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中国人的修养有感

上传人:枫** 文档编号:499421041 上传时间:2023-02-03 格式:DOC 页数:20 大小:3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读中国人的修养有感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读中国人的修养有感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读中国人的修养有感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读中国人的修养有感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读中国人的修养有感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读中国人的修养有感》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读中国人的修养有感(2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读中国人的修养有感 蔡元培,字鹤卿,号孑民,近代教育家、革命家、伦理学家。其担任北京大学校长期间,提倡“兼容并包”,给中国的学术带来突变,他主张劳工神圣,由他带领去法国勤工俭学的学员当中就有周恩来、_。他在北京大学团结了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等人,引入了西方革命思想,对中华民族的进步,对新中国的建立,功勋卓著。美国的哲学家、教育学家杜威曾经说过:“以一个校长的身份,而能领导那所大学对一个民族、一个时代起到转折作用的,除了蔡元培,恐怕找不出第二个。” 蔡元培所处的时代已经离我们渐渐远去了,在历史的影片中所看到的时代背影已经隔代又隔代,然而中国人的修养这本书所要求我们的,明显把握了历史的脉搏,早已

2、知晓了未来社会的文明要求。这本书有三部分构成:专门给旅法化工学校教员编写的华工学校讲义和留德期间编写的中学修身教程以及蔡元培国民修养散论。不管是哪一部分,其主要旨的都是希望通过中华传统修身与西方现代公民教育观念相结合,对青年学生和社会大众的道德观进行引导,促进社会和谐。 蔡元培先生认为,做一个现代学生既要有狮子般的体力,猴子般敏捷的思维和行事方式以及饱含对国家、学术、社会责任的骆驼精神,又要“自爱”、“爱人”这种主张用朱永新先生的话说就是在当下的大众当中,有“补课”价值。 其中中学修身教科书一书从修己、民族、国家、职业、良心、理想、道德等方面阐述了个人在社会当中所扮演的角色及其需要履行的义务,

3、娓娓道来。以我的理解,毋宁说是这七个方面,不如说是“理想中心论”。蔡元培先生认为:“理想与实在,永无完全符合之时,如人之夜行欲塌己影而终不能也。”这并不等于说人生的理想是永远不能到达的,在人生追求理想的过程中,有太多的变数,没有什么是既定的。最近备受热捧的电视剧我的青春谁做主里面有这样一段对白,“如果我一辈子穷困,你还会爱我吗。”陆涛问,夏琳回答“如果你一辈子努力,即使穷困我也还爱你。”所以我们所能把握的仅仅是一种趋势、一种信仰而已,而非想象中那样,成功是一种水到渠成的程序。我们所做的也仅仅是为了让理想向现实无极限靠近而已。小胜靠智,大胜靠德,中国人的修养这本书就是要告诉你如何在成功之前先成人

4、,如何让一个群体在过渡时候不会迷失方向。 现代社会是一个成功学和交际学泛滥的社会。走进书店,励志书籍和交际书籍铺天盖地、“汗牛充栋”。他们能让你知道如何才能得到上司欣赏,叫你明白怎么样才能让同事喜欢你,甚至是脸皮厚、心肠黑,出卖自己的信仰,却对温良谦恭让只字不提,理由冠冕堂皇,其中一条就是:老实人吃亏。记得成龙导演的电影新宿事件利有这样一句台词:“日本人自己不偷东西,就以为所有人都不偷东西。”这句话里的社会风气足以让日本人引以为豪了,因为他们有足够的底气相信自己国民的社会信用和道德素质,或许他们怎么想也想不明白,人为什么会偷东西呢。自己有欺负老实人的心理,所以才害怕自己老实被别人欺负,公众对现

5、在的很多事件的焦虑,在一定程度上恰恰就暴露出了这种“强盗逻辑”。这种担心,唯有一剂良药,那就是“合群”,“合群”一说其实是主张把个体放在社会当中来约束他的行为道德,蔡元培先生举例说:“古谚有云,千里不唾井,言将有千里之行,虽不复汲此井水,而不敢唾之以妨人也。”蔡元培先生提到“孤立而自营则冻馁且或难免;合众人之力而营之,而幸福之生涯,文明之事业,始有可言。”“使合全世界之人以为群,而有无相通,休戚与共,则虽有地力较薄,天灾偶行之所,均不难于补救,而兵战、商战之惨祸,亦得绝迹于世界矣。”鄙人认为,若人人如此,则堪称“人民素质极大提高”,纵无“物质极大充足”,亦可谓大同世界。 有个笑话说,有个学生在

