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茶文化

上传人:枫** 文档编号:499504093 上传时间:2022-10-30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谈中国茶文化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浅谈中国茶文化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浅谈中国茶文化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浅谈中国茶文化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浅谈中国茶文化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浅谈中国茶文化》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中国茶文化(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浅谈中国茶文化 -叶建亮 南昌大学摘要:“茶”一个对世界都有着深远意义的字。它是世界上被饮用最多的饮品。在中国文化中,茶文化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从寻常百姓家到政府机关部门。我们生活中的每一处无不有着茶文化的印记。本文将以个人的观点浅谈一下中国的茶文化。关键词:起源; 发展; 茶艺; 品饮茶的起源: 关于茶的起源有很多种说法,但是多数人认为茶最早见于我国的神农本草一书,神农本 草经中说:“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茶)而解之。”这是一则关于茶的传说,可信 性有多大,尚不可知。据有关专家考证,该书为战国时代(公元前 5 年一公元前 221 年)的著 作。而中国饮茶起源于神农的说法也因民间传说

2、而衍生出不同的观点。有人认为茶是神农氏在野外以釜锅煮水时,刚好有几片叶子飘进锅里,煮好的水,其色微黄,和入口中生津止渴,提神醒脑,这是有关中国饮茶起源最普遍的说法。从上面的话中我们知道,茶最早是一种药用植物它的药用功能是解毒。茶的发展和普:及我国茶圣一唐代陆羽于公元758年左右写成了世界上最早的茶叶专著茶经,系统而全面地论述了栽茶、制茶、饮茶、评茶的方法和经验,并创造了全新的制茶方法。陆羽的茶经对茶的起源、种类、特征、制法、烹蒸、茶具、水的品第、饮茶风俗、名茶产地等作了全面论述。特别对饼茶的制作技术和加工,总结提出采、蒸、捣、拍、焙、穿、封七道工序。关于茶的煎用,陆羽认为要得茶中“三味”,达到

3、“极精”地步,先得克服“九难”,即采造、鉴别、器具、用火、用 水、烤制、碾末、煎煮、饮用九项选择。且规定了具体要求。当时陆羽还曾被招进宫,为皇帝煎茶,得到赞赏,于是茶道大兴。但起初的茶都是茶饼装,喝茶要煮,即所谓的“煮茶” 。大致方法是将茶饼置于火上烤。当到“虾蟆背”(茶经中语)的时候再取下捣成末,候水二沸的时候(即水将全开,气泡成鱼眼珠般大时),再将茶末倒入水中,并进行搅拌,同时舀出一勺茶水候汤。此时也可在汤中加入少许 盐、姜末、橘子皮等调味料。大约半分钟后,加入刚才舀出的茶,以止茶汤的沸腾。这样茶才算煮好。到了宋代,对茶的品质、品饮技术更是精益求精。宋帝皆嗜茶,尤其是宋徽宗,亲著大观茶论更

4、不惜重金寻找新的贡茶品种。因此饼茶、团茶不断发展更新。制茶饮茶技术有了进一 步的发展。据赵汝砺北苑茶录记载的制茶法,较唐朝制法更精细,品质也更为提高。基本为 采芽、拣芽、蒸芽、榨茶、研茶、造茶、过黄七步骤。同时,宋朝也开始了我们现在的散青茶制 法,为后来散茶的大范围推广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宋的品饮方法和唐的方法差不多,只是一 些步骤有变化而已。最大的变化是不把茶末直接放入水中,而是先搅成膏,后用二沸水缓缓冲入 膏中,并以茶洗不断搅拌、击末,整个过程称为“斗茶”而制膏等步骤称之为“分茶”注水调膏称之 为“点茶”。 到元朝时期,团、饼茶渐渐淘汰,散茶则大为发展,使得茶的制法和古法有了一百八十度的

5、 转变。元朝末年又由“蒸青茶”改为现在的“炒青茶”。 明朝时,团、饼茶已经不再流行,完全 退出了市场(茶马政策中便于运输的砖茶除外) ,炒青散茶则大为流行,明人许次纾茶疏所 记载的就是炒青茶制法。为了追求茶的真味,人们也不在使用以前的煮和点了。甚至茶汤中也没 有了调味的盐、姜末等。一直到现在。 现代茶的制法和饮法,各茶种制法大体沿袭明、清两朝, 偶有艺术茶类比较特殊。在国内,江浙一带习惯于清饮,即不添加任何辅料,以近于 80 度的开 水冲泡,最大程度的保持了茶叶的本色,也较符合茶道的基本精神,即“清、雅、真、美”(茶道的 精神比较多:有台湾茶道、武夷茶道、日本茶道等) 。此外还有最南部地区以福

6、建、台湾为代表 的功夫茶;北方以北京为代表的花茶;西北地区以藏族为代表的茶砖煮茶法等等,形式多样, 方法多变,可谓百花齐放,各具特色。 茶艺:长久以来,我国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茶艺文化,茶艺,是指如何泡好一壶茶的技术和如何享受 一杯茶的艺术。日常生活中,虽然人人都能泡茶、喝茶,但要真正泡好茶,喝好茶却并非易事。泡好一壶和享受一杯茶也要涉及到广泛的内容,如识茶、选茶、泡茶、品茶、茶叶经营、茶文化、 茶艺美学等。因此泡茶、喝茶是一项技艺、一门艺术。泡茶可以因时、因地、因人的不同而有不 同的方法。泡茶时涉及茶、水、茶具、时间、环境等因素,把握这些因素之间的关系是泡好茶的关键。茶文化是有很多讲究的,要泡一

