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理解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上传人:鲁** 文档编号:499567113 上传时间:2022-10-04 格式:DOCX 页数:2 大小:10.1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怎样理解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怎样理解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怎样理解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怎样理解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人为什么活着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人以实践的存在方式而活着,一生享受与承受各种实践的过程和结果而开心或难过。往大了 说,人活着是为了完善自己,为了进化,为了推动社会进步。往小了说,人活着是为了满足 自己的精神欲望,活着逃避对死亡的害怕。而这一切都离不开实践。实践对个人或者对整个 人类都有着重大意义。一、人类的存在和发展是以实践为基本方式和标志的任何生命和物质都有自己存在的方式。人类的存在和发展是以实践为基本方式和标志的。人 类社会的主体是人,人们以实践作为自己存在的方式。1. 实践的动机包含着人对自然限制的突破和超越。实践观念作为客体尺度与主体尺度在观念层面上的有机统一,它不仅体现着来自对象世界的

2、 他律性规定,即”不能做什么”的客观限制,而且同时体现着来自主体自身的自律性规定,即 应当做什么”的价值取向。二者的内在契合才决定了人们的当下选择,即,必须做什么”。2. 实践的本质就是人的社会本质。实践是人与外部世界进行物质能量和信念变换的最基本的方式,是人的生命和生产活动的直 接存在形式。人类通过改造自然的实践来满足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实践改造的自然对象 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前提,人类改造自然对象的活动,构成了物质生活本身。二、实践完善、丰富着人自身1. 实践使人获得客体知识丰富自己。人在实践中达到自己目的的同时吸收知识,使自己越来 越聪明。人是在这一活动中不断进化完善起来的。第二,实践使人

3、的各种能力得到锻炼提高。 在长期反复实践活动中,人们的认识能力、思维能力得到提高;在实践的反复摔打中,人们的 意志能力、改造自然的实际能力等得到锻炼、强化。2. 实践是实现人全面发展的必经道路,人类想要获得自由的根本途径是的实践。人类存在的 目标是为了获得全面的解放与自由。因此人的发展进步就体现着人不断地克服必然性、获取 自由性的历史规律。人从必然王国步入自由王国,解决必然与自由的矛盾,根本靠实践。在马 克思主义看来,实践每前进一步都使人从自然力、社会关系和思想观念方面获得一定的解放 和自由,都或多或少地逼近完整的人的形成即人的全面发展的目标。三、实践还是与创新有机结合、相辅相成的马克思主义是

4、客观真相,又是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统一。因此,对待马克思主义必须做到 实践与创新的统一,不断进行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创新又是以实践和发展为前提,只有真 正做到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才能不断推到人类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充分体现 与时俱进的要求。四、实践推动着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人们在社会生活中,不断打破旧的限制,超越实现新的认识,发展自己的能力和需求。 使新的认识得到进步、改造、发展和完善,社会生活具有很强的实践性。1. 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实践首先是物质生产实践,不仅使人同自然界发生了物质和能量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又使 人与人之间结成一定的经济或物质关系。与一定的经济式物质关系相适

5、应,人与人之间进一 步形成了政治关系和文化思想关系。2. 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社会历史是人在实践基础上创造的,又是在实践的推动 下发展的,物质生产创造着社会的物质财富,不断提供日趋优越的生产方式,这是人类创造 历史的最基础条件,又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3. 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人们通过实践改造自然、改造社会和建造人自身,不 但改变着人的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而且享受着这种改变式改造世界的成果,从而形成了人 类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即社会的物质生活、政治生活和文化领域。我认为人活着也算是为了各种实践,满足各种需求,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我们在生活 中时时刻刻都在实践,有创新性实践有已知既定结果的实践,每一件事情做下来都算是一种 实践,人存在就是在不停的做事和享受做事的过程及结果。我们在实践中改变着自己和环境, 在实践中完善自己,在实践中创新,在实践中进步。也在实践中活着。参考文献:1 .范彩娥人的存在方式探研北京大学学报2001年西南民族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2.覃世艳论人存在的根本维度年11月3.孙丹兵试论实践是 人的存在方式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校报2002年12月4.刘德兴实践:人的存在 方式一一对马克思学说的新理解临沂师专学报1998年4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