6、考试时让老师去给他买面包,理由是他因为考试而没来的及吃早餐,这在1世纪的剑桥大学是被校规所支持的,第二天学生迟到,老师罚了他五倍于面包的钱,并且告诉他说,既然大家玩儿的是同一种游戏,就得遵守相同的游戏规则。中国传统儒家思想认为“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中国人的修养这本书可谓是现代社会的道德底线、作为一个合格社会公民的行为“宪法”。很显然,个体作为社会的细胞,是社会文明的最终受益者更是社会文明的基石,美好和谐的社会,需要每个人的道德自觉和努力。 新华街小学侯春转走进任何一家书店,你都会发现很多关于人生修养的书籍。这些书往往善于讲一些成功励志和心灵鸡汤的小故事,其目的也许是

7、好的,为了启发和感悟读者。但是很多故事从常识和逻辑上却经不起推敲。试问谎言,即使其动机是十分善意的,又能在人生修养上给读者多少益处。抛开这个不谈,这些书大都流于支离破碎的泛泛而谈,缺乏对人生修养系统的理论分析,更遑论作者自己的修养水平。 最近有幸拜读了蔡元培先生的中国人的修养一书,虽然成书距今已近百年,但其形式和内容却令人耳目一新。仅仅薄薄一册,却比上述的那些心灵鸡汤不知有营养多少倍。而且那些作者的学识跟先生相比也有云泥之别。先生的书平平淡淡地就把人生的大道理说得一清二楚,毫不拖泥带水。这才是大师的水准。这也说明,道德修养与科学技术有一个显著不同的特点,后者往往是新近的总是超越老旧的,而前者则

8、可能需要到历史的岁月中去寻找高峰,过往的也许永远也不会过时。中国人的修养就是这样一座高峰,值得每个中国人好好读几遍。 在该书开篇合群一章中,先生以教室、桌椅、衣服和身体为例,说明事物都是由各种不同的部分有机组合而成,进而指出人与人必须结成集体,彼此合作,才能谋求最大利益。这种以身边日常事物启发读者,其中的道理让人不得不信服,真是微言大义。另外,开篇又契合了先生所提倡的人生理想“自发展其人格,而使全社会随之以发展者,人生之鹄也”,确是大师手笔。 大多数关于人生修养的书都在努力教你培养各种美德,却忽视了一种美德如果坚持过度就可能变质。先生在镇定与冷淡、自由与放纵、尚洁与太洁、方正与拘泥和有恒与保守

9、等篇中,列举了大量古今中外的事例,说明修养也是需要注意“度”的问题,否则过犹不及。其中最令我赞同的是有恒与保守,文章介绍了三个真正有恒心的例子。巴律西制造瓷器,不断试验以改进制陶技术,精益求精,积累十八年经验才做出了精品的陶瓷。布丰写自然史前后修改了十一次,最终才成为流传于世的名著。布申坚持学习提高绘画技法,从十多岁开始,一直到老死都在学,终成一代名家。他们不断地改进作品和提升技艺,是真正有恒的表现。相反,不求上进的坚持则是保守。我们教师在教学上同样需要这样的有恒,而不是多年不变的保守。教学技能的改进和提高往往需要知识的积累、理解的深入、操作的熟练等多方面因素的沉淀,而沉淀来自于一点一滴,从来

10、不会有立竿见影的效应。只有坚持的时间长了,效果才会显现出来。可是大多数人正是因为努力坚持了一段时间却看不到任何效果,才选择放弃。然而实际上,犹如种植花草树木,浇灌的时候谁能看到浇灌的效果呢。花草树木的生长,常人肉眼是很难看到的,但它们无时无刻不在生长着;否则枝叶花实的繁茂能从哪里而来。事实上,一切知识、技能、修养的提升都有同样的道理,积累的时候看不到效果,但效果却又实实在在地发生着,只待厚积薄发的那一刻罢了。另外,方正与拘泥指出,行为固然要遵守一定的规范,但在实际生活中,却不能因过于正派而显得死板。对于这一点,先生举了不少古代的例子。在当今,救护车在执行紧急任务时可以不遵守交通规则就是一个很好

