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送读后感精选15篇

上传人:工**** 文档编号:499530244 上传时间:2023-10-16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27.9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目送读后感精选15篇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目送读后感精选15篇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目送读后感精选15篇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目送读后感精选15篇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目送读后感精选15篇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目送读后感精选15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目送读后感精选15篇(2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目送读后感精选15篇读完一本名著以后,信任大家都增长了不少见闻,是时候写一篇读后感好好记录一下了。可能你现在毫无头绪吧,以下是我收集整理的目送读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目送读后感1那是一次雾意四起、朦朦胧胧的早晨,潮湿的环境仿佛我那迷茫、担心的心。就这样翻开了目送。“我渐渐地、渐渐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慢慢消逝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静默告知你:不必追。”龙应台的笔触带着一股淡淡的悲伤。我想起了母亲的声音。那是一股因为耳聋所以变调、细弱、颤抖而毫无平安感的声音。母亲

2、没有暴跳如雷的动作,没有自弃的话语。我却愈发感到了她从骨子里透出的悲凉。或许是从医生诊断母亲再也不能康复起先;或许是从她呆滞的双眼发觉;或许是从那一天她抱着我哭说对不起我,不能在很好的照看我起先我只能照看好自己,努力学习,用行动告知母亲,我很好,不用担忧。可我多想,帮母亲分担一些苦痛啊!但这是一股巨大的无力感,像是不当心滴在白纸上的墨,无法阻挡,无法抗拒,只有看它越染越深、越肆意。龙应台说:“华蜜就是,寻常的人儿照旧。在晚餐的灯下,一样的人坐在一样的位子上,讲一样的话题。华蜜就是,早上挥手说再见的人,晚上又平平经常地回来了,书包丢在同一个角落,臭球鞋塞在同一张椅下。”仿佛久来的一场雨,最终给干

3、旱已久的大地,带来一点潮湿。是啊!人生在世,就算遇到一点儿困难又有何妨呢?只要你还活着,任何事都有可能去完成,去实现。俞敏洪曾说:“我要达到榜样的高度,首先要活得比他长。这样,他花三十年完成的事情,我才可以花五十年。”人生其实很美妙的,困难只是调味剂罢了。天,亮了一些;雾也散去了。我放下了书,顺着桂花的芳香,散着步。零零碎碎的风景映入脑海,放进回忆。只道一句且行且珍惜。目送读后感2断断续续地读完了龙应台的目送,被誉为二十一世纪的背影,这一评价的确很贴切。中学读朱自清的背影并没有什么太深的感受,可能是那时年纪太小,也可能和朱自清生活的时代隔的太远,总之,朱对父亲的那种感情,在当时的我的心中没有产

4、生太大的共鸣。可目送不一样,因为80后的我们起先打算成家立业,打算担起职责,父母能为我们做的慢慢少了,取而代之的是,起先思索怎样让他们安度晚年。所以,读她的故事仿佛能够看到10年后的自我。龙应台,从她的文字中感受到这是个坚毅的女人。精通英法德多国语言,在政坛中叱诧,可光鲜的背后她也是个一般人,为人子,为人母。应对中风最终离她而去的父亲,应对老年痴呆的母亲,应对在法国的孩子,字里行间能够感受到,这个有血有肉的一般人的辛酸和温情。当把整本书都读完,回头才起先明白目送这个名字的意义。一家人的悲欢离合就是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目送。小时候,总是父母目送我们离开,那种目光出此刻学校校门口前,出现火车月台上,

5、出此刻机场安检口,我们总是高兴奋兴地离开了,他们不能挽留,只期望自我的目光能在孩子的背影上多停留一秒。此刻,当孩子已经有了自我的事业了,有了自我的家庭了,才发觉父母正在慢慢走远,在我们的生命中。想带着她看电影,电影院里的仅有武打,恐怖,悬疑,充斥着荒唐的喜剧,适合老年人的柔软的电影少的可怜;劝她买几件新衣服,她说没有相宜的,我不信任,拉着她走进百货商店,琳琅满目的服装,淑女装,男士专柜,儿童天地,唯独没有老年人。“老”,意味着不被关注,从人们的心中消逝。想为他们做许多事情,想留他们在身边,可每次回家看到他们变白的头发;看到劳碌的厨房里少了以前利落的身影,多了一些凌乱;看到手上的老年斑,心里就是

