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典型山地模型流场特性

上传人:新** 文档编号:499455341 上传时间:2023-11-10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132.6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简析典型山地模型流场特性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简析典型山地模型流场特性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简析典型山地模型流场特性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简析典型山地模型流场特性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简析典型山地模型流场特性》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简析典型山地模型流场特性(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简析典型山地模型流场特性在建设山地风电场时,山地地形相比于平坦地区较为复杂,风况灵活多变。面对这种情 况,研究山地流场的一些特性是具有一定意义的。本文基于CFD技术应用Flue nt软件对二 维孤立单山、二维连续双山进行了数值模拟,根据计算结果对山地流场区域的各参数分布进 行简单分析。1、二维孤立单山山体选取80米高400米宽的单山模型,数值模型采用结构网络,应用Gambit软件建 模,近壁边界层网格加密,为满足精度对网格的要求,网格总数约为6 万。模型的边界条 件设置如下:入口为速度入口,需要写入带有风廓线的udf函数;出口为压力出口;上部 为对称边界;底部为 wall 边界。由以上速度云图

2、可知,风速在坡顶有非常明显增大现象,是适合的布机位置,山后存在较大的分离区,由于流动分离的存在(一般迎风坡坡度达到17。,背风坡达到22。就会产生流动分离),导致山体背风面风速较低。坡顶与迎风面和背风面不同的是,风速在坡 顶的变化过程比较短,随着高度的增加很快就增加到最大风速 值。(Ewmqffi)-K盘豐 椒啊 Blwfflw凶E浪 rp 占WM 监、。二、 旺世SE州忙伺煤友、。W凶 sglm 叵 rp、sEglffl、igwwm,叵a,廉g旦只屎RIS 蹙川-BLS pr- -h P-FIE -LBE- 3SEr也 d2貝PJ1HPvpn 土右 mHs:g5K-1S由以上湍动能图可知,湍

3、动能最大值集中分布在山后的分离区域,其次在山顶附近(靠 近迎风面)。通过与速度图比较可知,湍动能较大值区域与分离涡的位置并不 重合,而是 位于分离涡后方,即湍动能最大值分布区与分离区相比产生了滞后现象。通过查阅资料分析, 产生滞后可能是因为这部分流体速度值与分离区相比较大, 又在尾涡的作用下具有较大的 剪切变形速率,在剪切的作用下形成了各种尺度的脉动,湍动能的产生源于大尺度的脉动。 考虑湍流脉动对风机叶片疲劳载荷和寿命的 影响,对于山体流场在后山脚之后一段距离不 布置风机。2、二维连续双山山体选取80 米高300米宽和100米高300米宽的双山模型,其模型它设置同单山模 型设置。由以上速度图能

4、够看出,在两山之间有一个很大的漩涡,高山模型在组合流场中起到决 定性作用,当气流从矮山流过之后遇到高度更高的高山,本模型中由于高山坡 度大对气流 产生的阻碍作用明显,使一部分低速气流不能顺利流过高山。同时无论是矮山山顶还是高山 山顶都存在明显的加速现象,但是与孤立单山模型相比,由于 相邻山体之间的影响,无论 高山山顶还是矮山山顶的加速都没有孤立单山的加速大,当然随着高度的增加,这种相邻山 之间的影响作用也在弱化。风机的最适宜布机 位置是高山和矮山的山顶,但是受到高山尾 流影响的矮山山顶却不是合适的位置。由以上湍动能图可知,对于矮高组合山的湍动能分布,湍动能的极大值在高山的山后面 取得,这种结果

5、应该是矮山的尾流和高山障碍物作用共同影响的结果,与单山相比湍动能的 最大值区域被提高了,并且湍动能有所增加。3、总结(1)对于孤立的二维山体分析,山顶处的速度最大,加速十分明显,并且在山的背风 面产生了流动分离。最大的湍流强度值是在后山脚取到的。湍动能的较大值的 区域和分离 涡的位置并不重复,而是在分离涡的后面。风机的最适宜布机位置是山顶,考虑湍流脉动对 风机叶片疲劳载荷和寿命的影响,对于山体流场在后山脚之后 一段距离不布置风机。(2)对于二维连续双山流场的分析,与孤立的单山相比较,双山的山顶加速效果不如 单山,在连续的二维双山中,高山受到矮山的影响较小,但是矮山受到高山的 影响较大, 两山之间存在分离涡。风机的最适宜布机位置是高山和矮山的山顶,但是受到高山尾流影响 的矮山山顶却不是合适的位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