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塞腰鼓3课时

上传人:鲁** 文档编号:499569853 上传时间:2023-07-31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2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塞腰鼓3课时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安塞腰鼓3课时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安塞腰鼓3课时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安塞腰鼓3课时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安塞腰鼓3课时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安塞腰鼓3课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塞腰鼓3课时(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安塞腰鼓(3课时) 第课时本文是一篇气势恢弘的散文诗,有着雄浑伟奇的画面,更有着与画面风格一致的气势磅礴的语言,对这样的文章,先从调动学生的兴趣、学习热情入手,视频播放黄土高原的安塞腰鼓表演的画面,让学生欣赏,激越热烈的表演场面,并且让学生对安塞腰鼓这一艺术有一个感性的认识,为进入文本的学习打好铺垫。教学本文重在美文美读美评,重在熏陶感染,重在情感体验,从而达到共鸣。 一、教学目标: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学会本课6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1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有生字组成的词语。 3、初步感知文章内容,理清文章脉络。 二、重点、难点: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初步感知文

2、章内容,理清文章脉络。 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听过摇滚和劲舞吗其实,在我们中国古老的黄土地上,早就有我们自己的摇滚和劲舞。它就是融摇滚和劲舞为一体的我们中华民族的艺术奇葩一一安塞腰鼓。 1、多媒体演示安塞腰鼓表演的画面,学生欣赏。 师问:你看了这些画面,此时内心洋溢着怎样的感情 (学生自由回答,谈一谈观后感,可以从声响、画面等方面谈:安塞腰鼓;一;;一;气势铿锵激越,发聋振聩;动作变化豪迈粗犷;舞姿奔放雄浑。充分体现着陕北高原民众憨厚朴实、悍勇威猛的个性。).、导入:俗语说:一方山水养一方人,一方山水有一方风情。产生于黄土高原上的安塞腰鼓,粗犷、雄浑、动力十足。今天我

3、们就一起跨越时空,走进黄土高原,走近安塞腰鼓,去感受一下它的风采和魅力。 (二)美读课文,学习新课 、读课文。 (1)教师范读或放录音,学生听读,感受文章的感情基调。 ()指导朗读。 第一部分是鼓声响起之前,用中速,也不乏力量。中间部分是鼓声响起来,语调就应该激越、高昂。鼓声落,要读出悠远寂静、若有所思的情绪,语速稍慢。(3)学生组内自主朗读,体验作品的情感、语调,然后推荐代表,比赛朗读。 2、知内容。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用好一个的安塞腰鼓对安塞腰鼓进行评价。可填词、短语、句子;最好用文中的内容。 3、明结构。 说明:文章按鼓响前、腰鼓表演、鼓声止可分成3大部分。第二部分为文章的主体部分,分别

4、从个角度来展示腰鼓舞的艺术魅力,且这个角度的分水岭都是一句话。 学生会很快找出:好一个安塞腰鼓! 明确:这是文章内容与结构上的核心句。 好一个安塞腰鼓!在文章中反复出现,怎么读请用;一;;一;的安塞腰鼓对安塞腰鼓进行评价。可填词、短语、句子,最好是文中内容。 教师指导朗读课文, 三、布置作业 找出自己喜欢的段落,熟读成诵。 四、结束语: 有人这样形容道:安塞腰鼓表演起来有股能劲,挥槌有股狠劲,踢腿有股蛮劲,跳跃有股虎劲,转身有股猛劲,全身使出一股牛劲,看了叫人带劲,听了给人鼓劲,实实在在足劲! 刘成章写的安塞腰鼓这篇文章是一首生命的和力量的赞歌。腰鼓自身,就是人类生命力量的凝聚,能最充分、最彻

5、底的表现生命的阳刚之美,作者倾注了全部的热情与笔力歌颂。既有对陕北高原土地和土地上生命的赞美,又有对我们这个从沉睡中觉醒、迈着雄健的步伐,不断走向繁荣的伟大祖国的礼赞!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1、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了解安塞腰鼓独特的魅力,感受黄土高原后生粗犷、豪迈、开放的性格。二、重点、难点: 1、了解安塞腰鼓独特的魅力,感受黄土高原后生粗犷、豪迈、开放的性格。 三、教学过程: 一、揭题读题 读题。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安塞腰鼓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你想到了用哪些词来形容它 二、细读课文第二部分,感受表演中的安塞腰鼓。 这一部分中,作者对安塞腰鼓发出了一句由衷的赞美,并且在文中出现了多

6、次,快速浏览课文,把它划出来。好一个安塞腰鼓!是啊,好一个安塞腰鼓!好在哪里呢请同学们放声朗读课文的5-1小节,哪些语句特别能打动你、感染你,你可以多读几遍。 (一)学习6-8小节,体会场面的宏伟。 1.指名读,这一段主要写安塞腰鼓好在哪里或者说你感受到安塞腰鼓的什么特点引出:黄土高原上,爆出一场多么壮阔、多么豪放、多么火烈的舞蹈哇;一;一;安塞腰鼓! 2.这腰鼓,是怎样的壮阔、豪放和火烈呢看!(引读) 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百十个斜背响鼓的后生,如百十块被强震不断击起的石头,狂舞在你的面前。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