11、的例证。交规设定的本意就是避免对自己和对他人造成人身伤害,在病人生命危急的时刻还要去严格遵守交规,这其实已经违反了交规的初衷。所以,要在理解规则的基础上遵守规则;在特定的情境下,打破规则才是真正的遵守规则。 不过,尚洁与太洁中那些古代反面的例子或许值得商榷。其中大部分应该是强迫症,其行为并不能反映其主观动机,以此作为“太洁”例子似乎不妥。 本书的第一部分为华工学校讲义,分为德育与智育两大篇。第二部分为中学修身教科书,讲述了实践伦理学和理论伦理学。理论伦理学包含良心论、理想论、义务论和德伦。良心论作为理论伦理学的基础,我认为这是本书讲得最为精彩的部分,故而针对这部分说些感想如下。 良心论首先分析

12、了知识、情感、意志和良心的关系,知识判断事情的对错,意志决定做还是不做,而情感则是指向对事情的好与恶。人类的精神活动不外乎知识、情感和意志,良心却在三种精神活动中,时时起着趋善避恶的作用。相信每个人都有过这样的体验,因良心的驱动而不得不去做某些好事,又不得不去避免做一些坏事。所以我们该做什么,都应该交由良心来决定。但是良心却又可能被邪念所压倒;所以,对邪念要趋而避之。我们应该借助良心,从知识、情感和意志三方面共同着手去消除邪念。刘备的名言“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流传甚广。它正是告诫我们要多为善以培养良心,不作恶以去除邪念。所谓“大风起于青萍之末”,邪念刚刚萌发的时候,正是最应该也是最

13、容易去除它的时候。要提高修养就需要不断消除邪念,不断培养良心。 或许因为良心在道德修养中是如此的重要,所以先生的论述并不止步于此,他更深一步地从进化论的角度探讨了良心的起源。“其种族之能留遗以至今者,皆其能互相爱护故也。此互相爱护之情曰同情。同情者,良心作用之端绪也。由此端绪,而本遗传之理,祖孙相承,次第进化,遂为人类不灭之性质,其所由来也久矣。”先生的苦心大概就是怕读者怀疑良心是否真实地存在吧,毕竟它是看不见摸不着的。读到这里,我不禁想起蚂蚁和蜜蜂的社会,按角色分工为工蚁(蜂)、雄蚁(蜂)与蚁(蜂)后,彼此协作,实现族群的生存繁衍壮大。其中工蚁(蜂)为了保护族群甚至不惜一死与外敌搏斗。这其中

14、的协作、秩序和斗争,难道不是有类似于趋善避恶的良心在起作用吗。这正是因生物进化而得来。由此当知先生所言不虚。对于良心,我们应该珍惜它,发展它,听从它。 以趋善避恶的良心为基础,以臻于至善的理想为目标,不断实现道德和法律规定的义务,形成习惯,久而久之就会形成道德,最终实现自我完善的人格。如果人人都不断追求修养的境界,在自我发展的同时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那么理想的社会必定会建立起来。蔡元培先生学贯中西,曾任北京大学校长,提倡平民教育,首行男女同校,倡导“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北大很快即开学术研究、思想自由之风气。看完本书,深感先生一生取得的成就,其实是他内在修养外化的必然结果。先生在书中论述人生修

15、养,从理论到实践,巨细靡遗,堪为国人道德修养的指导手册和检查单。可惜,我直到如今,年届中年才细读到先生的大作,然而朝闻道,夕死可矣。唯有在先生指引的人生修养道路上朝着至善不断前进吧。 第三篇:读中国人有感读中国人有感 “我可以坦诚相见,我并不为我的国家感到惭愧。我可以把她的麻烦公之于世,因为我没有失去希望。中国比她那些小小的爱国者要伟大的多,所以不需要他们来涂脂抹粉。她会再一次回复平稳,她一直就是这样做的。”林语堂 写在中国人封页告诉我们,即便书中将会揭露多少关于中国的缺点,但是作为一个中国人,林语堂先生却依然那么深的爱着自己的祖国,这是毋庸置疑的。 学习语文的岁月中,林语堂这个名字便一直印在

16、我的脑海里,语文老师总是会多多少少提及他的名字。选择阅读中国人是因为想知道这样一位能用英文来写中国文化的中国人能写出什么样的文字来描绘自己的国家。毕竟用并非母语的语言来写一个国家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就像我们读翻译过来的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相对于英文原着永远是驴唇不对马嘴一样,巨大的文化差异再加上不同的语言,这种难度可想而知,而这样一位似乎能克服这种难度的作家,的确令我对他的作品吊足了胃口。 书中不乏对中国社会各种现象的揭露与批判,可以说是比较客观的从中国社会、历史、文化各方面进行阐述,希望超越国家、民族与语言的隔阂,让更多的西方人对中国人与社会有全面的了解、认识。就像今天我们上海举办百年盛会世博会,虽然我们很多的方面可能达不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国内外标准规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