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宾语前置

上传人:ni****g 文档编号:499491205 上传时间:2024-01-19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16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代汉语宾语前置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古代汉语宾语前置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古代汉语宾语前置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古代汉语宾语前置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古代汉语宾语前置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古代汉语宾语前置》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代汉语宾语前置(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古代汉语宾语前置教学目的本章讲授的是古代汉语中的宾语前置。学习本章,要让学生掌握古代汉语中几种宾语前置所需的语法条件,并培养他们在具体的文言语句中,辨识各种不同的宾语前置的能力,以提高他们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基本概念宾语前置基本理论1、古代汉语中有哪几种宾语前置现象?2、各种宾语前置所需的具体条件是什么?一、否定句代词宾语前置否定句是表示否定的句子,与表示肯定意思的句子相对而言。例如:(1)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 论语 ?子罕 )前一句是肯定句,后一句是否定句,有否定副词“不”。否定句一定要用否定词。 可以用否定副词“非”、 “不”、 “弗”、“毋”、“勿”、“未”、“

2、否”等,也可用否定性的无指代词“莫”等。古代汉语的否定句,代词作宾语时,往往要前置。自马建忠最初明确指出:凡外动字状以弗辞 , 或起词为“莫、无“等字 , 其止词如为代字者 , 概位乎外动之先。例如:(2) 不吾知也。 ( 论语 ?先进 )(3) 若胜我,我不若胜。 ( 庄子 ?齐物论 )(4) 骄而不亡者,未之有也。 ( 左传 ?定公十三年 )(5) 出言不以礼,弗之信也。 ( 礼记 ?礼器 )(6)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 论语 ?学而 )例(2) (5) 都用否定副词,并用代词作宾语 , 因此宾语提置于谓语之前。 例(6)前一分句“己”是代词 , 故前置 , 而后一分句“人”是

3、名词, 不前置 , 形成鲜明的对比, 这最能说明否定句代词宾语前置的特点。如果谓语之前有助动词 , 代词宾语还要位于助动词之前 , 例如:(7) 楚君之惠 , 未之敢忘。 ( 左传 ?僖公二十八年 )(8) 虽使五尺之童适市 , 莫之或欺。 ( 孟子 ?许行 )(9) 三岁贯女 , 莫我肯顾。 ( 诗 ?硕鼠 )“敢”、“或”、“肯”都是助动词, “莫”是无指代词。上古汉语否定句代词宾语前置的规则不是那么严格, 先秦汉语中已有不少后置的例子。例如:(10) 不知我者 , 谓我何求 ?( 诗 ?黍离 )(11) 有事而不告我 , 必不捷矣。 ( 左传 ?襄公二十八年 )管燮初先生指出 , 代词作

4、宾语的否定句 , “宾语不先置的例外情况在殷虚甲骨刻辞中就出现了”。周光午先生对先秦 16 部著作的调查 , 提供了否定句代词宾语后置的大量资料。据何乐士先生统计 , 左传中否定句代词宾语前置的句数为 57, 后置的句数为 34, 分别占 62.6%和 37.4%。汉代前置的例子明显减少。南北朝以后 , 否定句代词宾语由前置转为后置的发展过程已在口语中完成了。 但是后代仿古的文言文却仍然采用代词宾语前置的格式。例:(12) 彼不我恩也。 ( 柳宗元童区寄传 )(13) 古之人不余欺也。 ( 苏轼石钟山记 )(14) 未之敢从也。 ( 黄宗羲原臣 )这样 , 古籍中宾语前置的现象显得很普遍 ,

5、庶几成为常例 , 而对于现代汉语而言, 显然是特殊的语序 , 是异例。二、疑问句疑问代词宾语前置上古汉语的疑问句 , 包括反问句 , 当疑问代词“谁”、 “孰”、“安”、“焉”、“何”、“奚”、“胡”、“曷”、“恶”等作宾语时 , 以宾语置于述语之前为常。例如:(1) 吾谁欺 ?欺天乎 ?( 论语 ?子罕 )(2) 王者孰谓 ?谓文王也。 ( 公羊传 ?隐公元年 )(3) 皮之不存 , 毛将安傅 ?( 左传 ?僖公十四年 )(4) 良问曰 : “大王来何操 ?”( 史记 ?项羽本纪 )(5) 直道而事人 , 焉往而不三黜 ?( 论语 ?微子 )(6) 彼且奚适也 ?( 庄子 ?逍遥游 )(7)

