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中医药大学各家学说重点总结

上传人:re****.1 文档编号:499590605 上传时间:2022-10-08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1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西中医药大学各家学说重点总结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广西中医药大学各家学说重点总结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广西中医药大学各家学说重点总结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广西中医药大学各家学说重点总结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广西中医药大学各家学说重点总结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广西中医药大学各家学说重点总结》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西中医药大学各家学说重点总结(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广西中医药大学各家学说重点总结 孙思邈 养生论述。“养性”和“养老”,即养生之道和老年保健,为历代医家所重视。 1.抑情节欲2.“常欲小劳”和导引、按摩3依时摄养.内视、调情5.食宜、食养和食疗6.服食、服水7.养老。 钱乙 小儿生理、病理特点: 1.生理特点()五脏六腑,成而未全,全而未壮。脏腑柔弱,气血未实。(2)长脏腑生智意,长骨髓添精神(3)关于“变蒸”之说。 2.病理特点。易虚易实,易寒易热。对小儿疾患的治疗,主张以“柔润”为原则,反对“痛击”、“大下”、“蛮补”。 刘完素 六气皆从火化:刘氏认为火热与风、燥、湿、寒四气不但可以相兼为病,而且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发生病理性的相互转化。即

2、风、燥、湿、寒四气在病理变化过程中,皆能化热生火,而火热也往往是产生风、燥、湿、寒的原因之一。风与火热:风属木,木能生火,风又可以助火,而热极又可生风,因此风和火热可以互相转换,即风能生火助火,热极生风。风火兼化之证甚为多见,当配以清凉之治。湿与火热:湿邪郁滞,可以化生火热,即“积湿成热”“湿病本不自生,因于火热怫怫郁,水液不能宣通,即停滞而生水湿也”湿和热不但可以互生,并且二者可相兼为病。刘氏治水肿腹胀,每以辛苦寒药为君而利其大小便。燥与火热:燥邪干燥,易伤津液,津枯则火热自生。热盛伤津亦可成燥。燥则液亏,水乏则热炽,故燥热常兼化。寒与火热:伤于寒邪,阳气怫郁,不满宣散,可化生热证。热极生寒

3、。热极生寒并非火热化生寒邪,而是“火极似水”的假寒现象。寒热兼化,在临床中常见于“冷热相并”之证。 李杲 一、对内伤热中证的论述: 致病原因。饮食不节,劳役过度,情志失调,身体素弱者,更易发病。 2.病机。火与元气不两立,一胜则一负。阳气不升,伏留化火津伤血弱,内燥化火谷气下流,湿火相合心君不宁,化而为火劳役过度也可直接引起阴火上冲。 症状:脾胃气虚:肌体沉重、四肢不收、怠惰嗜卧(乏力);火热亢盛:身热而烦、气高而喘、面红耳赤、渴而脉洪大。 .治疗:治疗原则:用甘温药调补脾胃,甘温除热。代表方:补中益气汤(甘温益气,调补脾胃黄芪、人参、炙甘草、白术;升发阳气升麻、柴胡;桔皮导气;当归行血养血和

4、血,流通)。 二、脾胃论:脾胃内伤说1脾胃为滋养元气之源。元气即真气,先身生之精气,非胃气不能滋之。“人身诸气莫不由胃气所化,脾胃为血气阴阳之根蒂”2.脾胃为精气升降之枢纽。自然界一切事物时刻运动着,运动形式:升降浮沉。 内伤脾胃,百病由生。 脾胃内伤发病主要病机:脾胃气机失调,升降出入失常。清阳不升,浊阴不降。主要病因: 1.饮食不节则胃病。 2.形体劳逸则脾病。 3精神刺激(三者中最重要)(逍遥散)。累及它脏。“脾胃一虚,肺暴受病”“脾胃虚弱,阳气不开”“胃虚则脏腑经络皆无所受气而俱病”。 张从正 一、攻邪理论 、论病首重邪气:因邪致病、论病重邪、祛邪安正 2、三邪(天、地、人三邪)致病说

