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汛抢险专用名词和专业术语

上传人:鲁** 文档编号:499502816 上传时间:2023-06-04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3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防汛抢险专用名词和专业术语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防汛抢险专用名词和专业术语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防汛抢险专用名词和专业术语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防汛抢险专用名词和专业术语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防汛抢险专用名词和专业术语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防汛抢险专用名词和专业术语》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防汛抢险专用名词和专业术语(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防汛抢险专用名词和专业术语1、水文及气象常识季风:随着季节而改变方向的大规模的风称季风。季风的气候特征是降水集中在夏季,时空变化大,水旱灾害频繁。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简称副高,是由于气温较高的北纬30度附近高空大景气流融合下沉所造成的一个从地面到高空都存在很厚、强大的暖高压,由于这种暖高压停留在副热带太平洋的洋面上,故称太平 洋副热带高压,它的进与退同我国夏季降雨关系极大。厄尔尼诺现象: 厄尔尼诺”一词来源于西班牙语,原意为 圣 婴”,最初用来表示每年圣诞节前后,沿秘鲁和厄瓜多尔海岸出现的一 支向南移动的暖海流,过不了多久就下雨,还有鱼群死亡等怪现象发 生,他们称这种海水异常增温增暖的潮流为厄尔

2、尼诺。现在,科学家把 厄尔尼诺现象定义为在赤道中,东太平洋海域水温度异常温暖现象,其 维持时间可达1-2年。通过热带海洋与大气的相互作用,引起热带大气 环流异常,从而对附件地区乃至全球气候发生变化,使得风雨不调,冷 暖异常,洪水泛滥。厄尔尼诺现象是周期出现的,大致2-7年出现一次。 最近二十年来,这一现象共出现 6次,进入90年代以来,厄尔尼诺现象越来越频繁降水:指空中降落到地面的雨、雪、雹、霜等液态水和固态水 的总称,产生降雨的两个基本条件是水汽含量增加和空气大规模地向上 抬升,降雨量的三个特征值为降水历时、降水量、降水强度。锋面雨:冷暖气团相遇,由交界面产生峰面而形成的降雨,梅雨就属于这种

3、。对流雨:当暖湿空气笼罩一个地区时,因下垫面局部受热增温与上层温度较低的空气产生强烈对流作用使暖空气上升冷却而降雨,又称雷阵雨。地形雨:暖湿气流遇到丘陵、高原、山脉阻挡被迫沿坡上升而 冷却致雨。台风雨:热带海洋上的风暴带到大陆来的降雨,这种风暴是异 常强大的海洋高温,高湿气团形成的低压造成的。梅雨:每年六、七月份间,冷暖空气交锋于江淮之间,形成连 续阴雨,且雨量较大,由于该时正值梅熟季节,所以称为梅雨。洪水:暴雨或融雪等引起的,使水库、河流水量迅猛增加,水 位急剧上升的自然现象。洪峰:最大洪水叫洪峰,对应水位叫洪峰水位。径流:陆地上按一定路径运动的水流。径流总量:某时段内通过某一过水断面的总水

4、量。径流深:计算时段内径流总量均匀地铺在整个流域面积上所得的水层深。径流系数:某时段内径流深与形成这一径流深的流域平均降水量之比。洪水总量:一次暴雨产生径流量洪水流量:随着流域远处的地表径流陆续入河道使流量和水位 继续增涨,大部分高强度的地表径流汇集到出口断面时,河水流量增加 到最大值。重现期:洪水变量大于或等于一定数值,在很长时间内平均多 少年出现一次概率,又称洪水频率。如百年一遇是大于或等于这样洪水 在很长时间内平均每百年出现一次,而不能理解成恰好每隔百年一次。水位:江河、湖泊、水库等水体的自由水面相对于某一固定基准面的高程,称水位,以米计,全国统一规定采用黄淮海为基准面。流量:是指单位时

5、间内通过某一断面的水量,以立方米/秒计。设防水位:当洪水上升到提防迎水坡脚,自此水位以后,需要巡提查险。警戒水位:洪水继续上升到使堤防可能出现较为明显的险情的水位。保证水位:洪水上涨到提防设计标准所规定的水位。防洪标准:防洪设施应具备的防洪能力,一般用可防御洪水相 应的重现期表示。死水位:水库在正常运用情况下,允许消落的最低水位,对应 库容为死库容。兴利水位:水库在正常运用情况下,满足设计兴利要求在供水 期开始时应蓄到的水位。兴利库容:兴利水位与死水位之间的库容。汛限水位:汛限允许兴利蓄水的限制水位。防洪高水位:水库下游有防洪要求,按下游安全泄量控制进行 洪水调节时坝前达到最高水位。防洪库容:

