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三门峡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上传人:博****1 文档编号:499526634 上传时间:2022-08-24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75.4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南省三门峡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河南省三门峡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河南省三门峡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河南省三门峡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河南省三门峡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河南省三门峡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南省三门峡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上期月考试卷高二语文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第I卷(共70分)(6分,每小题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中国的桃花文化桃花,作为一种自然物,本来不具有“文化”的涵义。但是,桃花以它俏丽的色彩、缤纷的落英触动了中国人的某种情绪和情感,被渗透、融汇了审美主体的心理因素,并且作为人们共同认可的一种信息载体,世世代代承袭相传,于是,如同中国的“梅文化”、“菊文化”一样,“桃花”也成为我们民族集体记忆和心理深层的积淀物,形成了中国的“桃花文化”。中国的桃花文化和女性有不解之缘。早在先秦的诗经周南中,就有一首关于桃花的诗。“桃之夭夭,”描写茂盛、火红的桃花,并用桃花来比喻年轻美貌的女

2、子。春秋时代,息国的国君夫人息妫容貌美丽,被人称作“桃花夫人”。唐代的崔护在京都郊游,邂逅一少女,次年再访,人去桃花在,崔护感伤不已,题诗慨叹,“人面桃花相映红”一句就成了千古名诗。还有清初孔尚任的著名悲剧桃花扇,曹雪芹在红楼梦里为黛玉葬花写的葬花辞和桃花行。源远流长的桃花文化,从古代诗经一直唱到今天那桃花盛开的大江南北。在中国,“桃花文化”是非常普遍的一种文化现象,在民间吉祥喜庆活动特别是恋爱、婚姻这类人生喜庆之事里,桃花是“尚红”礼俗的主要角色。桃花坞、桃花酒、桃花运,包含“桃花”一词的人名地名更是不胜枚举。我国由历史沿袭形成众多的桃花观赏景点,早春二月,人们踏青采撷归来,多是几枝早开的桃

3、花。至于与桃树桃花桃实相关的文化现象,几乎无处不在:传说桃都山有一巨大的桃树叫“桃都,”上有天鸡,天鸡一叫,天下的雄鸡也跟着叫。在中国神话中,仙桃又是长寿的象征,神话中的王母娘娘有“蟠桃宴”。桃树可家植于屋前舍后,更多的是漫山野生,人们又用桃李满天下比喻老师的学生之多那么,中国桃花文化为何如此独特呢?桃花文化,反映了中国文人的自然观。大自然最美的季节是万物复生、欣欣向荣的春天,中国文人对春天倾注了十分炽热的情感,“咏春”的诗文特别发达,而春天又美在桃花盛开的时节,于是,自我们所能见到的诗经始,铺陈春景,不能不写桃花。永恒的自然界,极富生命力的桃花,激发了中国文人的艺术想象力和热爱生活的心愿。中

4、国文人把自然界的桃花作为自己的生命、自己的本质力量和自己情感意识的对应物加以抒写。他们借桃花歌颂自然美、劳动美、创造美,表达对永恒自然和永恒生命的向往。桃花文化还渗透着“儒与庄禅互补”的文化精神。“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是中国文人两种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文化心理。一方面,他们要身体力行,去实现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经世致用”的人生理想;另一方面,由于现实不断击碎他们的理想之梦,于是造成了他们的失落心理,他们只好“穷则独善其身”,寄情山水,回归田园,在庄禅的境界中求得精神上的休憩和解脱。于是,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为他自己,也为与他一样的失意文人创造了一个虚幻的理想世界。桃花源作为中国

5、文人的精神栖息之所,世世代代吸引着文人学士,形成了他们的“桃花源情结”。他们并不是不知道桃花源之不可寻,他们寻找桃花源,几乎与屈原的天问一样,上升为一种探索宇宙、社会和人生哲学的思维模式。1. 根据文意,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2分)A.中国的“桃花文化”和女性有不解之缘,因此源远流长的桃花文化,从古代诗经一直唱到今天那桃花盛开的大江南北。8 “桃都”、“蟠桃宴”、“桃李满天下”等美好传说都与民间“尚红”的礼俗有关。C.中国文人虽有“经世治国”的人生理想,但是现实往往击碎他们的理想之梦,所以他们对桃花就有了一种特殊的情结。D.独特的中国“桃花文化”反映了中国文人对自然和社会的一种思考和认识。

