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最新八年级下册语文知识点

上传人:桔**** 文档编号:499571424 上传时间:2023-02-11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0.7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3年最新八年级下册语文知识点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2023年最新八年级下册语文知识点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2023年最新八年级下册语文知识点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2023年最新八年级下册语文知识点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2023年最新八年级下册语文知识点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3年最新八年级下册语文知识点》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年最新八年级下册语文知识点(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23年最新八年级下册语文知识点 没有人会因学问而成为智者。学问或许能由勤奋得来,而机智与智慧却有懒于天赋。下面是我为大家精心整理的八年级下册语文知识点,欢迎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八年级下册语文知识点 第15课我一生中的重要抉择 一、作者简介 王选(19372023),江苏无锡人。2023年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被誉为“当代毕昇”“汉字激光照排系统之父”“中国现代汉字印刷革命的奠基人”。 二、理解词义 1.脱离:离开(某种环境或情况);断绝(某种联系)。 2.逸事:世人不大知道的关于某人的事迹(多指不见于正式记载的)。 3.抉择:挑选;选择。 4.多多益善:越多越好。 5.阳奉阴违:表

2、面上遵从,暗地里违抗。 6.风口浪尖:比喻社会斗争极为激烈、尖锐的地方。 7.强词夺理:本来没有理,硬说成有理。 8.平易近人:态度谦逊和蔼,使人容易接近。也指(文字)浅显,容易了解。 9.不修边幅:不注意衣着、容貌的整洁。 三、课文分段 第一部分():交代自己当前的人生、思想状态,并引出演讲内容。 第二部分():讲述自己第六次的重要抉择,列举实例,使人警醒。 第三部分():表达出了自己的期待和美好的期许。 四、问题归纳 1.开头用比尔?盖茨的事例有何作用? 列举比尔?盖茨的事例,运用类比手法,说明让年事已高的自己来领导方正是一件不可设想的事情,表现了作者的高度的责任感。 2.王选把人生的不同

3、阶段比作不同的太阳,有什么好处? 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人生的不同阶段比作不同时间段的太阳,语言生动、幽默,形象地说明自己年事已高,只能跟大家讲一下奋斗过来的体会。同时引出下文所要讲述的内容。 3.第段作用运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自己的观点?有什么作用? 列举大量世界上扶植年轻人成功的事例,有力地论证了自己的观点花大的力量来扶植年轻人是一种历史的规律,增强了演讲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4.第自然段运用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本题运用举例论证作用分析法和对比论证作用分析法。运用了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列举了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一些可悲和可笑的事情,说明了“马太效应”的弊端。对比论证进一步否定了一些所谓的

4、“权威”的做法,打消了人们意识中的“权威”的概念,使论述更有说服力,表现出了作者的谦逊及对科学负责的态度。 5.第段中作者用“狗皮膏药”作比,是否妥当? 用“狗皮膏药”来比喻自己过去的经历和体会,把讲述这些内容比作“卖狗皮膏药”,进一步突出了作者的自谦的科学态度。同时幽默的语言,增强了演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激发了听众的兴趣。 6.从第段自然段中,可以看出王选是个怎样的人? 他是一个有自知之明,能正确对待名利,幽默有趣,认真负责的人。 7.第段中,作者举年轻人成功创业的例子,有什么作用? 作者列举世界上一些年轻人创业成功的例子,强调了国家的重大项目,863计划,学术带头人等,更需要年轻人,彰显了

5、具有创新精神的年轻人在科学、创业领域的重要性。事例增强了演讲内容的真实性和说服力。 8.第段中,作者举出当今社会哪些弊端? 作者指出了现今社会存在的一些弊端,倡导良好的学术氛围,希望能打破论资排辈的风气。他以真诚、幽默的口吻针砭时弊,其良苦用心令人肃然起敬。 9.第段中作者运用一组排比句,有什么作用? 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在对比中精练地论述了名人和凡人的差别,讽刺了社会上对名人过度推崇的现象。读来有趣,却令人深思。 10.最后一段有何作用? 本题运用结尾句(段)作用分析法。最后强调在集体中实现自我价值的重要性。引起听众的思考,升华了演讲的主题。 11.文章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条理清楚,层次分

