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心理学知识

上传人:人*** 文档编号:499509573 上传时间:2022-10-27 格式:DOC 页数:36 大小:10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发展心理学知识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发展心理学知识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发展心理学知识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发展心理学知识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发展心理学知识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发展心理学知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发展心理学知识(3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章 绪论第一节 什么是心理的发展什么是发展1.发展过程包括变化与稳定两个方面2. 发展性变化包括量的变化与质的变化量的变化:数量或程度的变化,如身高、体重或词汇量的变化质的变化:在性质、结构或组织上的变化,如从非言语性的交流到言语性的交流一、心理的种系发展 从动物到人类的心理演变过程,包括动物心理的进化过程与人类心理的进化过程。(一)动物心理的进化过程:动物的心理和行为的实质动物心理学(二)人类心理的进化过程:民族心理学(主要是原始人类心理学)和个体发展心理学,随着历史进步而发生的发展民族心理学(主要是原始人类心理学)研究人类心理的发生和发展,与人类学相交叉。它主要研究原始人类,即从类人猿

2、到文明人类的心理,意识的发生和发展。心理种系发展的研究,主要是在达尔文的进化论思想推动下发展起来的。达尔文的人类和动物的表情一书是这方面的先驱性著作。而冯特的民族心理学则是原始人类研究的较早著作之一。二、心理的个体发展从出生到成熟到衰老的过程中心理发生发展的历史(心理的毕生发展)实质:社会化过程内容:生理发展、认知发展、社会性发展三、发展的性质.发展是终生性的;.发展同时具有得与失(多维性).生物学因素与文化因素的作用是相对变化的.资源(时间、精力、才能、金钱、社会支持等)的分配不断改变(儿童和成年初期侧重于成长,中年同时侧重成长、维持或康复,老年侧重康复或复原).发展是可以改变的.发展受历史

3、和文化环境的影响第二节 什么是发展心理学一、心理学研究心理活动和行为表现的科学动物(比较)心理学、人类心理学人类心理学的特殊性二、发展心理学广义的发展心理学:动物(比较)心理学、民族心理学、个体发展心理学狭义的发展心理学:个体发展心理学,尤其是儿童心理学研究毕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的科学三、发展心理学的研究任务、内容和目的(一)任务揭示毕生心理变化的过程和稳定性(怎样发生的?怎样发展的?)描述、解释、预测、修正行为(二)内容1.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先天与后天(遗传、成熟、环境、教育的作用)连续性与阶段性发展的内外因问题(主动与被动)2.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心理发展的各个阶段中形成的一般特征、典

4、型特征或本质特征。(三)儿童发展心理学 研究的内容描述儿童心理发展的普遍模式揭示儿童心理发展的原因和机制解释和测量个别差异探究不同环境对发展的影响提出帮助和指导儿童发展的具体方法四、发展心理学的发展领域和生命分期(一)发展领域生理发展:身体和大脑的发育成长,感官能力、运动技能和健康的变化或稳定性。认知发展:学习、注意、记忆、语言、思维、推理和创造力等心理能力的变化或稳定性。社会性发展:情绪、人格和社会关系的变化和稳定性。三者相互影响。(二)生命分期产前期(怀孕到出生)婴儿期(和学步儿期)(03岁)儿童早期(幼儿期)(36岁)儿童中期(611岁)青少年期(11约20岁)成年初期(2040岁)成年

5、中期(4065岁)成年晚期(65 )年龄阶段划分的相对性与生理、认知与社会性发展的年龄特征(见下表)第三节 发展心理学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一、过去:历史诞生前:中世纪、宗教改革运动、启蒙运动时期诞生:普莱尔儿童心理,1882年出版从儿童心理学到发展心理学 1930年,H.Z.Hollingwerth 的发展心理学概论 40年代出现“生命全程”概念。 70年代前后,毕生发展心理学研究兴起 二、现在:现状(一)发展心理学的研究问题(成人心理)1. 成人记忆2.成人思维3.成人智力发展趋势4.成人道德发展5.成人自我概念第三章发展心理学家眼中的心理发展: 发展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基本问题: 心理的发展是连

