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分桃花红似锦生憎柳絮白于棉”的意思及全诗翻译赏析

上传人:re****.1 文档编号:499420832 上传时间:2024-01-13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19.4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不分桃花红似锦生憎柳絮白于棉”的意思及全诗翻译赏析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不分桃花红似锦生憎柳絮白于棉”的意思及全诗翻译赏析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不分桃花红似锦生憎柳絮白于棉”的意思及全诗翻译赏析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不分桃花红似锦生憎柳絮白于棉”的意思及全诗翻译赏析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不分桃花红似锦生憎柳絮白于棉”的意思及全诗翻译赏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不分桃花红似锦生憎柳絮白于棉”的意思及全诗翻译赏析(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不分桃花红似锦,生憎柳絮白于棉?”的意思及全诗翻译赏析不分桃花红似锦,生憎柳絮白于棉? ”这两句是说,会难别易, 眼下风景虽好,却无心赏玩,离情别愁充满心头满树桃花,红似锦绣,此时我却分辨不出它美在哪里;如绵的柳絮, 随风飘荡,此刻我却无心思去欣赏它,反觉得它恼人。美景无心赏玩, 状离情之悲甚。送人入朝,对于 万里长为客”不能入朝以展抱负的诗 人来说,又别添一番愁怨,两句诗有意在言外之苦衷。出自杜甫送路六侍御入朝童稚情亲四十年,中间消息两茫然。更为后会知何地?忽漫相逢是别筵!不分桃花红似锦,生憎柳絮白于棉。剑南春色还无赖,触忤愁人到酒边。注释路六侍御:杜甫友人,生平详不可考。童稚:儿童,小孩。

2、四十:一作 三十”。后会:后相会。忽漫:忽而,偶然。别筵(y n):饯别的筵席。不分:犹言不满、嫌恶的意思。一作 不忿”。生憎:犹言偏憎、最憎的意思。于:一作 如”。剑南:剑南道,唐朝置,以地区在剑阁之南得名。无赖:无聊。谓情绪因无依托而烦闷。触忤(wfi):冒犯。参考译文与儿时的旧友分别了四十年,在此之间的杳无音信令我们都感到茫然 失落。一别四十年,时间是这样久,谁能想到在某地能重新会合?他 乡遇故知,本来是值得高兴的事;然而同样没有想到,久别重逢,乍 逢又别!现在我不去赞美桃花秀丽的如锦缎一般, 却反而憎恶柳絮比 棉花还要白。我恼怒剑南的春色无赖,是因为它冒犯了我这个愁人; 而它之所以冒犯

3、了我,是由于我和朋友后会无期,离怀难遣。赏析送路六侍御入朝是唐代诗人杜甫的作品。此诗借聚散离合之情, 写迟暮飘零的身世之感。前四句写送别之情,后四句写别时之景。全 诗跌宕起伏,一气运转,脉络贯通,丝丝入扣,在宏大中体现了精细 的特点。关于路六侍御的生平,详不可考,从诗的开头一句看,是杜甫儿时旧 友。作此诗时,杜甫五十一岁,四十年前,他们都在十岁左右,正是 竹马童年。诗人用 童稚情亲四十年”完满地表现出童年伙伴那种特有 的亲切的感情。四十年”,在这里不仅点明分别的时间,更主要的是 表明童年时代的友情,并不随着四十年漫长岁月的迁流而归于淡忘。 正因为如此,下句说, 中间消息两茫然在兵戈满地,流离转

4、徙的 动乱年代里,朋友间失去联系,想知道他的消息而又无从问讯,故有茫然”之感。而这种心情,彼此间是相同的,所以说两茫然”。一别四十年,时间是这样的久,没能想到会有重新相见的一天。所以说 忽 漫相逢”。他乡遇故知,本来是值得高兴的事;然而同样没有想到, 久别重逢,乍逢又别;当故交叙旧之日,即离筵饯别之时。忽漫相逢是别筵”,在相逢“和别筵”之间着一是”字,使会合的欢娱,立即 转化为别离的愁思。笔力千钧,直透纸背。从过去到重逢,聚散离合是这样的迷离莫测;从分别悬想将来,诗人 把感慨集中地写在 更为后会知何地”这句话里。这是全诗的主脑。它 包涵有下列两重意思:路六侍御这次离开梓州,回到长安去做官,勾

5、起了杜甫满腹心事。他设想:倘若今后能和路六再度相见,这地点又将在哪里?自己能不能够也被召还朝廷?”回答是不可知的。从他自身蹭蹬坎坷的生活历程,从这次和路六的聚散离合,诗人懂得了乱 世人生,有如飘蓬泛梗,一切都无从说起。这是就空间而言的。从时 间方面来说,过去的分别,一别就是四十年;别时彼此都在童年,相见时俱入老境。人生苦短, 更为后会”,实际上是不大可能的。诗人 没有直说后会无期,而是以诘问语发出咏叹,体现出他的向往之切、 感慨之深。前四句写送别之情,诗人由 过去”想到 现在”,再由现在想到 朱来”, 它本身有个时间的层次。诗从 童稚情亲”依次写来,写到四十年来,中间消息两茫然工不接着写相逢和

6、送别,而突然插入 更为后会知 何地”。表明看,恍如天外奇峰,劈空飞来。但实际上,更为后会”,就已逆摄了下文的 忽漫相逢”。因为没有眼前的 忽漫相逢”,诗人是 不可能想到将来的 更为后会”的。这句对上句来说,是突接。由于这 样的突接,所以能掀起波澜,把诗人感伤离乱的情怀,表现得沉郁苍 凉,百端交集。就下文来说,这是在一联之内的逆挽,也就是颠倒其 次序,用上句带动下句。由于这样的逆挽,所以能化板滞为飞动,使 得全诗神完气足,精彩四溢。如果没有诗人思想情感上的深度和广度 以及他在诗歌艺术上深湛的造诣,也是不可能达到这种境界的。诗的后四句写景,另起了一个头,颈联和颔联似乎毫无相干。其实, 这景物描写,全是从上文的 别筵”生发出来的。尾联结句 触忤愁人 到酒边”的酒,正是 别筵”饯别之酒:酒边”的剑南春色”,也就是 诗人 别筵”的眼前风光。桃红似锦”,絮白于棉”,这风光是明艳的, 而诗偏说是 不分”,生憎,恼怒春色 无赖”,是因为它 触忤”了愁 人”;而它之所以 触忤愁人”,则是由于后会无期,离怀难遣,对景伤情的缘故。颈联中的 不分”和生憎”,恰恰成为结合上半篇和下半 篇的纽带,把情景融为不可分割的完美的诗的整体。全诗句句提得起, 处处打得通,一气运转,跌宕起伏;而诗句的措辞,脉络的贯通,则 又丝丝入扣,在宏大中体现了精细的特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营销创新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