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小麦高产技术总结

上传人:枫** 文档编号:499494251 上传时间:2023-02-26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2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5年小麦高产技术总结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2015年小麦高产技术总结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2015年小麦高产技术总结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2015年小麦高产技术总结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2015年小麦高产技术总结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5年小麦高产技术总结》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5年小麦高产技术总结(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永城市2015年农业综合开发小麦高产创建示范项目技术总结一、项目区基本情况永城市位于河南省最东部,地势平坦,排灌方便,光热水资源丰富,增产潜力大。为了迅速提高小麦产量,搞好典型引路,推广新技术、新成果。为此,今年我市积极组织实施了农业综合开发小麦高产创建示范项目。经过充分考察论证,今年项目区选择在乡村领导重视,群众基础好科技意识强,灌溉条件好增产潜力大的陈集镇大朱庄、刘寨、贾庄三个行政村和兴东农业专业合作社,项目区总面积4000亩,小麦品种周麦22。项目实施一年来由于陈集镇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项目技术组全体农业技术人员经常深入生产第一线,认真负责科学指导,狠抓关键增产技术措施的落实

2、,及时采取应变措施,克服了冬前旺长,春季倒春寒频繁,小麦灌浆期阴雨寡照等不利条件的影响,夺取了丰产丰收。二、项目区产量结果分析为了进一步验证该项目的增产效果,麦收前市项目办组织永城市黄开办和农业局技术人员对小麦高产创建项目进行了实地测产验收。项目区5000亩小麦高产创建田通过田间随机抽样调查分析,平均每亩成穗数48.9万,穗粒数33.1个,千粒重43.85克,理论亩产709.8公斤,实际亩产638.8公斤(按90%折算),超额完成了目标产量。比项目区外其它麦田平均亩产542.7公斤,亩产增96.1公斤,增产效果显著。项目区5000亩高产创建田总增产小麦48.05万公斤,按国家保护价每公斤小麦2

3、.36元计算,每亩增收226.80元,总增加收入113.4万元,取得了显著的增产增益效果。同时,通过该项目的实施使项目区广大农民的科技素质得到进一步提高,并总结出了一整套小麦高产栽培的成功经验,对当地周边乡村乃至全市的小麦生产都将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三、采取的主要增产技术措施1测土配方施肥,提高肥料利用率在前茬作物收获以后,根据近年该区测土化验结果和目标产量制定了切实可行的施肥方案。一是全面实行秸秆还田,增施有机肥,提高土壤的蓄水、保墒和保肥、供肥能力,项目区前茬玉米全部实行了秸秆还田;二是科学施用化肥,总的施肥原则是稳氮、控磷、增钾、配微,大力推广前氮后移技术,每亩总的施肥量是:氮肥(纯氮)

4、15-16公斤,磷肥(五氧化二磷)819公斤,钾肥(氧化钾)67公斤。大力推广前氮后技术,氮肥总量50%底施,下剩50%用于起身期前后追施。采取前氮后移技术,可以减少前期氮肥过多苗期旺长消耗无效养分,而后期脱肥早衰影响产量的弊端,最大限度的发挥肥料的增产作用,提高产量和品质。2、选用高产、稳产小麦良种根据我市近几年小麦生产实践,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小麦高产示范田统一选用半冬性、抗逆性强、产量三因素协调增产潜力大的高产品种周麦22。项目区采取了统一技术指导,统一供应良种,统一药剂拌种,统一机械播种四个统一。实践证明周麦22丰产性好,每亩成穗、穗粒数和千粒重三要素协调增加,抗倒、抗病抗寒性均较突出,对

5、夺取今年农业综合开发高产创建田的小麦丰收起到了重要作用3、提高播种质量,确保一播全苗一是深耕整地,精细耙磨,按照连续23年必须深耕一次,旋耕播种必须耙实的技术要求,做到机耕机耙相结合,切忌深耕浅耙,确保耙实、耙透、耙平、耙细,保好底墒和口墒,确保足墒下种,打好播种基础,提高抗灾能力,为全生育期管理争取主动。二是合理确定播种量,项目区内统一采取机械播种,我们根据项目区大部分地块都为粘土地田间出苗率低的特点,做到适期、精量、半精量机械匀播,小麦的播种量有往年的17.5公斤降低到12.5公斤左右,可节约麦种5万公斤。4.狠抓麦播种期病虫草害的综合防治一是搞好土壤处理和药剂拌种,确保防治效果,麦播期是

6、防治和控制多种病种的关键时期,可以降低病虫基数,降低防治成本,保证小麦安全生产的最有利时机。为了提高防治效果,项目区统一进行了杀虫剂和杀菌剂混合拌种,以生产组为单位统一拌种,确保了防治效果。5.因地制宜,搞好小麦各生长阶段的管理加强越冬前田间管理,奠定高产基础小麦越冬期是小麦整个生长发育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加强越冬前小麦田间管理对搭好丰产架子夺取高产稳产,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我们采取的具体措施是:一是及时查苗补种或疏苗移栽。坚决杜绝小麦缺苗断垄现象,保证基本苗数量。二是麦田化学除草,冬前化学除草效果好于年后。在立冬前后,小麦3-5叶期,连三日气温均在5度以上进行,化学除草要首先搞好田间调查,