6、明。课文通过“引出话题论述话题结束话题”的结构形式来构建全篇。先通过作者当前的人生、思想状态引出重要抉择的话题,然后讲述了作者第六次抉择,详细写出扶植年轻人的必要,提醒大家不要迷信权威,并积极践行自己的抉择,最后以一个公式结束话题,表达了作者美好的期待。 五、课文主题 本文讲述了王选一生八次抉择中的第六次抉择,具体写了他花大的力量来扶植年轻人,让年轻人逐步取代他的作用,表现了王选尊重科技发展规律、不迷信权威、不计较个人名利、认真负责的精神。 八年级下册语文知识点梳理 第16课庆祝奥林匹克运动复兴25周年 一、作者简介 顾拜旦(18631937),法国教育家、社会活动家,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创始人,

7、被誉为“奥林匹克之父”。 二、故事背景 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从创办到1912年举行第5届奥运会前夕,暴露出了不少弊端。仅以1908年在伦敦举行的第4届奥运会为例,由于英国裁判偏袒本国选手引起其他国家选手,特别是美国选手的不满,致使美国选手弃权罢赛以示抗议。这类事情在顾拜旦看来显然都是完全违背了他所提倡的奥林匹克思想的。这使他深感忧虑不安,他敏锐地看到了当时社会出现的一些不利于体育健康发展的潜在危机。 1914年至1918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使定于1916年在柏林举办的第6届奥运会被迫取消。致使顾拜旦对奥林匹克精神做了更深入的思考,于是他作此演说以重申奥林匹克精神。 三、理解词义 1.萦绕:萦回。

8、 2.襁褓:包裹婴儿的被子和带子。 3.指摘:挑出错误,加以批评。 4.枷锁:比喻束缚人的观念、制度等。 5.奠定:使稳固;使安定。 6.行将就木:快要进棺材了。指人临近死亡。木,指棺材。 7.乌托邦:泛指不能实现的愿望、计划等。 8.分崩离析:形容集团、国家等分裂瓦解。 9.相辅相成:互相补充,互相配合。 10.自圆其说:使自己的论断或谎话没有破绽。 四、课文分段 第一部分():回顾5年前的盛会和5年间的形式,展望奥林匹克精神的前景。 第二部分():写新时代奥林匹克精神实质的内涵是自信与平和,并将奥林匹克主义与一般的体育运动进行对比。 第三部分():写重启奥林匹克时代的必要性,并阐述奥林匹克

9、精神,及其对于全新世界的重要性。 第四部分():写这次庆祝活动的意义。畅想美好前景,坚信奥林匹克精神必如阳光普照大地,带来沉甸甸的收获。 五、问题归纳 1.第段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作用? 反衬。通过阐述1914至1919这五年间“世界分崩离析”的事实,反衬出奥林匹克主义“没有成为这场浩劫的牺牲品”所表现出的无所畏惧、无可指摘的魅力,和它将呈现出的更开阔的视野和即将扮演的崭新角色的意义。 2.“根除恐惧真正的、能持久发挥效用的良药,更多的是自信而非勇气。自信与它的姊妹平和总是携手并进、相辅相成。”这句话运用什么修辞?有什么作用? 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把“自信”比作“良药”,生动形象地

10、突出了自信对于人类根除恐惧的巨大效用。将“自信”与“平和”赋予人的情态,“携手并进”写出了二者缺一不可。 3.第段中,“两者区别”具体指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本题运用对比作用分析法。一般的体育运动是指运动员欣赏自己做出的努力,它是纯粹的竞技精神,只是自得其乐;奥林匹克主义是指将运动员内心的愉悦与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和对艺术的奔放激情融合在一起感染人、鼓舞人。通过对比,让人们对奥林匹克主义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对其价值有了更深刻的体会。 4.“重启奥林匹克时代,并为体格训练的复兴隆重庆祝的原因”是什么? 现在我们正处在历史的转折关头;以前的人们虽渴望进步却误入歧途,原因是社会对于知识、思想、思维等

