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学题库各种常见题型

上传人:公**** 文档编号:499424757 上传时间:2023-12-17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13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地质学题库各种常见题型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地质学题库各种常见题型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地质学题库各种常见题型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地质学题库各种常见题型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地质学题库各种常见题型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地质学题库各种常见题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质学题库各种常见题型(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地质学基础简答题1地质年代表?(制表或文字均可)(6分)略(6分)2. 简述海底扩张的证据?( 7分)答:1地质现象的对称性:从洋中脊向两侧,基岩的风化程度有逐渐变深的趋势,同时海底地层有由薄变厚的趋势。(2分)2. 洋中脊两侧磁条带的对称分布,正、逆向磁性异常的有规律的分布。(2分)3洋中脊两侧地层分布的对称性,由洋中脊向两侧地层由新到老分布,最老的地层不早于2亿年。(3分)3简述沉积岩的分类及其主要岩石类型(7分)答:沉积岩按成因及组成成分可以分为两类:碎屑岩类、化学岩和生物化学岩类。另外还有一些特殊条件下形成的沉积岩。(31 .碎屑岩类,主要包括沉积碎屑岩类和火山碎屑两个亚类。按颗粒大小

2、沉积碎屑岩进一步可分为砾岩、砂岩、粉砂岩和粘土岩。据火山碎屑粒度,火山碎屑岩大体可以分为:火山集块岩、火 山角砾岩和凝灰岩。2 .化学及生物化学岩类,主要包括铝、铁、锰质岩类,硅、磷质盐类,碳酸盐岩类,蒸发盐岩类和可燃有机岩类。3 特殊沉积岩类有风暴岩和浊积岩等类型。(4)4简述鲍温反应系列及共生组合规律?(10分)答:从高温到低温岩浆结晶过程包括两个并行的演化系列:一方面为属于浅色矿物(硅铝矿物)的斜长石 的连续固溶体反应系列,即从富钙斜长石向富钠斜长石演化 (也就是从基性斜长石向酸性斜长演化);(2在这个系列的演变过程中,矿物晶体格架没有很大改变,只是矿物成分发生连续的变化,实际上是连续的

3、 类质同像过程。另一方面为暗色矿物(铁镁矿物)的不连续反应系列,即按橄榄石、辉石、角闪石、黑云 母的顺序结晶;(2在这个系列演变过程中,前后相邻矿物之间不是成分上的连续过渡,而是岩浆同早 期矿物发生反应产生新矿物,相邻矿物的结晶格架也发生显著变化。随着温度下降,在岩浆晚期此二系列 合成单一的不连续反应系列,依次结晶出钾长石、白云母,最后析出石英。(2 鲍温反应系列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岩浆中矿物结晶顺序和共生组合规律,提供了简易掌握火成岩分类的方 法。纵行表示从高温到低温矿物结晶的顺序;横行表示在同一水平位置上的矿物大体是同时结晶,按共生 规律组成一定类型的岩石。例如辉石和富钙的斜长石组成基性岩,

4、不可能与石英共生;(2钾长石、富钠斜长石、石英、黑云母等组成酸性岩,不可能与橄榄石共生。在纵行方向矿物相距越远,共生的机会越 少。(2 地质学基础论述题1阐述海底扩张学说的主要证据和主要的思想理论。(14分)1、答:大洋中脊实地勘测,第一,洋脊为高地热流异常区。第二,重力测量结果,中央裂谷一带常表现为 重力负异常区。第三,地震波的研究表明,在洋脊下方的地幔中,波速小于正常值,同时莫霍面不清,地 壳有明显变薄的趋势。大洋中脊两侧的地质特征的对称性的特点,引起一些学者的重视和思考。地质现象 的对称性从大洋中脊向两侧,基岩风化程度有由浅逐渐变深的趋势;同时海底沉积层有由薄变厚的趋势, 形成以大洋中脊

5、为中心、两侧地质现象对称的鲜明特点。这种特点应该同大洋中脊及洋壳的形成过程密切 相关。古地磁学:用精密仪器可以测定岩石剩余磁性的方向和大小,并可据以确定古地磁极的位置及强度、追溯地球磁场变化的历史和确定岩石的年代。1.海沟是切穿岩石圈的深大断裂。2.海沟是陆壳和洋壳交叉重叠的复杂地带。3.海沟是不对称的地热流异常区洋脊是岩石圈的张裂带和地下岩浆涌出口,如果这种作用继续进行,岩石圈是不是会拉开?越来越多的岩浆流到哪里去?海沟(或贝尼奥夫带)是岩石圈的挤压带,如果这种作用继续下去,岩石圈将会缩短 到什么程度?深海沉积物既薄而又年轻,如果深海沉积速度以每100年1mm计,从太古代至今,应该有30km

