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心理学概要

上传人:新** 文档编号:499507472 上传时间:2024-01-21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生心理学概要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高中生心理学概要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高中生心理学概要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高中生心理学概要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中生心理学概要》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生心理学概要(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中生心理学概要一、高中生心理概述 青春期:生理上以性发育为主要标志,心理上以意识自己不再是个孩子,年龄从十一二岁到十七八岁。青年期不仅是一个人生理发育的成熟过程,而且是一个人道德品质形成的关键时期,也是一个人形成并树立世界观、人生观的重要阶段,同时还是一个人完成社会化作为劳动主体达到成熟的时期。青年初期是指十四五岁至十七八岁,青年中期是指十八九岁至二十二三岁,青年后期是指二十三至二十八岁。 研究意义:有助于中学教师对高中生进行教育;有助于帮助高中生进行自我修养;有助于促进高中生身心健康。 高中生心理发展:系统论认为人的心理发展是一个不断与外界发生物质、能量、信息交换的开放系统。个体心理发展是

2、由于心理生理(起因)、心理环境(受制)、心理心理(依赖)、心理活动(借助)的相互联系与相互作用。 环境对心理发展的作用:环境使心理的发展的可能性变为现实性,即为心理的发展提供条件,也为心理的发展作出制约;环境决定着心理发展的具体内容;环境能加速或抑制心理的发展;环境对人发展的影响的大小与主体发展水平变化、独立性和自主性成反比。 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乳儿期(01岁),婴儿期(13岁),幼儿(36岁),童年期(612岁),少年期(1214、15岁),青年初期(14、15岁17、18岁)。 高中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1)不平衡性:青年期是个体在生物性和社会性的发展上走向成熟的时期,生理发展迅速走向成

3、熟,而心理发展却相对滞后,他们在认识和理智、情感和社交、道德和社交等方面都未能达到成熟的指标,其生理与心理、心理与社会关系的发展是不同步的。(2)动荡性:生理心理发展的不平衡以及生理和某些心理发展同道德或其他社会意识发展的不平衡,一方面创造了个性发展以及道德社会意识发展的条件,另一方面也造成了心理过程的种种矛盾和冲突,表现出困惑、苦闷与焦虑。(3)自主性:他们具有很强的自尊心和自信心,热衷于显示自己的力量和才能,常有自己的见解和主张。(4)前瞻性:青年是连结过去和将来的中间环节,他们对发展和未来充满憧憬和向往,他们富有理想,追求自我实现。(5)进取心:由于生理的迅速发育成熟,心理上也迅速得到发

4、展,其精力充沛,思维敏捷,不安现状,勇于进取。(6)闭锁性:他们内心世界变得丰富多彩,但不轻易地表露出来,容易产生孤独,渴望被人理解,常寻找知心朋友,倾诉内心秘密。(7)社会性:中学生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对现实生活时尚问题颇感兴趣,喜欢参与活动和敢于进行评价。 高中生心理特点:正处于豆蔻年华是人生的黄金时代,随着年龄增长自我意识的逐渐形成,青春期的男孩女孩更加珍惜青春,重视情感的快乐体验和人格的自我完善,强烈的友谊需要使他们好交往而重友情,喜欢与异性朋友的交往,随着青春发育期高峰的出现,孕育于疏远期的与异性接近的愿望会逐渐明朗化,并且以情感吸引和接触需求表现出来,特点是(1)相互显示,(2)感

5、情隐蔽。 男生向往与异性交往的原因依次为:漂亮可爱、相互理解、温柔体贴、力量帮助。女生向往与异性交往的原因依次为:相互理解、力量帮助、社交技巧、安全稳定。性意识的发展特点:身心发展不平衡;对身体发育的关心与烦恼;对同龄异性的爱慕(高二、男61.5%,女81.5%) 高中生的异性交往:友谊与初恋:初中、小学时友谊以共同活动和相同兴趣为基础,高中时则更加深刻、稳定,以兴趣、爱好、性格、理想、信念等心理特征相同为基础,且对异性的选择得到增加。他们向往纯洁的友谊,寻求同伴的理解,是这一时期心理需求的反映。爱情是异性间友谊的发展与升华,表现出本质上的排他性和形式上的隐秘性。早恋的探讨:它作为一种社会现象

