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泉州市泉港区九年级语文上学期期中教学质量检测试题

上传人:新** 文档编号:499442631 上传时间:2023-06-14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22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福建省泉州市泉港区九年级语文上学期期中教学质量检测试题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福建省泉州市泉港区九年级语文上学期期中教学质量检测试题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福建省泉州市泉港区九年级语文上学期期中教学质量检测试题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福建省泉州市泉港区九年级语文上学期期中教学质量检测试题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福建省泉州市泉港区九年级语文上学期期中教学质量检测试题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福建省泉州市泉港区九年级语文上学期期中教学质量检测试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福建省泉州市泉港区九年级语文上学期期中教学质量检测试题(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福建省泉州市泉港区2020届九年级语文上学期期中教学质量检测试题 (本卷共 20 小题;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友情提示:请认真作答,把答案准确地填写在答题卡上 、积累与运用(20分)1.古诗文默写。(12分)(1) ,都护在燕然。(2) ,夜泊秦淮近酒家。(3) ,东风无力百花残。(4) ,似曾相识燕归来。(5)商女不知亡国恨, 。(6)春蚕到死丝方尽, 。(7)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 。(8) ,青鸟殷勤为探看。(9)王维的使至塞上写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近人王国维称之为“千古壮观”的名句是: , 。(10)它的宽大的叶子也是片片向上,

2、 ,更不用说倒垂了。它的皮光滑而有银色的晕圈, 。2.阅读下面语段,按要求作答。(8分)朗读者精心挑选经典美文,用最平实的情感读出文字背后的价值,旨在实现感染人、鼓舞人、教育人,展现真实的人物情感。节目呈现生命之美、文学之美和情感之美,它所传递的责任感、温情符合中国人的传统价值理念。其mi力并不仅仅在于朗读本身,嘉宾分享的故事同样精彩。这些简单的过往经历,却有着深刻的【甲】(底蕴 内涵)或动人的情感在里面。茅盾文学奖得主麦家在节目中畅谈与儿子之间的矛盾、分歧、隔h乃至冲突,与观众【乙】(分享 共享)对儿子的教育心得及父子间的相处之道,令人感慨。不少人把朗读者喻为传播文化的一股清流,以此肯定该节

3、目的创办意义。(1)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点字选择正确读音(选择题只填序号)。(4分) mi力( ) 隔h( ) 呈现 (A.chn B.chn) 感慨 (A.i B.ki)(2)从文中【甲】【乙】两处选择符合语境的词语填入横线。(2分) 【甲】 【乙】 。(3) 画线句有语病,请将正确的句子写在横线上。(2分) 。二、阅读理解。(70分)(一)诗歌鉴赏。(5分)浣溪沙-晏殊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3.“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这两句抒发了作者 之情。(2分)4.下面对这首词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词人精

4、心选择了夕阳、落花、归燕等景物,以白描手法描绘了一组优美的画面。B.全词语言圆转流利,清丽自然,意蕴深沉,给人以哲理性的启迪和美的艺术享受。 C.“几时回”三字道出了今昔的迥异,吐露出词人难以藏抑的轻松喜悦和怀人的情感。 D.词牌名,即曲的谱子。曲谱短小的词牌称小令,浣溪沙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小令。(二)阅读文言文选段,完成5-9题。(17分)【甲】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

5、以应。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乙】发鸠之山,其上多柘木。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詨。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注释】文首:头部有花纹 其鸣自詨:它的鸣声是呼叫自己的名字。5.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1)甚矣,汝之不惠( ) (2)惧其不已也( )(3)有鸟焉,其状如乌( ) (4)以堙于东海( )6.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A.其如土石何 有鸟焉,其状如乌 B.河曲智叟亡以应

6、 以堙于东海C.河曲智叟笑而止之 溺而不返 D.虽我之死 常衔西山之木石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1)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2)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 。8.用一个成语来概括【乙】的意思,这个成语是: 。(2分)9.试分析愚公与精卫精神的相似之处,两则故事共同反映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怎样朴素的思想?(4分)答: 。(三)阅读下文,完成1012题。(10分)择高处立,向宽处行宋朝时,蔡州有一道人善棋。每与人对局,总是让对方先走一步。即便如此,他也从没输过。有诗云:“烂柯真诀妙通神,一局曾经几度春。自出洞来无敌手,得饶人处且饶人。” “饶人”即“让人一步棋”,后来慢慢演变成了“宽容、

7、忍让”之意。 饶,在汉语里还有丰足的意思。丰足,无论是物质还是精神,都需以积极的姿态去进取,也需适当“退一步”来回味。一味向前、向前、向前,马不停蹄,无休无止,定有山穷水尽时。略停停,退后一步,放开视野,让思想回旋一下,世界呈现给你的常常是惊喜。 饶,饶人,都贵在这退后一步。饶人,不是一种姿态,而是一种情怀,是那种立在高处、视野涵容八方的自信,是游刃有余的大智。就像那位宋朝道人,身有绝技,可骄矜,可放旷,可目中无人、藐视四野,但他宽落落地让人先行。这饶人处,便多了一重人格之“美”。法国作家雨果有句话:“世界上最宽阔的是海洋,比海洋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阔的是人的心灵。”人心,宽阔在哪?必有一

