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史 试题及答案

上传人:re****.1 文档编号:499534794 上传时间:2022-11-21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2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近现代史 试题及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中国近现代史 试题及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中国近现代史 试题及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中国近现代史 试题及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中国近现代史 试题及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近现代史 试题及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近现代史 试题及答案(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国近现代史测试(一)一、选择题(每题分,共4分)1、南京公约规定:在中国的进出口贸易中,“应纳进口出口货税、饷费,均宜秉公议定则例”,这一条款事实上( )A假做公见以获取舆论的信赖 B.严重地破坏了中国的关税自主权.被迫对中国做出有限的让步 .维护了英国人控制下的海关权威2、些西方资产阶级史学家称鸦片战争为“通商战争”,觉得这场战争是英国为维护正常贸易而进行的,这种观点( )()是错误的,掩盖战争的侵略性质 (2)是对的的,结识到战争的实质(2)是为英国殖民者进行辩护 (3)混淆了现象和本质的关系A(1)(2)(3) B.(1)()(4) .()(2)(4) D.()(3)(4)3、从推动中

2、国现代化的角度讲,鸦片战争给中国带来的影响是( )A开放广州等五个通商口岸 B.协定关税 .一批有识人士主张向西方学习,呼吁变革 D.签订南京公约4、克思称第二次鸦片战争是“海盗式”的扩张,如下各项最能阐明这一点的是( )A.逼迫清政府签订不平等公约 B.以战争作为重要侵略手段.增开商埠,扩大商品输出 D.洗劫并焚毁圆明园5、清政府同列强签订的不平等公约中,割地、赔款、开埠通商三项条款均有的公约是( )A.南京公约和北京公约 .北京公约和天津公约.南京公约和天津公约 D北京公约和望厦公约6、如果时光倒流,你回到了9世纪60年代,你也许遇到或听到的事情有( )(1)游览圆明园 ()割让香港岛 (

3、3)鸦片贸易合法化 (4)外国公使驻京A.()()(4) B.(3)(4) C.(1)() D(2)(3)、洪秀全创立拜上帝会时宣传“天下一家,共享太平”,定都天京后洪秀全就颁布法令:“贵贱宜分上下,制度必判尊卑”。这阐明洪秀全( )A.背叛了农民革命事业 没挣脱封建老式观念的影响.限制野心膨胀的杨秀清 D.要完善农民政权的法律制度8、太平天国提出的大纲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都没有实现,重要因素在于( )A无法增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B.太平天国的政权始终不稳定C太平天国内部发生权力斗争 D.脱离当时中国社会实际状况9、海国图志与资政新篇的相似点是( )(1)主张向西方学习 (2)目的是抵御外国

4、侵略()简介西方历史地理状况 (4)反映先进的中国人摸索救国道路的愿望.(1)(2) B.(3)(4) C.(2)(4) .(1)(4)10、有学者说“洋务运动是在西方挑战引起的危机感下由沿海沿江的地方大员开始启动的,”其中“西方挑战引起的危机感”是指( )A.天主教传入 .鸦片输入 C.两次鸦片战争 D太平天国运动1、中国近代资本主义公司之“近代”的实质是( )A.重要由私人投资兴办 B.产生和发展于中国近代引进机器工业化生产 D受外商公司刺激而产生1、史学家郝延平在守旧与革新一文中谈到:“中国对西方称呼由(19世纪)六十年代前的夷务,到七八十年代改称洋务和西学为主。”该变化反映了( )A中

5、国人对西方结识的逐渐进一步 B.中国人由仇视西方到崇拜西方C由中国中心到西方中心的变化 D.对西方外交政策由对抗到和解13、“乱之源,富强之本,不尽在船坚炮利,而在议院上下通信。”也许发出这一议论的是( )A.林则徐 B左宗棠 C.李鸿章 .郑观应14、马关公约容许日本在中国通商口岸设厂和商品运销中国内地只征收内地税;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规定“各国货品一律按中国政府既有税率征收关税”,两者相似目的是( )A美日互相排挤争夺市场 B.美日压低关税谋取厚利C有助于向中国倾销商品 有助于对中国资本输出5、195年,京师城门题联:“万寿无疆,普天同庆;三军败绩,割地求和。”下面的历史要素组合中,反映题

6、联指向的是( )()台湾 (2)澳门 (3)香港 (4)英国 ()法国 (6)日本 ()咸丰帝 (8)光绪帝 ()宣统帝A.(1)()(8) .(2)()(9) C.(2)(6)(9) D(1)(4)(8)6、“百日维新”成为维新变法运动高峰的重要因素是当时变法已经( )A从少数有识之士的政治抱负变为群众参与的救亡图存运动B.从单纯效法西方的经济行为变为面向国内的政治改革筹划C.从多次呼吁变法的上书请愿变为自上而下的官方政策法令D.从原先初步萌发的维新思想变为影响全国的社会政治思潮17、康有为在应诏统筹全局折中提出:“三权分立,然后政体备,以我朝论之,皇上则为元首,百体所从,军机号为政府,出纳