11、脑力层面的进步的过分追求,而轻视对体格的训练;这种不平衡的状态导致青少年被不正常的教育束缚,无法全面、健康、平衡地成长。因此重启奥林匹克时代、复兴体格训练十分必要,它的实现值得庆祝。层层递进,深入分析了重启奥林匹克时代、为体格训练的复兴隆重庆祝的原因,论证有力,说服力强。 5.顾拜旦认为奥林匹克精神提倡的是一种什么运动? 从前后文看,作者认为奥林匹克精神提倡的不仅仅是少数几个人的运动,而应该是一项大众性的运动。这也是今天能够让全世界人民都关注奥运的原因。 6.文章最后一段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作用? 本题运用结尾句(段)作用分析法。结尾处运用了象征手法,“破晓的黎明”象征奥林匹克即将迎来崭新

12、的明天,“天空必将万里无云”象征奥林匹克精神将影响全世界。这是作者对冷峻现实的认识,也是对美好未来的憧憬。作者含蓄地描绘出奥林匹克主义美好、光明的前景。这种对奥林匹克主义美好明天的憧憬与文章开头相照应,深化了主题,强化了作者的情感。 六、课文主题 本文从多方面阐述了奥林匹克精神的内涵。顾拜旦认为,奥林匹克精神使人平和、自信,包括并超越了竞技精神,对人类来说是一种新的教育方式,是属于大众的,可以促进社会和平、公平和教育的发展,推动社会的进步。 八年级下册语文知识点总结 第17课壶口瀑布 一、作者简介 梁衡,山西人,著名学者、新闻理论家、作家。曾荣获全国青年文学奖、赵树理文学奖、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

13、等。主要作品有:科学史章回小说数理化通俗演义,新闻三部曲没有新闻的角落新闻绿叶的脉络新闻原理的思考,散文红毛线、蓝毛线。 二、理解词义 1.迂回:回旋;环绕。 2.告诫:警告劝诫(多用于上级对下级或长辈对晚辈)。 3.弥漫:(烟尘、雾气、水等)充满;布满。 4.震耳欲聋:耳朵都快震聋了,形容声音很大。 5.怒不可遏:愤怒得不能抑制,形容愤怒到了极点。文中形容水势不可阻挡的样子。 三、课文分段 第一部分():描写两次到壶口,感受到壶口瀑布的不同特点。 第二部分():由物及人,赞美中华民族宁压不弯、勇往直前的精神。 四、问题归纳 1.“第一次是雨季根本来不及上岸。”一句写别人的劝诫,有什么作用?

14、写别人的告诫,侧面描写壶口瀑布,写出了壶口瀑布之险。 2.“果然那河就像一锅正沸着的水。”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本题运用比喻作用分析法。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涛声比作雷声,把河水比作沸水,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黄河之水在雨季时水势浩大、上下翻滚的凶猛景象。 3.品析“冲进去,冲进去”的表达效果。 “冲进去,冲进去”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意思上形成递进关系,将沟里的水势大和急的特点表现得淋漓尽致,如果去掉一个“冲进去”,这种水势特点就无法表现出来了。 4.“于是,只急慌慌地扫了几眼心还在不住地跳”这句话是否多余?为什么? 不多余。第一次看壶口瀑布的感受初步勾勒了其壮阔的气势和雄伟的形象,为下文详写第二次观看壶口瀑布作铺垫,也给读者留下了悬念。 5.作者是从哪几个角度来写壶口瀑布的?写出了壶口瀑布的哪些特点? 通过听觉、视觉等多种感官来写壶口瀑布。写出了瀑布的声响、形状、态势、力量,给人以身临其境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活动策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