6、,从生理、心理学角度分析,并非什么大逆不道,家庭、学校、社会要有正确的态度,理解他们的纯洁情感,尊重他们的人格尊严,帮助他们分析早恋原因,教育他们认识对学习与发展的危害,树立正确的性道德观念,引导他们回到同学和集体中来。早恋特点:对爱情理解的朦胧性,重主观愿望而轻客观可能,重浪漫色彩而轻现实责任。对爱情认识的闭锁性,内心世界的日趋复杂、内心秘密不愿表达,禁令使他们噤若寒蝉。一般原因是:(1)生理成熟的诱发性,对性强烈的好奇心,以及家庭、学校和社会的讳莫如深,严厉的压抑产生的逆反行为。(2)道德观念相对薄弱和自制力不强,社会对中学生的早恋现象的过多渲染。青春期教育坚持以疏导为主的原则,内容以性生

7、理教育为出发点,性心理和性卫生为突破口,性道德、法纪教育为核心。 二、高中生认知发展 认知结构的同化与顺应功能,是对主体自身的强化和对外部环境的适应。认知的发展:认知系统是一个开放的系统。主体与客体,个体与环境相互作用,不断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促进认知结构向前发展。外界作用即外因,客观环境的变化内化为主体的新需要与原有认知结构的矛盾,是认知发展的根本动力。认知发展的基本规律是稳定性和可变性、阶段性和连续性、量变与质变的辩证统一。 认知发展的特点:身心发展趋于成熟,社会接触面更广,社会交往更频繁,学习内容比初中生更复杂、更深刻、升学和就业的压力促使他们的社会化进程加速。这对学生的认知发展

8、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它们内化为学生的自身需要,形成与原认知的矛盾,成为高中生认知发展的动力。其基本特点是:认知结构完整体系的形成;认知活动的自觉性增强;认知与情感、个性协调发展。观察力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进行感知的能力,观察力特点:目的更明确;持久性更强;精确性更高;概括性提高。记忆是对过去感知、思考、体验所做在大脑中留下的痕迹,记忆的积累是思维发展的基础。记忆特点;有意记忆占主导;理解识记为主体;抽象识记成优势。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概括的间接反映。它所反映是对一类事物的共同本质特征和规律性的认识,它通过语言经验或其他事物作为中介去认识事物。 高中生学习心理 学习过程:面对升学或就业的选择

9、,学习是高中生的主要任务和主导活动,它是全面提高身心素质更好适应社会需要的前提。学习是后天获得的经验所引起的心理和行为的持久变化过程,它具有鲜明的社会性、意识性、实践性。它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指导掌握间接经验,引起心理和行为持久的变化过程。 活动特点:掌握系统的理性的间接经验为主;全面提高身心素质为升学和就业打基础;学习主动性增强;策略或技巧更加完善;学习的途径方式和方法的多样化。 学习过程环节:目的计划;自学质疑;独立思考;复习巩固;作业解难;系统概括;迁移创造;反馈调控。学习动机发展发展特点是:内在动机占优势;间接动机起作用;“获得地位”主导。自学能力:高中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不仅

10、要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而且要培养自己的自学能力。它体现在有效的步骤和准备、对学习材料的驾驭、提高阅读效果、做好笔记和大纲、从听课中学习、增进记忆、撰写报告、考得更好等。自学能力培养应以发展思维、自学能力和自学精神为核心,采取教师指导学生为主,强化动机、集体要求与个别教学、读练知导并进、自检与他检结合。考试作为国家选拔人才,评价教学效果、指导升学和就业的手段和工具,在现实社会生活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三、高中生情感意志 情绪和情感是人对客观现实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心理体验。我们对交友、求知、升学、生存、情爱等心理需要的分析发现,其变化表现为:从外显向内隐发展,从冲动向自制,从直接具体向间

11、接抽象,从生理需要向社会需要转变。 意志行为包括:采取决定和执行决定两个阶段。高中生采取决定的主动性和计划性不断提高,执行决定的意义不断增强。 高中生个性发展个性是个体经常表现出来的具有一定的倾向性、稳定性的心理特征。高中生自我意识的特点:自我明显分化,自我形象关注;自我严肃性和稳定性的认识,自觉性和自我评价能力的提高,自尊心和自信心的确立。 个性倾向性发展:个性的发展源于身心发育的成熟,对生活和教育的要求的接受,并由此而产生的内心需要。马斯洛的层次观,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高中生的优势需要表现为:友谊需要有、独立自主需要、理解尊重需要、自我发展需