6、以上的厚度,但实际上只有几十、几百米的厚度,这是因为什么?凡此种种,如果按照传统的地质学 理论是无法加以解释的。因此,一个新的课题摆在人们面前,那就是大洋壳究竟是如何形成和演化的。1960-1962年,赫斯()和迪茨()首先提出一种理论,叫海底扩张说。海底扩张说认为:密度较小的大洋壳浮在密度较大的地幔软流圈之上;由于地幔温度的不均一性,导 致地幔物质密度的不均一性,从而在地幔或软流圈中引起物质的对流,形成若干环流;在两个向上环流的 地方,使大洋壳受到拉张作用,形成大洋中脊,中脊被拉开形成两排脊峰和中间谷,来自地幔的岩浆不断 从洋脊涌出,冷凝后形成新的洋壳,所以大洋中脊又叫生长脊,温度和热流值都

7、较高;新洋壳不断生长, 随着地幔环流不断向两侧推开,也就是如传送带一样不断向两侧扩张,因此就产生了地磁异常条带在大洋 中脊两旁有规律的排列以及洋壳年龄离洋脊越远越老的现象;大洋中脊两侧向外扩张速度(半速度)大约为每年1-2cm,有的可达3-8cm;在向下环流的地方,或在不断扩张的大洋壳与大陆壳相遇的地方,由于前者密度较大,位置较低,便向大陆壳下俯冲,形成海沟或 贝尼奥夫带;向大陆壳下面倾斜插入的大洋壳,由于远离中脊,温度已经变冷,同时海底沉积物中的水分 也被带入深部,形成海沟低热流值带;另一方面,由于深部地热作用,再加上强大的摩擦,在大约深150-200km 处,导致大洋壳局部或全部熔融,形成

8、岩浆,岩浆及挥发成分的强大内压促使其向上侵入,并携带大量热 能上升,因此在海沟向陆一侧一定距离处形成高热流值;同时,来自地幔的、以及混杂了重熔陆壳的岩浆 喷出地表形成火山和岛弧;这些火山喷出的岩浆,由于混入了硅铝层(沉积物,大陆壳重熔物质)的成分, 因此经常是属于中性的安山岩质(在环太平洋区安山岩出露的界线,称为安山岩线)。大洋壳俯冲带,由于其下部逐渐熔化、混合而消亡,所以贝尼奥夫带又称为大洋壳消亡带。海底扩张说对于许多海底地形、地质和地球物理的特征,都能作出很好的解释。特别是它提出一种崭 新的思想,即大洋壳不是固定的和永恒不变的,而是经历着新陈代谢”的过程。地表总面积基本上是一个常数,既然有

9、一部分洋壳不断新生和扩张,那就必然有一部分洋壳逐渐消亡。这一过程大约需2亿年。这就是在洋底未发现年龄比这更老的岩石的缘故。2、阐述板块构造学说的诞生过程和主要思想理论及其主要贡献。(14分)2、 答:板块构造学说的诞生过程:1912年,魏格纳提出大地构造假说一一大陆漂移说。但是大陆漂移的驱动力及许多相关问题没有解决,因此到了30年代,大陆漂移说逐渐消沉。而在二战后,由于科学技术的发达,人类对海洋的了解越来越多,获得了有关海洋的很多新资料,在这些新资料的基础上,科学家提出了海底扩张说。从60年代起,由于海洋科学和地球物理学的迅速发展,获得了大量的有利于大陆漂移的证据,使大陆漂移说复活。1967年

10、,摩根等人把海底扩张说的基本原理扩大到整个岩石圈,并总结提高为对 岩石圈的运动和演化的总体规律的认识,这种学说被命名为板块构造学说。总之,板块构造说是海底扩张 说的发展和延伸,而从海底扩张到板块构造又促进了大陆漂移的复活。(5 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思想:板块构造说认为,岩石圈相对于软流圈来说是刚性的,其下面是粘滞性很低的 软流圈。岩石圈并非是一个整体,它具有侧向的不均一性。其次岩石圈板块是活动的。板块构造学说把全 球岩石圈板块划分为六大板块,即太平样板块、欧亚板块、印度洋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和南极洲板 块。作为岩石圈活动带的板块边界可以归纳为三种类型,即拉张型边界、挤压型边界和剪切型边界。板