6、 弗虑胡获 , 弗为胡成 ?( 尚书 ?太甲下 )(8) 然则曷祭 ?祭泰山河海。 ( 公羊传 ?僖公三十一年 )(9) 路恶在 ?义是也。 ( 孟子 ?尽心上 )以上各例 , 疑问代词作宾语 , 皆居述语前 , 例(1) 、(2) 、(8) 的“天”、“文王”、“泰山河海”是名词 , 则置述语之后 , 形成鲜明的对比。如果述语之前有助动词 , 那么充当宾语的疑问代词一般还得位于助动词之前。例如:(10) 臣实不才 , 又谁敢怨 ?( 左传 ?成公三年 )此例若误以宾语“谁”为主语, 则与文意相去远矣 !疑问句代词宾语前置的规则比否定句还要严格, 罕有例外 , 但后置的结构形式 ,先秦时已经萌

7、芽。例如:(11) 子夏云何 ?( 论语 ?子张 )(12) 与不谷同好 , 如何 ?( 左传 ?僖公四年 )“如何”是“何如”的倒言, 两者在先秦已经是凝固结构, 意思是“怎么样”,如例 (12), 或“怎么了” , 它们都不是“像什么”的意思 , 实际上已经不能拆开来分析。汉代以后 , 疑问句代词宾语逐渐出现后置的趋势。例如:(13) 兰泽多芳草 , 采之欲遗谁 ?( 汉乐府 ?涉江采芙蓉 )(14) 武帝问 : “言何 ?”( 汉书 ?酷吏传 )但是后代的仿古文言作品中, 疑问代词宾语往往还是前置的。例如:(15) 如此卓卓 , 犹不得免 , 其他则又何说 ?( 韩愈张中丞传后叙 )(1

8、6) 而今安在哉 ?( 苏轼前赤壁赋 )三、介宾结构宾语前置介宾结构是作为一个整体充当句子成分的 , 通常位于述语之前作状语 , 或位于述语之后当补语 , 如“夜 ?以继日”之与“继日 ?以夜”。由于大多介词是由动词虚化而来 , 因此介宾结构的内部语法关系与述宾结构大体相同。 但介宾结构的宾语是对介词而言 , 而不是对整个句子来说的。介宾结构中的宾语可以是名词、代词、数词及偏正词组等。古代汉语的介宾结构以宾语前置为常, 例如:(1) 汝颍以为险 , 江汉以为池。 ( 荀子 ?议兵 )(2) 其有不合者 , 仰而思之 , 夜以继日。 ( 孟子 ?离娄上 )(3) 沛公北向坐 , 张良西向侍。 (

9、 史记 ?项羽本纪 )(4) 子归 , 何以报我 ?( 左传 ?成公三年 )(5) 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 ( 史记 ?项羽本纪 )(6) 一言以蔽之。 ( 论语 ?为政 )(7) 先君若问与夷 , 将何辞以对 ?( 左传 ?隐公三年 )例(6) 之“一言”、例 (7) 之“何辞”为偏正词组 , 其余以词充当介词的宾语。其中的“何以”逐渐成为凝固结构 , 古文常用 , 现代书面语沿用之 , 只限于询问原因, “为什么”的意思 , 而不是“用什么”或“凭什么”的意思。虽然古代汉语介宾结构以宾语前置为常, 但先秦开始也有少数后置的用例:(8) 所谓伊人 , 于焉逍遥 ?( 诗 ?白驹 )(9) 晋师

