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斯洛心理学

上传人:桔**** 文档编号:499452325 上传时间:2023-01-25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5.3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斯洛心理学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马斯洛心理学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马斯洛心理学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马斯洛心理学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马斯洛心理学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马斯洛心理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斯洛心理学(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心理学第三势力的领导人-马斯洛亚伯拉罕.哈罗德.马斯洛(Abraham.Harold.Maslow 1908-1970)美国社会心理学家、人格理论家和比较心理 学家,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主要发起者和理论家,心理学第三势力的领导人。1908年出生于纽约市布鲁克林区一个犹太家庭。父母是从前苏联移民到美国的犹太人,他是家中七个孩子 的老大,父亲酗酒,对孩子们的要求十分苛刻,母亲极度迷信,而且性格冷漠残酷暴躁,马斯洛小时曾带 两只小猫回家,被母亲当面活活打死。马斯洛童年生活痛苦,从未得到过母亲的关爱。母亲去世时,他拒 绝参加葬礼,可见其母子关系之恶劣。他童年时体验了许多的孤独和痛苦。不仅如此,作为犹太人,

2、他们 住在一个非犹太人的街区,上学后又是学校少有的几个犹太人之一,这一切使使马斯洛成为一个害羞、敏 感并且神经质的孩子,为了寻求安慰,他把书籍当成避难所。后来当他回忆同年时,他说道:“我十分孤独 不幸。我是在图书馆的书籍中长大的,几乎没有任何朋友。”上学后的马斯洛由于天赋极高,他的学习成绩 十分优秀,其状况后来才有所改变。马斯洛从五岁起就是一个读书迷,他经常到街区图书馆浏览书籍,当 他在低年级学习美国历史时,托马斯杰斐逊和亚伯拉罕林肯就成了他心中的英雄。几十年以后,当他开始 发展自我实现理论时,这些人则成了他所研究的自我实现者的基本范例。青少年时期他曾因体弱貌丑(鼻 子太大)而极度自卑,藉锻炼

3、身体冀求得到补偿。进人大学后读到阿德勒著作中自卑与超越的概念,得到 启示,从此改变了他的一生。马斯洛的早年经历不仅影响了儿时的马斯洛,而且使成年甚至成名后的马斯 洛仍然害怕当众发言。以至于每一次演说之前他都会经历极为强烈的焦虑。马斯洛于1926年入康乃尔大学,三年后转至威斯康辛大学攻读心理学,1930年获学士学位,次年获得心 理学硕士学位,1934年获心理学哲学博士学位。之后留校任教。在威斯康星大学,他选修了美国灵长目动物研究的主导研究者,在知名的心理学家哈洛的指导下,1934年 获得博士学位。期间另一位著名格式塔心理学家魏特海默也曾任马斯洛的老师。至此,他渐渐对猿猴产生 了兴趣,并自信找到了

4、自己的研究领域。在对猿猴的支配权和性行为的研究中,马斯洛闯入了一个几乎完 全未知的领域。1932年2月至1933年5月,马斯洛每天花数小时,在不惊扰动物的情况下,对不同 种类的35个灵长目动物悄悄进行观察,并做详细的笔记。并完成了题为支配驱力在类人猿灵长目动物社 会行为中的决定作用的博士论文,用来证明不仅在猿猴,而且在其他哺乳动物及鸟类的社会行为和组织 中,支配驱力都是一个关键的决定因素。他注意到支配似乎源自一种内在的自信心”或“优越感”,而不是通 过肉体攻击取得的。在某种意义上,他正在构思一个建立在支配驱力之上的初步理论,用来解释高级动物 中的许多社会行为。由于他的论文非常出色,他给行为主义

5、心理学家桑代克留下了深刻印象,桑代克在哥 伦比亚大学给马斯洛提供了一份博士后奖学金,并邀请马斯洛在其所在的教育研究学院协助自己进行新的 课题研究。1935年,马斯洛在哥伦比亚大学任桑代克学习心理研究工作的助理。由此可见马斯洛虽反对 行为主义,但受的却是行为主义教育。直到1937年到纽约市布鲁克林学院担任心理学副教授时,他在思 想上才放弃行为主义,改而走向人本主义。1951年马斯洛应马萨诸塞州新成立的布兰代斯大学之聘担任 心理学系主任和心理学教授,开始对健康实现者的心理特征进行研究。1954年他首次提出人本主义心理 学的概念,惟以当时行为主义思想正盛,而未受重视,连他的文章都无法在心理学刊物上发

