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的小学科学说课稿四篇

上传人:壹****1 文档编号:499443301 上传时间:2023-05-20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实用的小学科学说课稿四篇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实用的小学科学说课稿四篇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实用的小学科学说课稿四篇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实用的小学科学说课稿四篇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实用的小学科学说课稿四篇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实用的小学科学说课稿四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实用的小学科学说课稿四篇(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实用的小学科学说课稿四篇小学科学说课稿篇1一、教材分析这一课是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溶解单元第2课的内容,是学生在学习了水能溶解一些物质的内容后,所要学习的一节科学探究课。教材主要安排了两项活动:一、观察高锰酸钾在水中的溶解,学生通过对高锰酸钾在水中溶解现象的观察,再进行相互讨论交流,从而使学生对物质的溶解过程形成清晰的印象;二、对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现象进行比较,通过比较,发现不同物质在水中状态的异同,从而建立“溶解”的概念。通过这一课的学习,学生的表达交流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将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同时也为下一课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二、学情分析及教学目标的确定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四年级的学生,通过前

2、一课的学习,学生已经获得了对物质在水中溶解的基本认识;而生活中的一些经验,也使学生积累了一些对溶解现象的感性认识。但从认知心理学来看,四年级的学生虽然好奇心很强,积极性也很高,但表达交流和自主探究能力较差,因此需要教师在这方面加强引导。根据科学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及上述教材、学情分析,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1。科学概念:溶解是指物质均匀地、稳定地分散在水中,不会自行沉降,也不能用过滤的方法将物质从溶液分离出来。2。过程与方法:观察和描述高锰酸钾在水中的溶解过程,并想象食盐的溶解过程。通过进一步观察、比较食盐、沙、面粉和高锰酸钾在水中的不同状态,发现溶解与不溶解的主要区别和特征。3。情感、态度和价值

3、观:认识到细致的观察、比较的重要性。考虑到学生已有的知识和认知结构心里特征,在上述目标中,我以描述高锰酸钾、食盐等物质溶解现象的主要特征为本课教学重点,以比较食盐、沙、面粉和高锰酸钾在水里的变化的异同为教学难点。三、教法与学法为体现新课标“以学生为本”、“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理念,在本节课,我将用开放的教法来引导学法的开放。在教法上,我将采用创设情境教学法,让学生在实验观察和比较过程中形成对溶解的直观认识,并初步建立溶解的概念。在学法上,主要是自主探究法,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经历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实验验证得出结论的探究过程,真正体会到科学家的研究历程;其次是交流讨论法,通过学生对原有认知及现有结

4、论的交流,使他们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发现认知冲突,从而促进学生进一步思考和探究。四、教学准备为每小组准备:一杯水、一支搅拌棒、少量高锰酸钾、药匙、记录单教师自己准备:小黑板、一杯食盐水、一杯水和面粉的混合物、一杯沙和水的混合物、过滤装置五、教学程序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科学学习活动是一个以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过程。科学教学应力求从儿童身边的事物,熟悉的生活场景出发,提出有关科学问题。所以,我对本节课作了如下设计:(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通过引导学生回忆上节课的知识,提出问题:食盐在水中是怎样溶解的?让学生进行猜测,充分暴露学生的前概念。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问:为了能清晰地观察到物质的

5、溶解过程,应该选用怎样的物质?从而引出新的课题,同时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从学生已有认知出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充分暴露学生的前概念,为顺利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奠定良好的基础)(二)观察高锰酸钾的溶解过程首先,向学生简单介绍高锰酸钾,并提醒学生取用化学药品应使用药匙。再让学生简单地观察一下高锰酸钾,在观察后对高锰酸钾颗粒进行描述,从而初步认识这一物质。其次,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高锰酸钾溶解实验,观察的同时做好记录。(创设真实的科学探究氛围,让学生经历完整的探究过程,像一个科学家一样去探究问题,激发其学习科学的兴趣,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后,学生根据实验过程中观察到的现象,进行讨论交流,

6、从而对物质的溶解过程形成较清晰的认识。(在讨论与交流中培养学生倾听别人意见、评价和接纳不同观点等开放的科学态度,促使学生学会尊重事实、尊重他人、尊重和欣赏不同意见,并从他人意见中得到启发和帮助)(三)比较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让学生回忆上节课的研究活动,与本节课研究的高锰酸钾的溶解过程进行比较。让学生在小组讨论,完成比较记录表的过程中,发现不同物质在水中状态的异同,从而建立起溶解概念。(四)延伸拓展讨论活动: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物质能够溶解在水中,哪些物质不能够溶解在水中?(将科学课堂与生活相联系,促进学生对溶解现象的理解)小学科学说课稿篇2一、说教材:果实累累的季节是本册书秋天,一幅美

7、丽的图画这一单元的第二课,它在学生学习寻找秋天这一课,对秋天有了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让学生科学、准确地认识果实。本节课属于综合过程能力训练教学范畴,由三个活动组成,即秋天的果实、找星星和果实分类,把探究的事实定位于果实。从三个不同的层面、用不同的方法研究果实,使学生对果实的认识由表象到理性,层层深入,最后上升到科学理论上,重点培养观察与提问的能力目标,同时也培养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认知事物,探究事物,检验探究性学习的成果。二、说学情:三年级的学生在学习这部分之前,在日常生活中肯定见过以及吃过一些水果,所以有了一定的经验与基础,但对果实的认识比较浅显,笼统。本节课通过指导学生对果实的充分观察,掌握果实

8、的特征,并用这一知识分辨果实与非果实。这些都是贴近学生日常生活实际的,学生喜欢和愿意了解的知识。这些都是进行本课探究学习的有利条件。但三年级的学生由于年龄小,对事物的认知和分辨能力稍差。所以对于本课内容,要采取符合三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由简入深,逐步递进的方式来学习本课。三、说教学目标:结合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的特点,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1、知识目标:引导学生全面探究,知道什么是果实,明确果实的特征。2、能力目标:能从不同角度对特定事物进行定向观察和提问。3、情感目标:乐于对生活中和学习中的各种现象,提出问题。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科学态度和正确的科学价值观。4、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探究果实的特征。难点确定为:分辨果实与非果实。四、说教法和学法:1、说教法:本节课我主要采用探究法,它通过让学生对自然事物的观察、描述、互相交流,形成对事物的认识。在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中,锻炼儿童思维,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我又把比较法、发现法等多种教学方法有机结合起来,期望学生既能获得大量丰富的感性材料,又可以提高兴趣和求知欲,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的美好情感态度。以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完美统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幼儿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