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口中学2013-2014第二学期教科室工作总结

上传人:M****1 文档编号:499451264 上传时间:2023-03-18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1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水口中学2013-2014第二学期教科室工作总结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水口中学2013-2014第二学期教科室工作总结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水口中学2013-2014第二学期教科室工作总结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水口中学2013-2014第二学期教科室工作总结》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水口中学2013-2014第二学期教科室工作总结(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水口中学2013-2014学年度第二学期教科室工作总结本学期教科室工作坚持把教育科研作为提升学校教育教学水平的推动器,在学校领导的指导和关心下,在全体老师的努力下,切实转变教育教学科研的观点和思路,将各级立项课题和课堂教学的研究相结合,真正做到了科研为学校常态教学为科研提供平台、为学校提升常态教学质量服务,我们以贯彻实施新课程标准为契机,以课程改革为动力,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水平为重点,以课题研究为抓手,以业务培训为重点,以多种形式的活动为载体,积极实施“科研兴师”、“科研兴教”、“科研兴校”的发展策略,坚持科研工作“为课改实践服务,为提升质量服务、为提升师生素质服务”的思想,以“求新、

2、求活、求发展”为工作思路,努力在全校大力营造科研创新的良好气氛,使科研工作与教育教学工作形成一种良性互动的有机统一,促动了教育教学质量的稳步提升。现将本学期教科室工作情况作一个简单的回顾与总结:一、大力增强校本研训,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教科研工作的基础是广大教师。教育科研工作的科学有效展开,必须有一支具有一定科研理论水平,勤奋扎实的工作作风和无私奉献精神的教师队伍。而教师的科研水平来自学习,来自实践。为了协助教师在课程改革实验基础上进一步提升,我们把课程改革的理论学习与校本研训作为课程改革最重要的环节。1、各教研组能严格按计划安排好本学期教研活动,认真组织听课、评课和议课,取得了很好地效果。

3、2、本学期按教研室要求,组织了高二年级各学科(生物、化学、数学、物理等)的竞赛报名工作,各辅导教师也做好了各科赛前辅导。3、章迎春老师在本学期语文课堂教学评优中荣获县二等奖。二、强化教学常规管理,规范教学行为。严格执行课程计划,增强实施新课程的组织领导和新课程设置管理,继续细化教学管理。进一步完善和修订教学常规的要求,以增强教学工作的常规管理为重点,持续规范教师的教学行为,将教学常规工作落到实处。针对调研和巡课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即时将情况向全体教师实行通报分析,进一步规范了教学行为。在学校教研方面,每学期要求各科老师根据自己的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教研工作计划,组织针对各年级的教学研讨,提升教

4、师把握教材,驾御课堂的水平。并根据其计划实行实时常规教研工作检查,督查计划落实情况,使各项工作不流于形式。在常规教学方面,我们在注重课堂教学、计划总结、教学设计、教学反思等常规工作检查的基础上,着重展开作业布置批改专项检查,通过量化评比实行全校通报,促使教师对常规教学的重视。三、有效展开立项课题的研究,引领学校的教革方向。本学期我校申报并立项了两个课题构建网络环境下班级德育工作有效性模式研究及农村中学高效课堂的研究与实践,在林明波组长、王庆勇和徐华飞组长的安排下,各课题组成员积极参与,每个课题都在有条不紊的研究教学中。各课题组均出了一本教师论文集,并拍了多张研究实践图片,为结题作了充分准备。四

5、、增强继续教育,提升教师素质。本学期,在徐华飞老师的精心组织下,我校的继续教育工作展开的井井有条,教师的积极性很高,不管是远程培训,还是国培和省陪,教师的合格率都很高,通过培训,教师们开阔了视野,增长了知识,提升了素质。五、努力做好贫困生资助工作。自上学期我校被市资助中心评为“优秀增长学校”后,教科室能继续完善各项资助工作,葛宗宝和周兆飞老师能确保做到从申请到发放步步留痕迹,环环有记录,受到教育局领导的一致好评。虽然我们在本学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我们也清醒地意识到我们存有的缺乏,如:论文发表、获奖的面不广,获奖文章的档次不高,课题研究还不够细致、深入,很多年轻教师一学期都没有教科研成果等。“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相信只要我们共同努力,“以教促研,以研促教”的教学气氛才会持续浓厚。在今后的教科研工作中,我们会把好的一面发扬光大,缺乏之处积极改正,使我校的教科研工作做得更加完善,能为学校明天的辉煌作出更大的贡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