7、壶好茶并不简单。泡好一壶茶主要有四大要素:第一是茶水比例,第二是泡茶水温,第三是浸泡时间,第四是冲泡次数。 先说茶水比例,茶叶用量应根据不同的茶具、不同的茶叶等级而有所区别,一般而言,水多 茶少,滋味淡薄;茶多水少,茶汤苦涩不爽。因此,细嫩的茶叶用量要多;较粗的茶叶,用量可 少些,即所谓“细茶粗吃”“精茶细吃”。 普通的红、绿茶类(包括花茶) ,可大致掌握在 1 克茶冲泡 5060 毫升水。如果是 200 毫升 的杯(壶) ,那么,放上 3 克左右的茶,冲水至七八成满,就成了一杯浓淡适宜的茶汤。若饮用 云南普洱茶,则需放茶叶 58 克 。 乌龙茶因习惯浓饮,注重品味和闻香,故要汤少味浓,用茶量

8、以茶叶与茶壶比例来确定,投 茶量大致是茶壶容积的 1/3 至 1/2。广东潮、汕地区,投茶量达到茶壶容积的 1/2 至 2/3 。茶、水 的用量还与饮茶者的年龄、性别有关,大致说,中老年人比年轻人饮茶要浓,男性比女性饮茶要 浓。如果饮茶者是老茶客或是体力劳动者,一般可以适量加大茶量;如果饮茶者是新茶客或是脑 力劳动者,可以适量少放一些茶叶。 一般来说,茶不可泡得太浓,因为浓茶有损胃气,对脾胃虚寒者更甚,茶叶中含有鞣酸,太 浓太多,可收缩消化黏膜,妨碍胃吸收,引起便秘和牙黄,同时,太浓的茶汤和太淡的茶汤不易 体会出茶香嫩的味道。古人谓饮茶“宁淡勿浓”是有一定道理的。 其次,冲泡水温,据测定,用

9、60的开水冲泡茶叶,与等量 100的水冲泡茶叶相比,在时 间和用茶量相同的情况下,茶汤中的茶汁浸出物含量,前者只有后者的 45%65%。这就是说, 冲泡茶的水温高,茶汁就容易浸出;冲泡茶的水温低,茶汁浸出速度慢。“冷水泡茶慢慢浓”,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泡茶用水也很重要,最早提出水标准的是宋徽宗赵佶,他在大观茶论中写道:“水以清、 轻、甘、冽为美。轻甘乃水之自然,独为难得。”后人在他提出的“清、轻、甘、冽”的基础上又增 加了个“活”字。 古人大多选用天然的活水,最好是泉水、山溪水;无污染的雨水、雪水其次;接着是清洁的 江、河、湖、深井中的活水及净化的自来水,切不可使用池塘死水。唐代陆羽在茶经中指

10、出: “其水,用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其山水,拣乳泉石池漫流者上,其瀑涌湍漱勿食之。”是说 用不同的水,冲泡茶叶的结果是不一样的,只有佳茗配美泉,才能体现出茶的真味。 茶的品饮:品茶,是一门综合艺术。 茶叶没有绝对的好坏之分,完全要看个人喜欢哪种口味而定。也 就是说,各种茶叶都有它的高级品和劣等货。茶中有高级的乌龙茶,也有劣等的乌龙茶;有上等 的绿茶,也有下等的绿茶。所谓的好茶、坏茶是就比较品质的等级和主观的喜恶来说。 品茶主要有 1.观茶,观赏干茶和茶叶开汤后的形状变化; 2.察色,品茶观色,即观茶色,汤色 和底色。3.赏姿,茶在冲泡过程中,经吸水浸润而舒展,或似春笋,或如雀舌,或若兰花或

11、像墨 菊。与此同时,茶在吸水浸润过程中,还会因重力的作用,产生一种动感。太平猴魁舒展时,犹 如一只机灵小猴,在水中上下翻动;君山银针舒展时,好似翠竹争阳,针针挺立;西湖龙井舒展 时,活像春兰怒放。如此美景,映掩在杯水之中,真有茶不醉人自醉之感。4.闻香,对于茶香的 鉴赏一般要三闻。一是闻干茶的香气(干闻) ,二是闻开泡后充分显示出来的茶的本香(热闻) , 三是要闻茶香的持久性(冷闻) 5.尝味,指尝茶汤的滋味。茶汤滋味是茶叶的甜、苦、涩、酸、 。 辣、腥、鲜等多种呈味物质综合反映的结果,如果它们的数量和比例适合,就会变得鲜醇可口, 回味无穷。茶汤的滋味以微苦中带甘为最佳。好茶喝起来甘醇浓稠,有

12、活性;喝后喉头甘润的感 觉持续很久。 评价: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茶文化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茶是中国的骄傲,而茶文化经过两千多年 的传承和发展,早已深深刻入每一个中国人的骨子里。茶是一种精神,是一种宠辱不惊的心境。 是对健康和大自然的不懈追求。茶饮具有清新、雅逸的天然特性,能静心、静神,有助于陶冶情 操、去除杂念、修炼身心,这与提倡“清静、恬澹”的东方哲学思想很合拍,也符合佛教、道教和 儒家的“内省修行”思想。因此我国历代社会名流、文人骚客、商贾官吏、佛道人士都以崇茶为荣, 特别喜好在品茗中,吟诗议事、调琴歌唱、弈棋作画,以追求高雅的享受。茶文化是一个平台, 让世界更多的认识中国,了解中国,体会到中国文化的魅力。参考文献:茶经以及互联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