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书愤教案6篇(《书愤》优秀教案)

上传人:hs****ma 文档编号:499443848 上传时间:2022-09-17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29.6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3年书愤教案6篇(《书愤》优秀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2023年书愤教案6篇(《书愤》优秀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2023年书愤教案6篇(《书愤》优秀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2023年书愤教案6篇(《书愤》优秀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2023年书愤教案6篇(《书愤》优秀教案)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3年书愤教案6篇(《书愤》优秀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年书愤教案6篇(《书愤》优秀教案)(2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23年书愤教案6篇(书愤优秀教案)下面是我共享的书愤教案6篇(书愤优秀教案),供大家阅读。书愤教案11、品尝诗歌语言,感受诗歌意蕴美。2、理解诗人陆游的爱国主义情怀。3、驾驭诗歌借景抒情、运用典故等表达情感的表现手法。1课时朗读法、问答法、探讨法。一、导入新课爱国主题在中国古代诗歌中源远流长,每当国家面临危亡时这种主题总会在诗坛上大放异彩。屈原、杜甫和陆游是有代表性的三个诗人。在屈原的作品中我们学习了湘夫人,杜甫的作品中我们学习了蜀相,今日我们就来学习陆游的书愤。二、作家简介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南宋时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我国古代闻名的爱国诗人。陆游出身于一个爱国

2、家庭,父亲陆宰,有坚决的民族立场,是个具有爱国思想的学问分子,经常谈论国难国耻以至痛哭流泪,饭都吃不下。由于家庭的关系,陆游从小接触的都是爱国人士,他的老师也都是有骨气的人。陆游生活在金兵入侵、中原沦陷的时代,他诞生的其次年就碰上靖康之变,跟随家人颠沛流离,从小饱受战乱的苦难,他在国难中诞生、成长直至逝世。绍兴二十三年(1153),他到临安应进士试,因“喜论复原”,受到秦桧的忌恨,复试时竟被除名。直到秦桧死后三年(1158)才出任福州宁德县主簿。宋孝宗即位之初,他被召见,赐进士出身。历任镇江、夔州通判,并参王炎、范成大幕府,提举福建及江南西路常平茶盐公事,权知严州。光宗时,除朝议大夫,礼部郎中

3、。后被劾去职,归老山阴家乡。他“身杂老农间”,为农夫送医送药,与农夫结下深厚的情意。嘉定二年(1210),八十五岁的老诗人,抱着“死前恨不见中原”的遗恨,离开人世。他生当民族冲突尖锐、国力危迫的时代,怀着“铁马横戈”、“气吞胡虏”的英雄气概和“一身报国有万死”的牺牲精神,决心“扫胡尘”、“靖国难”。那时南宋当局却偏安江南,不思北伐。陆游主见抗金,触犯了朝廷倒戈派的利益,所以一再遭到打击排斥,多次被罢官。可是,他始终不渝地坚持自己的志向。家庭的教化,使陆游从小就树立了忧国忧民的思想和杀敌报国的壮志。他自幼好学不倦,“年十二能诗文”,他还学剑,钻研兵书。二十五岁左右,向具有爱国思想的诗人曾几学诗,

4、受益不浅,从今确定了他的诗歌创作的爱国主义基调。他一生创作了大量作品。今存诗,将近万首,题材广泛,内容丰富。还有词一百三十首和大量的散文。其中,诗的成就最为显著。前期多为爱国诗,诗风宏丽、豪迈奔放。后期多为田园诗,风格清丽、平淡自然。他的诗最显明的特色是洋溢着剧烈的爱国主义精神。他的词,多数是飘逸婉丽的作品,但也有不少慷慨激扬的作品,充溢悲壮的爱国激情。毛晋放翁词跋说:“杨用修(慎)云:放翁词纤丽处似淮海(秦观),雄慨处似东坡。予谓超爽处更似稼轩耳。”的他的散文成就也很高,被前人推为南宋宗匠。所写的政论、史记、游记、序、跋等,大都语言洗炼,结构整饬。有渭南文集、剑南诗稿、南唐书、老学庵笔记等传

5、世。三、背景介绍此诗作于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春,这时陆游退居于山阴家中,已是六十二岁的老人。从淳熙七年起,他罢官已六年,挂着一个空衔在家乡蛰居。直到作此诗时,才以朝奉大夫、权知严州军州事起用。因此,诗的内容兼有追怀往事和重新立誓报国的两重感情。四、课文诵读五、整体感知1、首联诗的开头两句回忆过去,塑造了诗人早年的形象。那时他遥望被金人占据的北方,满腔愤恨,气概如山,渴望一举收复故土,却不懂得世道的艰难。2、颔联诗的三、四两句将诗人的复原之志详细化。这两句诗写了发生在绍兴三十一年(1161,诗人36岁时)的两次战斗,一次是在瓜洲渡击退金兵的进犯,一次是大散关失而复得,这表明南宋人民有力气保