7、分清杂草种类,然后对号选药,切不可盲目用药。加强春季麦田管理,搭好丰产架子春季是加强田间管理,调节小麦群体结构、搭好丰产架子,争取穗大粒多的关键时期。采取的主要措施,一是因苗制宜,科学施肥。对群体不足的麦田强化返青期肥水管理。追肥分两次进行:第一次于返青期进行,亩追尿素化肥6-8公斤,促进春季分蘖,巩固冬前分蘖以增加亩穗数;第二次于拔节至孕穗期,亩追尿素10公斤,提高穗粒数。对亩群体头数适中的壮苗麦田,应加强拔节期肥水管理。管理的重点是提高冬前分蘖程穗率,促进穗大粒多。把氮肥总施肥量下余部分氮肥在本期追施。二是开展叶面施肥,促弱转壮。小麦返青后各类麦田要普遍喷洒芸苔素内酯(或磷酸二氢钾)+2尿

8、素混合液,以增强小麦个体发育,加速小麦苗情转化,提高分蘖成穗率。三是科学防治病虫草。春季应重点做好小麦全蚀病、纹枯病和蚜虫、红蜘蛛、地下害虫及草害的综合防治。大力推广混合施药兼治多种病虫技术。由于今春降水适中群体偏大,田间湿度大,有利于各种病害、虫害的发生和蔓延,我们始终把小麦全蚀病、纹枯病、蚜虫的防治作为重中之重。抓好后期管理,提高粒重和品质多年生产实践证明,“一喷三防”适期在小麦扬花期至灌浆期。使用杀虫剂、杀菌剂、植物生长调节剂、微肥等混合喷洒,可以达到防病虫、防干热风、防早衰、增粒重的目的。项目区统一发放了杀虫剂和杀菌剂,有效地防治小麦生长后期白粉病、锈病、赤霉病、叶枯病、穗蚜和干热风的

9、危害,保证了小麦的正常成熟,延长了灌浆时间,对提高小麦千粒重,夺取项目区小麦均衡增产起到了重要作用。四、创新工作方法为了保证各项关键技术措施的顺利实施,我们努力做到了八个统一,即统一规划、统一组织、统一技术培训、统一品种布局、统一测土配方施肥、统一机械播种、统一病虫草防治、统一田间管理技术,在机制创新上下功夫。具体工作方法是:1、以点带面,开展技术创新首先以项目区内以种植业合作社为重点,搞好增产技术的试验和示范工作。在此基础上组织项目区广大农民群众,参观学习,现身说法,给农民进行面对面的技术指导,由点到面全面开花结果。2、聘请农业专家跟踪服务,搞好全程技术指导为了确保把各项增产技术落到实处,从

10、项目开始实施起就聘请了理论水平和操作技能均较强的高级农艺师胡须顺、曹常华和刘道敏三位同志,进行具体技术指导服务。自参加本项目工作以来,聘请的三名农技人员,在以张志勇研究员为专家组组长的带领下,积极工作任劳任怨,经常深入田间调查研究,及时解决生产中出现的技术问题。3、搞好技术培训,提高农民科技素质。 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技术培训,普及了示范区农业技术知识,加快了实用增产技术成果在生产中转化速度,提高了农民的科技意识和科学种田水平。在小麦整个生育期中在项目区和辐射区各村组召开了各种形式技术培训会,累计85场次,培训人数达到9100人次。采取的方法是:在农忙的时候会场设在田间地头,对农民面对面技术指导

11、,手把手地传授技术;在农活较少的时候或者趁阴雨天气统一集中到村部进行培训。在中午和晚上的农民空闲时间,利用村室高音喇叭进行宣传,既方便了群众又提高了培训工作效率。我们有针对性的印发了各类技术资料。如小麦播种技术明白纸、小麦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小麦冬前管理技术 、小麦春季田间管理技术、小麦病虫草害综合防治技术等资料,共计印发2万余份。并通过电话与示范区农户户建立经常性联系,及时帮助解决农户在生产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起到了良好的效果。4、技术和物资相结合,搞好配套服务通过发放一定物资,可以显著地提高新技术的推广效果。包括项目区和辐射区共计发放5000亩小麦肥药综合拌种剂,小麦“一喷三防”农药4000亩。有力推动了项目区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五、工作建议1项目区应进一步扩大面积、提高水平、增加效益,争取来年在全市其它乡镇进一步扩大面积和规模。2进一步增加项目资金投入,加强推广队伍建设,改进工作方法,提高工作效率,促进我市小麦生产稳步发展。 永城市大地农业技术服务公司 2015年6月20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总结/计划/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