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影像总结

上传人:鲁** 文档编号:499506202 上传时间:2023-12-20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6.3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口腔影像总结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口腔影像总结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口腔影像总结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口腔影像总结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口腔影像总结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口腔影像总结》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口腔影像总结(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口腔影像总结第四章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及正常图像第2节x线平片检查一、根尖片(一)投照技术1. 根尖分角线投照技术 六项基本原则:头位、片位、中心点、垂直角、水平角、曝光时间、剂量优缺点优点:操作简便缺点:投照时x线中心线与被检查牙齿的长轴和胶片不垂直,而是与角平分线垂 直,拍摄出的牙图像容易失真变形,多根牙更明显。如何区分上下颌根尖片及其牙位? 根尖片中牙体、髓腔形态:上颌磨牙髓腔多呈圆形或椭圆形;下颌磨牙一般髓 腔为“H”形低密度影像。 牙槽骨形态:上牙槽骨骨小梁呈颗粒状影像;下牙槽骨骨小梁呈网状结构。 颌骨相关解剖结构:上颌根尖片可见切牙孔、鼻中隔、鼻腔等;下颌根尖片可 见营养管、颏棘外斜线

2、等。 斯皮氏曲线 胶片中标志点2. 根尖片平行投照技术 优缺点优点:图像真实准确 缺点:操作麻烦,需定位装置,费时二、颌翼片(书P29) 显示:上下牙的冠部。主要用于前磨牙和磨牙区检查。 用于:检查临面龋、髓石、牙髓腔的大小、牙槽脊顶、乳牙情况等。方法:胶片长轴或短轴套一橡皮筋,在感光面放一块硬纸垂直于胶片。1、切牙位2、磨牙位三-七牙合片 投照原理:等同于根尖片。 主要目的:扩大病变的范围,便于更好的观察病灶。适用:埋伏牙、异物定位、颌骨骨折、颌部骨质变化、检查下颌腺导管等八、华特位片(鼻颏位) 特点:主要观察上颌部位病变(尤其是窦腔、上颌窦)。在上颌骨肿瘤、炎症及外 伤时常用此片观察颌面骨

3、的情况。十三、下颌骨后前位投照法 主要观察下颌骨升支各部位尤其内外径病变如骨折、边缘性骨髓炎、肿瘤或囊肿十六、颞下颌关节侧斜位片(许勒位片)显示颞下颌关节外侧 1/3 侧斜位影像,可同时显示关节窝、关节结节、髁突、关 节间隙。正常关节髁突有连续、整齐、致密的密质骨边缘,下方骨纹理均匀。上 间隙后间隙前间隙。第三节 体层摄影检查 五、曲面体层摄影片:即全景片,最常用。 可分为上颌、下颌、全口牙位三种,全口牙位最常用。 特点:可以在一张胶片上显示双侧上、下颌骨、上颌窦、颞下颌关节及全口牙齿 等,常用于观察上下颌骨肿瘤、外伤、炎症、畸形等病变及其与周围组织的关系。第四节 普通造影检查一、涎腺造影术

4、适应症:涎腺慢性炎症、舍格伦综合症、良性肥大、肿瘤、涎瘘、导管阴性结石 等;禁忌症:碘过敏;涎腺炎症急性期;阳性导管结石。正常图像:1、腮腺造影侧位片:可显示腮腺导管系统及腺实质的侧位影像。2、腮腺造影后位片:可显示腮腺后前卫影像。3、颌下腺造影侧位片:可显示颌下腺侧位影像。第五章 牙及牙周疾病第一节 龋病【影像表现】1. 浅龋:牙硬组织圆弧形凹陷缺损区,边缘不光滑,范围一般较小,颈部为龋病 好发部。区别于正常牙颈部釉牙骨质交界处(边缘清楚,相邻牙呈现相同影像);2. 中龋:有的表现为圆弧凹状牙硬组织缺损,有的表现为口小底大的倒凹状缺损。 洞底相应髓壁可有修复性牙本质形成,故洞底边界清楚。3.

5、 深龋:X片上可见较大龋洞,龋洞底与髓室接近。髓室角变低,髓室变小。有 的龋洞与髓室间有一层薄而清晰的牙本质和继发牙本质影像,提示无穿髓。龋洞 与髓室或髓角融合,提示可能已穿髓。4. 继发龋:金属充填物窝洞边缘牙体硬组织破坏形成密度减低的不规则窄缝,边 缘常不光滑。第二节 牙髓病一、牙髓钙化【影像表现】有两种形式:髓石形成、弥散性钙化 1)髓石:阻射影;后牙为圆形、卵圆形,可游离于髓室内,也可附着于髓室壁 前牙为条状或针状,充满于髓室或根管内,周围有线状低密度影像环绕。 2)弥散性钙化:正常髓室及根管影像完全消失,不能辨别出髓腔界线,有的尚 可见,但很细。二、牙内吸收【影像表现】患牙髓腔扩大,

