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科学发展观与新农村建设现状与难点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499517931 上传时间:2023-10-18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谈科学发展观与新农村建设现状与难点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谈科学发展观与新农村建设现状与难点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谈科学发展观与新农村建设现状与难点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谈科学发展观与新农村建设现状与难点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谈科学发展观与新农村建设现状与难点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谈科学发展观与新农村建设现状与难点》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谈科学发展观与新农村建设现状与难点(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谈科学发展观与新农村建设现状与难点摘 要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从全局出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在新农村建设中坚持科学发展观,在科学发展观引导下建设新农村。处理好党政府在农村建设中的地位,确立广大农民群众在农村建设中主体地位,以新农村经济建设为中心,切实落实广大农民群众的利益,提高农民群众生活水平,推动小康社会的全面建设。关键词 科学发展观 可持续发展 新农村建设 农村现状 主要难点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重大的历史任务。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党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进行了不懈探索,在不同时期曾多次提出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任务和要求。年冬,安徽凤阳县小岗村,位农民冒着风

2、险,在土地承包责任书上按下了红手印。这一按改变了中国农村发展的进程,而小岗村的农民也以联产承包叩开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大门,开创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全面推广,取代了计划经济时代的生产队制度度,解放了生产力,农村经济获得巨大发展。据统计,农林牧副渔生产以往年均增长2.9%跃升为年均增长7.7%,农产品供应大为丰富;同期粮食生产从年均增长2.4%提高到年均4.8%,打下改革后“基本自足,丰年有余”的基础,解决了粮食问题。20世纪80年代中末期,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吸纳了1.2亿个离土不离乡的劳动力,推动了农村工业化,也推动了我国经济的国际化。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大量农民工进城,给

3、城市工业化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劳动力。可以说,没有农村改革的成功和大量农村劳动力的供给,我国的改革开放不会取得巨大的成绩。“辛辛苦苦三百天,洒尽汗水责任田;亩产千斤收成好,年终结算亏本钱。”,但到了20世纪90年代末,“农民穷、农民苦、农业真危险”, 湖北省监利县棋盘乡党委书记李昌平向时任国务院总理的朱镕基写信,反映了“三农”问题的严重性。据统计,改革开放初期的1978年,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为2.57:1, 2000年上升为2.8:1,2004年就达到3.2:1,到2005年扩大到3.3:1。在这样持继上升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之下,政治、经济、社会的稳定必然受到威胁,在这种情况下构建和谐社会是不可

4、能的。“三农”问题不仅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党中央也高度重视。2002年底,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做出“农村工作是全党重中之重”的决策,之后的几年来,农村政策围绕“三农”问题而展开。2004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提出了多予少取放活的思路。2005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以提高农业生产率为目标,解决农业真危险的问题。2006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针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明确“十一五”时期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任务,是落实前两年中央一号文件的基础上解决农村真穷的问题。同年,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再次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与我们党改革开放以来提出的农村改革发展的目标,在战略思想上是一脉相承的,同时又有

5、着鲜明的时代特征,建设思路更明,目标要求更高,工作布局更全,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 农村建设现状(一)农民家庭经营以种植业和牧业为主调查的863户农户中,从事种植业和牧业的比重(含兼营)分别为95.06%和25.01%,农户主要生产工具是役畜和小型手扶拖拉机,其中有役畜的占60.62%,有小型手扶拖拉机的占34.65%,有大中型铁木农具的占25.11%,有温室的占4.98%。全部调查户耕地总面积为168748亩,人均4.14亩,其中:承包地157617亩,水浇地48589亩,租赁地3534亩,分别占总面积的93.40%、28.80%和2.09%。有外出务工人员的家庭占调查户总数的5

