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工作调研报告

上传人:cn****1 文档编号:499509568 上传时间:2022-08-17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3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扶贫工作调研报告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扶贫工作调研报告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扶贫工作调研报告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扶贫工作调研报告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扶贫工作调研报告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扶贫工作调研报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扶贫工作调研报告(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扶贫工作调研报告 下面是我们网站的小编给大家推荐的扶贫工作调研报告供大家参阅。 为认真落实中央和省、市关于xxxx片区扶贫攻坚的决策部署,为县委x届五次全体会议召开提供决策依据,根据县委主要领导要求,县委办公室、县政府办公室、县扶贫办等单位组成联合调研组,于10月11日至24日,深入各乡镇(场),通过实地察看扶贫开发项目,走访农户了解贫困现状,召集镇村干部、党员代表、群众代表、产业大户、致富能人和特困群众开展座谈,广泛听取方方面面的意见和建议,形成了此调研报告。 一、全县基本情况及贫困现状 全县0个乡镇(场)辖48个行政村(居委会),经调查统计汇总,总户数为13

2、839户,6047人,总劳动力数为47人,外出务工人数达138707人,占总劳动力的.4%。全县版图面积63平方公里,耕地面积4万亩,人均耕地0.9亩,其中:水田面积07亩,旱地面积31xx亩;山林面积25万亩,水面面积2.4万亩。xxxx年,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3.5亿元,与xxxx年相比增长45.3%;财政总收入.1亿元,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38亿元,与xx年相比分别增长67.9、1069;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89.5亿元,与xxx年相比增长116.%;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162元,与xx0年相比增长31%;农民人均纯收入4493元,与xxxx0年相比增长30.5。 xxx县的贫困现状及特征

3、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贫困人数多。据各乡镇(场)填报,全县人均纯收入在2300元以下的贫困户有7xxx户,25959人,占全县总人口的42.%,其中纳入扶贫对象的91户、1728人;3528户04人享受低保,5599人享受五保供养。二是贫困程度深。全县有79764户不能达到安全饮水标准,占总户数的57.5%;疾呆傻残的人口达227人,占总人口数的3.%;有73户仍然居住在草房或土坯房,占总户数的3.;有205户没有通电,有21个自然村没有通公路。三是致贫原因多。除自然条件原因没有脱贫外,全县因灾、因病、因学、因工程致贫的有4618户,占总贫困户的47.7%。其中因灾致贫的有13770户,

4、占15.8%;因病致贫的有476户,占贫困户的1.2%;因学致贫的有725户,占贫困户的8.4%;因工程致贫的有20户,占贫困户的23%。 二、近几年扶贫开发的实践与探索 近几年,全县抢抓国家“连片开发”项目试点、国家“雨露计划”试点、村级发展互助资金试点机遇,着力构建专业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三位一体”的扶贫模式,正确处理输血与造血、扶贫与扶智、当前与长远的关系,大力实施产业扶贫、整村推进、易地搬迁、危房改造、帮扶工程、信贷扶贫等项目工程,较好地完成了阶段性扶贫开发目标,农村贫困状况明显改善,农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各项社会事业稳步发展。全县扶贫工作得到了省、市高度肯定,省委、省政府两次在

5、十堰召开xxxx山片区扶贫攻坚推进会,都安排了到xxx县现场观摩。主要体现在: 1、重点实施整村推进,村庄面貌大为改观。投入专项扶贫资金900万元,启动了36个纳入“扶贫规划的重点村建设。按照“村村晴雨畅通”的目标,新修、维修村组公路10公里,打通了一大批生态旅游路、经济循环路、通村断头路等,有效解决了部分扶贫村行路难、发展难的问题;统筹水利、移民、发改、扶贫等单位的改水项目,大力实施人畜饮水工程,新修、维修各类人畜饮水工程513处,铺设饮水管道12千米,大部分农户吃上了自来水;投资28万元,扶持建设村支部35个,提升了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规范化水平;对鲍竹路沿线9户实施了村庄环境整治,着力打造净

