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2011届高考历史第一轮考点复习测试题8 新人教版

大米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175.01KB
约7页
文档ID:499578525
2011届高考历史第一轮考点复习测试题8 新人教版_第1页
1/7

第三单元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第1课时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和苏联的经济改革课时作业一 选择题1. (2009年海南模拟)这是前苏联的一段笑话:农夫伊万在河里捉到一条大鱼,高兴地回到家里和老婆说:“看,我们有炸鱼吃了!”老婆说:“没有油啊!”伊万说:“那就煮!”老婆说:“没锅!”伊万说:“那就烤!”老婆说:“没有柴!”伊万气死了,走到河边把鱼扔了回去那鱼在水里划了一个半圆,上身出水,举起右鳍激动地高呼:“斯大林万岁!”该笑话主要针对斯大林时期的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社会主义工业化运动C.农业集体化运动 D.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解析:斯大林在任时,为了加强对农业的管理,摆脱粮食供应困难,苏联政府推行了农业集体化运动由于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以上笑话是对“斯大林模式”的嘲讽答案:C 2. (2010年上海六校联考)1919年8月1日至1920年8月1日,苏俄全国征购到二亿二千万普特的粮食,比前一年翻了一翻,1925年一年里,苏俄政权共采购到四亿三千三百万普特粮食这说明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为经济建设募集的粮食不断增长B.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为前线军事战争募集到足够粮食C.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实施都巩固了政权D.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都有利于农村发展解析:结合所学知识,A、B、D三项都不符合史实,根据题干材料,C项正确。

答案:C 3. 对于苏俄农民而言,“1920年的春天阴云密布,1922年的春天则是阳光灿烂”,主要依据是 A.1922年苏俄农民无偿获得了永久属于自己的土地B.农民享有优先支配农产品的权利C.苏维埃政权免去了农民的赋税D.农民能够自由支配纳税后剩余的粮食解析:1921年苏俄实现了新经济政策,农民纳税后可自由支配剩余的粮食,从而提高了积极性,选项D正确答案:D 4. (2009年福建模拟)列宁对党内的同志说:“我们在夺取政权后就知道,不存在将资本主义制度改造成社会主义制度的现成方法我不知道哪位社会主义者处理过这些问题我们必须根据试验做出判断列宁进行的比较成功的“试验”是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B.新经济政策的实施C.实行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D.建立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解析:此题是考查学生再认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根据所学知识,C、D两项属斯大林采取的措施,A项超越了当时生产力发展的水平,只有B项的实施,促进了苏俄经济的回复和发展,因而是成功的“试验”答案:B 5. 20世纪30年代初,美国记者林肯·斯蒂芬斯从苏联回国后声明:“我看到了未来,它行得通请推断他当时在苏联不可能看到 A.农民欢庆水利工程建设完工B.工业化宣传画C.集体农庄幸福的快乐的少女宣传画D.列宁向开赴前线反击波兰武装干涉者的红军发表演讲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知识迁移能力。

由20世纪30年代初可判断D项不可能看到,因为D项发生在十月革命胜利后不久答案:D 6. (2009年淄博模拟)西方史学家认为:“苏联在大多数西方人看来,似乎并不是一个值得仿效的社会主义乐园下列史实能支撑这一观点的是 ①苏联工业产量跃居世界第二位 ②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③忽视消费品生产 ④长期僵硬的执行计划指令A.②③④ B.①②③C.①③④ D.①②④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题干材料中的观点指出了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弊端,②③④均是其表现而①是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与题意不符答案:A 7. “斯大林模式”一词由西方学者首先使用,泛指所有“苏联式的社会主义体制”戈尔巴乔夫改革前,苏联官方和学界从不使用这个词戈尔巴乔夫上台后接过这个词用以概括整个苏联70年的历史,并且说:“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正在为自由的人们的公民社会所取代”戈尔巴乔夫的上述言行 A.消除了与西方国家的矛盾B.否定了苏联社会主义制度C.缓和了苏联国内社会矛盾D.促进了苏联经济体制改革解析:1985年,戈尔巴乔夫当选苏共中央总书记上台之初,把注意力集中到经济改革上。

