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计生队伍建设情况调研报告

上传人:公**** 文档编号:499437343 上传时间:2022-12-22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2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口计生队伍建设情况调研报告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人口计生队伍建设情况调研报告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人口计生队伍建设情况调研报告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人口计生队伍建设情况调研报告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人口计生队伍建设情况调研报告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口计生队伍建设情况调研报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口计生队伍建设情况调研报告(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人口计生队伍建设情况调研报告 按照市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学习调研阶段的要求,我局近期对市区人口计生队伍建设情况进行了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市区三级计生干部队伍的现状 市区共有计生干部24人,其中市局46人,乡级66人,村级11人。具体文化程度是大学20人,大专71人,中专13人,初中及以下120人。 (一)县级机构( 市人口和计划生育局) 1市人口和计划生育局行政编制22人,计生协事业编5人,现在岗24人,其中公务员17人(其中参公人),工勤人员3人,事业编4人。 .县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站(市指导中心)事业编制23人,现在岗2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16人,管理人员5人,工勤人员人。 (二

2、)乡镇机构 1、市区共8个镇、4个乡、1个开发区,每个乡镇设有计划生育服务站,配备25名计生专干。目前13个乡镇计划生育服务站共有专干46名。 2、市区3个乡镇计划生育服务所,共配备专业技术人员22名。 (三)村级计划生育队伍 市区共7个居委会、95行政村,84个自然村,每个行政村配有一名计划生育妇女主任,共112名;每个自然村配备一名计生信息员,共有864名。 (四)干部队伍年龄文化结构 1、市、县级年龄文化结构(市人口和计划生育局) 合计 1-5岁 3-4岁 1-5岁 46-岁 50岁以上 合计 2 424 648 大本 9 13 1 大专 10 1 3 3 1 中专 4 高中 1 从此表

3、可以看出。干部职工年龄偏大,50岁以上的占3.3%;41-5岁占41.6%;31-4岁占25%。 2、市指导中心专业技术人员年龄文化结构 人员总数 1-35岁 3-40岁 4145岁 46-50岁 合计 16 4学 历 大本 1大专 2 34中专 31 2高中 2 2 初中 1 1 职 称 高级 中级 51 2 初级 11 3 2 4 执业资格 执业医师 52 2 1 执业药师 1 1 助理执业 1 执业护师 3 1 2 执业护士 5 4 检验士 1 1 此表可以看出: 、技术职称低,16名技术人员中级职称33.33%;初级职称6.67%;无高级职称。 2、取得执业医师资格的5人,仅占技术人员

4、的33.33%,取得助理医师资格的仅1人,占技术人员的6.2%。 3、有中级职称、取得执业医师资格的人员年龄偏大,45岁的占80%。 3、乡镇年龄文化结构 合计 2630岁 1-3岁 340岁 41-5岁 6-5岁 0岁 合计 4 4614 51 2 52大本 6 12 大专 5 1 3310 4 1 中专 高中 3 1 1 此 表可以看出。乡镇专干普遍是大专文化程度占8%、大学占16、高中占4。 4、乡镇专业技术人员年龄文化结构 合计 2630岁 31-3岁 36-40岁 15岁 6-0岁 2 2学 历 大 本 42 大专 5 31 1 中专 高中 职 称 高级 中级 初级 1 3 73 1

5、 1 无职称 9执业资格 执业医师 51 2 1 1 执业药师 助理执业 61 5 无执业 执业护师 执业护士 2 1 检验士 此表可以看出。乡镇技术人员职称偏低、初级职称占乡镇技术人员的59%,无职称的占4%,中高级职称为0;取得执业医师资格仅占22.2%。 二、加强计生队伍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一)新时期人口计生队伍建设面临新的挑战 中央已明确提出人才强国战略,把人口大国建设成人力资源强国,把人口负担转化为丰富的人力资源优势,提高国家核心竞争力作为具有全局性、战略性和前瞻性的重要任务,全面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是当前各行各业人力资源管理开发的根本任务。当前,人口问题更加复杂,人口安全、人口数量

6、和结构、素质、分布、稳定低生育水平和群众生育意愿等矛盾日益显现,没有一支适应新形势要求的高素质干部队伍,就难以巩固已经取得的成绩,就无法担当起新时期人口计生工作的重任。 (二)当前市区人口计生队伍存在的问题不容忽视 1、机构改革对基层人口计划生育队伍产生一定影响。绝大多数乡镇计生干部不属公务员属性,事业属性又没有计生系列职称,职务职称低,无法落实,一些干部职工对乡镇计生站事业单位改革存在着认识上的一些误区和焦虑,个别人员思想上不稳定,影响了工作开展。 、乡镇人口和计划生育队伍与现状不相适应。乡镇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的要求和责任有增无减,甚至难度更大,压力更大,计生工作成为“没有能力的干不了、有能

