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子吸附型稀土原地浸矿母液回收工艺

上传人:壹****1 文档编号:499420922 上传时间:2024-02-06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472.9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离子吸附型稀土原地浸矿母液回收工艺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离子吸附型稀土原地浸矿母液回收工艺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离子吸附型稀土原地浸矿母液回收工艺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离子吸附型稀土原地浸矿母液回收工艺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离子吸附型稀土原地浸矿母液回收工艺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离子吸附型稀土原地浸矿母液回收工艺》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离子吸附型稀土原地浸矿母液回收工艺(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离子吸附型稀土原地浸矿母液回收工艺一、工艺概述我国稀土资源非常丰富,稀土元素总共包含有十五种元素,因为 在自然界 中含量稀少,但是应用又非常广泛,多称我工业上的味精, 稀土资源资源有 矿石类, 存在于独居石中, 另外近二十多年发现并开 采的离子吸附型稀土 矿。 本文研究的是离子吸附型稀土原地浸矿母液 回收工艺,其特点是,该工 艺包括以下步骤:确定稀土母液回收导流 孔工程控制面的导流孔施工的位 置, 并且在该位置形成陡坎; 形成沿 山体走向的一系列并列的导流孔, 并 且使得由所有导流孔组成的收液 工程控制面与矿体底部构成的空间曲面处于 同一位置或略低位置; 在 各导流孔的下部形成用于收集稀土母液

2、的集液明 沟; 在各导流孔的上 部形成用于预防非母液水汇入至集液明沟的避水沟; 以及避水沟与避 水沟排出管路连通; 集液明沟与集液明沟收集管路连通; 而在集液明 沟的最低端, 将收集的稀土原地浸矿母液引流至母液中转池。 可减少 施工排土量,大大缩短施工时间,增加施工的安全性,有效降低生产 成本,保护生态环境。二、工艺技术原理本文研究的是离子吸附型稀土原地浸矿母液回收工艺,属于原地 浸取开采 技术其基本原理是, 离子吸附型稀土经常赋存于花岗岩风化 壳或火山凝灰岩 中,不管风化壳有多厚,其下部一定是花岗岩岩基; 山体的切割深度一般较 小;潜水位一般较高 (离矿体底部距离较小 ); 矿土的渗透性能一

3、般不会 太好, 且在生产过程中矿土渗透性和含水量 会产生有利于稀土浸出液回收的变化。 在根据现有技术的离子吸附型 稀土原地浸矿母液回收技术中, 通常 采用挖掘巷道的人工假底收液工 艺或自然收液法收液工艺。 例如,需要根据 矿体形状等因素设计集液 巷道,按照设计,由人工挖掘集液巷道并对巷道用 树木及板皮等进行 支护,再在巷道中实施其它收液工程, 例如实施稀土母液 收集的导流 孔 (一般用高压水枪实施 ),并实施相应的防止塌方和防渗技 术措施。 因此,其缺点是工期较长、费用较高、排放废土较多、管理较困 难, 容易产生片帮等安全隐患, 且在矿体底部的倾角较大时存在施工困难 等问题;再例如,需要在待采

4、山头的山脚挖掘明沟来收集稀土浸出液, 其操 作非常简单,但应用条件非常苛刻,更重要的是,该工艺的浸矿 效果差、尾 液 (即稀土母液浓度开始降低至 0.03g l 后的稀土母液 )拖 延时间长、 极易产生山体滑坡、 极易残留大量稀土浸出液和稀土浸矿 剂,极易导致严重 的环境污染问题。三、工艺技术内容 离子吸附型稀土原地浸矿母液回收工艺,是提供一种离子 吸附型 稀土原地浸取母液回收工艺,其施工简单、施工周期短、成本较低, 并可省去现有工艺所需的支护材料和防渗材料,可缩短施工时间、 提高安全 性、减少废土的排放、保护生态环境。提供了一种离子吸附 型稀土原地浸矿 母液回收工艺,其特征在于:该工艺包括以

5、下步骤: 确定稀土母液回收导流 孔工程控制面的导流孔施工的位置, 并且在该 位置实施人工陡坎; 形成沿 山体走向的一系列并列的导流孔, 并且使 得由所有导流孔组成的收液工程控 制面与矿体底部构成的空间曲面 处于同一位置或略低位置; 在各导流孔的下部形成用于收集稀土母液 的集液 明沟;在各导流孔的上部形成用于预防非母液水汇入集液 明沟的避水沟; 以 及避水沟与避水沟排出管路连通; 集液明沟与集液 明沟收集管路连通; 而 在集液明沟的最低端, 将收集的稀土原地浸矿 母液引流至母液中转池。 优 选地,确定稀土母液回收工程控制面的因 素包括矿土渗透性、 当地潜水位、 矿体底部与基岩之间距离以及矿块 生