6、一阵阵酸楚。岁月正清晰地告知你,他们在离你远去,而你无能为力,唯有目送。这种熬煎,是一种痛。目送读后感3读完第一篇时剧烈的感受令自己如“骨鲠在喉,不吐不快”。之后的20来天,细致阅读全书,期间多数次落泪,多数次心底有深深的触动,只是耽于提笔,慢慢的感觉也没了。8岁的陶陶见妈妈读书还落泪,也抢起书来读,一周下来竟也读了不少,还总拉着我探讨。于是,在29日晚我领她一起参与了读书沙龙,回来路上我们一起聊她幼儿园门口的别离,聊她刚入小学时的不舍,聊起她姥姥每一次回家我潮湿的眼眶。今日,她和爸爸要去旅行,昨晚起先就有不舍,整理行囊时总问我能否同行,得到否定答案后晚上搂着我聊到半夜。早饭和午饭都说没有胃口

7、,还流出眼泪,直说不要离开妈妈,搞得我也潸然泪下。只是,我明白,父母对子女的爱须要以分别为目的。于是,我和陶聊了之前旅行中的趣事,激励她去看外面漂亮的风景并画下来让妈妈也能观赏。而且,妈妈的心和她在一起,会每天电话联系她。最终,在车站分别时,她笑了,并逗贫道,“妈妈,你要看着我背影渐行渐远,不必追也追不上哦!”那一刻,我鼻子一酸,不住地点头。目送陶和陶爸直到看不见,我方回头,回来路上,更加剧烈的想起共享会上最终大家齐声诵读的那段:原来,这两本存折之间,是有斩钉截铁的反比关系的。你在那一本存折中所赚取的每一分“金钱”的累积,都是用这一本存折中的每一寸“时间”去换来的一旦用出,你不能用那本存折里的

8、“金钱”去回头来换取已经支付出去的“时间”。任何代价,任何数字,都无法兑换。“金钱”可以给过路的生疏人,“时间”却只给暖和心爱的人。写到这里,我确定抓紧好好做晚饭,等老爸回来陪他吃完,再陪他去看场电影,要像对孩子一样陪他快乐过好每一天。目送读后感4“有些事,只能一个人做。有些关,只能一个人过。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这是目送里的一个经典语句。目送是作家龙应台的散文集,写了父亲的病逝,母亲的老去,儿子的离开,挚友的牵挂,兄弟的携手共行。读目送,最令人感动的是龙应台写“儿子的离”这部分内容。我们是否曾和文中的“儿子”一样,从儿时的依靠转为最终的疏离和排斥?但你可知,在你每次拒绝母亲伸出来的双手时

9、,她是多么的痛心和哀痛。或许,随着年岁的增长,你变得渐渐追求独立,对于母亲每天的嘱咐与关切,你起先不耐烦,起先拒绝,并毅然转身,但你可能不知道,每每你给她一个自以为潇洒的背影时,她那双目送你的眼里却蕴含无尽的伤痛;当你拒绝她为你特地打算的夜宵时,你可能不知道,她只能对着那双满是烫伤疤痕的手发呆。你不清晰,你也不会了解,当你与兄弟挚友在外面野时,她可能正在家里摩挲着你儿时依偎在她怀里的那张照片发呆,可能在一遍遍地热着饭菜,倚着门框等你回家。她会悲观会难过你的变更,但她不会放弃,因为你是她的责任,是她一生的责任!就像龙应台一样,对于儿子的离,她赐予的只有目送,她知道,不能太约束儿子,她只能赐予儿子

10、激励,护送他的成长。我们也在父母的呵护下成长,现在也正是父母“目送”我们,最为我们操劳的时候,虽然你的一声“爸、妈”便是他们的责任,但作为子女,假如懂得父母为我们无私无怨的“目送”,那无论在什么时候,我们就不应当也不要让他们始终目送着我们的背影,请转过头,看着岁月里他们日渐苍老的容颜,回应他们一个暖和的笑容。请大家都读一读龙应台的目送吧,学会理解,学会感恩,不要等到“子欲养而亲不待”时,悔之已晚。目送读后感5对于一个刚生完小孩的人来说,看完目送感受许多。尤其是这句话,“我渐渐地、渐渐地了解到,所谓父子母女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

11、,看着他渐渐消逝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静默告知你:不必追。”看到这句话,心里不禁泛起淡淡的悲伤,就是这么简洁的语言,却深深地打动了我。说的真好,说的真对。亲子关系是个很奇异的关系。中国人更多的认为孩子是父母的附属品,是完全属于自己的。所以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会有许多的干涉,甚至是限制。外国人更多的认为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父母只是把他带来了这个世界,成年后就是一个独立的人,就要搬出家门,和父母就像挚友关系一样了。我个人认为最好的亲子关系是这样的:孩子借助你来到这个世界,注定一生与你有无法割舍的缘分,你所要做的是在他人生道路中赐予适当的指导、帮助和关怀,当他长大成年,可以独立推断时,赐予

