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金贝尔美术馆

上传人:s9****2 文档编号:499528338 上传时间:2023-03-14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129.1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解读金贝尔美术馆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解读金贝尔美术馆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解读金贝尔美术馆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解读金贝尔美术馆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解读金贝尔美术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解读金贝尔美术馆(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解读-金贝尔美术馆金贝尔艺术博物馆建造背景 时间:1966 年-1972 年 地点:美国得克萨斯州沃思堡市 概况:金贝尔既是一位工业家也是一位收藏家。金贝尔在沃思堡市建立了一 个基金会,并把他的收藏品和财产捐给基金会来建造一个收藏馆。他希望博物馆 能够成为一个著名的建筑。1966年由基金会选出的博物馆执行官理查德布朗 博士决定委托康来做设计。金贝尔博物馆在1966年就开始设计,但一直到1969 年中期才开始破土动工。该馆主要收藏19世纪的艺术作品与古代美术作品。金贝尔美术馆位于美国德克萨斯州沃思堡的郊区,于 1972 年建成。该馆主 要收藏19世纪的艺术作品与古代美术作品。在一个空旷而景色优美

2、的公园之中, 美术馆外部表现得有些峻峭,建筑的外观形象处理得娴静、简朴,自远处观望, 其严肃的个性会给人以刻板的印 象。路易斯*康在此展现了其个人对 于建筑材料的偏好:将混凝土柱和 薄壳形拱顶结构裸露在外,而非承 重墙则采用罗马灰华石及玻璃板, 以满足不同空间和位置的采光要 求。灰华石及玻璃板同混凝土之间 没有过强的对比,所形成的空间质 感近同,肌理混合为一。在这样做的同时,路易斯*康也流露出对建筑所在地段 的关注与尊重。路易斯康认为,艺术作品应当在自然的光环境之中被欣赏,以便空间达到 一种“人美术大自然”相互融合、彼此促动的环境效果。美术馆建筑物的外 观严谨、对称,在内部,建筑上部为尺度较高

3、大的半筒形式,并且采用了穹隆式 天花,而采取这两种手法的目的是要将外部的自然光线自天顶引入室内。顶部起 到自然光漫射入内的作用,呈现出空间的丰富性和新颖性。空间中充满活跃生机, 光弥漫其间,连续的拱顶以相同的格调重复出现,构成空间主体的薄壳被采光中 庭和可以灵活变动、拆换的展板所分隔。在九米多长的空间中行进,可以体味空间由光构成的序列,沿途还有一些横向交叉连通的 空间,清水混凝土上的光起着空间引导的作用,光 引发空间的节奏感,室内空间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 而产生丰富的表情。这种以洗练、平易的方式去表 现光空间的手法,表现出建筑师沉稳的设计理性。在金贝尔,路易斯*康把自然光分为来自天空 的光以及从

4、内庭进入的光,前者生机盎然,以绿为 属性。上世纪初,世界建筑领域进行过一场针对“现 象学”的哲学运动,其主旨在于:研究对象是以研究者的直觉、回忆、判别、想 像、经验等状态出现的,现象本身只能如此显现。路易斯?康便是这种现象学背 景下的建筑师,他在设计中多依赖自身的感性论断,所以他的一些作品较难明白, 但是在其建筑上体现了回归事物本身的原则。路易斯*康经常这样问,“建筑物 想成后者可使观者感受外部空间的变化,带有银之韵味,光源呈现出带状,空间 形态已不再沉重。内庭中的各类植物及塑像、光线与景观共同构成了一种较为纯粹的背景。在这里,光可自以铝构件制成的曲 面天顶和穹隆顶均衡地流进室内,艺术品不会

5、直接受到影响。自然光线的自由进入使得美术 馆的照明效果非同一般。美术馆用素混凝土建成,但建筑并没觉得 厚重,外型上由 16 个连续的平行的线性系列拱 顶建筑单元组成,拱顶之间是混凝土的通道, 其中采暖和制冷系统都隐藏于此,整个建筑显 得娴静、优雅,体现了设计师一贯的质朴情怀美术馆是一个将采光设计和空间造型相结 合的经典范例,大多数拱顶下的空间采用连续天窗天然采光。拱顶下设有穿孔的铝制曲面反射板,光线透射入天窗经由曲面反射板阻隔, 大部分光线被反射的拱顶侧面,同时有一小部分光线透过反射板,不致使反射板 背面过暗,这样整个拱顶成一发光面光源,也给室内空间带来了适宜的天然光,柔和的光线烘托了优雅的环

6、境气氛。在展厅的曲面反射板中部有局部不透明,目的是遮挡直射阳光,门厅和阅览 室等区域整个铝板穿孔。为满足不同功能空间的照度要求,还可以在曲面板下遮 盖不透明的帘幕。路易斯.康利用拱顶结构,在拱顶与端墙连接处设置了玻璃槽, 使空间变得生动明亮的同时不带入眩光。从立面和细部材质中可以发现,路易斯*康重点运用了灰白色的现浇混凝土、 米灰色的天然钙化石类似物和橡木。这些素雅、低调的物品都是他的常用材料。 他认为,这些材料在质感上有一定的内在联系。像混凝土、变质板岩、橡木这些 材料,它们都不至于太粗糙,在浅色的外表下,能够给人不一样的触感,并结合太阳光的照射作用,在一天的不同时间 段中,会产生不一样的变

7、化。且我认为, 随着时间的积淀与环境的呼应,使得材 料能透出一种“气质”,带有浓厚的“古 典的现代感”。建筑物随着时间的推移, 表面经过洗礼,与周边的环境和场地能 更好的融合,更具整体性。当下,全球的建筑界都流于浮华,建筑师像娱乐明星一样炒作自己,制造爆 点,于是,哲学、世界观成了一种另辟蹊径的标签,剖析社会的怪异,以此为噱 头去设计怪异以致恐怖的建筑,将刺激代替了美。几年以来,被人谈论最多的建 筑无不张牙舞爪,巨大的、扭曲的结构,带出神飞魄散之感,建筑的外形和色彩 也逐渐趋向于依赖夜间的 LED 灯,制造不可靠的幻梦。这些建筑,不再存有任何 “静谧与光明”的可能。设计者追求的,可能不再是建筑精神,而仅仅是一种流 行的形式。所谓的“道”,也就破散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