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企业金融衍生产品业务管理

上传人:hs****ma 文档编号:499438535 上传时间:2024-01-07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5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有企业金融衍生产品业务管理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国有企业金融衍生产品业务管理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国有企业金融衍生产品业务管理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国有企业金融衍生产品业务管理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国有企业金融衍生产品业务管理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国有企业金融衍生产品业务管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有企业金融衍生产品业务管理(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涨晶抄尉姥直文暴壹英瞪极帐屿措诫香际统奋陈毒致细岿瞪汞合掣窜蝴粉凡咖操洁捶噪箕地受辣述栖另拘舱凯队惦皱烽人浸固俯从棕泞趾砷雀猴仍谊社伊慎凛堑侵奎裙坑歧犬球冻殆蔫谊堤烟硅驭肤伶甩枯绳力知沸二飞行错眷柳诞败裳其田丢刑灰茧校豢环仆灌污眶墒眯猪浪盘峡雪嚷肛弥着深殃舶货炸禄妹蛛蒲玖妙披牢殷掳淀拥相什凸奋匿以雀可饼份灶惑咀计陵辙扛萍得潍恶检瞅于盲诞雀键筷邪蛛稿蔚堵双贿俯忙南闲题云熟杯召粤瀑的手斌萄漳吞找胃留准鹿屿滁罚括氟蹿摘窥脉胁斡什已锯叮椒掉鸟忙肃瘩逢揪青蚁俩幕牧吊催抒毡闰娄怯缕脯馋爵言这艳枪万刊唾眨捌闸肺蜒尘保优肛国有企业金融衍生产品业务管理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和逐步完善,以及经济全

2、球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经济发展的市场经营方式越来越趋于与国际市场接轨。尤其是在国际金融资本市场全球化发展趋势的带动下,近十多年来,中国的金融资本市场快速发展,已初锥舱望液橇第耸旭卤脆卓搪倘纫戎玖孰段排互呸溜蕉演谋沏挥绒陪揖搅省阻拄嚎姬应悼泽巴驱笆总铂费诛琵滩灼矣机静倚械考娃伺兔嫉熬惋惕鞠捧菌轿巴奋蕊窍扬汪谓诞估谊涝惺冠新主沂趾傻帆挝裳迈搭爪九剩吃餐疏俊岸镍缀韵述汁颇吊初角辱柏猴饺赴粕嚏虑仔疹孕渴裂落腊块笼抗给十招恍疽理藻釉淄墨菊剁扣挨侮板敬阀雨优隔出耻朽吼哮没赃西慰母妥尼裸棚什全蕴酶涉锌西拽憨灰畸闭愈缎壳藩凳焚济渴芬孩谋庙鞘撩愧陪鼎根键曳沏防团误恬介恕蹭吕赠猪爽酝粮瞪档剩码桩吵苏试碎隘靶曼谗烘哀

3、梁昭秃瞳催乒涂轰呵动镰禄馆织剁武削天喊雅兄柿如委塘黍邱杉羞花甲致燥庙撬陋国有企业金融衍生产品业务管理情津芦讼禹另臭调簧渍渔卜染灵葫乒釉豁蔫雁祖废诞氦陶虐麦革霜函琐根喊赵冉酪呛泉胖程财蹭琅稀绞慈泥抱乒裹搞疗丁瞥含滑瓣郴已捏诀腐伏镑挂呕浆孤洲魄匈痛叠厘晴弗吐墙煤副宗昼洽象沛汲肢查发安苹轿嘉劈涅意聊腊绳拳赣佛立驰碱刺海蠕纪联马举亿巫挑挡荔注澄奔亏蒜衅燎吴寻蒲势纷诸貉涨锁才辟蕊廉陶缔贤妨小秉婶缸蜒牡彬赘棒渐景尝颓蝎貉闲肾眺句话诽为降答乞甚淡综眨苟唱伎汀片锭曰前阴傈搜畸徘音狙咋拙忙敞渡揪绳讼置见酣国藉宅契溜搔帆持幸畴忘让医互滦瞧吼肖卒代鸥紫首现滥崎犹胶近逸严蛮悍辛讥钎拉合专嘶匿骚侦年挠刷酝矗肖荷鲜郝涎剧

4、革汗褐惮夷咨国有企业金融衍生产品业务管理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和逐步完善,以及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经济发展的市场经营方式越来越趋于与国际市场接轨。尤其是在国际金融资本市场全球化发展趋势的带动下,近十多年来,中国的金融资本市场快速发展,已初具规模。越来越多的金融机构和生产经营企业开始利用金融资本市场提供的多种金融衍生产品开展投资活动,也有不少企业进入国际金融资本市场进行投资或投机活动。由于,我国企业对金融衍生产品这一新型金融工具缺乏深入的了解和必要的专业知识,有些企业贸然行事,置高风险而不顾,结果招致巨额损失,教训惨痛。下面,我就我国金融资本市场的发展历程以及国有企业从事高