10、退 , 军吏曰 : “为何退 ?”( 史记 ?晋世家 )(10) 以何验之 ?( 王充论衡 ?无形 )四、以结构助词为标志的宾语前置通过结构助词把宾语提置于述语之前, 有强调和突出宾语的作用。 常见的结构助词有“之”、“是”、“实”、“焉”、“斯”、“之为”等。这些结构助词没有实在的词汇意义, 不能独立充当句子成分, 只是起表示语法关系的作用, 无法译成现代汉语。例如:(1) 吾以子为异之问 , 曾由与求之问。 ( 论语 ?先进 )(2) 宋何罪之有 ?( 墨子 ?公输 )(3) 岂不谷是为 , 先君之好是继。 ( 左传 ?僖公四年 )(4) 其于物也 , 不可得之为欲 , 不可足之为求 ,

11、大失生本。 ( 吕氏春秋 ?情欲 )如果不明上述例句中的结构助词的语法作用 , 就会误解古书。例 (4) 句中,杨树达吕氏春秋拾遗说 : “不可得之为欲 , 不可足之为求 , 乃欲不可得 , 求不可足之倒文 , 此与孟子唯奕秋之为听 , 荀子 ?不苟篇唯行之为守 , 唯义之为行及礼论篇生之为见 , 秋之为见句例相同。当前置宾语是代词时 , 一般用“之”作标志 , 而不用“是”或其他助词。 例如:(9) 其我之谓矣 !( 左传 ?宣公二年 )(10) 若狄公子 , 吾是之依兮。 ( 国语 ?晋语三 )这种宾语前置的形式 , 还可以在宾语前加一个范围副词“唯” ( 惟、维 ) 构成“唯 ( 惟、维

12、 ) 是 ( 之、之为 ) ”式。这样 , 强调宾语的作用就更加突出了。例如 :(11) 今商王受 , 惟妇言是用。 ( 尚书 ?牧誓 )(12) 去我三十里 , 唯命是听。 ( 左传 ?宣公十五年 )(13) 父母唯其疾之忧。 ( 论语 ?为政 )(14) 鬼神非人实亲 , 惟德是依。 ( 左传 ?僖公五年 )例(14) 中的“实” , 也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 作用同“是”。用“实”作标志的不多见 , 用“焉”和“斯”的同样没有“之”、“是”为常 , 其例有:(15) 我周之东迁 , 晋郑焉依。 ( 左传 ?隐公六年 )(16) 朋酒斯飨 , 曰杀羔羊。 ( 诗 ?七月 )至于“唯之为”的格

13、式, 例见上文引杨树达吕氏春秋拾遗说。最后有必要讨论“之”和“是”的词性问题。向来有学者把“之”和“是”视为代词 , 起“复指”作用。五、指代性副词“ 相 ” 作宾语,宾语前置。例如: 杂然相许。(愚公移公) 稍出近之, 然莫相知。(黔之驴) 吾已失恩义,会不相从许。 (孔雀东南飞) 从许子之道,相率而为伪者也,恶能治国家?( 孟子滕文公上)六、指代性副词 “ 见 ” 作宾语,宾语前置。例如: 冀 君实或见恕也。(答司马谏议书) 君既若见录,不久望君来。 (孔雀东南飞) 生孩六月,慈父见背。 (陈情表) 初,苏秦之燕,贷人百钱为资。 及得富贵,以百金偿之。遍报诸所尝见德者。(史记苏秦列传)七、

14、“自”字“自”字解释为“自己”时, 也常常放在动词谓语前, 如现代汉语的“自制、自杀、自刎、自救、自信、自焚、自律”等词语,可以说都是古代汉语结构遗留在现代汉语里的合成词。如: 邹忌讽齐王纳谏:“忌不自信”中“自信”应理解为“信自”。 举贤以自佐 何不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八、无条件的宾语前置上述宾语前置 , 都有一定的条件或一定的标志。 但古代汉语中还有一种特殊的句式 , 它不需要任何条件或标志 , 而直接把宾语提置于述语之前。其宾语可以是代词, 也可以是名词。代词充当前置宾语 , 较常见的是用指示代词“是” , 例如:(1) 尔贡包茅不入 , 王祭不共,无以缩酒,寡人是征;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幼儿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