6、呈圆形/卵圆形/不规则形密度减低透射影。发生于根管者有长短 不一、粗细不均、沿根管的扩大影。髓室壁或根管壁变薄。可伴有根尖吸收/感 染/折断。第三节 根尖周病一、根尖周炎(一)根尖脓肿 【影像表现】 随病情发展可见病原牙为中心、骨质破坏较重、弥散性破坏、边界不清的投射区。 骨硬板消失,病变一般较局限,外周可有骨质增生反应。越靠近患牙破坏越严重, 密度越低。(二)根尖周肉芽肿【影像表现】 在病原牙根尖根侧方或根分叉有圆形或卵圆形的密度减低区,病变范围较小,直 径一般不超过lcm,周界清楚,无质密骨硬板,病变周围骨质正常或稍变致密。(三)根尖周囊肿【影像表现】 以病原牙尖为中心形成大小不等的圆形或

7、卵圆形、骨质破坏低密度病变区,密度 均匀。边缘清晰锐利,周围骨质长期受刺激而在囊肿边缘有致密线条影。可致骨 膨隆。鉴别表】根尖脓肿根尖周肉芽肿根尖周囊肿形态不规则较规则规则密度不均匀不均匀均匀边界不整齐整齐整齐锐利骨壁线无无有二、致密性骨炎【影像表现】 患牙根尖区骨小梁增多增粗,骨质密度增高,骨髓腔变窄甚至消失,与正常组织 无明显分界,根尖部牙周膜间隙可增宽,根尖无增粗膨大。三、牙骨质增生【影像表现】 由于增生牙骨质沿牙根不断沉积,使牙根变粗增大,如仅位于根尖,则表现为根 尖球状增生;若波及整个牙根,则牙根体积膨大,有的病例可见牙周膜间隙消失, 与牙槽骨发生粘连。四、牙骨质结构不良【影像表现】

8、1)早期(骨质溶解破坏期):患牙根尖周牙槽骨溶解破坏,代之以纤维结缔组织, X 线表现:低密度透射区,多数为小圆形或类圆形。边缘不整齐,骨硬板及牙周 膜间隙消失。2)第二期病变(牙骨质小体生成期):纤维结缔组织内出现牙骨质小体样结构、 骨样组织、骨组织。X线表现:病变区有高密度点状或小片团状钙化影。3)第三期病变(钙化成熟期):出现较大牙骨质团块和编织状组织。X线表现: 根尖区团状体积增大钙化影像。第四节 牙发育异常一、牙体形态异常(一)畸形中央尖【影像表现】颌面中央窝有一突出的小牙尖,投照时如与舌尖重叠可表现为舌尖粗大,绝大多 数有牙根变短,髓腔粗大,牙根不能形成,根尖孔扩大呈喇叭形,常伴根

9、尖周骨 质吸收等感染征象。(二)牙内陷【影像表现】若舌隆突特别突起,X片显示与牙冠重叠的密度增高的小牙尖,称畸形舌侧尖。若舌隆突异常突起,同时舌侧窝出现一透射纵行裂沟,可将舌隆突一分为二,甚 至可达根尖,为畸形舌侧窝。当舌侧窝向髓室陷入过深,由于釉质密度较高,在 牙中央形成类似小牙结构,与患牙重叠,称“牙中牙”,可伴有根尖周病变。(三)融合牙【影像表现】 完全性融合:在两个牙钙化完成之前形成,显示牙冠和牙根融合形成一个巨大的 畸形牙; 不完全性融合:牙冠或牙根发生融合,牙冠融合表现两个根管,牙根融合表现二 合一粗大根管。二、牙结构异常(一)釉质发育不全【影像表现】牙冠部密度减低,磨耗变短小,与

10、邻牙接触点消失;严重者,釉质大部分缺损, 密度不均,失去正常牙冠形态;而牙根、骨硬板、髓室等无异常改变。(二)遗传性乳光牙本质【影像表现】牙本质在髓腔侧的异常形成,致使髓室和根管部分或全部闭塞,牙根短而尖细。 此为本病特点,也是与牙釉质发育不全的区别点。四、阻生牙 拍片注意:阻生牙位臵、方向、本身情况、与邻牙关系、数目及形态、与下牙槽 神经管距离和磨牙后间隙大小等。第五节 牙周炎【影像表现】1. 牙槽骨水平型吸收:多数牙或全口牙槽骨从嵴顶呈水平方向向根尖高度减低, 吸收程度较均匀,早期表现牙槽嵴顶骨硬板模糊,继而前牙区牙槽嵴顶由尖变平, 后牙区牙槽嵴顶由梯形变凹陷,边缘模糊粗糙呈虫蚀样;随疾病