12、要。 兴趣是一个人乐于积极地接触和认识某种事物的一种心理倾向。兴趣进一步发展成为乐于从事某种实际活动的倾向时,就变成了爱好。皮亚杰曾指出,“兴趣是能量的调节者。它加入便发动了储存在的内心力量,足以使工作具有趣味,因而使他看起来容易做而且减少疲劳。”兴趣发展的一般特点经历了有趣、乐趣、志趣三个阶段;兴趣由肤浅向深刻发展,逐渐形成中心兴趣,向专业化和业余化发展。性格是人对客观现实稳定性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行为方式的总和。 价值观是人们对各种事物和现象的价值认识和评价时所持的基本观点,是人对客观事物的需求所表现出来的评价。高中生价值观的特点:理性的价值判断;自我意识增强;内容丰富且取向从众。

13、人生观是人们对人生目的和人生意义的根本看法和态度,它是一定的世界观在人生问题上的表现。体现在人生的价值观、幸福观、苦乐观、荣辱观和生死观等。对个人而言,人生观是一个人做人的向导,是确定生活方向、选择人生道路的指南,它从根本上决定着人生的追求和生命的价值。思考个体存在对社会的影响、人对未来生活的态度。影响人生观的形成主要取决于对过去的经验总结,其次是社会、政治事件,家庭生活,文化作品,个人遭遇,师长朋友等。 性格是人对客观现实稳定的态度和与之相适应的习惯行为方式的总和。它是个性事最重要、最显著的心理特征。形成的三个阶段:学龄前受情境制约的发展阶段;初中前引导和惩戒而塑造阶段;高中大学时内心约束和

14、自我实现阶段。性格的分类:理智型、情绪型、意志型;独立型、顺从型;内向型、外向型、中间型。性格特征表现:理智成熟、情绪稳定、意志坚定、现实(人、事、已)态度等方面。 四、高中生品德 品德是一定的社会道德准则影响下所表现出来的某些稳定的和一贯的心理特征,是在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的影响下形成的。 高中生品格发展特征:独立而自觉的调节;道德信念在道德动机中占主导的地位;自我意识成分明显道德行为趋于巩固;品德发展与世界观形成一致且逐渐完善。品德心理特征包括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等多个方面。受社会文化、家庭环境、学校教育的影响。 高中生人际交往高中阶段是个体社会化重要时期,社会化的完成

15、离不开人与人的交往。其主要表现在与家长、教师、同学和朋友的交往。朋友之间的情谊称为友谊,它建立在理想、兴趣、爱好等一致和相互依恋的基础上,是“人们为了避免孤独,满足社会性需要而在非血缘关系中缔结的亲近关系。”由于友爱的双方能在需要的时候提供帮助,迷惘的时候提出忠告,失败的时候抱以同情,成功的时候给予赞扬,因而彼此有着很强的吸引力。 古希腊哲学家伊壁鸠鲁说过:“在智慧提供给整个人生的一切幸福之中,以获得友谊最为重要”。友谊在高中时期的特殊表现:促进学习进步;促进情绪、情感的稳定和发展;促进意志品质的发展;促进个性品质的形成发展;促进良好道德的发展;促进社交能力的发展。 同龄团体有助于社会化过程的

16、顺利完成,有利于相互教育和自我教育。正式团体:班集体、团组织、课外小组。良好师生关系有助于行为定向、情感调节、品德培养、心理保健。学生喜欢的老师:是尊重人格、理解信任;和蔼可亲,平等待人;耐心细致,有教学力;敬业精神与责任心;兴趣广泛知识丰富等。教师的素质:德、才、学、识。教师的态度:热爱学生、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关心学生。学生与家长的代差要求家长对子女理解尊重、作风民主、感情融洽、关爱有佳、严格有度。 五、高中生理想追求 理想是一个人的奋斗目标,是一种与个体的现实生活密切相联的对未来的向往、憧憬。理想是人的精神支柱,随人的生理、心理、社会的成熟而逐步形成。每个人都面对着三个时间领域,经验(过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