观是社会意识的组成部分4 世界观包含四个成分:认识因素、观点因素、信念因素、理想因素三个性心理特征含义:一个人身上经常地、稳定地表现出来的心理特征组成:气质、性格、能力(以性格为核心,影响人的言行举止)(一)气质是一个人身上经常地稳定地表现出来的心理特征(天赋性、稳定性、可变性)1 表现在心理活动的速度、强度、指向性的动力特征2环境、教育、年龄的增长可使气质的某些特征改变3 气质的心理特征:外倾性和内倾性情绪兴奋性可塑性感受性耐受性反应的敏捷性4 气质类型没有好坏之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商业计划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