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语言的习得

上传人:hs****ma 文档编号:499439427 上传时间:2022-11-19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3.5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幼儿语言的习得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幼儿语言的习得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幼儿语言的习得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幼儿语言的习得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幼儿语言的习得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幼儿语言的习得》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幼儿语言的习得(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幼儿语言的发展语言在人们的生活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语言无所不达,无所不在,无所 不用。我们可以使用语言描述事物,表达思想和交际。但是另人叹奇的是人类从 出生到四五岁,就可以熟练地掌握母语,形成基本的语言系统。那么为什么语言 是可以习得的?幼儿是怎么习得语言的?以及为什么幼儿较成人能够又快又好 的学习语言呢?本文将讨论语言习得的理论、生理机制、幼儿较成人能够又快又 好地学习语言的原因和关于第二语言学习的理论。1. 为什么语言是可以习得的? 语言如此复杂,却可以让人类熟练地掌握,这是什么原因呢。接下来将从以 下几个方面来说明。首先:客观世界的自组织性。大自然里许多的形状和组织都 具有惊人的平衡性

2、和对称性,如雪花、树叶、我们的身体结构、天鹅飞行时自发 形成的V形队伍。正是个体各子系统间按自组织原则进行各自独立地相互作用, 才创造了自然界里这种随处可见的可爱的有序性(Rochat,2005)。自组织现象 在自然界中普遍存在,能证明这一点的最有力的证据就是这种现象随处可见(Rochat,2005)。并且吉布森(Gibson,1979)的生态学理论已经指出我们眼睛 所接受的光线不是随意而紊乱的,而是能够反映自然世界的构成。其次:可以符 号化客观世界。詹姆斯J.吉布森(James J.Gibson,1966)和埃莉诺.吉布森(Eleanor Gibso n,1969)从感知及知觉学习领域所谈论

3、的对不变信息察觉事实上就是对规律 性的探索。吉布森(1966)在知觉系统的感官一书中提供了有力的证据,证 实知觉系统如视觉、听觉、触觉和嗅觉的发展就是为了收集环境中已经存在的具 有可知度的信息(Rochat,2005)。埃莉诺.吉布森(Eleanor Gibson,1969)提出知 觉学习和发展正是通过感知不变特征来实现的。察觉不变特征的作用机制是早期 语音感知的基础,是婴儿开始理解手语和语音能指代其他事物的基础,是具有以 某种方式将事物分门别类的基本倾向的基础(Rochat,2005,第171页)。从这两 点可以看出,语言作为表征世界的符号是基于客观世界的自组织性和稳定性这两 点。最后:皮亚

4、杰认为语言并非构成逻辑的根源,恰恰相反,语言乃是逻辑所构 成,所以表征客观世界的语言也具有自组织性和稳定性,所以也能够为人类所掌 握和运用。2. 语言的生理机制 斯佩里等人对裂脑人的研究结果发现,人的左右脑在进行言语活动和有关高 级心理活动中,各自都担负着重要作用。左脑的功能优势侧重于抽象思维,如言 语、数学、逻辑、分析、判断等;右脑的功能优势侧重于形象思维,如直觉、情 感、空间、图形、想像、艺术、节奏等。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语言加工的主要区 域是其在左半球的中间部分,尤其是布洛卡区(Brocas Area)和威尔尼克区(Wernicke s Area)。对脑损伤病人的研究表明,大脑的这些区域受

5、损对语言 能力的影响大大超过了其右半球相应区域受损的情况。脑科学研究发现,人的左 右脑之间,由一条被称为脑梁的管道-骈脂体沟通,使左脑与右脑得以交流、合 作,维持大脑正常运转。脑梁以每秒十亿比特的速度沟通信息,将右脑捕捉到的 各种图像、信息,由左脑将其变为语言。然而大脑特定部位的语言功能定位情况 通常很复杂,就连广为接受的“大脑左半球在语言使用中具有决定性地位”这点 也有例外。有1/3的左撇子的语言加工主要在其右半球(Kolb&Whishaw,2003), 语言功能越具体,脑定位的例外情况就越多。笔者从这些发现认为:所控制语言 的区域可以不以机械的左右脑来定位,而是以控制左利或右利手的大脑半球