7、王命”其主张实际规定建立( ).君主立宪政体 B.民主共和政体 .君主专制政体 .开明专制政体1、“大清国允定,各使馆界独由使馆管理,中国人概不准在界内居住。”这一条款出自( )A天津公约 .北京公约 C马关公约 .辛丑公约19、0世纪初清政府面临两难选择:不改必亡,改则助亡!体现“改则助亡”的历史事件是( ).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 B.实行“新政”和“预备立宪”C.宣布“铁路国有” D.任命袁世凯为内阁总理大臣20、“自权利之祸于人心,破家族,削亲权,乱男女,蔑尊卑长幼,尽弃吾中国数千年之礼俗教治,而从事于所谓平等自由之说。”材料反映了道学先生对哪一历史事件后社会变迁的不满( )A鸦片战争 B

8、.维新变法 C辛亥革命 .新文化运动二、简述与问答(共6分)2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今日和议既成,中外贸易有无交通,购买外洋器物,特别名正言顺。购成之后,访募覃思之士,智巧之匠,始而演习,继而试造,但是一二年,火轮船必为中外官民通行之物,可以剿发捻,可以勤远略。” 曾国藩材料二:“洋匠与中国立合同,订明若干年造船工若干,因恐成船太速,不能久留以食薪饷,往往派华匠造一船,有先期而成者必觉得不中程式,弃之,华匠相率缓延遂成痼习。 奕訢(1)材料一和材料二反映的是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哪场运动?这场运动的主线目的是什么?(2)材料一反映了曾国藩的什么主张?“剿发捻”和“勤远略”分别是指什么?

9、(3)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谈谈向西方学习过程中,有哪些经验教训值得我们借鉴。2、某小将举办以“中国民族工业的崛起上海”为主题的小报竞赛。()如果你参与这次活动,除教材外还可以通过哪些途径收集有关资料?(2)列举140-14年发生在上海经济领域的、对全国有重大影响的事件四例。2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台湾人民抗战檄文痛哉!吾台民,从此不得为大清国之民也!吾大清国皇帝何尝弃吾台民哉!有贼臣焉,大学士李鸿章也,大清国列祖列宗与汝有何仇乎?汝既将发祥之地,陵寝逼近之区()割媚倭奴(2),祖宗有知,其谓我太后、皇上何? 光绪二十一年()四月台湾誓死不与贼臣俱生之臣民公启(1)请为画线部分注释(2)这段材

10、料觉得台湾被割是何因素?你如何觉得?为此,台湾人民是如何应对的?、某中学一研究小组就时务报的历史进行探讨。她们在众多的材料中选择了时人实录、回忆录和后人著述等三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9年9月,李鸿章出访美国,在接受纽约时报等报记者提问时说:“清国办有报纸,但遗憾的是清国的编辑们不爱将真相告诉读者,她们不像你们的报纸讲真话,只讲真话。清国的编辑们在讲真话时十分吝啬,她们只讲部分的真实,并且她们也没有你们报纸这样大的发行量。由于不能诚实地阐明真相,我们的报纸也就失去了新闻自身的高贵价值,也就未能成为广泛传播文明的方式了。郑曦原摘自纽约时报86年9月新闻报道 材料二:“这仿佛是开了一种大

11、炮,惊醒了许多人的迷梦,特别像我们那样的青年,曾喜欢读梁启超那样畅通的文章,不仅是梁启超的文章写得好,还仿佛是她所说的话,就是我们蕴藏在心中所欲说的一般。时务报不仅是议论政治、经济,对于社会风俗,亦多所讨论,主张变法从民间起。一般青年学子,对于时务报上一言一词,都奉为圭皋。”包天笑浔影楼回忆录 材料三:“时务报9年8月9日刊于上海,总经理汪康年,主笔梁启超,先后任撰述的有卖孟华、徐勤、欧榘甲、章太炎等。石印。载有上谕、奏折、论说、中外杂志、域外报译等。以宣传变法维新、救亡图强为办报宗旨。许多文章议论新颖,文笔活泼,深受知识界欢迎。数月间销行增到万余份,风行海内,为中国有报以来所唯有。百日维新期

12、间,被清政府改为官办,派康有为督办。1898年月日终刊。” 中国新闻小史(1)材料二与材料三中哪一则是原始材料?(2)材料一中李鸿章的言论与时务报有什么关系?结合材料二,分析中外各界对以时务报为代表的晚清报刊分别是什么态度?(3)综合上述材料,为研究小组写一则有关时务报的时代背景及历史影响的简介2、近来学术界召开清末“新政”的专项研讨会,对“新政”有如下几种观点:有人觉得“新政是第二次洋务运动”,有人觉得“新政是第二次戊戌变法”,有人觉得“新政是辛亥革命的催化剂”。()你觉得哪一种观点更合理?为什么?(2)请阐明另两种观点的可理解之处。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有关做生意,她们(法国人)往往更乐意同一种衰弱的政府打交道,特别乐意同一种腐败的总是出卖国家利益的政府打交道。在旧制度下,诸多外国人就这样获得了很大的好处。 摘自法国作家奈尔中国革命亲历记材料二:四国银行团驻北京的法国代表贾思纳觉得:一种通过改革的君主立宪政府,让一位强有力的任务作为这个政府的总理和半独裁者,就能恢复秩序和增进进步,并且可以成为(中国)这次革命骚乱的最佳政治结局。材料三:我们对袁世凯有较好的感情和敬意,我们但愿看到,作为革命的一种成果,有一种强有力的政府,可以与各国公正交往,使在中国建立的贸易关系获得进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幼儿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