但无法打开局面从1988年起,转向政治改革,以“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取代科学社会主义实际上是否定了苏联的社会主义制度答案:B 8. 一些历史学家认为:“以‘一半是失败了,因而也就有另一半是成功’这种较长远的政治眼光来看,诸如赫鲁晓夫这样伟大的革新者们,只有在他们的经历成为历史之后,才能得到我们的充分的理解和尊敬”上述观点表明赫鲁晓夫的改革 A.彻底冲破了苏联原有模式的束缚B.在一定程度上冲破了原有观念的束缚C.抛弃了以计划经济为主的模式D.在很大程度上增强了苏联的军事力量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材料的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抓住材料中“较长远的政治眼光”和“得到我们充分的理解和尊敬”的信息,即赫鲁晓夫改革的长远影响(较为积极的一面)答案:B 9. (2009年锦州模拟)“在战争结束的时候,俄国就像是一个被打得半死的人……而现在,谢天谢地,他居然能够拄着拐杖走动了!”“……这个结果是什么呢,结果就是,把市场,实际上就等于把商品、货币、市场机制引进到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里面去,在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上,这是一个重大的突破材料中所说的俄国“能够拄着拐杖走动”得益于 A.废除农奴制度B.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C.实施新经济政策D.推行社会主义工业化政策解析:苏联国内战争结束后,1921年,俄共(布)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采取了“新经济政策”,新经济政策实施,提高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经济的迅速恢复,有利于稳定政治形势。

答案:C 10. (2009年徐州模拟)戈尔巴乔夫说:“多一些社会主义,意味着社会生活中多一些民主、公开性和集体主义,……多一些公民对全国事务及其对国际事务的良好影响的关切总而言之,就是多一些社会主义本质所包含的内容在这一思想指导下的苏联改革 A.实行对外开放政策 B.背离了马克思主义C.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 D.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解析:本题考查分析问题的能力结合材料中“戈尔巴乔夫……民主、公开性”的信息,可知戈尔巴乔夫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革,但其改革背离了科学社会主义的方向,即背离了马克思主义答案:B 11. 列宁在评价某一政策时说:“当时所处的战争条件下,这种政策基本上是正确的……除了余粮收集制之外,当时我们是没有别的办法来实现粮食政策的,……因为战争的形势已经斩钉截铁地规定了这种公式和条件,我们没有丝毫的选择余地……”列宁评价的这一政策 A.是俄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唯一正确途径B.是符合经济发展规律和得到苏俄人民热烈拥护的C.在特定环境下为苏维埃政权巩固发挥了重要作用D.使苏俄的国民经济和工业生产迅速恢复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和影响,根据材料中“余粮收集制”可以判断出列宁在评价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在特定的战争环境下的临时性政策,起到了集中人力、物力保证苏维埃政权对敌斗争的胜利,但它的余粮收集制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强制性的措施也不符合经济规律和不利于经济的恢复发展,更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所以答案为C答案:C 12. 下列一组苏联(俄)时期的宣传画,按时间先后应该是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②C.②①④③ D.③①④②解析:本题考查考生识记历史知识的能力从宣传画反映的不同时期的内容不难得出答案是C答案:C 二、非选择题13. 在苏联社会主义建设道路问题上,斯大林和布哈林有过激烈的争论下面是双方的主要观点: 关于工业化问题:斯大林认为,工业化的中心就是发展重工业因为只有重工业才能改造并振兴全部工业、运输业和农业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化通常都是从轻工业开始,“共产党当然不能走这条道路”,必须优先发展重工业布哈林认为,在工业化过程中,国民经济要平衡发展,否则也会出现经济危机 关于农业问题:斯大林认为,粮食收购危机的原因是富农的捣乱和进攻布哈林认为,粮食收购危机的原因主要不在于富农,而在于收购价格不合理和工业消费品供应不足。