8、个饶人处。饶人,不是一种表演,而是一种宽宏的内在。 饶人者,目光高远,思绪恒定,心无杂念,因此心间可撑船、可奔马、可容得人性万千。心宽了,就厚了,就暖了,自个儿暖和,拢一块儿暖和,抱在一起更暖和。饶人,是一种人性之暖。饶人,还是一种智慧。按说,得理不饶人,是不逾矩的,属个人权利。得理且饶人呢,境界更为超拔。它是一种原谅,一种放下,一种人生大智慧。人一得理,往往会理直气壮,有声势,要讨个说法,喧嚷、焦躁、振振有词;但是,任何事,过犹不及。不讲理,是缺点;硬讲理,是盲点。 不管什么时候,留一点余地,便可以让棘手的事情回旋自如。这饶人之处,像那雨过天晴,人情与霞光共散成绮,相映生辉。 人这一生,走万

9、里路,修百年身,难得的是一帆风顺。饶人,便是一叶扁舟,乘风破浪,载你到一个开阔地,柳暗花明,月朗风清,这正应了左宗棠那半个联儿:择高处立,寻平处住,向宽处行。 10.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3分)答: 。11.下面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A.选文第段中“这饶人处”指宋朝道人身有绝技,不骄矜,宽容让人一步棋。B.饶人,是一种情怀,是一种宽宏的内在,展现人格之美、人性之暖、人生大智慧。C.物质及精神层面的丰足,需以积极的态势努力获取,适当时候需“退一步”来反思。 D.清代儒将左宗棠那半个联儿意为做学问要高屋建瓴、做人应低调处世、做事该留有余地。 12.下面事例,最适合放在文中哪个

10、段落?请简要阐述理由。(4分)唐朝时,狄仁杰千方百计排挤娄师德。可娄师德心胸宽宏,以德报怨,上表“十许通”,竭力向武则天推荐狄仁杰,赞赏他的治国才能。狄仁杰看了荐表后羞愧难当,折服于娄师德的包容之心。答: 。(四)阅读下文,完成1317题。(23分) 人生是一场场目送还记得人生的第一场有记忆的目送,那年六岁,是暖意融融的春日。母亲坐在从邻居那里借来的小毛驴车上,围着家里那床大红花的被子,毛驴车驶过院外的桃花树,一阵风来,粉红的桃花瓣纷纷飘落,落在她灰白头和新穿的淡青色碎花衬衫上,她只是挥着手,脸因为瘦削而越发显得笑得夸张,可她就那样笑着离开我们视线,再也没有回来。目送者站在自家院子的土墙旁,看

11、着母亲渐行渐远,无奈的抽泣。一个六岁的孩子无法主宰自己,更无法主宰别人的命运。第二次的目送,是作为被送者,十七岁,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离开,离开小镇,离开县城,到省城求学。清晨赶火车,夏末秋初的凉风,乌瓦红砖的小站在晨曦中朦胧,长长的铁轨从远方来,延伸到远方去。我拖着行李挤上车,站在过道上向窗外看去时,看见父亲寻找的目光,孤单的身影。垂下头时眼泪已滴在行李箱上,列车启动,哐当哐当声中,越来越远的是故乡和父亲,还有曾十二万分盼着离开的家,如今都因离别而蒙上了暖色调,就像渐起的朝阳,暖橘。人生最大意义的那次目送,发生在六年后。我要嫁到远方去,独自一人出发。行李已先行托运,只随身携带一个小包。早春二月

12、,天还蒙蒙亮,我赶早车,父亲早起送我,他站在简陋的门楼下,黑漆的大门半掩在他身后,启明星在遥远的天际寂寞闪烁。我摇摇手,“爸爸,回去吧。”爸爸嗯了一声,我回头看不清他的表情。于是我转过头来一直走去。(A)街上空寂无人,父亲的目光在孤单中无限地拉长。心里稍稍有了酸涩,又觉无聊。多年的独立让我知道,我从来不是那个有点事儿就可以哭哭啼啼耍情绪的孩子,我的情绪给谁看呢?那天早晨,我坐上车,车在晨曦微明中驶出小城,我不知父亲站在门口目送了我多久。那是意义重大却简约的目送。 生命里最无法忘怀的目送,发生在去年。父亲走了。幼年时目送母亲,她笑着在桃花纷落的春日。这一次目送父亲在深冷的浓秋。父亲躺在玻璃棺里,

13、似乎在一个梦境中微皱着眉,慢慢沉落下去,只剩下无声不知所措的白色百合。(B)痛苦像铅海,又重又黑,深不见底,压制了撕心裂肺的哭喊。只有沉默,似乎才能表达一切。我目送了生我养我的两个人的离开,目送自己真正意义上的孑然一身的到来。目送便是离别,即使有时它也意味着出发,可对另一方仍是离别。人生自古伤离别。但真正理解目送,却因为龙应台人生三书里的目送,关于华安和“我”的故事。小学,16岁,21岁。一个孩子在母亲的目送中长大了,每一段目送似乎也引领着各种酸甜苦辣。龙应台也在目送中永别了自己最亲爱的父亲,沉痛在理智中熨平。她说“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自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