12、有用的建议但不干涉他的确定,他虽然已经成年,但有着孝顺父母的责任,他的思想是独立的,他的心灵却应当与你紧密相连。有时候间或翻看手机上的照片,不觉感叹时间的力气真大,孩子一天一个样,每天给我们惊喜。作为父母,既希望孩子恒久不要长大,恒久天真烂漫,又希望能立刻到几十年之后看看他会成为什么样子,一个人能不能生活的很好。我不知道我能陪孩子走多久,我只知道,只要他情愿,可以随时离开,也可以随时回来。只希望我们心中恒久有个牵挂,那是爱的礼物。目送读后感6目送是一本平凡小事的记录册,作者把很多平常熟视无睹的小事有精炼的话叙述出来.有种贴近生活的感觉,也体现出作者对生活的仔细与细致视察.感动我的,就属胭脂。内

13、容是回屏东看他*的时候,要先打电话啦,然后带她去许多地方买东西,玩耍等等,描写的特别细致。但是后来的离别,更加动人。那种语重心长的劝告,所以是一项&ldqu;困难的工程&rdqu;。首先要给一个示意,接着把指甲油拿出来,渐渐的涂,直到满屋都是指甲油的气味。帮妈妈化妆,梳妆装扮。全文都充溢着母女之间的爱,与分别时的不舍,还有的是作者对母亲的关切,表现的淋漓精致,也有对母亲记忆力下降的无奈,担忧。作者的感情在字里行间,到处都有呈现。尤其在带妈妈去&ldqu;邓师傅&rdqu;做脚底按摩,去美容院洗头描写得很细致,每个细微环节都清清晰楚,去的地方也许多,侧面表现了作者对母亲的重视,作者很在意母亲。后

14、来对于&ldqu;她曾经是个多么耽溺于美的女人&rdqu;进行举例,夸张的突出母亲的爱美,也与现在变老进行对比,表现了母亲老去的无奈与无法挽留时间的哀痛之情。与这种抒情手法相同的还有假如。也是全文叙事抒情。在飞机舱里,作者遇见一位回乡的老人,从而想起逝去的父亲,想假如还能回到从前,再度陪他回乡,自己会做的事,写得很具体,每个地点,每个动作都会在脑海中闪过,也突出表现了作者的懊悔与惭愧,哀痛等困难心情。作者能写出如此震撼人心的,是因为作者是真正体会了生活,把生活的写照照实的写出,表现了作者酷爱生活,感受生活的点点滴滴。我们也要仔细地对待生活,细致地视察生活,即使是最平凡的事也能有神奇的道理,我们

15、要用漂亮的眼睛记住生活的美。目送读后感7这是一本生死笔记,深邃,悲伤,漂亮。写尽了缠绵不舍和绝然的虚无。这是xx作家龙应台对生活的记录。在她的文字中,时而寒气逼人,如刀光剑影;时而温顺宛转仿佛微风吹过麦田。“过去的生命已经死亡,我对于这亡有大高兴,因为我借此知道它曾存活。”这是她对死亡独特的见解,面对不行抗拒的轮回,她选择了从容面对。这是人们无法做到的释然。在生与死的交替间,我们既然没有选择的权利,为何不欣然接受这一切突如其来的惊与喜。你不必讶异,她只是看透了人生。“家,一不当心就变成一个没有暖和,只有压迫的地方,外面的世界当然荒芜,但是家可以更寒冷。一个人当然孤独,两个人孤灯下无言相对却可以更孤独。”都说家是暖和的港湾,但当这里少了以往的热闹,或许宁静,又或许孤独。那孤寂在空气中凝合,一点一点朝自己靠近,那种情景,连空气都生疏了。我们都不珍惜有家的暖和,当家残缺时,一切都变成了回忆,一切都失去了色调。读到这里,左手边的心房不禁颤抖了一下,它提示了我,也教会我珍惜,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华蜜。“华蜜就是,早上挥手说“再见”的人,晚上又平平经常地回来了,书包丢在同一个角落,臭球鞋塞在同一张椅下。”现今的人们都在追寻华蜜,可那模糊地词汇你是否真的知道到那里找寻。贪欲的人类得到的越多想要的也越多,在追寻的路上,你们不断卸掉身上沉重的负担。只有失败的那一刻愚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幼儿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