6、表。直到1961 年结合志同道合者创办人本主义心理学期刊,第二年正式成立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会,后成为美国心 理学会第32分会。至此人本主义心理学思想才获得一席之地,也因此使他在1967年当选为美国心理学 会主席,并任人本主义心理学和超个人心理学两个杂志的首任编辑。1969年退休后赴加州,成为加利福尼亚劳格林慈善基金会第一任常驻评议员。1970年8月国际人本主 义心理学会成立,并在荷兰首都阿姆斯特丹举行首届国际人本主义心理学会议。1971年美国心理学会通 过设置人本主义心理学专业委员会,这两件事标志了人本主义心理学思想获得美国及国际心理学界的正式 承认。遗憾的是,马斯洛本人未能亲眼看到他多年为此

7、事尽瘁所获致的成果。著名哲学家尼采有一句警世格言一一成为你自己!马斯洛在自己漫长的生命历程中,不仅将毕生精力致力 于此,更以独特的人格魅力证明了这一思想,成功地树立了一个具有开创性的形象。纽约时报评论说: 马斯洛心理学是人类了解自己过程中的一块里程碑。还有人这样评价他:正是由于马斯洛的存在,做人 才被看成是一件有希望的好事情。在这个纷乱动荡的世界里,他看到了光明与前途,他把这一切与我们一 起分享。的确,弗洛伊德为我们提供了心理学病态的一半,而马斯洛则将健康的那一半补充完整。马斯洛学派主要理论观点需要层次论需要层次论是马斯洛对人类动机研究的最直接成果,这一理论经历了一个不断修正和完善的过程。马斯

8、洛 在人类动机理论中指出,人的基本需要可以分为五类:生理上的需要。这是人类维持自身生存的最基本要求,包括饥、渴、衣、住、性的方面的要求。如果这些 需要得不到满足,人类的生存就成了问题。在这个意义上说,生理需要是推动人们行动的最强大的动力。 马斯洛认为,只有这些最基本的需要满足到维持生存所必需的程度后,其他的需要才能成为新的激励因素, 而到了此时,这些已相对满足的需要也就不再成为激励因素了。安全上的需要。这是人类要求保障自身安全、摆脱事业和丧失财产威胁、避免职业病的侵袭、接触严酷的 监督等方面的需要。马斯洛认为,整个有机体是一个追求安全的机制,人的感受器官、效应器官、智能和 其他能量主要是寻求安

9、全的工具,甚至可以把科学和人生观都看成是满足安全需要的一部分。当然,当这 种需要一旦相对满足后,也就不再成为激励因素了。感情上的需要。这一层次的需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友爱的需要,即人人都需要伙伴之间、同 事之间的关系融洽或保持友谊和忠诚;人人都希望得到爱情,希望爱别人,也渴望接受别人的爱。二是归 属的需要,即人都有一种归属于一个群体的感情,希望成为群体中的一员,并相互关系和照顾。感情上的 需要比生理上的需要来的细致,它和一个人的生理特性、经理、教育、宗教信仰都有关系。尊重的需要。人人都希望自己有稳定的社会地位,要求个人的能力和成就得到社会的承认。尊重的需 要又可分为内部尊重和外部尊重。内

10、部尊重是指一个人希望在各种不同情境中有实力、能胜任、充满信心、 能独立自主。总之,内部尊重就是人的自尊。外部尊重是指一个人希望有地位、有威信,受到别人的尊重、 信赖和高度评价。马斯洛认为,尊重需要得到满足,能使人对自己充满信心,对社会满腔热情,体验到自 己活着的用处和价值。自我实现的需要。这是最高层次的需要,它是指实现个人理想、抱负,发挥个人的能力到最大程度, 完成与自己的能力相称的一切事情的需要。也就是说,人必须干称职的工作,这样才会使他们感到最大的 快乐。马斯洛提出,为满足自我实现需要所采取的途径是因人而异的。自我实现的需要是在努力实现自己 的潜力,使自己越来越成为自己所期望的人物。此外,

11、他还讨论了一些与上述基本需要有着密切关系的动机,包括认知和审美的需要,马斯洛解释了这些 需要的内涵及其内容。认知和理解的需要,具体包括理解、系统化、组织、分析、寻找联系和意义、创立 一个价值系统的欲望等。审美的需要在某些人身上也有真实存在的。只有没才能满足他们的愿望。在阐述各基本需要之间的关系时,马斯洛把占主导、支配地位的需要称为优势需要(主导需要),并认为人 的行为主要受这种需要的支配。同时他认为各基本需要一般会按优势或力量的强弱排成一定的等级,而优势 需要一经满足,相对弱势的需要便会出现。但马斯洛也明确指出:这个层次集团实际上并不完全像我们可能表 达的那样刻板。马斯洛深入地分析了层次序列中