6、来决 定。3. 幼儿语言习得的理论3.1 天赋论 语言是以呼吸器官发声为基础来传递信息的符号系统。天赋论把智能结构和 认知能力看作是预先存在于人类大脑结构甚至基因中,只需要环境激发或个体自 身的发现即可运转。天赋论在当代最有影响的代表莫过于乔姆斯基。生成语法的 创始人乔姆斯基在语言与心智中明确提出了“普遍语法”(universal grammar)的概念,以后简称(UG)。乔姆斯基的普遍语法理论 发挥了笛卡尔“固有结构”思想以及洪堡特的“语言能力”的观点并提出了人类 语言都必须具有的原则、条件和规则系统。他假设儿童一生下来就是一种独特的 语言习得机制(language Acquisition

7、Device),以后简称(LAD)这种机制使 得儿童在外界刺激贫乏的条件下也能习得母语的语法系统。这种LAD就是普遍语 法。换句话说,人类大脑中生而有之的语言知识称之为UG。乔姆斯基认为UG是 人类一切语言都必须具有的原则、条件和规则系统,是人类通过生物进化和遗传 先天获得的。如果语言的知识仅仅是这些原则,那么所有的语言都会是一样的。 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因此要解释语言的各种差异,就应该考虑普通语法的各种参 数。参数是普遍语法用来解释语言差异的各种有限选择,各种参数也是所有语言 共有的,只不过不同语言所取的特定的值不一样。例如:what成分在汉语中, 不管在什么样的句式中都不需要移动位置,但是在

8、英语中,what成分在疑问句 中就须提前。乔姆斯基关于UG的假设似乎为我们解释为什么小孩一生下来,要 不了3-5年,不用接受系统的教育便已基本上掌握了自己母语的主要特点。确实, 在短短的几年中他们却能够以令人惊异的速度完成语言的获得,小孩在4-5岁就 可以非常熟练地处理比较复杂的句子结构,不得不相信心灵的力量天赋。但是 语言是实在的,借肋于一种超乎于物质之上的力量,对于推动语言的发展是不利 的。所以语言天赋论无疑会受到批判。3.2建构论3.2.1 皮亚杰的建构论建构论认为认识是一种以主体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的主动的建构活动。建 构论的代表人物为提出发生认识论的心理学家皮亚杰。在逻辑和语言的关系

9、方 面,皮亚杰赞同乔姆斯基的发生论观点,但反对他的天赋论观点并称他的观点为“非常笨拙的天赋观念”(结构主义1984, P6-65)。皮亚杰认为认识的获 得必须用一个将结构主义和建构主义紧密连结起来的理论来说明,也就是说,每 一个结构都是心理发生的结果,而心理发生就是从一个较初级的结构转化为一个 较复杂的结构。“建构”是结构转化为一个不断改变和更新的进化过程,即结构 的发生过程。学习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学习者不是被动接受外在信息, 而是根据先前认知结构主动地和有选择地知觉外在信息,建构当前事物的意义: 知识是个人经验的合理化,而不是说明世界的真理:知识的建构并不是任意的和 随心所欲的,而是

10、在具体的情境中获得并得到强化的。在语言的获得过程中,儿 童作为学习者,其学习也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受交往背景和语言环境的 影响,儿童与其语言环境形成一个动态的系统,在这个系统中,儿童不是语言训 练的被动受益者,而是一个有明确意图和目的、积极交往的语言加工者,语言获 得的进程在某种意义上取决于儿童本身。皮亚杰指出:语言并非构成逻辑的根源, 恰恰相反,语言乃是逻辑所构成。逻辑的根源必须从动作(包括主语行为)的一 般协调中去探求。3.2.1 Tomasello的用法建构语言获得理论Tomasello认为通过比较人类言语交际和其他灵长类动物的口头和手势的 信号交际可以提供说明语言的发生和发展。从

11、生物的种系发生(phylogenetic)、 文化历史(cultrual-historial)演化过程和个体发生(ontogenetic)过程三 个层面来考察语言的发生发展。第一层面:种系发生过程。与同类进行符号性交 际能力是一种人类特有的生物适应。Tomasello认为从本质上来说这是一种长 期进化而来的社会-认知适应-理解他人意图和心理状态的能力,它是获得人类内 在语言的基础。同时他采纳“双重遗传”的观点,即机体的遗传表现为生物基因 和社会环境两个方面。凭借着建立在生物遗传基础上的各种认知技能,人类能够 主动地从社会文化环境中学习到全新的技能和知识包括语言,从而达到与环境的 更高水平的平衡