6、防洪高水位与汛限水位间的库容。设计洪水位:水库遇到枢纽设计标准洪水时,水库自汛限水位对洪水进行调节,正常泄洪设施全部打开,坝前达到的最高水位。校核洪水位:水库遇到枢纽校校标准洪水时,水库自汛限水位 对该洪水进行调节,正常泄洪设施与非常泄洪设施先后投入运用,在泄 流规模有限的情况下,库水位超过设计洪水位,所达到的坝前最高水位设计调洪库容:设计水位与汛限水位之间的库容。校核调洪库容:校核水位与汛限水位之间的库容。总库容:校核水位对应的库容,系校核供水位以下的水库总容 积。产流:是降雨(融雪、融冰)形成的水在流域中产生径流现象。汇流:降雨(融雪、融冰)形成的水流,从它产生的地点向流 域出口断面的汇集

7、过程。河系:许多大小不同的河槽构成相互贯通的泄水系统。流域:河流某一控制断面上,汇集地表和地下水的区域。分水岭:分水线一般位于山峰、岭脊处,起着分水的作用。分水线:相邻两流域的界线。集水面积:地面分水线所控制的面积。2、防汛抢险有关术语汛:是指江、河、湖等水域在年内定期性涨水的现象。而汛期是根据季节的不同分为:春汛(又称桃花汛),伏汛、秋汛、凌汛(又 称冬汛)。我市地处江淮之间,汛期从 6月1日至9月30日,主汛期 为6月15日至9月15日。洪:是指降雨、融雪、冰凌及热带气旋风暴、山洪、泥石流而引起巨大暴涨的水流,使江、河、湖水位上升到一定位置,将会给人民 生产、生活带来灾害的现象。防洪技术:

8、是水利工程管理技术在洪水条件下的综合运用,以 避免或减轻洪水危害,其内容有洪水测报、预报、警报、洪水调度、工 程抢险、分滞洪区的运用、防洪风险分析和防洪保险等。防汛抗洪:是指国家动员和组织全社会力量,为了避免或减轻 洪水给社会带来的灾害损失所进行各项活动的总称。洪水预报:根据洪水形成和运动规律,利用前期和现时出现的水文气象因素对未来一定时段内的洪水情况的科学预测。水库:把坝上游集水面积内的雨水拦蓄起来,以调节天然径 流,为防洪、灌溉、供水、发电等服务的工程。水库根据蓄水量分为大 型水库(总库容超过1亿立方米)、中型水库(总库容1千万立方米一1 亿立方米)、小型水库(总库容 1百万立方米一1千万

9、立方米)。土坝:是指坝体由单种或多种土料压实填筑而成的挡水建筑 物。均质土坝:是指坝体由透水性较小,性质基本相同的粘性土料 筑成。通常用壤土或砂质粘土。堤防:是指一般用土料压实筑成的挡水建筑物,建在江两岸的 叫江堤,河两岸叫河堤、湖洼周边的叫湖堤,海边的叫海堤或海塘,土于 洼周边的叫土于堤。险情:是在大汛期或平时高水位时,水压力、流速和风浪加大, 各类水工建筑物均有可能因高度、强度不足或存在隐患和缺陷而出现危 及建筑物安全的现象。剪切破坏:土体内部都有一个滑动面,沿这个滑动面,一部分 土体(滑动体)相对于另一部分土体发生滑动,而使建筑物遭到破坏。 形成土的抗剪破坏能力的因素,包括土的内摩擦力和

10、凝聚力。内磨擦力:是指土的固体颗粒相互滑动的阻力,包括土料之间 的表面摩擦力和颗粒间犬牙交错的咬合力。凝聚力:指土的粘性来源于土粒间粘聚在一起而不散开的粘聚 力。渗透:在水压力的作用下,水在土体孔隙中的运动称为渗透。渗透破坏:指土层在渗透水压力作用下发生的变形和破坏现 象。浸润线:渗透水流水面与主坝横部面的交线叫浸润线,浸润线 又是坝体内渗透水流使坝体内形成上干下湿的分界线。散浸:坝体背水坡因渗透土体过份湿润或发软,甚至会有水不 断地逸出的现象。管涌:是在一定的水力梯度的渗透作用,砂砾土中的细颗粒在孔隙的孔道中发生移动,并被水流带出基础以外的现象。流土:是粘性土或非粘性土在渗透水流的水力梯度进