12、等级颠倒的各种类型与原因。马斯洛也否定了一个需要必 须百分之百地得到满足,下面的需要才会出现”的观点。为此,马斯洛提出了“相对满足”的概念。即一个新的需 要在优势需要满足后出现的过程,决不会是一种突然的、跳跃的现象,而是缓慢地从无到有,亦即只需获得相 对的满足,高层次的需要便会凸显出来。在动机与人格一书中马斯洛解释了基本需要的来源问题。他指 出:“基本需要在某种可以觉察的程度上是由体质或遗传决定的。”尽管马斯洛在这个问题上未作过多的叙述, 但这无疑表明了基本需要是人类潜意识动力的一部分,并且这种动力的产生并非是病态的。这是非常具有革 命意义的一点,其价值显然超过需要层次模型本身。但这点也是极易

13、遭到当时主流心理学派的攻击和非难 的。事实上,从马斯洛的论文中,我们很容易发现他是那种更愿意以认同的方式而非敌对的方式去思考的人, 或许这是他不愿特别申明上述观点的原因。自我实现论马斯洛对自我实现者的研究始于他对的两位老师韦特海默和本尼迪克特的好奇。他们两人的学术思想和学 术品格对马斯洛的人生过程和学术生涯产生了深刻的影响。马斯洛崇敬他们,更渴望了解存在于他们身上的 神奇品质。这种好奇心使他开始研究究竟是什么促使这两位教育者如此卓尔不群,于是在他开始记录他们的 情况时,想起了可以把两个人的人格特征加以比较,因为两人具有某些共同之处。这个发现使年轻的马斯洛十 分振奋,于是试图知道这一类人物是否在

14、其它地方也能找到。从此对自我实现者的广泛研究便开始了,先后被 列为马斯洛研究对象的都是对人类做出杰出贡献的科学家、对美国人民和社会做出杰出贡献的政治家和知 名人士以及被马斯洛认为有希望成为自我实现者的在校优秀大学生,而绝无一个自私自利者或只索取不奉 献的庸人。可见,马斯洛开展对自我实现者研究的初衷是非常明确的,即找出对人类、对社会做出杰出贡献的 人们的共同人格特征。在马斯洛看来,自我实现的人是“整合的人、充分发展的人、充分成熟的人,而不再是人性的碎片了”。这样的 人,被马斯洛看作是人类最好的范例。按照马斯洛的研究,自我实现者的特征表现在15个方面,归纳起来最主 要的表现在8个方面:“自我实现的

15、人”特征:知觉的明析性。自我实现者能准确、客观地知觉现实,并清楚地了解自己的长处和不足,因而很少有自我冲 突。有创造性。自我实现者都具有独特的发现问题的能力,他们所做的一切事情,都是在创造性地表现 自己。 人际关系深刻。自我实现者既承认自己,又尊重别人,对他人都有一种强烈、深厚的感情,具有同 人类共福祸的意识。情绪上的安全感。自我实现者能忍受挫折和失败,经常保持愉快的体验,他们的生活 充满了活力和幸福。注重现在。自我实现者虽然重视未来的目标和使命,但他们更为注重现在的工作,有 专注于工作和献身于事业的精神。(6)强烈的道德感。自我实现者的道德良心来自自我的心声,而非外在 力量。正是这些道德的自

16、律性,使他们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和表现,并使人获得幸福感。有高峰体验。高 峰体验是一种强烈的沉醉于事业的喜悦状态,处于这种情绪之中,人会体验到强烈的自信和力量,此时没有他 们不能做的事,没有达不到的目的。独立性和自主性。自我实现者的一切行动依赖于自己的价值和感情, 他们能控制自己的命运,而不受他人的支配。从这些对自我实现者特征的描述中,我们也可以看到自我实现者是人类中的出类拔萃之辈,即“不断发展的 一小部分人”,而不是把感官享乐作为人生终极目的庸俗之辈。把自我实现曲解为自私自利,就等于不仅否定 了我们社会中最优秀的人物对人类做出的杰出贡献,而且否定了人类存在的自身价值和人格理想。动机 与人格(1954)被认为是马斯洛的奠基作,他的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主要思想在本书已经基本形成。在本 书中他系统地阐述了需要层次论和自我实现论,他所说的动机是指人性本质中的善根。马斯洛将动机是为 有多种不同性质的需求所组成。本主被视为马斯洛人本主义心留学的奠基之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