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门人的文化解读

上传人:工**** 文档编号:499522319 上传时间:2023-03-11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13.1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海门人的文化解读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海门人的文化解读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海门人的文化解读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海门人的文化解读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海门人的文化解读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海门人的文化解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海门人的文化解读(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海门人的文化解读张华解读海门人,是件难度系数很高的事。提到海门人,似 乎每个人都有一肚子话要说,但真正说起来,却又不知从何 说起,正因如此,便更有说的冲动和必要了。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海门,故名思义为大海之门,事实 上,它更与长江有着不解之缘。海门文化的形成受地理环境 的影响而具有明显的地域特色,海门人文化性格和文化特征 的地图基本上是由长江绘就的。从长江中长出的城市很多,却很少有海门这般艰辛。只 要稍加研究海门的历史,我们不难发现,它艰难而独特的成 陆过程,注定是一方充满故事的热土。海门地处长江入海口,滚滚长江不远万里携大量泥沙沉 积于此,至唐代末年,方形成东洲和布洲两沙,史称东布洲。 五代后

2、周显德五年(公元958年)始置海门县。然而年轻的 海门却并未因设县而趋向平静,相反却频遭水患的侵袭。翻 开县志,先祖们与长江的抗争可谓惨烈。明朝洪武年间(公 元1376年),海门已有4万余人,然而仅过16年,“大风海 溢,破堤,溺死3万余人”。次年,又“江潮大作,死人几半”。 明中叶以后,江海为患更甚,正德七年(公元1512年),“溺 死千余人”。嘉靖十八年(公元1539年),又“溺死万余人, 漂没官居民舍不计其数”。此时的海门“破船偏遇迎头浪”,又 遭倭寇入侵,“倭寇80余船突至,劫掠5天”。在潮灾和倭寇 的双重侵扰下,至康熙十一年(公元1672年),海门人口 仅存4000余人,被“裁县为乡

3、”。如果把成陆几百年间海门人 口的起落勾画成一个曲线,相信那是相当具有冲击力的。但 任凭风吹雨打、潮起潮落,一代代海门人如江边那漫天遍野 的芦苇,风愈大,浪愈高,把根扎得更深,把梦想抓得更牢。 历经了千难万险,先民们的双脚仍坚定地站在这片土地上。 令我们无法想象的是,从四甲坝、六甲坝这些地名来看,如 今海门的内陆之地竟是当年与江潮抗争的最前线。清乾隆年 间,为防海门江堤坍淹,海门人挖土堆山,因相信“狮子定能驯服水妖”,就取名“狮山”(后改名为“师山”)。一马平川的 海门,有这承载美好祈愿的小小土山,却也不显突兀。经过大风大雨、大浪大潮的洗礼,先祖们深知脚下这片 土地来之不易,深知有几分劳动才会

4、有几分收获,有收获才 能吃饱肚皮,才能生存发展,道理就是这样简单明了。因此, 海门人无论什么身份、什么职业都始终洋溢着一种勤劳勇 敢、愈挫愈勇、不服输、不示弱的精神。就算是种地,海门 人也能种出自己的品质和风格来。海门自古少耕地,然而海 门人却能通过自己的精耕细作、精打细算,把“一亩三分地” 调理得五谷丰登,把庭院修整得瓜棚遮天,把田间地头充分 利用,且善于花小钱办大事,一年四季倒也吃穿不愁,小日 子过得滋润又红火,这在全国也是不多见的。清代中叶以后,资本主义萌芽在江南出现,江南作为东 西方文化接触的前沿地带,工商业发展很快。此时,由于长 江的阻隔和信息的闭塞,身处长江北侧新大陆上的那群海门

5、人,还无法听到中国近代工业化的脚步声。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一个举足轻重的海门人出场了, 这个人就是张謇。张謇如果只是作为一名状元,那也不过在中国浩如烟海 的知识分子中平添一人,并不能吸引人们多少的目光。张謇 如果只是作为一个实业家,估计也只能独领风骚于一隅。但 张謇并没有象一般士大夫那样去追求高官厚禄,毅然从士大 夫行列中游离出来,走上实业救国、教育救国之路,成为名 符其实的“状元实业家”,这便无可争议地成为所有海门人的 偶象,在偶像普遍缺失的年代里,海门人能拥有这样独一无 二的偶像,无疑是幸运的。如果没有张謇,海门的历史或许 就要重写。事实上张謇对海门人的人文性格和精神特质的形 成也产生了决

6、定性的作用。状元故里的海门人,骨子里都有一个“状元情结”,把教 育作为第一大事,为了子女读书可以砸锅卖铁,不惜代价。 身为实业部长,在一个社会条件不具备的环境下,张謇又以 海纳百川、广为交融的开放精神和强毅力行、敢为天下先的 宏伟实践,照亮了偏居长江北岸的海门大地,创造了诸多令 国人惊叹的全国第一。孔子云:“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仁者静,智者动。”从 张謇身上,我们都明显地看到海门人多水性、少山性的性格 特点,表现为多流动性少稳定性,多开放性少封闭性,近代 的海门人已不满足于一亩三分地的耕耘,把探索的触角伸向 了上海。这里不得不提的一个地方,那就是青龙港,它曾经是海 门最热闹的地方,也是海门人跨