6、2.7%,其中在外省务工的占42.1%。外出务工靠亲友介绍的占57.4%、政府(单位)组织的占9.4%。化肥、农药等生产资料从个体商贩处购买的占64.7%。农牧产品销售通过集贸市场来交易的农户占52.1%。为农户提供科技信息服务的部门主要是农技站、种子站、兽医站和畜牧站等。地膜覆盖技术,病虫害、疫病防治及配方施肥技术已被农民广泛接受并使用。(二)农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调查显示,2009年甘肃省农民家庭经营总收入1000元以下的有42户,10002000元的有23户,20003000元的有68户,30004000元的有249户,4000-5000元的有237户,5000元以上的有244户,分别占调

7、查户总数的4.87%、2.67%、7.88%、28.85%、27.46%和28.30%。家庭收入主要来源(含兼营)为种植业、养殖业、商业及服务业和建筑业的分别占总户数的94.31%、51.38%、15.84%和12.76%,种植业仍然是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农户住房50.63%的为土木结构房屋,36.61%的为砖木结构房屋,6.28%的为钢混结构房屋,而且居住区域相对集中。在调查户中有97.47%家庭已通电,94.24%的家庭拥有电视机,67.39%的家庭能接收到有线电视(含地面卫星接收器)信号,4.14%的家庭有计算机,还有38.04%和56.54%的调查户未通电话和未购置手机。农户取暖设备主

8、要是火炕(墙、炉)。饮用水以自来水、深井水和窖水为主,75.31%的家庭已无饮水困难。农户生活用燃料主要是柴草和煤炭。45.13%的家庭使用了太阳能,3.12%的家庭使用了沼气。91.72%的家庭使用旱厕,还有4.72%的家庭没有厕所。调查显示,由于各级政府认真贯彻中央“少取、多予、放活”的原则,努力增加农民收入,减轻农民负担。国家实施的退耕还林补贴,粮食、良种、农机补贴,免除农业税等政策,使近年来农民增收渠道逐步拓宽,负担有所减轻,生活条件不断改善,生活水平有了明显提高。(三)农村基础条件逐步改善调查的16个行政村中,有93.13%的村通公路,有98.27%的村已通班车,有17.84%的村出

9、村道路是土路。实现庭院硬化的家庭占调查户的40.85%。家禽饲养与人居住在同一院内的户占50.76%。有48.56%的调查户打算在5年内盖新房。如果要盖新房,有88.54%的农户愿意接受政府的统一规划。大部分村没有垃圾和污水处理设施,占调查村的94.17%。在国家西部大开发政策的支持下,各级政府部门组织实施了农网改造、林业生态建设、人畜饮水改造、县乡道路建设、农村中小学校舍建设、小康住宅建设等一批基础设施项目建设,不断加大农田土地的改造力度,使一些中低产田得以改良,农业和农村基础条件进一步改善。(四)文教卫生及社会保障水平逐步提高由于各地逐年加大了对教育、文化、科技和社会保障的投入,中小学校舍

10、建设、远程教育网络建设、电化教育设施和各种社会保障逐渐在农村兴起。同时,各地不断加大对农民科技培训,农用新科技在农村得到广泛普及。调查村中,有村级文化活动站的村占27.93%,经常去文化活动站的农户占23.31%,偶尔去一次的占49.19%,从来没有去过的占27.50%。农民获取信息主要的渠道是电视、与人交谈、报纸、村里公告与通知。订阅报刊杂志的农户仅占15.58%。移动电话、计算机开始进入农户家庭,扩大了农户接受外界信息的能力和渠道,农村居民的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调查村中,有村级卫生室和持证上岗合格医生的为75.58%和69.61%。有49.75%的调查户参加了农村合作医疗。当家里人生病时,

11、40.67%的人选择去当地乡村卫生院(所)诊治,到个体诊所看病的占29.56%,到县市医院所看病的占14.87%,自己买药的占13.03%,不看病的占1%。到外地医院所看病的仅占0.14%,有一半的调查户对农村医疗卫生状况评价一般。调查显示,有87.93%的村有小学,只有12.07%的村没有小学。有46.48%的调查户能供养子女完成初中及以下学业,30.59%的调查户能供养子女完成高中学业,18.73%的调查户能供养子女完成大学及以上学业,还有2.23%和2.57%的调查户只供养男孩完成初中以上学业和上不起学。有56.66%的调查户对农村教育状况基本满意。(五)民主管理得到发展在被调查者中,有

