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书˙王肃传》阅读答案附翻译三国志魏书王肃传

上传人:M****1 文档编号:499492637 上传时间:2023-06-29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8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魏书˙王肃传》阅读答案附翻译三国志魏书王肃传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魏书˙王肃传》阅读答案附翻译三国志魏书王肃传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魏书˙王肃传》阅读答案附翻译三国志魏书王肃传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魏书˙王肃传》阅读答案附翻译三国志魏书王肃传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魏书˙王肃传》阅读答案附翻译三国志魏书王肃传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魏书˙王肃传》阅读答案附翻译三国志魏书王肃传》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魏书˙王肃传》阅读答案附翻译三国志魏书王肃传(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魏书 王肃传阅读参考答案附翻译三国志魏书王肃传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6 9 题。王肃,字恭懿,琅邪临沂人。肃少而聪辩,涉猎经史,颇有大志。仕萧赜,历著作郎、太子舍人、司徒主簿、秘书丞。肃自谓礼易为长,亦未能通其大义也。父奂及兄弟并为萧赜所杀,肃自建业来奔。高祖幸邺,闻肃至,虚襟待之,引见问故。肃辞义敏切,辩而有礼,高祖甚哀恻之。遂语及为国之道,肃陈说治乱,音韵雅畅,深会帝旨。高祖嗟纳之,促席移景,不觉坐之疲淹也。因言萧氏危灭之兆,可乘之机,劝高祖大举。于是图南之规转锐。器重礼遇日有加焉,亲贵旧臣莫能间也。二十年七月,高祖以久旱不雨,辍膳三旦,百僚诣阙,引在中书省。高祖在崇虚楼,遣舍人问曰:

2、“朕知卿等至,不获相见,卿何为而来? ”肃对曰: “伏承陛下辍膳已经三旦,群臣焦怖,不敢自宁。臣闻尧水汤旱,自然之数,须圣人以济世,不由圣以致灾。是以国储九年,以御九年之变。臣又闻至于八月不雨,然后君不举膳。昨四郊之外已蒙滂澍,唯京城之内微为少泽。蒸民未阙一餐,陛下辍膳三日,臣庶惶惶,无复情地。 ”高祖遣舍人答曰: “昔尧水汤旱,赖圣人以济民,朕虽居群黎之上,道谢前王,今日之旱,无以救恤,应待立秋,克躬自咎。 ”是夜澍雨大降。高祖崩,遗诏以肃为尚书令,与咸阳王禧等同为宰辅,征肃会驾鲁阳。肃至,遂与禧等参同谋谟。自鲁阳至于京洛,行途丧纪,委肃参量,忧勤经综,有过旧戚。禧兄弟并敬而昵之,上下称为和

3、辑。唯任城王澄以其起自羁远,一旦在己之上,以为憾焉。每谓人曰:“朝廷以王肃加我上尚可。从叔广陵,宗室尊宿,历任内外,云何一朝令肃居其右也? ”肃闻其言,恒降而避之。寻为澄所奏劾,称肃谋叛,言寻申释。肃频在边,悉心抚接,远近归怀,附者若市,以诚绥纳,咸得其心。清身好施,简绝声色,终始廉约,家无余财。然性微轻佻,颇以功名自许,护疵称伐,少所推下,高祖每以此为言。景明二年薨于寿春,年三十八。6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音韵雅畅,深会帝旨 会:符合b不觉坐之疲淹也 淹:时间长c百僚诣阙,引在中书省 引:推荐d蒸民未阙一餐 阙:同 “缺 ”,缺少7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

4、的一组是a因言萧氏危灭之兆践华为城,因河为池b卿何为而来徐公何能及君也c一旦在己之上,以为憾焉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d然性微轻佻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8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肃辞义敏切,辩而有礼,高祖甚哀恻之王肃言辞敏锐,语义确当,善辩而有礼,高祖很同情他。b昨四郊之外已蒙滂澍,唯京城之内微为少泽昨天郊野已经下了大雨,只是京城内没有下一点儿雨。c行途丧纪,委肃参量,忧勤经综,有过旧戚沿途有关丧葬的事情,交付王肃酌情处理,他忧心劳苦,筹划料理,超过了皇室的亲戚故旧。d寻为澄所奏劾,称肃谋叛,言寻申释。不久王肃被任城王上书弹劾,说王肃阴谋反叛,但诬告不久就被澄清了。9下列的理解和分

5、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王肃少年时聪明善辩,博览经史,在父亲兄弟被萧赜杀害之后,从建业投奔了魏高祖。b王肃深受高祖器重,在他劝高祖大干一番事业之后,高祖图谋南方的心思变得急切了。c高祖因为久旱不雨而停了三天的膳食,王肃等惊惶不安,也决定陪皇帝停食三天。d王肃在边塞尽心竭力安抚外邦,以诚相待,深得民心。他一生为官清廉,洁身自好。10我国史传文学秉承 “不虚美,不隐恶 ”的原则,强调对历史人物应客观如实地记录,请你结合本文内容和你读过的史传作品(如廉颇蔺相如列传烛之武退秦师苏武传等),谈谈你对这一原则的理解和认识。(不少于 200 字)(10 分)11用斜线( /)给下面短文画横线的部分断句。(