7、过长江最重要的节点,青龙 港的汽笛吹响了海门从沙洲时代走向了轮船时代的号角。若 干年前,青龙港之于海门不亚于今日虹桥机场或浦东机场之 于上海。因海门的区位特点和资源特点,各种货物要从熙熙 攘攘的青龙港进出,各种文化也会在这里驻足,从而使海门人 的文化性格变得复杂起来,其中最值得研究的莫过于海门人 和上海人的关系,这是一个颇有意思的话题。对于开放之初的海门,上海像一个巨大的磁场,许多海 门人从青龙港乘船至上海,因语言相近,被称为“小苏北”海 门人很快融入大上海,他们中的很大一部分后来就定居上 海,成了现今海门人的上海亲戚。海门人走进大上海,意味着海门人走了一个开放开化的 新世界。最新融入上海的海

8、门人架起了一座很好的交流桥 梁,他们带回上海最前沿、最时尚的信息,带回了上海的新 技术、新生活、新思想、新观念,甚至新名词,带回上海牌 手表、永久牌自行车和蝴蝶牌缝纫机,海门人生活中差不多 每一点小小的改善都与上海有关。更重要的是,他们带着更 多的海门人来到上海,海门人和上海人的交往一下子变得频 繁起来。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识的海门人,既有北方人的 包容大度,又有南方人的精明能干,在大上海以变应变,因 势而为,可谓如鱼得水、游刃有余。海门与上海地缘相近、人缘相亲、文化相近,无数海门 人又是从上海走向全国、走向全球、走向成功的,但如果有 人因此而认为海门人像上海人,那海门人却是万万不答应 的。海

9、门人一方面在购物、求学时向往投入大上海的怀抱, 而另一方面却又极力否认自己像上海人,上海人看不起“苏北 赤佬”海门人,而海门人恰恰更看不起自视过高的上海人,这 真是没有道理的道理。海门人对上海人的偏见,可以说是长期性的和普遍性的。 说到上海人,几乎每个海门人都储备有几个关于上海人的小 笑话。近年来,海门人与上海人的关系发生着微妙的变化, 随着交通条件的改善,海门人到上海的频率越来越高,相反, 海门的上海亲戚们回海门的次数却越来越少了,其间的缘由 真是难以说清,但估计问题大致出在那些上海亲戚们身上。海门因江而生,因江而忧,因江而荣,正如水的灵动和 无形,海门人的性格其实也是很复杂的,可贵的是海门

10、人能 博采众长,广泛吸收各种先进文明,为我所用。海门人爱干 净,说一个人穿得整洁大方,喜欢用“山青水绿”来形容;海 门人爱美食,家家户户“食不厌精,脍不厌细”,海门特产红 烧山羊肉复杂而精细的做法可见一斑;海门人爱面子,颇讲 究“台面文化”,喜欢说有空“来白相”,有空“碰个头、吃个饭”, 但这或许只是一句随意的寒喧而已,是千万当不了真的。但 一旦兑现了诺言,海门人即使准备了“四盆八碗”,却还会一 个劲的说“呒得啥吃咯”,不逼得客人说出一大通感谢的话来 决不罢休;海门人厚道,却往往又给自己留下回旋的余地; 海门人率直,但与大大咧咧的东北人相比,这种率直又带有 一丝技巧,直肠子又加点小弯弯;海门人

11、热情,对朋友既不 像北方人一个劲地“有事您说话”,一味哥们义气,更不像上 海人那样“关阿拉啥事体”,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海门人机 灵,有极强的察颜观色、随机应变能力,“眼风手势”好,什 么地方都能生活得很好,什么事情都吃不了亏。古人评价宋 代柳永词传播之广说:“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套用 这句话,可以说:凡有井水饮处,即有海门人。海门人远离 家门、敢出国门,普天之下,四海之内,无处不见海门人的 身影。当然,海门人身上除了具有诸多令人称道的闪光点,也 毫不例外地存在着一些不尽人意的地方。海门人在很大范围 里都具有一种“小农思想”和“中游思想”,如做事目光短浅、 怕担风险,遇事随遇而安、长于

12、应付,处世捕风捉影、谨小 慎微等等。或许因为头脑过灵光的缘故,海门人什么事都能 干,但什么事都干不长,当然什么事也不易干出多大的名堂, 往往不能笑到最后,成不了最后的胜利者。海门人生意做不 大,官做不大,海门没有扬名全国的大企业,没有响当当的 知名品牌就是一个例证。有人说海门人的这些不足,与生于 长江之畔频遭水患的游民心理有关,这个说法虽不见得能站 住脚,却也颇有几分道理。海门人是与时俱进的,从陆域时 代走向轮船时代、汽渡时代,海门人的思维习惯和行为方式 已有了根本性的改观。那么,海门人又会以什么样的姿态和 形象从汽渡时代走向大桥时代、铁路时代乃至轻轨时代呢? 这就不是这篇解读式的小文可以说清的了。不管怎样,在世人眼里,我们可以乐观地认为,海门应 该是一个值得期待的地方,海门人基本上还算是一群可爱的 人。(作者系江苏省海门市人民政府副市长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