6、卫自己的国家。诗人很想投身到这样的战斗中去。3、颈联诗的五、六句是写现在,由于倒戈派把持朝政,使诗人的豪情壮志付诸东流。只好徒自抒发岁月蹉跎、壮志未酬而鬓发先斑的感慨。“塞上长城”这个典故出自南史檀道济传,南朝宋文帝杀大将檀道济,檀在临死前生气地说:“乃坏汝万里长城!”诗人虽然没有像檀道济一样被冤杀,但因为主战而屡次被贬斥,“塞上长城”只能“空自许”。这种“愤”多么剧烈,令人痛心疾首,扼腕长叹。“塞上长城”,是诗人毕业的理想。陆游不仅是诗人,而且是战略家。“空自许”,与上文“世事艰”照应,是对偏安一隅的倒戈派的生气控诉和剧烈指责。4、尾联最终两句诗人表明自己老骥伏枥,壮心不已,仍以诸葛亮为榜样

7、,鞠躬尽瘁,至死不放弃复原中原之志,干一番报国大业。这首诗以“愤”为意脉,全诗感情沉郁,气韵浑厚。第三、四句尤其写得大气磅薄,笔力雄健,是广为传诵的名句。六、问题探究1、短诗的起句、结句非常重要,尤其是起句、结句与诗的主旨、意境的关系。请说明此诗起句和结句的意思,并说说它们好在哪里?书愤的起句,“世事艰”,暗批倒戈派把持朝政,为下文“空自许”作铺垫。从章法上说,点明白诗题中的“愤”字,这“愤”是贯穿全诗的意脉。结句是诗人以诸葛亮自况。诗人以出师表中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自勉,表明至死也不放弃复原中原的大志。诗人悲愤而不无望。把全诗感情推向高潮。2、除了这首诗,陆游还在不少诗中述及诸葛亮

8、的出师表,称颂诸葛亮的出师北伐(参见“相关链接”)。联系历史背景,想一想,陆游为什么特殊喜爱吟咏诸葛亮?南宋王朝始终在金人的侵略下苟延残喘,处于存亡紧急之境地。陆游生活在这样的时代,一生以抗金复国、建功立业为已任。而诸葛亮为蜀汉丞相,“功盖三分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当然最为陆游所钦慕,陆游往往以诸葛亮自况,所以喜爱写咏诸葛亮的诗。书愤教案2一、导入介绍陆游诗作及特点,结合钗头凤、示儿等诗。二、陆游(放翁):科举除名绝恋沈园载浮载沉临终示儿字务观,号放翁。南宋时越州山阴人,我国古代闻名的爱国诗人。陆游生于1125年,就在他诞生的其次年,金兵南侵,他的父亲不得不带着家人南下逃难,九岁时才返

9、乡定居。这种生活,在陆游幼小的心灵深处埋下了仇恨的种子。他诞生于一个有文化教养的官僚家庭,其父陆宰是一个正直的爱国学问分子。这种家庭环境,对陆游爱国精神的形成有很大影响。18岁时又师从曾几,不仅学诗,更受到言传身教的爱国教化,20岁时便立下了“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志愿。但是,由于君上昏聩,朝廷内秦桧为首的倒戈派把持朝政,使得全国的抗战形势每况愈下。观其一生,陆游仕途坎坷,始终没有得到重用。29岁时赴试,明年复试,由于名列秦桧之孙秦埙之前,且“喜论复原”,触怒了秦桧,竟被黜落。其后孝宗即位,起用抗战派人士,赐他进士出身,派任地方通判。后张浚北伐,终以失败告终。因陆游曾力说张浚北伐,因此被加

10、上“鼓唱是非,力说张浚用兵”的罪名,罢归山阴故里。后入王炎幕府担当川陕宣抚使司干办公事(主管视察军政事务),但不到一年王炎被召东归,他被调成都,代理地方官,无所作为。范成大镇蜀,他被召为成都府参议官,后虽入朝任朝议大夫、礼部郎中等职,但十余年间,三遭黜落:在江西任上因拨义仓救灾,以“擅权”罪免官还乡;在淮东任上以“不自检饬,所为多越于规则”论罢;朝官任上又被诬为“嘲咏风月”而罢黜。此后二十年中,除了一年起用为史官外,始终闲居在山阴家中。他的一生,“复原”之志贯穿始终。诗作今存九千多首,内容丰富,主要表现渴望复原国家统一的爱国热忱。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陆游生活在金兵入侵,中原沦陷的时代,那时