11、一步增大,使坝基的局部主体表面隆起或大块土体松动而随渗水流失的现象。漏洞:在高水位情况下,坝的背水坡及坡脚附近出现横贯坝、堤身或基础的渗流孔洞,称为漏洞。裂缝:是指坝体的表面或内部出现开裂现象。按其走向可分为横向裂缝、纵向裂缝、龟纹裂缝;按其成因可分为:不均匀沿陷裂缝、 滑坡裂缝、干缩裂缝、冰冻裂缝和振动裂缝,其中以横向裂缝和滑坡裂 缝危害性较大。塌坑:在持续高水位情况下,在坝的顶部、迎水坡、背水坡及 其坡脚附近突然发生局部下陷而成的险情。坍塌:是指堤坝临水面土体因供水流暴涨骤降或水位冲刷而成 的土体崩落的重要险情。滑坡:主要指坝体边坡失稳,土体的下滑力超过了抗滑力而造成的主体滑动的险情。反起

12、层:指在背水坡脚用1-3层不同粒径的非粘土,通常用砂、 砾、碎石等构成,其粒径随渗流方向而增大,其目的是防止堤坝坡脚处 发生管涌或水流冲刷破坏。反滤层必须符合下列条件:(1 )某一层的颗粒,不应穿过粒径较大一层的孔隙;(2)每一层内颗粒不该发生移 动;(3)反滤层不应被淤塞。溢洪道:是指用以宣泄超过水库调蓄能力的洪水,以保证挡水建筑物的安全。非常溢洪道:是指出现超过校核频率的洪水,为保证挡水建筑物的安全,以便在非常情况下加大泄洪能力而设置的溢洪道。3、防汛技术名词术语.防汛汛期防止洪水成灾的各项修守工作。如对堤防、闸、坝、铁路、桥梁等所进行的防守和险情抢修。防汛要本着以防为主,防重于抢”的原则

13、,把各项防汛工作做好,主要是:汛前检查,报汛,组织抢险队伍, 物料准备和技术准备防洪研究洪水规律与洪灾特点,并采取各种对策,以尽量减轻或防止 洪水危害的一项水利工作。防洪工作的内容,主要有:防洪规划与建设, 防洪设施的管理与运用,汛期防守与抢险,洪水预报与调度,灾后工作 等。还包括防凌工作。*枯水期又叫枯季。指流域内地表水流枯竭,主要依靠地下水补给水源的时期。枯水期的历时随自然地理及气象条件而定。丰水期指江河水流主要依靠降雨或融雪补给的时期。一般是在雨季或春 季气温持续升高的时期,这时河中水量丰富,延续时间长。径流由于降水而从流域内地面与地下汇集到河沟,并沿河槽下泄的水 流的统称。可分地面径流

14、、地下径流两种。径流引起江河、湖泊水情的 变化,是水文循环和水量平衡的基本要素。表示径流大小的方式有流 量、径流总量、径流深、径流模数等。.地面径流指降水后除直接蒸发、植物截留、渗入地下、填充洼地外,其余 经流域地面汇入河槽,并沿河下泄的水流。地面径流又由于降水形态的 不同,可分为雨洪径流与融雪径流。前者是由降雨形成的,后者是由融 雪产生的。它们的性质和形成过程是有所不同的。*流域平均雨量又叫面雨量。水文工作中常需推求整个流域面上的平均降雨量最常用的方法是算术平均法和垂直平分法(又叫做泰森多边形法),也 有用绘制等雨量线图来推求的降雨强度单位时段内的降雨量。以毫米/分或毫米/时计。我国气象部门

15、一般采用的降雨强度标准为:小雨:12小时内雨量小于0.2-5毫米,或 24小时内雨量小于10毫米;中雨:12小时内雨量为5-15毫米,或24 小时内雨量为10.1-25毫米;大雨:12小时内雨量为15.1-30毫米,或 24小时内雨量为25.1-50毫米。*暴雨一般指势急量大的降雨。是一种灾害性天气。暴雨的定量标准, 各地并不一致,视具体情况而定。气象上大致规定暴雨按强度分三级:暴雨:12小时雨量等于和大于30.1-70毫米,或24小时雨量等于和大于50.1-100毫米;大暴雨:12小时雨量等于和大于 70.1-140毫米,或24小时雨量等于和大于100.1-200毫米;特大暴雨:12小时雨量等于和大于140毫米,或24小时雨量大 于200毫米。-洪水预报是指上游出现雨情后,预测将来可能发生的水情变化,以指导防洪工程的调度运用,做到及时蓄水、泄水、确保安全的目的。沿江、河、湖、海的边岸修筑的拦水设施。它的作用是防止洪水泛滥,保障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的安全。建在江、河两岸的叫 江堤”或河 堤”;建在海边的叫 海堤”或海塘”渠道两边的渠帮,也常称为 渠堤”堤防工程在平原地区采用沿河两岸修筑堤坝的办法来挡御洪水泛滥而造成灾害。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活动策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