6、续的还是分阶段的? 心理的发展是主动的还是被动的? 心理的发展是先天决定的还是后天决定的?2. 对于同一个婴儿,你认为各派心理学家会如何看待和教育他(她)?第一节 关于心理发展争论的基本问题三个基本问题发展是先天的还是后天的?遗传与环境哪个更重要?发展是主动的还是被动的?发展是连续的还是分阶段的?一、先天和后天:遗传与环境哪个更重要?遗传:从生物学父母得到的生理特征或天赋环境:出生前和出生后环境的影响,包括家庭、同伴、学校、社区、社会和文化的影响不同的观点影响对儿童的教育方式一般观点:同时影响,更关心二者如何相互作用二、主动和被动:人们在他们自身的发展中是主动的还是被动的?(一)发展的机械模型

7、: 把发展看作对刺激的被动的、可以预测的反应,人们象机器那样对环境作出反应。洛克的“白板论”(二)发展的组织模型 认为发展是机体自身发动的、依据不同质的发展阶段依次进行的,人不只是反应,还会主动行动 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 三、连续性和间断性(一)发展的机械模型 认为发展是连续的,要经历相同的过程,从后期行为可以预测早期发展,强调量的变化而不是变化的种类。华生的环境决定论(二)发展的组织模型 强调质的变化,认为发展可分为一系列不同的阶段,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种类的发展问题,会发展起不同种类的能力;每个阶段承前启后。佛洛伊德、埃里克森、皮亚杰等的理论。(三)平衡论儿童与环境影响的双向性或相互影响(四

8、)当前的争论 强调行为发展的生物学基础,而不强调大的发展阶段;重视考察在每个阶段哪些种类的行为是连续的或非连续性的,以及包括了哪些过程第二节 精神分析理论一、弗洛伊德的心理性欲学说(一)基本观点 存在于潜意识中的性本能是人心理的基本动力,决定了个人和社会的发展。性:可以给个体带来舒适感受的一切倾向,不仅指性的需要,而且包括饥、渴等方面的生理需要(二)人格理论1.人格结构:本我、自我和超我本我:无意识的本能;快乐原则自我:意识结构;现实原则超我:良心和自我理想;伦理原则文明的产生与超我(三)人格发展阶段论根据里比多的发展或变化,分为五个阶段:1.口唇期(01岁)成人中有所谓的口腔性格,可能就是口

9、腔期发展不顺利所致。在行为上表现为贪吃、酗酒、吸烟、咬指甲等,甚至在性格上悲观、依赖、洁癖者,都被认为是口腔性格的特征。2.肛门期(13岁)排便习惯的培养3. 前生殖器期(36 岁)恋父情结、恋母情结4. 潜伏期(611 岁)相对平静的时期,此前的各种感受相对遗忘5.青春期(11或13岁开始)产生性冲动,要从父母那里独立,容易产生与成人的抵触情绪和冲动(四)评价1.阶段思想,教育原则2.泛性论倾向,将儿童的个别倾向普遍化二、艾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发展受到生物因素与文化、社会因素的影响,发展是克服危机的过程。(一)人生八阶段1.婴儿期(02岁):信任对不信任2.儿童早期(24岁):自主对羞怯

10、、疑虑3.学前期或游戏期(47岁):主动对内疚4.学龄期(712岁):勤奋对自卑5.青年期(1218岁):自我同一感对同一感混乱6.成年早期(1825岁):亲密对孤独7.成年中期(25约50岁):繁殖感对停滞感8.成年晚期或老年期(50岁):完善感对悲观失望(二)评价1.同时注重心理社会因素与生物因素,重视社会教育对人格发展的作用,将个体的内心生活与社会任务结合起来。2.强调发展的多向性(对立性品质的发展);更容易接受和运用3.未突破佛洛伊德人格发展阶段论的约束第三节 学习理论 一、华生的经典行为主义(一)华生的心理学思想1.研究对象:客观的行为或反应2.研究方法:客观的实验法和观察法SR公式

