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沧海和陈太丘与友期沪教版六年级上册讲义(共4页)

上传人:鲁** 文档编号:499526497 上传时间:2022-11-13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观沧海和陈太丘与友期沪教版六年级上册讲义(共4页)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观沧海和陈太丘与友期沪教版六年级上册讲义(共4页)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观沧海和陈太丘与友期沪教版六年级上册讲义(共4页)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观沧海和陈太丘与友期沪教版六年级上册讲义(共4页)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观沧海和陈太丘与友期沪教版六年级上册讲义(共4页)》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观沧海和陈太丘与友期沪教版六年级上册讲义(共4页)(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陈太丘与友期和观沧海【教学目标】1翻译陈太丘与友期,并能说出从中受到的启示。2背诵观沧海,并能理解诗歌的基本内涵。【教学重点】通过阅读锻炼学生的信息查找能力。一、【陈太丘与友期】原文: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译文:陈太丘和朋友预先约定好一起出行,预定在中午时分,约定的时间过了朋友却没有到,陈太丘便不再等候友人而离开了。当他

2、离去以后,他的朋友才来到。陈太丘的儿子陈元方当时年仅七岁,正在家门外做游戏。违约的客人问他:“你的父亲在家不在?”陈元方回答说:“父亲等待您很长时间而您却没有来到,已经离去了。”客人便发怒说道:“不是人啊!和人家约好一起出行,却抛弃人家而离去。”陈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定在中午时份见面,中午了您却没有到,这就是没有信用;对着小孩子的面骂他的父亲,这便是没有礼貌。”客人感到惭愧,忙下车前来拉元方表示好感。元方径直走入家门,根本不回头看那失信无礼的人。读完后回答问题:1.那么,我这里有几个问题,希望大家动动脑筋。文章一共提到几个人?(3个)主要人物有几个?(2个)陈太丘既然不是主要人物,那么文章第

3、一句能否省略?(不能,是起因)2.对文章的两个主要人物作者用了什么方法来描写的?(语言、神态) 同学们应该知道人物语言是最能体现人物性格的,我们一起把这段对话朗读一遍,看看谁最先把这段话背下来。(读背这段对话)3.通过这段描写,你认为友人和元方各是什么样的人(你的看法)?友人:“无信”“无礼”元方:明事理、懂礼仪;孝顺;伸张正义;落落大方;4.主题归纳(多角度思考)通过文章对这两个人的描写,以及对这两人之间发生的事情的记叙,你能得出怎样的结论?元方:明事理、懂礼仪;友人:不守信用、不懂礼貌、知错能改事情本身:启示我们做人就要有有诚信,讲礼仪。5.本文中人物值得你学习的是些什么品质呢?陈太丘的守

4、信、陈元方明礼护礼的睿智和勇敢、元方父亲友人的知错能改。板书设计:对话的背景: 友人不至,太丘舍去陈太丘与友期对话的过程:友人发怒,元方对答对话的结果:友人惭引,元方不顾讨论:“尾生与女子期于梁(桥)下,女子不来,水至不去,抱梁柱而死。”(庄子盗跖)拓展:成语:难兄难弟【读音】nnxing-nnd 【释义】原意比喻兄弟都非常好。今多反用,讥讽两人同样坏。世说新语德行:陈元方子长文,有英才,与季方子孝先各论其父功德,争之不能决。咨之太丘。太丘曰:元方难为兄,季方难为弟。刘孝标注:一作元方难为弟,季方难为兄。意谓元方卓尔不群,他人难为其兄;季方也俊异出众,他人难为其弟。后遂以难兄难弟指兄弟两人才德

5、俱佳,难分高下。【读音】nnxing-nnd【释义】彼此曾共患难的人;彼此处于同样困难境地的人。世说新语简介:世说新语是中国时期(420-581年)产生的一部主要记述魏晋人物言谈轶事的。是由南朝刘宋宗室王(403-444年)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梁代作注。全书原八卷,刘峻注本分为十卷,今传本皆作三卷,分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等三十六门,全书共一千多则,记述自汉末到刘宋时名士贵族的遗闻轶事,主要为有关人物评论、清谈玄言和机智应对的故事。二、观沧海观沧海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

6、歌以咏志。译文:东行登上碣石山,来观赏大海。海水多么宽阔浩荡,碣石山高高耸立在海边。碣石山上树木丛生,各种草长得很繁茂。秋风飒飒,海上涌起巨大的波涛。日月的运行,好象是从这浩淼的海洋中出发的。银河星光灿烂,好象是从这浩淼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真是幸运极了,用歌唱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吧。一)作者简介:曹操(155-220):即魏武帝。三国时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字孟德,小名阿瞒,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市)人。初举孝廉,任洛阳北部尉,迁顿丘令。后在镇压黄巾起义和讨伐懂卓的战争中,逐步扩充军事力量。初平三年(公元192年),为衮州牧,分化、诱降青州黄巾军的一部分,编为青州兵。建安元年(196年),迎献帝

7、都许(今河南许昌)。从此用其名义发号施令,先后削平吕布等割据势力。官渡之战大破河北割据势力袁绍后,逐渐统一了中国北部。建安十三年,进位为丞相,率军南下,被孙权和刘备的联军击败于赤壁。封魏王。子曹丕称帝,追尊为武帝。二)习题训练1、本诗作者 ,不仅是建安时期一位杰出的诗人,还是封建社会一位杰出的 、军事家。2、按要求填写原诗中的语句。诗人登临碣石山的目的是: 实写诗人所见之景的句子是: 虚写诗人所想之景的句子是: 3、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 统领全篇写景的一个字是“ ”。写景时,先写岛上的 ,次写海面上的 ,最后写天空中日月星辰。本诗的情感基调是 。4、前三行诗句描写沧海景象,有动有静,如“ ”写

8、的是动景,“ ”写的是静景。5、请你展开合理的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所表现的画面描述出来。_6、赏析“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_7、“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所使用的修辞手法是 。诗句中的“若”字用得好,请你说说好在哪里。_8、“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渲染了大海 的气势。“何”字体现了作者面对大海的惊奇,因为他看到了山岛的 ,树木的 ,波浪的 。9、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首诗通过写作者在远征途中登上碣石山俯瞰大海所看见的壮观景象,展现了诗人宽广的胸襟。B诗歌前四联写诗人登上碣石山看见山岛耸立,树木茂盛,大海波澜壮阔的

9、景象。C第五、六联通过丰富的想像,写出沧海之大,吞吐日月,含盈群星的气派。D最后一句,如一曲雄壮的乐曲,在最激越处戛然而止,悲从中来,发出感慨。答案:1、曹操 政治家2、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3、观 树木百草 秋风洪波 苍凉慷慨,悲壮激昂4、动景:水何澹澹、秋风萧瑟、洪波涌起;静景: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动景静景各写一点即可)5、示例:(树木凋零)秋风阵阵,呼呼作响,诗人站在辽阔的在海边,面对波涛汹涌的大海,心潮与大海一起涌动,感慨万千。(只作翻译1分,有想象内容1分)6、诗人通过丰富的想像,运用夸张的手法,描绘了大海吞吐日月,包容星汉的壮阔景象,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怀和宏大的抱负。7、互文 表明大海吞吐日月星辰是作者的想象之景,体现诗人的开阔的胸怀和宏大的抱负。8、苍茫动荡 巍峨 茂盛 汹涌 9、D专心-专注-专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