11、块 构造学说认为海洋从开始到封闭,可以归纳为下列过程:大陆裂谷T红海型海洋T大西洋型海洋T太平洋 型海洋T地中海型海洋T地缝合线。(5 )板块构造学说对地质学理论的贡献:板块构造学说对各种地质现象,如:现代地槽、造山作用、浊流沉积 和混杂堆积、蛇绿套岩、双变质带、火山活动和地震活动都有合理的解释。(43、 试述如何识别沉积岩和火成岩及其主要岩石类型?( 15分)3、答:1.可以根据其地质产状进行识别,也就是根据其成因区别, 一般认为火成岩是由于岩浆作用形成的,包括侵入作用形成的侵入岩和岩浆喷出作用形成的火山岩以及界于两者之间的次火山岩。而沉积岩是由于 先形成的岩石经过风化作用和剥蚀作用、搬运作

12、用、沉积作用,最后经过固结成岩作用而形成的岩石。(4 分)2可以从其结构、构造上进行区分:火成岩可以有显晶质结构、隐晶质结构、玻璃质结构、斑状结构、似 斑状结构等,而沉积岩一般可以看到碎屑结构、泥质结构、化学结构和生物结构等。火成岩构造可以看到 有块状构造、流纹构造、流动构造、气孔构造、杏仁构造等,而沉积岩有层状构造、示顶构造(如波痕、 泥裂等)、生物遗迹构造等。(5分)3. 火成岩主要岩石类型有超基性岩、基性岩、中性岩、酸性岩、脉岩等,而沉积岩的岩石类型有沉积岩按 成因及组成成分可以分为两类:碎屑岩类、化学岩和生物化学岩类。另外还有一些特殊条件下形成的沉积岩。碎屑岩类,主要包括沉积碎屑岩类和

13、火山碎屑两个亚类。按颗粒大小沉积碎屑岩进一步可分为砾岩、砂岩、粉砂岩和粘土岩。据火山碎屑粒度,火山碎屑岩大体可以分为:火山集块岩、火山角砾岩和凝灰岩。化学及生物化学岩类,主要包括铝、铁、锰质岩类,硅、磷质盐类,碳酸盐岩类,蒸发盐岩类和可燃有机 岩类。特殊沉积岩类有风暴岩和浊积岩等类型。(6分)整合八套试卷中的论述题而得地质学基础名词解释整合八套试卷中的名词解释题而得1新构造运动:一般是指晚第三纪及其以来发生的地壳构造变动(2分),表现为垂直升降运动(1分)和水平运动两种表现形式(1分)。2风化壳:不整合的标志(2分),由于长期的风化剥蚀,残留难分解的物质,一般是铁和硅质物(2分)。3莫霍面:是

14、一级的不连续的界面,在地下 33公里处(1分),是地壳和地幔的分界面(3分)。4标准化石:演化速度最快,分布最广的化石(1分),可以鉴定地层的时代(3分)的化石。5岩石圈:地壳与上地幔的顶部(软流圈以上部分),都是由固态岩石组成的,统称为岩石圈。6矿物:是在各种地质作用下(1分)形成的具有相对固定化学成分和物理性质的均质物体(1分),是组成岩石的基本单位(2分)。7向斜:两翼基本对称,核部地层较年轻(2分),两翼地层较老(2分)的褶皱。8转换断层:是指发生在大洋中脊处(2分)的一种特殊的平移断层(2分)。9角度不整合:不整合的一种类型,(1分)由于构造运动使不整合面的上、下两部分地层的地层产状

15、 不平行(1分),二者之间有一个交角的地层接触关系(2分)。10断层:沿着断裂面有明显的位移错动(3分)的断裂(1分)。11磨拉石建造:是地层由海相转化为陆相后(2分),在山间盆地、山前盆地等地形成的一套陆相的砾 岩、砂岩沉积(2分)。12背斜:是一种褶皱构造,岩层向上突出的弯曲,核部地层较老(2分),两翼地层较年轻(2分)的褶皱。13沉积相:根据沉积地层的颜色、沉积物的矿物成分、颗粒粗细、结构构造、生物化石种类等进行岩相分析,从而恢复古环境(2分),根据沉积环境可以把地层分为海相、海陆过渡相、陆相三大类(2分)。14矿物:是在各种地质作用下(1分)形成的具有相对固定化学成分和物理性质的均质物体(1分),是组成岩石的基本单位(2分)。15倒转褶皱:是指褶皱的一翼地层倒转(2分),而另外一翼地层正常的褶皱(2分)。16地层倾向:沿着地层斜面与地层走向垂直(2分)所引的线叫倾斜线,其在水平面上的投影所指的 方向就是岩层的倾向(2分)。17指相化石:凡是代表特殊的地理环境(2分),而且指示特殊岩相的化石或化石群,称指相化石或指 相化石群(2分)。18整和接触:新老地层产状一致,岩性变化及古生物演化渐变而连续,新老地层时代连续,其间没有 地层缺失。地层形成的过程中基本保持稳定的沉积环境,构造运动主要是地壳缓缓下降,即使有上升,也未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活动策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