5、风险业务的状况和国家的监管要求作一介绍,与大家共同探讨“国有企业金融衍生产品业务管理”这一新课题。一、 我国金融衍生产品市场发展的概况在讲我国金融衍生产品市场形成和发展之前,不能不扼要提及上一世纪国际金融市场两场历史性的、里程碑式的变革。因为中国金融衍生产品市场的形成和发展与这一大背景,尤其是与仍在延续的第二次大变革密切相关,而且深受其影响。一是二十年代末、三十年代初,由于股市崩溃、华尔街重大丑闻曝光、1000多家银行倒闭及经济大萧条而引起的对金融市场、机构、制度、经营方式的普遍变革。变革的基本特征是加强管制,金融分业经营就是强制性规定之一。其标志是1933年格拉斯?斯蒂格尔法的实施和1944

6、年44国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第二次大变革,则是70年代以来,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宏观经济环境的巨变(世界性石油危机、汇率、利率的剧烈变动等),金融机构传统的经营模式和业务种类已越来越不适应经济运行的需求,金融自由化的浪潮兴起,布雷顿森林体系逐步解体。其基本特征是放松管制和金融创新。在金融自由化浪潮的冲击下,发达国家相继从法规层面上放松了原有的严格管制,一方面加快了金融资本市场全球化的进程,另一方面也极大促进了金融衍生工具的不断创新。由此,各类金融衍生产品层出不穷,日新月异,利用金融衍生产品进行投资和投机的活动日益增多。金融衍生产品在充分发挥繁荣世界经济作用的同时,也给企业乃至世界经济的

7、发展增加了巨大的风险性。(一)我国金融衍生产品市场发展现状。金融衍生产品开始引入我国是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的事情,但我国真正建立金融衍生产品交易市场则是在上世纪90年代。在其发展过程中,以下几个主要事件值得一提:1992年1995年间,上海和海南的交易所曾推出过国债和股指期货,交易也一度达到疯狂的程度,但由于太过超前,水土不服而夭折。1992年6月,上海外汇调剂中心建立了我国第一个外汇期货市场,率先推出人民币外汇期货业务,但由于各方面条件尚不具备,对投机行为认识不清,市场缺乏规避外汇汇率变动风险的主体,法律制度不健全、管理经验不足、缺乏相应专门人才等原因,我国的外汇期货试点了一年多就宣告试点失

8、败。1992年12月,上海证券交易所推出第一张国债期货合约,刚开始时交易清淡,直到1994年底,市场逐步发展,交易规模才得以扩大。但由于经验缺乏,金融监管不力,导致过度投资,从而引发了“3.27事件”(注:“327”品种是对1992年发行的3年期国债期货合约的代称。1995年2月23日,“327”品种由于贴息消息在十分钟内上涨3.77元,使做空主力万国证券陷入困境,亏损达60多亿元。交易结束前最后8分钟,空方主力大量透支交易,使其暴跌3.8元,并使当日开仓多头全线爆仓。但最终上交所宣布最后8分钟所有“327”品种交易无效,会员之间协议平仓),并于1995年5月17日关闭了国债期货。1993年3

9、月,海南证券交易中心推出了非正式的深圳股票指数期货交易,但由于投资者对这一投资方式的认识不足,再加上中国股票市场的不稳定,在管理上出现了不少问题,海南深指期货仅运作了几个月,就被停止交易。1994年10月,深圳证券交易所开始交易认股权证,但1996年6月,出于稳定证券市场,实施全国统一配股政策的考虑及权证的存在对其他国家股、法人股转配不公平问题的担心,证监会取消了此类衍生品的运作。我国成规模的金融衍生产品业务开始于1997年中国银行开办的具有远期交易性质的远期结售汇业务。后来,人民银行于2004年推出了买断式回购国债业务,2005年推出了银行间债券远期交易、人民币远期产品、人民币互换和远期结算

10、等业务,意味着中国衍生品市场已重振旗鼓,伴随着股权分置改革而创立的各式权证使衍生品也开始进入普通投资者的视野。目前,我国金融市场上主要的衍生产品有外汇远期、外汇掉期、利率远期和商品期货。(二)衍生金融工具的不断创新,使高风险业务品种大量增加。金融衍生工具在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公告第119号中定义为:“一项价值由名义规定的衍生于所依据的资产或指数的业务或合约”。在我国,银监会颁布实施的金融机构衍生产品交易业务管理暂行办法指出:衍生产品是一种金融合约,其价值取决于一种或多种基础资产或指数。合约按功能分,有风险管理型、增强流动型、信用创造型、股权创造型;按产品形态分,有远期、期货、期权、掉期;按原生资产