6、2. 根据文意,不符合中国“桃花文化”形成条件的一项是()(2分)A.桃花俏丽的色彩和缤纷的落英会使人触景生情,产生丰富的联想。B.人们用比喻、象征手法,把审美情感寄托于桃花,使其成为一种共同认可的移情物。C.桃树可家植于屋前舍后,更多的是漫山野生,而与桃树桃花桃实相关的文化现象,更是几乎无处不在。D.中国的“桃花文化”的形成要有世代沿袭相传的民族积淀。3. 对作者把文人学士寻找桃花源上升为“一种探索宇宙、社会和人生哲学的思维模式。”的原因理解有误的一项是()(2分)A. 在中国,“桃花文化”是非常普遍的一种文化现象,融汇了审美主体的心理因素。B. “桃花源”是一种理想社会的象征,探寻桃花源就

7、是对理想社会的探寻和追求。C.探寻桃花源,是中国文人的自然观的反映,他们寻找桃花源,歌颂桃花,表达对永恒自然和永恒生命的向往。D.探寻桃花源,体现了儒家与庄禅思想互补的人生哲学。“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二、古诗文阅读(40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王祎,字子充,义乌人。幼敏慧,及长,身长岳立,屹有伟度,以文章名世。睹元政衰敝,为书七八千言上时宰。危素、张起岩并荐,不报。隐青岩山,著书,名日盛。太祖征江西,祎献颂。太祖喜曰:“江南有二儒,卿与宋濂耳。学问之博,卿不如濂。才思之雄,濂不如卿。”太祖创礼贤馆,召置馆中。累迁侍礼郎,掌起居注。同知南康府事,多惠政,赐金带宠之。太祖将即位,

8、召还,议礼。洪武元年八月,上疏言:“祈天永命之要,在忠厚以存心,宽大以为政,法天道,顺人心。雷霆霜雪,可暂不可常。浙西既平,科敛当减。”太祖嘉纳之,然不能尽从也。明年修元史,命祎与濂为总裁。祎史事擅长,裁烦剔秽,力任笔削。书成,擢翰林待制,同知制诰兼国史院编修官。奉诏预教大本堂,经明理达,善开导。召对殿廷,必赐坐,从容宴语。五年正月议招谕云南,命祎赍诏往。至则谕梁王,亟宜奉版图归职方,不然天讨旦夕至。王不听,馆别室。他日,又谕曰:“朝廷以云南百万生灵,不欲歼于锋刃。若恃险远,抗明命,悔无及矣。”梁王骇服,即为改馆。会元遣脱脱征饷,胁王以危言,必欲杀祎。王不得已出祎见之,脱脱欲屈祎,祎叱曰:“天

9、既讫汝元命,我朝实代之。汝爝火馀烬,敢与日月争明邪!且我与汝皆使也,岂为汝屈!”或劝脱脱曰:主公素负重名,不可害脱脱攘臂曰:今虽孔圣,义不得存。祎顾王曰:汝杀我,天兵继至,汝祸不旋踵矣。”遂遇害。S选自明史王祎彳专)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危素、张起岩并荐,不报B.多惠政,赐金带宠之C.祈天永命之要D.法大道,顺人心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王祎有非凡胆识的一组是)(盼)报:答复宠:重用祈:恳求法:效仿()(盼)为书七八千言上时宰 浙西既平,科敛当减 亟宜奉版图归职方A. B.雷霆霜雪,可暂不可常裁烦剔秽,力任笔削天兵继至,汝祸不旋踵矣C.D.6 .下列对原文有

10、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盼)A.王祎兼有堂堂仪表和雄健才思。他自幼聪明而有才智,成人之后伟岸而有风度,明太祖将他与当时的名儒宋濂相提并论,还认为他在才思方面胜过宋濂。R王祎凭借自己的才干和政绩受到朝廷礼遇。明太祖创建礼贤馆,将他招至馆中,后又升迁为侍礼郎;有时太祖虽不能完全听从他的建议,但也会褒奖他。C王祎具备很高的史学家素养和教育才能。编撰元史时,他与宋濂同为总裁,书成后任国史院编修官;奉命讲授国史,能充分说明道理,善于开导学生。D.王祎出使云南时采用了恩威并施的策略。他先是晓谕梁王,朝廷怜惜云南百姓,不想动用武力;继之又警告梁王,若倚仗险远、抗拒朝廷,将后悔无及7 .把下列