6、产过程中各部位含水率的动态变化。 导 流孔使用液压钻机或高压水枪进行施工。人工陡坎的高度为30-100cm,导 流孔之间的距离为15-150cm。优选地,收集的稀土原地浸矿母液通过管道引流至母液中转池。 收集的非稀土母液水通过管路排出山体。优选地,所述导流孔 在不允许沿山 体走向的局部地段可偏离山体走向。 当矿体底部的倾角 较大时,设置两层或 多层沿山体走向的导流孔。 导流孔的倾角对应于 矿体底部的倾角。 导流孔 之间的相对位置与垂直导流孔方向的矿体剖 面的底部形状基本一致。根据离 子吸附型稀土原地浸矿母液回收工 艺,取消了由人工挖掘集液巷道的作业, 因此可大大减少施工过程中 废土的排放,换言

7、之,该工艺使废土排放量降到 了最低,防止了因挖 掘巷道排放的废土造成的水土流失; 根据本发明, 取 消了由人工挖掘 集液巷道及其相关的作业, 因此可大大缩短原地浸矿收液工 程的施工 时间;根据本发明, 去除了现有工艺对树木、 板皮等支护材料的 需求, 可减少或不使用现有工艺的防渗材料; 根据本发明,不需要实施巷 道, 避免了现有工艺在实施巷道过程中可能产生如片帮等安全隐患, 最大 限度的增加了施工安全,降低了生产成本,节约了能源,也降低了管 理难 度,工程施工质量较易保证。四、附图说明 图 1 为母液收集系统中垂直于导流孔方向的剖示图; 图 2 为母液收集系统中沿导流孔方向的剖示图。五、工艺技

8、术特点1. 离子吸附型稀土原地浸矿母液回收工艺,其特征是该工艺包括 以下步 骤:确定稀土母液回收导流孔工程控制面的导流孔施工的位 置,并且在该位 置形成陡坎; 形成沿山体走向的一系列并列的导流孔, 并且使得由所有导流 孔组成的收液工程控制面与矿体底部构成的空 间曲面处于同一位置或略低位 置; 在各导流孔的下部形成用于收集稀 土母液的集液明沟; 在各导流孔的 上部形成用于预防非母液水汇入至 集液明沟的避水沟; 避水沟与避水沟排出 管路连通; 集液明沟与集液 明沟收集管路连通; 而在集液明沟的最低端, 将收集的稀土原地浸矿 母液引流至母液中转池。2. 离子吸附型稀土原地浸矿母液回收工艺,其特点是确

9、定稀土母 液回收 工程控制面的导流孔施工的位置的因素包括矿土渗透性、 当地 潜水位、矿体 底部与基岩之间距离以及矿块生产过程中各部位 (主要 指收液工程附近矿 土 )含水率的动态变化。3. 离子吸附型稀土原地浸矿母液回收工艺,其特点是导流孔使用 液压钻 机或高压水枪 (优选液压钻机 ) 进行施工,导流孔的直径 10-20cm。4. 离子吸附型稀土所述的原地浸矿母液回收工艺,其特点是陡坎的高度为30-100cm,导流孔之间的距离为15-150cm。5. 离子吸附型稀土原地浸矿母液回收工艺,其特点是收集的稀土 原地浸矿母液通过管道( 优选 PVC 管)引流至母液中转池。6. 离子吸附型稀土原地浸矿

10、母液回收工艺,其特点是收集的非矿 母液水通过管路排出山体,集液明沟的宽度15-30cm,深度15-30cm;避水沟 的宽度 15-30cm,深度 15-30cm。7. 离子吸附型稀土原地浸矿母液回收工艺所述的原地浸矿母液 回收工 艺, 其特征在于: 所述导流孔在不允许沿山体走向的局部地段 可偏离山体 走向。8. 离子吸附型稀土原地浸矿母液回收工艺,其特点是当矿体底部 的倾角 较大时,设置两层或多层沿山体走向 (也可偏离山体走向 )的导 流孔。9. 离子吸附型稀土原地浸矿母液回收工艺,其特点是导流孔的倾 角对应 于矿体底部的倾角。10. 离子吸附型稀土原地浸矿母液回收工艺,其特点是导流孔之 间的

11、相对 位置与垂直导流孔方向的矿体剖面的底部形状基本一致。六、工艺技术应用方式在图 2中,附图标记 5 示出了粘土化层。 附图标记 6 示出了矿体。 附 图标记 7 示出了无矿带。 离子吸附型稀土原地浸矿母液回收工艺提 供了一 种离子吸附型稀土原地浸矿母液回收工艺,其根据矿土渗透 性、当地潜水 位、 矿体底部与基岩 8 之间距离、并考虑矿块生产过程 中各部位含水率的 动态变化等因素在山体表面 (山腰或山脚 )选择适当 的位置,即确定稀土 母液回收工程控制面导流孔施工的位置; 根据选 取的位置,实施 30-100 公 分的人工陡坎 3,为下一步使用液压钻机 或高压水枪提供施工平面。 根据确 定的稀