7、力的不愿干”的工作。再加上乡镇一级的工作范围广,任务重,中心工作多,计生人员经常被抽调去突击中心工作,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计生工作业务的正常开展。 3、基层信息员待遇不落实。人口和计划生育开展年来,县、乡(镇)、村和自然村的四级管理服务网络已基本健全,但是,最基层一级组级的计生信息员待遇不落实,多数信息员都是兼职人员,不是兼职的,如果乡、村、自然村的经济条件好,适当有一定的补贴,经济条件不好的,没有补贴,这种工作只有天天讲奉献的人可能会干,因此,基层信息上报的及时性和准确性肯定会有“水份”。 、人口计生队伍综合素质偏低,依法服务水平有待提高。市区合署办公以来,市人口计划生育局既承担着全市人口计划生

8、育工作,又承担着市区(县级)人口计划生育工作,工作量大。由于市局现有在编在职人员中,年龄普遍较大(局机关平均年龄3岁,科室长平均年龄47岁),加之目前人口计生干部的综合业务知识水平欠缺,工作中缺乏创新,习惯于按部就班,在自已所负责业务外领域的有关知识知之较少,尤其是生殖健康与保健等育龄群众普遍关心、迫切需要的服务的知识还很缺乏,难以适应当前育龄群众对计划生育知识的新需求。 、现行的计划生育技术服务队伍与育龄群众的需求不适应。技术人员承担着人口和计划生育知识咨询、指导,计划生育避孕药具管理、发放、不良反应监测,避孕节育医学检查,放、取宫内节育器,人工终止妊娠术,节育手术后随访,常见妇女病普查和治

9、疗,节育手术并发症处理和“三大工程”服务。22X年经原XX县区政府同意,公开向社会招聘具有医学专业、大专以上文化程度技术人员名,充实到计划生育技术服务队伍中,近年来再没有充实技术队伍,技术服务人员短缺的问题至今没有解决。从以上技术人员的年龄和文化结构看出,市区专业技术人员缺乏(特别是检验、b超、计划生育咨询师短缺),年龄偏大,结构不合理,学历水平参差不齐,技术水平及专业技术职务偏低直接影响着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的整体服务水平。部分技术服务人员还不具备执业资格。这些问题已经成为严重制约市区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工作广泛深入开展的障碍,对市区计划生育工作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严重的挑战。 三、加强人口计生干部队

10、伍建设的对策与建议 1、进一步深化各级领导对人口计生队伍建设重要性的认识。严格实行人口和计划生育目标管理责任制,严格考核,兑现奖惩,把领导干部落实计划生育工作责任制的情况作为衡量政绩、奖惩任用的重要内容。只要各级领导对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重视了,就会重视和加强人口与计划生育队伍建设,就会更加关心爱护人口计生人员,切实解决他们的困难和问题,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 2、强化村级计生队伍建设。按照根据自治区党委、人民政府关于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决定的实施意见“县管、乡聘、村用”的原则,以初聘年龄3周岁左右、初中以上文化程度、女性为主的标准,选配好村级

11、计生工作人员。每个村(社区)至少配备1名专门人员负责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并切实落实待村级计生专干、信息员待遇。筑牢人口计生基础工程,提升人口计生工作水平。 3、建立人口计生队伍的激励机制,营造宽松合理的工作环境。要为基层计划生育工作创造宽松的工作环境,基层计划生育工作难度大,要求高,环境艰苦,不少计生工作者不堪重负,甚至“怨气”十足,这种状况十分不利于计生队伍的稳定和提高,必须切实解决这一状况。建立计划生育队伍的激励机制,对计划生育先进个人及时予以表彰奖励,发掘先进典型,在计生系统营造积极向上的工作环境。对计生系统多年优秀的分管领导、计生办主任,应出台政策从政治上予以激励。对获取各种人口和计划

12、生育荣誉的人员,应提高奖励标准。 、加大专业技术人才引进力度。建议将市区专业技术人员配备工作列入全市人才资源开发利用计划,健全完善人才“准入”机制,采取分步实施、分期分批引进的办法,及时向社会公开招聘具备医疗中、高级职称的技术人员,有计划地充实到县、乡(镇)两级计生技术服务机构,逐步改善队伍结构。积极协调人事、编委和卫生等相关部门,为技术服务人员获取执业资格证书和晋升职称创造条件。根据自治区党委、人民政府关于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决定的实施意见(宁党发(2007)9号文件)中提出要求,“加强计划生育技术服务队伍建设,乡级计划生育技术服务人员按乡人口总量予以配备,2万人以下的配备3名,2万人以上的配备名”。按此规定各乡镇计划生育服务站至少应配备专业技术人员3-5名,万人以上乡镇有10个,2万人以下乡镇有3个,市区乡镇至少应配备36名临床医学、影像学、检验专业人员。 5、加大业务培训力度,不断满足工作需要。以建设学习型机关和服务型机关为契机,大兴学习之风,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和环境。一是继续抓好各级人员专业知识与能力的培训,重点培训法规、宣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演讲稿/致辞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