斯大林认为,提高工业品价格、降低农产品价格的方法,这是农民为工业化额外交纳的“贡税”布哈林提出了著名的“发财吧”口号,应当对全体农民说:发财吧,积累吧,发展自己的经济吧请回答:(1)你赞同斯大林的工业化道路方针吗?请结合史实加以说明2)关于农业问题的争论,你倾向于谁的观点?请说明你的理由3)针对斯大林和布哈林的争论,请你选用某一观点,撰写一篇历史小论文解析:第(1)(2)问是开放式的题目,不管采取那种观点,都要结合当时的实际情况来分析;第(3)问选取某一观点后要围绕所选的观点,用具体史实来说明答案:(1)赞同:当时苏联对外处于帝国主义国家的封锁包围之中,且国内经济发展落后,小农经济占优势,为巩固政权和防止资本主义的恢复,必须改造国民经济的基础,建立起强大的工业基础,所以要优先发展重工业或:不赞同:优先发展重工业,忽视了农业、轻工业,造成农、轻、重比例不协调;由于苏联对农业采取掠夺式做法,严重损害农民利益,苏联农业发展长期停滞不前2)倾向于布哈林的观点布哈林认为粮食收购危机的原因是收购价格不合理,符合当时苏联的实际情况他鼓励农民“发财”,符合农民的愿望,也有利于苏联农业的发展3)略(提示:选取工业化或农业问题的某一观点,确定主题后,通过上网或到图书馆查阅、搜集资料,然后动笔撰写。

要求观点明确,言之有理 14. 根据相关材料,完成下列问题:材料一 考古材料证明,玉米最早是在美洲培育出来的哥伦布将这种“奇异的谷物”带回欧洲后,在全世界得到迅速传播,成为世界三大谷物之一到16世纪中叶,玉米被引入佛得角和西非,17世纪80年代在黄金海岸和达荷美之间的地区得到广泛种植,17世纪末18世纪初传入南欧地区16世纪中叶玉米传入中国,清嘉庆年间大面积种植,到鸦片战争前已在中国大部分地区引种而居杂粮之首玉米等作物的引进与大面积种植,大大缓解了18世纪中叶到19世纪中叶中国因人口大幅度增长而带来的巨大粮食压力历史学家评述玉米在世界传播的意义时说,“其价值超过了所有的黄金” ——《通向现代世界的500年—哥伦布以来东西两 半球汇合的世界影响》材料二 赫鲁晓夫从美国种植玉米的成功看到了提高粮食产量和给畜牧业提供大量饲料的前景,于是大力推广种植玉米他不顾苏联气候条件的具体特点和已形成的农作物播种格局,要求在全苏各地区,在每一个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都普遍种植玉米在伴有行政命令式的要求下,玉米的播种面积迅猛扩大,1953年为580万公顷,1956年达到1640万公顷,1962年增至3710万公顷。

许多原来种植传统粮食作物小麦和黑麦的耕地也种上了玉米这些被“排挤”的农作物比玉米更适合当地的土壤和气候条件,玉米在很多地方因生长条件欠佳和管理不善,产量并不理想,作为饲料的青玉米营养价值也没有预期那样高 ——《赫鲁晓夫执政史》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概括玉米在200年内传播到世界各地的历史背景2)根据材料一历史学家为什么说玉米在世界的传播“其价值超过了所有的黄金”?(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赫鲁晓夫大力推广种植玉米给苏联农业带来的不良后果及其原因解析:第(1)问解题关键是把握“200年”的内容;第(2)问可从材料中提取;第(3)要从材料和所学知识两个角度综合分析答案:(1)新航路开辟,殖民扩张与移民,世。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