6、5 分)范仲淹等意欲复古劝学,数言兴学校,本行实,诏近臣议。于是宋祁、王拱辰、张方平、欧阳修等八人合奏曰: “教 不 本 于 学 校 士不 察 于 乡 里 则 不 能 核 名 实 有 司 束 以声 病 学 者 专 于 记 诵则不 足 尽 人 材 谨 参 考 众 说 择 其 便 于 今 者 莫 若 使士 皆 土 著而 教 之 于 学 校 然 后 州 县 察 其 履 行 学 者 自皆 修 饬 矣。”(取材于续资治通鉴)参考参考答案:6c(引:被领到)7d(转折连词,然而 ) (a 第一个 “因”,理解为 “于是 ”或“趁机 ”均可;第二个 “因”介词,依附; b 第一个 “何”为疑问代词,什么;第

7、二个“何 ”为疑问代词, “怎么 ”。c 第一个 “焉 ”为语气助词;第二个 “焉 ”,代词。)8b(京城内下的雨小些) 9 c10(10 分)能结合文中内容谈理解, 3 分;能结合作品谈理解并有所认识, 4 分;语言通顺, 3 分。11(5 分)教不本于学校 /士不察于乡里 /则不能核名实 /有司束以声病 /学者专于记诵/则不足尽人材 /谨参考众说 /择其便于今者 /莫若使士皆土著而教之于学校 /然后州县察其履行 /学者自皆修饬矣。( “莫若使士皆土著 /而教之于学校 ”可断可不断)附:文言译文(一)王肃,字恭懿,琅邪临沂人。王肃年少时聪明善辩,阅读经籍史书,有着远大的志向。事奉萧赜,历任著

8、作郎、太子舍人、司徒主簿、秘书丞等。王肃自称礼记易经是他的专长,但也没能通解它们的大义。他的父亲王奂及兄弟都被萧赜杀害,王肃从建业来投奔魏国。高祖到了邺城,听说王肃到来,虚心接待他,召见他询问归顺的原因。王肃言辞敏锐,语义确当,善辩而有礼貌,高祖很同情他的遭遇。于是又说到治国的策略,王肃陈说安定的办法,谈吐文雅说理透彻,深合皇帝的心意。高祖赞叹且采纳了他的意见。促膝谈至日影偏移,未感到久坐的疲劳和时间的长久。于是又趁机说到萧氏有灭亡的先兆,有可以利用的机会,劝高祖大举南征。高祖谋取南方的心思于是变得更加急切。对王肃的器重与优待每日都在增长,亲王贵戚与旧臣都不能离间这种关系。二十年七月,高祖因久

9、旱不雨,停止三天膳食,百官上朝,被带到中书省。高祖在崇虚楼,派舍人问道: “我听说你们到来,但不能见你们,你们为什么而来 ?”王肃回答说: “臣见陛下停食已经三天了,群臣焦急担忧,不敢自安。臣听说尧时遇到过水灾,汤时遇到过旱灾,这是自然的规律,一定要等待圣人来救济世人,却不是因圣人的言行招致灾害。因此国家储备了九年的用粮,用来防备九年的灾变。臣又听说如果到了八月老天还不下雨,这之后君主才不进膳食。昨天郊野之外已经下了大雨,只是京城内下的雨稍微小些。百姓不缺一餐,陛下停食三日,臣民惶恐不安,无地自容。 ”高祖派舍人回答说: “过去尧遇水灾,汤遇旱灾,依赖圣人才拯救了百姓,朕虽位居万民之上,治国不

10、及先王,今日的旱灾,无法补救抚恤,等待立秋以后,反思自责。 ”当晚降下了大雨。高祖去世,临终下诏任命王肃为尚书令,与咸阳王元禧等一起任辅政大臣,征召王肃至鲁阳去处理事务。王肃到鲁阳后,就与元禧等一起参与谋划。由鲁阳至洛阳,沿途丧葬等事,交付王肃酌情处理,他忧心劳苦,筹划料理,超过了皇室的亲戚故旧。元禧兄弟都敬重而亲近他,上下堪称和睦。只有任城王元澄认为王肃是由偏远之地提拔上来的,一时之间在自己之上,认为是憾事。常对别人说:“朝廷把王肃安置在我上面还可以,而堂叔广陵,是宗室中年尊德高 者,历任内外要职,为何突然令王肃位居他的上面 ?”王肃听到他的话后,常常降低身份回避他。不久王肃被任城王元澄奏章

11、弹劾,说王肃谋叛,但诬告不久就被澄清了。王肃在边塞尽心竭力安抚外邦,远近民众归顺,依附他的人多得像集市上的人一样。王肃诚恳地安置接纳,很受归附者的信任。王肃自身清廉喜好施恩,不爱好声色,始终廉洁简朴,家中没有多余的财物。但王肃的性情稍显轻佻,颇以功名自负,护着自己的缺点而自夸,很少推举别人,高祖常常提到他的这些缺点。景明二年王肃在寿春去世,时年三十八岁。(二)当时范仲淹等人想要恢复古制鼓励学习,多次上言兴建学校,重视实际行为。皇帝下诏令近臣商议,于是宋祁等八人上奏曰: “教育(如果)不以学校为基础,读书人(如果)不在乡里进行考察,就不能核查名实。有司(如果)一味以诗文声律上的毛病作为限制,学生(如果)专心于记诵,就不能选拔出人才。参考各种建议,选择适用于当今情况的,没有比得上使读书人都生活在本乡本土而在学校进行教育(为好),然后由州县考察他们的品行,这样学生的学习就能得到提高了。 ”科教兴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研究生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