12、土母液回收工程控制面导流 孔施工的位置,在完成的施工工作面上, 间隔 15-150 公分按设计的 导流孔方向及倾角,使用液压钻机或高压水枪 (在山体较小时使用较 方便 )施工用于浸出液回收的导流孔,最终形成沿山 体走向方向的相 互平行的导流孔 1 组成的收液工程控制面, 并最终形成由 所有导流孔 1 组成的收液工程控制面,由所有导流孔组成的收液工程控制面 与矿 体底部构成的空间曲面相比, 处于同一位置或略低位置。 导流孔 1 沿 山体走向方向,如条件不允许,可设置垂直山体走向或其它方向 的导流孔 1。当矿体底部的倾角较大时,可设置两层或多层沿山体走 向 (条件不具备 时可垂直山体走向或其它方向

13、 )的导流孔 1,但最终也 是形成由所有导流孔 1 组成的收液工程控制面, 其与矿体底部构成的 空间曲面处于同一位置或略 低于矿体底部构成的空间曲面。 根据实际 情况可在同一位置实施两排导流孔 1;导流孔 1 的倾角符合沿导流孔 方向所切矿体形成剖面的矿体底部的倾 角; 导流孔相对位置与垂直导 流孔方向的矿体剖面的矿体底部形状基本一 致。 一般情况下导流孔不 进行防渗处理, 但也可对其进行防渗处理。 为了 施工方便及更好地控 制导流孔的方向, 可沿确定的导流孔工程位置实施人工 陡坎 4(一般为 30-100 公分)。在导流孔 1 的下部通过实施明沟收集母 液, 即集液沟 2。 特别是,通过在导

14、流孔出口下部施工明沟连接各导流孔出 口以收集浸 取液,在适当位置通过管路将母液导入中转池;也就是说,根据 已经 完成的导流孔位置,在其下部 (紧贴导流孔出口处 )实施明沟,用于 收 集由导流孔流出的稀土浸取液;在明沟的最低端,用 PVC 管或其他管 道 将收集的稀土浸取液 (母液)引流至母液中转池;为防止山体表面非 母液水 (如雨水等 )汇入母液收集明沟,在导流孔的上部适当位置实施 明沟,收集 山体表面非母液水并通过 PVC 管或其他管道排出。 在导流孔上部实施明沟 (避水沟 4),即排水沟,以预防非母液水 (如自 然降水等 )汇入母液收 集沟 2。特别是,在导流孔出口上部适当位置采 用明沟方

15、式建立山体避水系 统, 防止自然降水汇入稀土母液; 避水沟 4 与避水沟排出管路连通;而集 液沟 2与集液沟收集管路连通。在离 子吸附型稀土原地浸矿母液回收工艺的 技术方案中, 如果矿体底部的 倾角较大或矿体底部变化较大, 按以上方案 实施有困难或可能造成资 源浪费, 则可对不同区域实施不同层位的导流孔, 其最终目标是形成 由所有导流孔组成的收液工程控制面, 其与矿体底部构成 的空间曲面 处于同一位置或略低位置。在本离子吸附型稀土原地浸矿母液回收工艺的技术方案中的适当 位置是 指根据矿土渗透性、当地潜水位、矿体底部与基岩之间距离、 并考虑矿块生 产过程中各部位含水率的动态变化等因素综合确定,

16、一 是确定该工艺的适应 性, 二是在可使用该工艺的情况下按照以上因素 综合确定导流孔施工的位 置、导流孔方向以及导流孔倾角。根据本离子吸附型稀土原地浸矿母液回收工艺的工艺,可进一步 减少离 子吸附型稀土原地浸矿在施工人工收液假底过程中的排土量, 减少水土流失的隐患; 大大缩短了原地浸矿收液工艺的施工时间, 增 加了 施工的安全性; 去除了以往收液工艺对树木等支护材料及其它辅 助材料的需 求,有效降低了生产成本,间接保护了生态环境。为了确 定稀土母液回收工 程控制面的导流孔施工的位置,需由矿土(指工程施工部分的矿土 )渗透性、当地潜水位位置、矿体底部与基岩之间距 离大 小、以及在生产过程中矿体底部与基岩 (或潜水位 )之间的矿体含 水率的 变化来确定。 如果矿土渗透性好, 则工程控制面尽可能地靠近 当地潜水位 或基岩, 但还需要考虑因矿前液的下渗提高了潜水位以及 潜水位(或基岩) 与矿体底部之间部分 (即无矿带 )的含水率,这反过来 又使得矿土渗透性 变差。而渗透性差的情况下则尽可能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