11、南宋当局却偏安江南,不思北伐。书愤写于淳熙十三年(1186)春,是南宋前期的作品,此时南宋政权建立已有60 年的历史。宋高宗:赵构,虽为皇帝,却是南宋初期倒戈派的首领,他惧怕与金朝打仗,绍兴八年(1138年)三月,宋高宗任命秦桧为右相,十月又把向金屈膝倒戈的事交给他专办,其他大臣不得参预。秦桧是中国历史上臭名昭著的大汉奸,宋高宗和他沆瀣一气,于绍兴九年正月不顾一切,同金朝订立和议,向金称臣纳贡。宋高宗所求的只是制止金军的进一步南侵,能保住半壁江山,做金的属国也就心满足足了。原来,在与金的对抗中,宋军曾经取得过一系列重大成功,如岳飞于绍兴四年(1134年)挥师北伐,收复了大片失地。宋高宗、秦桧一

12、心只想和议,像岳飞这样的抗金良将有碍于倒戈活动,因而宋高宗和秦桧便以谋反罪名将岳飞父子及部将张宪逮捕入狱。岳飞北伐的巨大成果,就这样让宋高宗、秦桧拱手送给了金朝。南宋文臣武将中的主战派们仍旧怀有收复中原、回来故土的剧烈愿望。然而南宋天子主见妥协退让,倒戈派在朝廷中占上风,从国力和兵力看,南宋没有收复中原的肯定优势。在这样的历史大背景下,南宋有志之士们的内心世界都相当压抑和激愤。作为爱国诗人的陆游,这时退居于山阴家中,已是六十二岁的老人。从淳熙七年起,他罢官已六年,挂着一个空衔在家乡蛰居。直到作此诗时,才以朝奉大夫、权知严州军州事起用。因此,诗的内容兼有追怀往事和重新立誓报国的两重感情, 他的内

13、心自然是非常压抑和激愤的,书愤一诗便是这种压抑和激愤的必定产物了。三、朗读课文1、 朗读整体感知全诗。四、鉴赏品尝诗歌1.如何理解“书愤”之“愤”?诗人为何而愤?诗从诗中找到相关诗句?2、 “世事艰”如何理解?包含诗人什么情感?(结合首联和颔联分析)问:诗人遥想当年,从“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一联中,如何详细呈现“气如山”?3、“空自许”如何理解?包含诗人什么情感?(结合颈联和尾联赏析)4、对于悲怆的个人境遇,诗人抱着怎样的心态?5、总结:6、对比赏析陆游的书愤和杜甫的蜀相中,都写了诸葛亮,两者的情感有何不同?(结合“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与“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

14、满襟。”加以赏析。)书愤教案3一、介绍作者:陆游,字务观,号放翁,书愤教案。南宋时越州山阴人,我国古代闻名的爱国诗人。诗作今存九千多首,内容丰富,主要表现渴望复原国家统一的爱国热忱。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二、背景介绍:陆游生活在金兵入侵,中原沦陷的时代,那时南宋当局却偏安江南,不思北伐。陆游主见抗金,触犯了倒戈派的利益,所以一再遭到打击排斥,多次被罢官。这首出名的七律作于宋孝宗十三年(1186年),此时陆游已61岁,在山阴闲居了6年,“扫胡尘”“靖国难”的志向眼看就要化为泡影,在悲愤悲观中他挥毫写下了这首诗,抒发了自己报国无门、壮志难酬、虚度年华的满腔激愤。书:书写;愤:悲愤。这首诗是陆游一

15、生感情经验的艺术概括。三、讲析:总说:这首诗是诗人几十年生活经验的生动概括。它借北望中原,回顾了青年时的凌云壮志和火热的战斗生活。并由此府仰千载,抒发了诗人壮志难酬、老迈年高的感叹和对倒戈派的剧烈愤慨。首联:慨叹国事艰难,追述年轻时收复失地的豪情壮志。上句“那知”一词写出了诗人年轻时血气方刚、天真纯真。“艰”字有艰难的意思,干脆道出诗经验的辛酸与坎坷,浓缩了因主战而受的种种刁难、排挤和迫害。这两个词语暗含着对倒戈派迫害忠臣、阻挠北伐卑劣行径的斥责。它是诗人“愤”的根源。下句一个“气如山”表达出诗人当年的豪情壮志,让我们看到一个意气风发、以身许国的爱国青年形象。颔联:连用六个名词集中描写宋军在镇江、南郑两地英雄抗金的战斗情景。“楼船”“铁马”形象地概括了水陆两路大军进攻敌人的壮美场面。两句都写当年壮丽的斗争成功的场面,这表明南宋人民有实力打退金人,这两句是历史的真实记录,也是诗人壮年时期生活的回顾。形象地表明白作者的志向,写出了诗人青壮年时期战斗生活的憧憬,教案书愤教案。他渴望北伐复原中原,憧憬着火热的战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