7、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 理解流苏、瞳仁的意思。 3.出示第7小节,指名读,你体会到什么这腰鼓,使冰冷的空气立即变得燥热了,使恬静的阳光立即变得飞溅了,使困倦的世界立即变得亢奋了。 找出反义词,腰鼓为什么有这么大的魔力,理解句子的意思。 .以诗的形式练习了朗读。 现在我们就以诗的形式,读这诗一样的语言,品位诗一样的意境。 安塞腰鼓如此豪放火烈,如此充满力度、激情和感染力,难怪作者发出这样的赞叹;一;一;好一个安塞腰鼓! (二)学习9小节,体会声音的震撼。 .男女生分组读。 2找出两个比喻句。读一读。 山崖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 观众的心也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 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安塞腰鼓强烈

8、是声响给人以震撼,腰鼓在动,所以山崖在动,心更在动。)3.想一想:还有什么也变成牛皮鼓面了(河流、黄土地、天空)是啊,安塞腰鼓如此令人震撼,难怪作者发出这样的赞叹;一;一;好一个安塞腰鼓! 安塞腰鼓如此使人惊心动魄,难怪作者发出这样的赞叹;一;一;好一个安塞腰鼓! (三)学习114小节,欣赏击鼓的后生。1、自由读,你感受到击鼓的后生怎样 (有力、生命活跃强盛、能量奇伟磅礴、元气淋漓) 理解元气淋漓,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 如果你是亲临现场的观众,你怎样夸奖他们、这些后生们为何如此元气淋漓、如此能量巨大因为有黄土高原这片土地的养育谈不上有;一;一;,可以说,没有黄土高原就没有;一;;一;元气淋漓的后

9、生,当然也谈不上有;一;;一;惊心动魄的搏击。所以作者又发出这样的赞叹;一;一;好一个黄土高原!好一个安塞腰鼓! (四)学习1小节,欣赏奇丽的舞姿。 1.指名朗读:好一个痛快了山河、蓬勃了想象力的安塞腰鼓! 2.什么叫痛快了山河、蓬勃了想象力 .指名读第15小节,几个排比都是写什么 4.引读:每一个舞姿都;一;一; 小结,这一部分,可以概括为;一;一;奇丽的舞姿。 如此奇丽的舞姿,如此使人拍案叫绝的舞姿,连山河也感到痛快,观众呢怎能不陶醉其中,如痴如醉,浮想联翩,所以;一;一;好一个痛快了山河、蓬勃了想象力的安塞腰鼓!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文章写作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略)

10、二、新授:品味文章的写作特点。 1同学们,我们一起领略了安塞腰鼓宏伟的场面,感受了雄壮的声响,见识了击鼓的后生,欣赏了奇丽的舞姿,你能用一个字形容表演中的安塞腰鼓吗;一;一;闹或烈。 1.同学们,我们一起领略了安塞腰鼓宏伟的场面,感受了雄壮的声响,见识了击鼓的后生,欣赏了奇丽的舞姿,你能用一个字形容表演中的安塞腰鼓吗;一;;一;闹或烈。 课文中除了写闹烈,有没有写静呢读一读,男生-4,女生1820 这样静;一;一;闹;一;一;静的写法,有什么好处 俗话说:静如处子,动如脱兔。如果说,表演中的安塞腰鼓是热烈,强烈、壮烈、火烈的,那么,表演前的静是严阵以待、蓄势待发,表演后的静是戛然而止、是平静、

11、安静、宁静、寂静。不管是舞前的还是舞后的静,都是为了突出舞时的烈。虽然舞停了,但舞姿仍在眼前,舞声仍在耳畔,情感仍在心中。 俗话说:静如处子,动如脱兔。如果说,表演中的安塞腰鼓是热烈,强烈、壮烈、火烈的,那么,表演前的静是严阵以待、蓄势待发,表演后的静是戛然而止、是平静、安静、宁静、寂静。不管是舞前的还是舞后的静,都是为了突出舞时的烈。虽然舞停了,但舞姿仍在眼前,舞声仍在耳畔,情感仍在心中。2.文章除了这种对比的写作特色外,在语言上还有什么特点有什么好处 (排比、比喻、反复) 三、拓宽欣赏,理解地域差异以及文化的多样性。同学们,如果说产生于黄土高原的安塞腰鼓是粗犷雄浑、动力十足的,那么,孕育在

12、苏北里下河水乡的海安花鼓则是温柔秀美、欢快活泼的,而且还曾经参加了国庆50周年的庆典活动。现在我们来欣赏一段描写海安花鼓的文字。 一溜鲜嫩嫩的水乡娇娘,一溜红红的花鼓,一袭碧碧的绿裳,苏北的里下河呵,接纳了淮河,接纳了大海,接纳了长江,接纳了从上天垂下的雨帘。 碧碧的绿裳在飘,红红的花鼓在跳,柔顺的里下河女子在笑。绿裳是春色,花鼓是青春的火焰,娇嫩得可以掐出一把水的女子,是粘稠的老酒,将五千年的土地装扮得年轻,装扮得奔放。 水灵灵的影儿,在跳跃,在闪烁,在敲击。震醒了大江,震醒了大海,震醒了沉睡了五千年的土地,震醒了与大江、大海连接的里下河。多水的江海平原,多水的女儿,敲打出的花鼓声,溅出的也是水一样清澈的血浆。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中国地大物博,像安塞腰鼓、海安花鼓这样非常有地方特色的表演艺术还有许多,你还知道哪些 板书: 演出前安静的腰鼓静 演出时隆隆的腰鼓动 演出后寂静的腰鼓静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总结/计划/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