5、 3、汗吐下攻邪三法(1)汗法()吐法(3)下法。 二、反对滥用补法:(1)主张食补:对于虚证与养生,张氏主张先用饮食调补,以五谷养之,五果助之,五畜益之,五菜充之。反对邪未去而言补,尤其是详细分析了滥用补法的危害。 (2)寓补于攻:张氏应用补法,并非以应用温补药物为首选,而是多以攻药居其先,寓补 于通之中,并强调说“盖邪未去而不可言补,补之则适足资寇。”如“存阴”于“急下”,就是寓补于泻的方法。 朱震亨 阳有余阴不足论。阐述人体阴阳的基本观点,旨在强调抑制相火,保护阴精。天人合一(天道即是阳有余而阴不足)1人之阴阳动静,动多静少; 2.人之生长衰老,阴精难成易亏; 3.人之情欲无涯,相火易夺

6、阴精。 赵献可 命门: (一)命门有位无形,为人身“真君真主”: 1、命门位于两肾各一寸五分之间,自下数上七节。 2、两肾有形属水,左为阴水,右为阳水,命门无形之火,在两肾有形之中。 3、命门乃一身之太极,为人身之真君真主。 (二)命门对先后天的作用: 1主宰先天之体; 2、流行后天之用。 (三)“加意”命火,不忽阴精。重视命门之火的作用,同时确认阴精为物质基础。强调命门之火为“水中之火”,水火不可分离,火离不开水,在重视火的同时,也不忽视水。 张介宾(张景岳) 阳非有余阴亦不足论: 阳非有余: .阴亦不足(真阴论):从真阴之象、脏、用、病、治等五个方面作了阐发。(1)所谓真阴之象,即指真阴在

7、外的表象。张氏说:“观形质之坏与不坏,即真阴之伤与不伤,此真阴之象,不可不察也。”(2)所谓真阴之脏,即人体真阴所在的脏腑。他提出肾中命门为藏精之所。命门既为人身之太极,故为天一所居,先天之精气均藏于此,故为真阴之脏。由于阴精是阳气之根,因此,命门藏有真阴,既是阴精化生之所,又是阳气化生之宅,面内具水火,是人体性命之本.(3)所谓真阴之用,是指真阴在人体中的作用。真阴的表现,虽然是形体的好坏,但真阴在人体的作用,则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方面,真阴充盛,则形体强壮;另一方面,真阴又是元气之根,真阴充盛,则元气充足,五脏六腑各自发挥其正常生理作用。因此,周身生命活动能力的盛衰,也是真阴之用。()所谓真

8、阴之病,是指真阴亏虚所表现出来的病理表现。可将其阴虚之病观点概括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水亏而见阴虚阳盛者;另一方面包括阳虚阴盛者,虽病火衰水盛,而真阴又是火之源,究其根本,仍是由于真阴不足所导致,故张氏归纳力无水无火的诸种病证,均与阴虚有关。(5)所谓真阴之治,是指真阴虚损病证的治疗方法。张氏提出,不论壮水益火,都要顾及真阴,这是治疗真阴之病的关键。故张氏认为六味地黄丸、八味地黄丸等方,虽用于临床每有奇效,但对于真阴既虚之人,用茯苓、泽泻渗泄太过,有碍真阴恢复,尤其是对于精气大损之人,更为不妥。故又创立了左归丸、左归饮以治疗真阴不足诸证。 吴有性(吴又可) 伤寒、瘟疫各自下法的目的比较:伤寒初起