11、(二)华生的发展心理学思想环境决定论或教育万能论1.否认遗传的作用2.片面夸大环境和教育的作用,外部刺激决定学习3.教育观(1)反对统一标准,提倡区别对待;(2)反对体罚儿童,应在形成行为时加强训练(3)培养儿童良好的行为习惯,如身体技能习惯、发音习惯等二、斯金纳的操作学习理论(一)操作条件作用:行为与强化1.强化可以塑造和改变行为2.强化分为正强化和负强化(二)尽可能避免不良刺激,创设儿童发展的适宜环境(三)教学思想程序教学:小步子、知道结果、自主调控学习等。评价:影响深远;忽略内在心理。三、班杜拉的认知社会学习理论(社会认知理论)(一)基本思想1.儿童的社会行为主要是通过观察和模仿榜样而获

12、得的;2.个人、行为、环境相互作用和影响(二)观察学习及其过程1.观察学习: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及其后果而进行的学习2.观察学习过程:注意过程保持过程动作复现过程动机过程3.强化的作用:增强或削弱行为倾向(1)直接强化(2)替代强化(3)自我强化四、学习理论的贡献和局限性(一)贡献注意认知过程在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二)局限仍然偏重研究人的外部行为第四节 认知发展理论基本观点:认为思维过程是心理发展的核心,研究思维过程以及反映思维过程的行为。代表性理论: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与信息加工理论一、皮亚杰的认知发展观(一)心理发展的本质主体通过动作对客体的适应是心理发展的真正原因心理起源于主体的动作,这

13、种动作的是主体对客体的适应,适应的本质是取得机体与环境的平衡。适应:儿童对环境中新信息的调整,即儿童如何根据已知的莱应对和管理新信息。平衡: 在认知成分之间取得稳定的平衡。组织:将知识整合进系统的过程,儿童形成日益复杂的认知结构的倾向,通过整合越来越多的精确的现实知识,形成知识系统或思维方式图式:儿童在不同情境组织行为的方式,是动作的结构和组织,它们在相同或类似环境中由于不同重复而得到概括或迁移。随年龄增长,图式越来越复杂。(二)心理发展的机制1.适应和组织2.同化和顺应同化:改变外界刺激以适应自身,把环境因素纳入机体已有的图式或结构之中,以加强和丰富主体的动作。顺应:改变主体的动作以适应客观

14、的变化。二者相辅相成:只有同化,就没有积极的发展;只有顺应,则永远处于难以适应环境的不稳定状态(三)影响心理发展的因素内外因相互作用的发展观1.成熟2.物理因素3.社会环境4.平衡(四)认知发展的阶段1.心理发展过程的进行是连续的,而由于各种发展因素的相互作用,心理发展有其阶段性;2.每个阶段都有它独特的结构,阶段可以提前或推迟,但先后次序不变,且有一定交叉;3.前一阶段是后一阶段的必要条件;4.在环境教育的影响下,动作图式经过不断的同化、顺应和平衡的过程,就形成了本质上不同的心理结构,形成了心理发展的不同阶段。5.思维发展的四个阶段(1)感知运动阶段(02岁)(2)前运算阶段(27岁)(3)具体运算阶段(712岁)(4)形式运算阶段(1215岁)二、新皮亚杰主义的认知发展理论(一)十分强调社会环境,包括教育在促进个体认知和人格发展中的作用;(二)重视应用研究;(三)强调把心理发展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四)强调多变量的相互作用三、对皮亚杰理论的评价(一)贡献认知发展的相互作用论和阶段论,第一次辩证地、系统地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自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