6、化、亮化、美化的扶贫示范点;注重教育卫生事业建设,重点村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100%,农村合作医疗全面普及,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得到有效缓解。xxxx年启动实施的2个重点村全面通过省市验收,xxxx年启动实施的12个扶贫重点村规划项目已完成80%,xxxx年启动实施的12个重点村大部分项目已经启动实施。 2、稳步抓好迁移扶贫,生存环境逐步好转。近年来,全县共投入扶贫搬迁和生态移民资金13万元,其中扶贫搬迁1305户、10万元;生态移民098人、30万元。狠抓重点村搬迁,按照户均不超过8元的补助标准,在重点村扶贫搬迁73户,到户资金626万元,基本实现了“搬得出、稳得住、逐步能致富”的目

7、标。突出试点区搬迁,按照全县统一布局,突出抓了柳陂、青曲、鲍峡三镇的相对集中搬迁试点。柳陂镇投入扶贫搬迁资金1万元、搬迁269户,生态移民15人、到户资金35万元,打造了卧龙岗社区扶贫搬迁与移民内安相结合的搬迁移民亮点;在青曲镇扶贫重点村搬迁11户,到户资金120万元,生态移民50人,到户165万元,打造了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的亮点;在鲍峡镇扶贫重点村搬迁177户,到户资金12万元,生态移民67人,到户资金20万元,为鲍竹路沿线新农村示范点建设奠定了基础。兼顾零散户搬迁,对深山和库区等生存条件特别恶劣的农户实施搬迁移民,扶贫搬迁xxxx4户,到户资金12万元;生态移民366人,到户资金11万元。

8、 3、强力推进连片开发,示范效应得到体现。抢抓“县为单位、整合资金、整村推进、连片开发”试点新机遇,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实施,强有力推动,在项目区茶店、柳陂个乡镇6个村规划60个建设项目,试点区投入资金534.万元,占规划计划投资的16以上,其中中央财政扶贫资金xxxx万元,部门投入及社会帮扶8144.6万元,群众自筹30万元,2181户农户得到有效扶持,直接受益贫困户06户3255人。试点区人均纯收入达428元,贫困户人均纯收入580元,分别比实施前有了明显提高。扶贫连片开发试点工作取得产业特色凸显、基础明显改善、示范带动增强的良好成效。 4、大力发展支柱产业,脱贫致富后劲增强。围绕“调精乡村

9、旅游产业、调大核桃产业、调强蔬菜产业、调活养殖产业”的工作思路,按照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和规划进村入户要求,打造示范样板,逐步形成偏远乡镇核桃带、城郊国道沿线种蔬菜、深山溪水乡村游的产业发展格局;启动36个重点扶贫村产业建设,新发展产业基地7.2万亩,人平13亩。其中,蔬菜2万亩,核桃3.万亩,其他1.4万亩,发展养殖小区1个。如南化塘镇发展核桃3万余亩,青山九里岗村新建千亩茶园,宏阳生态养殖有限公司养殖规模已达到000余头;启动9个村互助资金试点项目,发放互助资金总量就达097万元,76户社员从互助社借款。如谭家湾镇核桃树垭村五组贫困户赵明海从事生猪养殖,因资金紧张陆续向互助社借款2次,累计借

10、款1万元,去年出栏生猪20头,年收入增加3万元。同时,全县投放扶贫小额贷款19万元,扶持900余贫困户发展种养业,人均年增收40元。 5、倾斜扶持龙头企业,辐射带动作用明显。积极出台优惠政策,大力扶持xxx府、统香、渝川等一批市、县级重点产业龙头企业,帮助企业做大做强。已向渝川、xxx府、统香等十几家龙头企业贴息100多万元,拉动贷款3.3亿元。其中,向渝川贴息300余万元,拉动贷款近一个亿,带动0余个乡镇发展蔬菜产业,使蔬菜产业成为农户增收致富的主要渠道;把九龙瀑作为乡村旅游业的龙头给予扶持,贴息50万元,拉动贷款150万元,使景区各项设施逐步配套到位,景区收入大幅增加,景区沿线农民收入明显