9、以发表为主,先表后里,先汗后下,下不嫌迟,以防表邪内陷。瘟疫初起以疏利为主,先里后表,下不嫌早,里通则表和。“九传”:但表不里,但里不表,表而在表,里而在里,表里分传,表胜于里,里胜于表,先表后里,先里后表。但总的来说可以归纳分为向表传变,向里传变和表里分传三种情况。 叶桂 一、阳化内风理论: 1肝风病机阳化内风。认为肝风一证“乃身中阳气之变动。肝为风脏,因精血亏耗,水不涵木,木少滋荣,肝阳偏亢,内风时起”。阳化“身中阳气之变动”,内风“内风动越”。即指“身中阳气之变动”而导致“内风动越”的一种病理现象。亦 即肝阳化风。 2.发病机制:病变性质内,阳,风。病变脏腑中心脏腑为肝。与肝的属性秉质特

10、点有关:肝的生理:体阴用阳;肝的病理:肝阴易虚,肝阳易亢。肝脏与他脏的关系失调有关。 3.治疗:治疗大法:“缓肝之急以熄风,滋肾之液以驱热”即滋肾缓肝,标本兼顾。()和阳息风法()滋补肝肾法(3)清金平木法(4)养血息风法(5)培土息风法。 二、久病入络论治:(1)概念:病位较深、病程较长、病变广泛,表现为气血瘀滞的一类病症。“初为在经在气,久则入络入血”。(2)证候:特征性症候: .症积有形,著而不移; 2久痛。 (3)病证:甚广,可见于中风、积聚、吐血、胸痹、疟母、痿、痹、诸痛、诸血证、疮疡、癥瘕等病证中。(4)治疗:治法:“总以通字立法”以辛味药为主。辛润通络辛温通络(阴寒痹阻)虫蚁搜剔

11、法(辛咸)。代表方剂:鳖甲煎丸、大黄蛰虫丸。 王清任 一、中风论治: 中风本源。王清任论中风专以“气虚”立说。他认为,中风半身不遂之本源在于元气亏损。中风病证虽表现不一,其病机则统归于元气之虚衰。 2.中风先兆:主要可分为三个方面。一是精神症状:平素聪明,突然短暂无记忆或语无伦次。二是头面五官的异常形症:如偶尔一阵头晕或头无故一阵发沉、耳内一阵风响或蝉鸣、眼前常见旋风等。三是肌体四肢的异常症状:如上唇跳动或拇指无故自动、腿无故发麻、肌肉无故跳动、无名指一时曲而不伸等等。 3.中风治疗。他认为元气亏虚,推动无力,其血必瘀。故论治中风主以大补元气,兼以活血通络。其代表方补阳还五汤是治疗半身不遂和痿

12、证的名方。本方重用黄芪,少佐归尾、赤芍、桃仁、红花、川芎、地龙补气活血同用,意在使气旺血行,络通瘀除。 二、瘀血证治。熔“扶正祛邪”和“祛邪安正”两种思想于一炉,主张治病应分清因果虚实而后投药。关于瘀血治疗其组方不外两个方面,即对血瘀之证采取活血化瘀法,对元气亏虚之证采取补气活血法。 1.补气活血法。对于有典型气虚血瘀症状的痹、瘫、痿、泄泻等疾患,王氏补气善用黄芪,而且补气与活血合用,标本同治。并十分重视补气药的用量。 活血化瘀法。立通窍活血汤,治头面四肢周身血管血瘀证;立血府逐瘀汤,治胸中血府血瘀之证;立膈下逐瘀汤,治肚腹血瘀之证。此三方是王活血祛瘀的代表性方剂。 内容总结(1)广西中医药大学各家学说重点总结 孙思邈 养生论述(2)风与火热:风属木,木能生火,风又可以助火,而热极又可生风,因此风和火热可以互相转换,即风能生火助火,热极生风()饮食不节,劳役过度,情志失调,身体素弱者,更易发病().治疗:治疗原则:用甘温药调补脾胃,甘温除热(5)2、两肾有形属水,左为阴水,右为阳水,命门无形之火,在两肾有形之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国内外标准规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