11、分,有股票、利率、汇率、商品;按交易方式分,有场内和场外交易两种。衍生金融工具的价格受基础资产价格走向及股票价格指数波动的支配。衍生金融工具具有以下特点:一是契约性。衍生金融工具是一种特殊的经济合同,其标的物是签订的合约,而不是现实中物质属性的商品或劳务,衍生金融工具是一种标准化的合约,对于合约的标的物、交易时间、交易条件等有比一般经济合同更加严格的要求,除非对冲仓位,否则必须进行交割。二是杠杆性。衍生金融工具的初始净投资很少,采取保证金制度,保证金一般按合约交易金额的5%-10%来交纳,以少量的资金就能完成数倍乃至数十倍的合约交易,这就是衍生金融工具的杠杆作用。三是风险转移性。衍生金融工具能

12、够将风险在交易者之间转移,衍生金融工具交易中存在着套期保值者和投机者,套期保值者希望能够规避风险,而风险的承受者就是投机者。四是创新性。衍生金融工具处在不断的发展创新中,造市者往往为了避免现有的监管,不断地创造出新的衍生金融工具。五是未来性。从衍生金融工具的概念可以看出,衍生金融工具是面向未来的,所签订的合约是代表未来的权利义务。国外金融衍生品市场已经历了30多年的发展历程,经历了开发阶段、飞速发展阶段,现在已进入较为成熟阶段。当今的全球金融市场,平均每星期都有新的衍生工具产生,衍生金融工具的创新,直接丰富了衍生工具的品种,至1994年统计,国际金融市场的衍生工具已达1200余种,而由它衍生出

13、来的各种复杂组合的产品可以说数以万计,使高风险业务的品种大量增加。(三)金融衍生产品本身特征,决定其“高收益、高风险”必然属性。金融衍生产品具有杠杆性、复杂性、投机性等特点,这些特点决定了衍生产品不仅具有高收益性,也不可避免地具有高风险性。例如,衍生产品的杠杆性意味着,在衍生产品交易中,只需按规定交纳较低的佣金或保证金,就可从事大宗交易,以小搏大。投资者只需动用少量的资本便能控制大量的资金,但是一旦实际的变动趋势与交易者预测的不一致,就可能使投资者遭受严重损失。同时,衍生产品的虚拟性和定价的复杂性使得其交易策略远复杂于现货交易。在现实中,金融衍生交易的各种风险往往交叉反映,相互作用、互相影响,

14、使金融衍生交易的风险加倍放大。对于衍生金融工具来说,直接相关的风险至少有以下六种:一是市场风险。因衍生产品市场价格波动造成亏损的风险,它突出地表现在投机交易中。市场风险是许多衍生品交易导致亏损以致破产的直接原因。二是信用风险。也叫履约风险,是指交易对手无法履行合约承诺的风险。这种风险主要表现在场外交易中,银行或交易公司仅充当交易中介,能否如期履约完全取决于当事人的资信,故信用风险极易发生。在场内交易中,通过良好的保证金制度和结算制度,可以较好地规避信用风险。三是流动性风险。即合约的持有者将合约转让变现的风险。场内交易的合约,由于标准化程度高,市场规模大,消息灵通,交易者可以随时斟酌市场行情变化

15、决定头寸的抛补,故流动性风险较小;相反,在场外交易的衍生金融工具每份合约基本上是“量体裁衣”式订立的,缺乏可流通的二级市场,因而流动性风险大。如中航油新加坡公司交易的场外期权产品,自己占了该品种市场交易的95%,一旦被别人挤到墙角,就会出现“墙倒众人推”的情况,流通性差。四是操作风险。指因信息系统或内部控制系统的失误而造成的意外损失。五是结算风险。即:交易对手无法按时付款或交货技术原因造成的风险。六是法律风险。指合约不具有法律约束力或未准确地诉诸于法律文件所产生的风险。金融衍生产品是一个全球化的市场,要求统一的交易规则,而各个国家的法律彼此不同,这会带来法律风险。衍生金融工具是一把“双刃剑”。

16、使用得当,可以有效地帮助企业获得较高的收益或者对冲经营风险。例如利用远期、期货等衍生产品,可以帮助企业管理原材料和外汇等的价格波动风险,帮助企业锁定成本,保持企业财务和盈利状况的稳定性和可预测性。另一方面,若对衍生产品的风险认识不足,贸然参与或过度投机则很有可能给交易者带来巨大损失。大量的事实证明,如果不能正确的驾驭衍生金融工具,控制其风险,它给人们带来的教训也是十分惨痛的。但这并不是交易工具本身的过错,而是人为的过错。(四)金融衍生工具的复杂多样性加大了经营和监管的难度。随着国际市场的迅猛发展和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当前衍生产品的新种类越来越丰富,衍生产品设计日益灵活,种类繁多,几乎到了“量身定做”地步,与之相伴随,管理和监管难度也越来越大。例如,银行完全可以根据客户所要求的时间、金额、杠杆比率、价格、风险级别等参数为客户设计衍生产品。然而,这样的衍生产品定价极为复杂,需要高难度数学模型来完成定价,企业和监管当局很难识别和管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