11、提高。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和种养大户的带动作用,实施“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产业化发展模式,进一步完善“龙头带产业、产业带基地、基地带农户、大户带整村”的有效带动机制。如丰神林果公司通过土地流转,发展核桃产业基地30余亩,带动周边3个村00多农户走上致富道路。以十堰市扶贫产业示范园为平台,围绕县域龙头企业,大力发展优势产业,引进推广农业优良品种3余个,推广适用技术20余项,新开发农产品近20个。 6、不断创新扶贫思路,工作机制逐步完善。推行“1321帮扶工程”,每名县级领导带领3个以上部门,连续2年帮扶个重点贫困村完成整村推进任务,同时建立了县直单位责任到村、资金到村、技术到村、督办到村的“

12、四到村”帮扶机制。积极争取社会帮扶,近三年帮扶资金达10余万元,仅省烟草局就向大柳乡帮扶400万元用于发展烟叶产业。加大行业扶贫力量整合力度,统筹水利、移民、发改、农业、林业等部门资金,积极整合扶贫搬迁、生态移民、危房改造等涉农资金亿元用于贫困村建设。强化扶贫资金管理,按照扶贫资金的使用范围和用途,对扶贫资金使用情况在项目实施的乡村张榜公布,对资金拨付实行报帐制,对财务管理、资金使用情况实行定期审计制,按时对扶贫资金使用、项目建设进展和效益情况进行验收检查,确保了有限的项目资金发挥最大效益。扎实开展扶贫培训,通过雨露计划转移培训4000余人,转移就业率达96%,举办科普讲座及核桃、蔬菜栽培等农

13、村实用技术培训170场2万人次。同时,选派老区乡镇分管扶贫的干部到内蒙古等地学习,并对1个儿童减贫试点村村干部进行了规划编制培训,大幅提高了扶贫干部的工作水平。 7、坚持规划引领扶贫,片区攻坚扎实起步。按照省委、省政府关于抢抓xxx山片区扶贫攻坚新机遇,切实加强新一轮扶贫开发工作意见的要求,及时成立了xxxx山片区扶贫攻坚领导小组和工作机构;科学编制了x山片区(xxxx县)扶贫攻坚实施规划,规划涵盖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民生改善、公共服务、能力建设、生态环保等六大类22个项目,总投资39亿元;精心编制了产业扶贫规划,确定核桃、蔬菜、乡村旅游为三大主导产业,分三年实施,总投资.8亿元,每年投资

14、60万元;快速推进项目实施,已完成和正在实施的重点项目共有12个,总投入达49.5亿元,其中中央投入18亿元。十堰市扶贫产业示范园建设加快推进,其中两家企业已投产经营;支持产业发展基金已到位800万元,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农村教师周转宿舍建设等已落实515万元,扶贫重点县每年增加100公里的公路建设指标,今年已落实42公里。 三、现阶段致贫原因分析 尽管前阶段全县扶贫开发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由于我县整体属于国家级贫困县,受诸多因素的制约,目前仍有2.9万贫困人口。经综合分析,致贫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自然灾害频发。我县地处xxx山区,属于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山高坡陡、石漠化严重、保水

15、性差,极易发生山洪、泥石流、干旱等自然灾害,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十分脆弱,少数脱贫人口由于底子薄,基础不牢固,一旦遇到自然灾害,就极易出现返贫,致使一些村和农户很难走出“脱贫返贫再脱贫又返贫”的怪圈。据统计,全县每年因灾返贫的达137户。仅今年5月份连续两次灾害,造成大柳、青山、杨溪、谭家湾等15个乡镇不同程度受灾,农业损失严重,受灾人口8.5万人左右,尤其给生活在山区的贫困人口的生活和脱贫造成严重影响,因灾返贫人口多达2万余人。 2、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成了脱贫的一大制约。一是通达能力弱。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对交通建设项目的投入,全县公路通车里程达4260公里,1%的乡镇通了沥青路,100%行政村通了水泥路,老百姓的出行条件明显改善。由于我县地处xxx山区,山大人稀,路只通到村部,对交通有改善但不能满足群众生产生活需要。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国家村村通工程都是只修到村部,组与村之间、组与组之间有很多还没有公路;第二,由于xxx3年村组合并,原来的行政村有很多都变成了自然村,村村通工程只是到达了现有建制村,原来自然村没有到达;第三,村级断头路在全县各村都不同程度的存在。青山镇九里岗村有一个汽配厂就是由于出行条件不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国内外标准规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