11、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6)(1祎顾王曰:汝杀我,天兵继至,汝祸不旋踵矣。(吩)(2日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吩)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89题。翁卷一夜满林星月白,亦无云气亦无雷0平明忽见溪流急,知是他山落雨来。8 .作者是怎样描写“山雨”的,请简要赏析。(5分)9 .这首诗写景与叙事、抒情相结合,在写景之中,叙述了一件什么事情?主要抒发了一种什么情感?语言具有怎样的风格特点?请概括回答。(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10 .根据语境在横线上填写诗文原句,每空2分,共12分。同样是乘船在行路途中,陶渊明出仕时的心情是“眇眇孤舟逝,绵绵归思纤。”而归隐时

12、的心情则我们读过的一些名句有不少是始于模仿,终于超越的力作,如王勃滕王阁序中的“”分明是化用了北周庾信“落花与芝盖齐飞,杨柳共春旗一色”的句子,但为我们展现了一派鲜活胜景,成为千古名句。李密的陈情表是至性之言,他陈述自己独支门户,孤独凄凉的家境,词意恳切,悲恻感人。后世常引用、来表示孤单凄清无依无靠地独自生活。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悬崖【日】广津和郎这是去年的事。父亲住进知多半岛师崎的医院,一个月后父亲的病几乎己经好了,于是和母亲一起租了一个房间,过着自炊生活。我在距医院30眯远的地方租了间安静的房间,只有三餐到父母那边去吃。这市镇是

13、名古屋附近的人避暑避寒的度假区,但不像东京附近的海岸那样华美庸俗,显得质朴平和,我很喜欢。我当时身体不好,并不觉得什么地方特别不适,只是非常虚弱,容易疲倦。医院病人在海风吹拂下,多半肤色黝黑,我苍白的脸色显得特别醒目,看起来我比他们更像病人。一天午后,我从岬角俯视师崎港良久,小港中渔船猬集。天气晴朗,海面闪耀着明亮的碧蓝,回映初秋的阳光。我认出了曲折的海岸线和大海的色调,以及海岸线边小小的家屋和家屋后面的绿色丘陵,还看到倾注在这一切之上的阳光,更在这一切之中看出一种难以言述的和谐。我真想画一幅很久没画的图画,便在心中构思起鸟瞰图。我看见一个人从相距五六百米的医院走廊走到海岸的沙丘上,我立刻知道

14、那是我父亲。父亲站在岸上,一面手挡额前,以防眩目的阳光直射双眼,一面望着这边。我以童稚的喜悦遥望着父亲的行动。父亲伫立一会儿,挥了挥手。我不知道那是什么意思,我也挥手回应父亲,然后走下丘陵,沿着海岸回去。突然看见一块崖崩滚滚的巨石落在路边,我停下了脚步,仔细观看。这时,父亲突然从我背后发出声音。我起身拂去手上沙子,回过头来,父亲快步走到我身边。“喂,有什么事吗?”父亲疾步走来,喘着气,很担心地问。“没有。”我对父亲的问话讶异得睁大了眼睛。那就好刚才我很担心,生怕你站在悬崖上,晕眩掉下来你本来就常常会发晕”呵,刚才父亲从医院前的海岸向我挥手,原来是为了这个。我笑着说:“不要紧,我站立的地方距悬崖

15、边还有6尺远呢!”真的?从医院那边看去,你仿佛就站在崖边上以为你已经从那里下来,想不到却蹲在这里,我想你一定又发晕了”父亲和我相视而笑,然后一道向医院行去。第三天清晨,我到医院吃早餐,平时这时候父亲已起床,这天却还沉睡未起。我颇感意外,不安地问道:“有什么不对劲吗?”“嗯,今早吐血了。”父亲低声说,“我也不知道为什么会这样。本以为不会再有这种事了”我非常惊讶,打开父亲床边的痰盂盖看,里面有许多乌黑的血。父亲不时咳嗽,每次都有少量的血杂在痰中咳出。不久,院长来诊察。父亲的病是不是又回到以前的样子了?我盯着院长的脸孔不放。他是刚从大学毕业的年轻医学士,看起来颇沉稳。“胸部没有什么异样,听不见一点空洞音。呼气听来虽然拖长了一点,不过这一般人也会有。”说着,院长又看了看痰盂,“哦,”他颔首说,“血色很黑,是旧血,不是刚刚咳出来的。一定是以前咳出的血淤积在什么地方,如今又咳出来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营销创新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