12、92.69%和63.62%调查户分别通过收看电视、与人交谈了解国家政策及大政方针,有37.06%、34.21%和27.34%的调查户分别通过报纸、广播、村里公告和通知了解国家政策及大政方针,仅有1.31%和8.04%的调查户通过网络和党支部活动了解国家政策及大政方针。村里的重大决策通过村两委会、村支书、村主任决定的占50.80%,通过村民代表大会、村民大会决定的占41.90%。84.28%的调查村实行了村务公开,37.11%的被调查者对村务公开活动满意,40.68%的被调查者对村务公开活动基本满意。有38.93%的调查户对当前的村领导班子满意,有近一半的调查户对当前的村领导班子基本满意。有25

13、.73%的调查户对农村民主管理满意,有62.59%的调查户对农村民主管理基本满意。有54.55%的调查户对农村社会治安环境基本满意。影响农村社会治安的主要因素是赌博、偷盗和封建迷信。调查村普遍实行村民自治,村务公开,农村基层民主得到发展。广大干部群众法制观念普遍增强,以宪法为核心,农业法、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为重点的与农民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逐渐开始普及。依法治村活动广泛开展,依法建制、以制治村、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工作格局逐步形成。 新农村建设面临的主要难点近几年,甘肃农业持续发展,农民收入稳定增长,农村面貌有较大改善,“三农”工作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出现少有的好势头。但农业依然是甘肃省经济

14、发展的薄弱环节。集中表现在投入不足,基础脆弱,粮食增产、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没有建立;制约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并没有消除;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明显滞后的局面并没有根本改观。农村改革和发展仍然处于艰难的爬坡和攻坚阶段,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任务非常艰巨。难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农业耕地水资源不足、现代化水平低甘肃省大部分地区干旱少雨,水资源短缺。调查表明,全省耕地共168748亩,其中有效灌溉面积48589亩,户均耕地19.6亩,人均耕地4.14亩;有效灌溉面积占耕地的比重为28.80%,人均有效灌溉面积1.19亩。这是近几年全省粮食产销基本平衡的重要基础。受水资源和生态等条件的限制,今后再

15、大量发展有效灌溉面积将受到一定限制。另一方面,农业灌溉亩耗水量高达七、八百方,这同近10年农垦系统国有农场新发展的8万亩以色列滴水灌溉相比较,亩用水量多出一倍以上。而这次调查中仅有3.5%的农户使用滴灌技术。甘肃农业基础设施薄弱,水利工程配套和农业机械装备水平偏低。从农机装备来看,机耕面积占耕地总面积的42%,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偏低,与发达国家和国内先进地区相比还有相当的差距。同时,在调查中发现,只有40%的农户有中小拖拉机,60.62%的农户仍使用役畜,3%的农户拥有生产经营性汽车;使用过配方施肥技术的农户只有48%,使用过温室大棚技术的农户为11%,温室大棚技术作为主要生产设施的农户为4

16、.98%,说明巩固率仅占一半左右;化肥、农药供应中,农户从个体商贩获得的占60%,供销社供应的占30%;农产品销售中,订单农业仅占5%,集贸市场占55%,个体户田间收购占30%。由此可见,甘肃省农业现代装备条件较差,农业组织化程度、产业化经营还有较大差距,农业科技的普及率、巩固率还需大力提高。(二)农民收入水平低,城乡差距大甘肃是一个典型的农业省份,农民收入多数来自农业。近年来,虽然各地加大了农业结构调整和科技推广力度,但农村土地有限,加之农业生产条件、生产方式落后,仅靠现有土地和种养方式很难实现农民收入的突破。调查显示,甘肃省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是种植业和养殖业(含兼营),这类农户分别占调查户的94.31%和51.38%。与此同时,2005年甘肃农村三次产业结构为15.7243.3635.46,一产比重比全国高3.22个百分点,二、三产比重比全国低3.22个百分点,农村二、三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