11、进一步发展,牙 槽嵴逐渐向根尖方向吸收。2. 牙槽骨垂直型吸收:表现为局部牙槽骨或牙槽间隔的一侧,沿牙体长轴方向向 根端吸收,病变早期造成牙槽骨壁吸收,骨硬板消失,牙周间隙增宽;随病变加 重,牙槽骨垂直吸收明显,呈楔形,若同一牙齿近远中均有垂直吸收,牙槽骨可 见弧形吸收(吸收区域包绕两个及以上牙面)。3. 牙槽骨混合型吸收:牙槽骨在水平吸收的基础上,同时伴有个别牙或多数牙的 牙槽骨垂直吸收。多见于牙周炎晚期。第六节 牙外伤一、牙脱位【影像表现】1)脱出型:轻度“牙合”脱位者,显示牙周膜间隙增宽,切缘超出正常邻牙切 缘,重者牙从牙槽位脱出,造成牙缺失。2)嵌入型:牙周膜间隙消失,切缘低于正常邻牙

12、切缘,有时伴牙槽骨骨折。二、牙折解剖部位分型:冠折、根折、冠根联合折【影像表现】不整齐的细线条状密度减低影像,短端之间可微有错位,根折后较长时间进行X 线检查时可见断端吸收而变光滑,线状裂缝宽而整齐,有时见牙根部分或完全被 吸收。第七节 牙根折裂【影像表现】X 线表现:纵形(多见)、横行、楔形根管影像局部或全部变宽。晚期沿牙根中 轴从牙颈折断并常发生移位,牙根折裂面不光滑,根尖可有吸收,牙根折裂常伴 弧形、楔形牙槽骨吸收,甚至整个牙根游离于软组织中。第六章 颌面骨炎症第一节 牙源性化脓性颌骨骨髓炎 一、牙源性中央性颌骨骨髓炎 【定义】由病源牙首先引起根尖周组织感染,炎症由颌骨向周围扩散,进而累

13、计 密质骨和骨膜。【临床表现】 面深部疼痛、发热、下唇麻木,病原牙明确,常为深龋;常有面部肿胀、瘘管、 溢脓、病理性骨折。【影像表现】 弥散破坏期:骨小梁模糊、消失;单发或多发骨质弥散性点状、斑状、片状破 损;病原牙为中心的多个骨髓腔融合、病原牙周围明显;线状骨膜反应,骨皮质 外线条状影像。 病变局限期:破坏区边界局限,与正常骨边界清楚;破坏区内死骨形成,部分 游离; 骨质破坏和大块死骨可至病理性骨折。 新骨显著形成期:病变进一步局限,周边骨小梁增多变粗小形成致密影像。死 骨多移位于牙槽侧 痊愈期:破坏区已修复;新增生骨小梁排列紊乱,致密;颌骨形态改变。二、牙源性边缘性颌骨骨髓炎 【定义】主要

14、由病原牙首先引起颌周间隙感染,继而侵犯下颌骨表面骨膜、密质 骨乃至骨髓的炎症过程。【临床表现】 牙痛病史,反复咬肌区、颌周肿胀,开口受限,局部压痛,可有瘘口。【影像表现】X片:病源牙周围骨质密度弥漫性增高;骨膜反应明显,骨皮质外散度增高,线 状、堆状多见;局部骨皮质变薄、吸收、破坏;少数可见骨松质改变;无死骨和 颌骨形态改变。【附】牙源性上颌窦炎 常规检查方法:牙根尖片、华特位片【影像表现】根尖片:病原牙根尖周骨质破坏,牙周膜及牙槽骨骨硬板影像消失,或见牙槽窝 与上颌窦底想通、相应上颌窦底部分粘膜肥厚;或窦内有残根。华特位片:患侧上颌窦密度弥漫性增高或气腔明显缩小,周围可见环绕窦壁的带 状肥厚

15、黏膜影像。第五节 颌骨放射性骨坏死特点:可将50Gy作为放射性骨坏死的临界性剂量指标。放射线照射后,常见发病 时间为0.5-3年。三大发病因素:放射、创伤、感染【临床表现】 部位:多为下颌骨后部 疼痛多为间断性 骨暴露 不同程度开口受限【影像表现】颌骨早期弥散性疏松,不规则破坏、呈斑点状或虫蚀样;晚期骨小梁增粗、交错 呈网格改变;严重者可见死骨;少见骨膜反应;牙及牙周改变,病变区常缺牙。第七节 颌骨化学性坏死 一、颌骨砷毒性坏死 特点:三氧化二砷对组织的作用不能自限。【影像表现】 多为局部牙槽突破坏、密度减低,根尖周可见较大的密度减低区,周围界限清楚, 可有死骨形成。第七章 口腔颌面部囊肿、肿瘤和瘤样病变第一节 口腔颌面部囊肿 一、颌骨囊肿(一)根尖周囊肿和残余囊肿 特点:属于颌骨炎症性囊肿。残余囊肿【影像表现】 在拔牙后的牙槽窝周围骨质区有低密度小圆形囊腔存在。(二)含牙囊肿 特点:好发于下颌第三磨牙区,其次好发于上颌三磨牙区、上颌尖牙区(阻生牙 多发区)【影像表现】 形态和边缘:边界清晰,边缘光滑,呈圆形或类圆形;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