12、状态。第二层面:文化历史演化过程。人类文化传统具有独特的 发展模式-累积性的方式发展:在历史发展中以适应性方式改变逐步累积,朝着 更复杂、包含更广泛功能的方向发展。Tomasello利用累积性发展模式充分解释 了语法的起源。语法是人类在漫长的文化历史过程中通过语法化过程从具体话语 中建构而来的,它以图式化、范畴化、统计式学习、类推等领域一般的认知和社 会认知技能为基础。随着交流的复杂化,多样化,团体内成员之间开始用符号, 以模式化组织符号,形成了最初的句式。第三个层面:个体发生过程。Tomasello 综合了“认知”和“社会”两个维度。他认为1岁左右意图解读能力-认识到他 人和自己一样是有意图

13、的动因,种系遗传的生物适应在个体发生上的首次表现 -的出现带来了一场-社会-认知变革,这是语言开始产生的真正原因。这时幼 儿不仅能够通过视线追随、社会参照和模仿学习追随和分享成人的注意。在儿童 与成人之间逐渐形成了一个指向外界客体的共同注意柜架。Tomasello从彻底的 功能主义思想出发,强调交际意图的理解和表达对语言习得的关键性作用。3.3 模仿说模仿说最早由美国的心理学家阿尔波特于1924年提出。模仿说认为儿童对 成人语言的模仿是他们掌握语言的主要途径,成人的语言是刺激,儿童的模仿是 反应。儿童生下来时大脑只是一张白纸,一旦听到成人说的话就受到语言刺激, 然后进行模仿,通过不断的刺激和模

14、仿,儿童便掌握了母语。这是早期的模仿说 (可称为机械模仿说)。但是儿童能说出成人从未说过的话,儿童的语言充满了创 造性,往往闪烁着智慧和灵感的火花,有相当一部分的话语是成人世界根本不可 能出现的;另外,成人的句子一般结构比较复杂,意义比较深刻,很多句子儿童是 没有办法模仿的。如此一来,机械模仿说就无法很好解释儿童如何获得母语这一 问题,于是选择模仿说应运而生。这种学说强调儿童对成人语言的模仿是有选择 性的。首先儿童要具备一定的接受能力,才会进行模仿,而模仿的对象侧重于成人 语言的结构,而不是成人语言的内容。儿童依照成人语言结构框架,创造出新的句 子,就产生了儿童自己的语言。选择性模仿说注意到了

15、儿童在语言习得过程中的 创造性和能动性,显然要比机械模仿说前进了一大步,但是仍然囿于用模仿来解 释儿童的母语获得,没有充分认识到模仿只是儿童语言习得的一种方式,故无法 合理地解释儿童获得语言及语言发展等一系列问题。幼儿儿发展的新行为模式可 能部分是由一系列稳定和不稳定的吸引子所控制的组织性变化引起的(Gildfield,1995,第36页)。引起这种变化的原因是某种程度而言分布于外财神 经系统各方面,而并非集中于特定的认知结构或高级的控制结构(Thelen和Smith,1994。那些幼儿创造的新语言也是发展的一种新行为模式。他们在一二 年内经历了太多的惊奇和事情,这样看来,创造语言也是很大的必

16、然性。所以, 儿童语言的创造性,就不能简单地用模仿来说明。3.4 强化说 20世纪40年代至50年代,在模仿说和“刺激反应”说的基础上形成了儿 童语言发展理论的强化说,其代表人物是美国的心理学家斯金纳(B. F.Skinner)。他认为,当儿童对成人语言模仿正确时,就能得到成人的认可或鼓励, 从而使正确的语言行为得到强化;反之,儿童的语言行为就得不到认可或鼓励,因 而得不到强化。在强化的作用下,儿童学会了正确的或规范的语言,放弃了不正确 的或不规范的语言。但强化也只是影响儿童语言发展的因素之一,无法全面解释 儿童语言发展的过程。同时,应该注意到这样一个事实,成人或父母对于儿童的意 义表达非常重视,关心语言内容的合适性,而往往忽略其外在形式。4. 幼儿语言发展的阶段幼儿语言的发生发展是一个连续的过程,从不会说话到会说话不是突如其 来。婴儿期语言对于幼儿真正语言的发生是一种准备。在幼儿阶段依次经历了单 词阶段、双词阶段、简单句阶段和复杂句阶段。4.1 幼儿语言的准备期幼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