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协调发展

上传人:re****.1 文档编号:499417749 上传时间:2023-10-20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16.2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区域协调发展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区域协调发展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区域协调发展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区域协调发展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区域协调发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区域协调发展(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从背后看区域协调发展从理论层面结识区域协调发展摘要:在区域发展中存在着区域之间严重失衡的现象,是全世界都普遍存在并被密切关注的问题。改革幵放后来,国内对区域经济发展进行了大幅度的改革调节,使区域经济发展获得了空前的成效。但区域发展的问题日益突出,严重影响了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如何增进区域协调发展是目前必须着重研究和解决的重大而迫切的问题。不仅对于发展社会主义科学发展理论,也对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重要意义。核心词:区域协调发展 理论内涵 重大意义引言:改革开发以来,国内本着“先富后富”的思想,根据区位优势,经济基本,资源生态等方面衡量,采用了对东部沿海地区的倾

2、斜政策,实行了区域非平衡发展战略。这一战略的实行,使得国内经济持续高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综合国力稳步上升,做大了“蛋糕”,但却没有分好“蛋糕”。国内地区之间,城乡之间的差距不断拉大,区域发展不平衡影响了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同步,由于盲目追求 GDP 采用粗放式的经济增长方式而不注重资源生态的保护,使国内资源面临枯竭,生态遭到破坏,人与自然矛盾不断深化,诸多地区生态污染影响到了人们平常生活。为解决区域差别扩大及生态资源破坏严重的问题,国内提出了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旨在缩社区域差别,增进经济、社会、生态之间的和谐发展。区域协调发展的理论体系发展在区域协调发展上,发达国家如美国、日本、法国

3、等的有益经验值得学习,要实现国内的区域协调发展,必须在科学发展观指引下,在借鉴外国有益经验的基本上,从国内的具体国情出发,摸索出一套适合国内区域协调发展的理论体系。均衡发展战略在建国初期,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受时苏联生产力布局理论影响,并在马克思主义有关均衡发展理论的指引下,依掘均衡配备生产力布局的原则,制定了国民经济均衡发展战略毛泽东同志指出“新的工业大部分应当摆在内地,使工业布局逐渐平衡,好好地运用和发展沿海的工业老底子,可以使我们更有力量来发展和支持内地工业”(毛泽东选集第七卷,人民出版社年1999版,第26页)。也就是说,一方面,从全国一盘棋的角度出发,以内地工业的发展为主,

4、兼顾沿海地区的发展,均衡布局;另一方面,充足运用沿海地区的优势,以沿海带动内地,为区域均衡发展提供物质基本,并以“三线”建设为重点。非均衡发展战略改革开放后,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提出了非均衡的发展战略,其本质和核心是“两个大局”思想和“由沿海向内地逐渐推动”的发展战略。邓小平指出:“沿海地区要加快对外开放,使这个拥有两亿人口的广大地带较快地先发展起来,从而带动内地更好地发展,这是一种事关大局的问题。内地要顾全这个大局。反过来,发展到一定的时候,又规定沿海拿出更多力量来协助内地发展,这也是个大局。那时沿海也要服从这个大局”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页)。邓小平同

5、志“两个大局”的战略设想为区域非均衡发展明确了战略布局。既反对平均主义,又避免差距过大。虽然邓小平时期执行的是区域非均衡发展战略,但这是根据不同历史时期的需要产生的。其坚持的最后目的是实现共同富裕。 协调发展战略第三代领导集体(以江泽民为核心)和第四代领导集体(以胡锦涛为核心)确立了协调发展战略,并实行网络式和板块式的发展途径增进了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明确提出了必须加强地区间的分工合伙,并充足结识到在将来的发展中,缩小地区间在发展上的差距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这标志着国内的经济发展战略进入了一种崭新的阶段。在邓小平区域非均衡发展思想的指引下,国内经济呈现高速发展的态势,但也浮现了地区差距日益扩大

6、的问题,制约了国内经济的进一步发展。针对浮现的新问题,江泽民同志提出要不失时机地进行西部大开发,增进区域协调发展。江泽民同志觉得,“解决地区发展差距,坚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此后改革和发展的一项战略任务”(江泽民文选第一卷,人民出版社,第466页。)。要积极采用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充足运用各地区的优势资源,发挥有利条件,增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江泽民同志还正式提出实行西部大开发的发展战略,规定“更加注重支持中西部地区经济的发展,逐渐加大解决地区差距继续扩大趋势的力度,积极朝着缩小差距的方向努力”(江泽民文选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466页。)同步,她还把东部地区继续加快发展作为区域经济

7、协调发展的保障,指出“沿海地区有条件发展得快一点,应当抓住机遇继续加快发展。这对保证和增强国家的财力有利”(江泽民文选第一卷,人民出版社,第56页。) 胡锦涛同志在此江泽民的区域协调发展思想基本上进一步扩大区域全面发展的战略布局,除了提出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继续推动西部大开发,还提出了增进中部堀起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等发展战略,同步还从不同层面更加进一步地途释了区域协调发展的深刻内涵。胡锦涛同志汲取马克思、恩格斯社会交往理论,提出了要打破地区分割和行政区划的界线,在区域和全国形成统一的大市场,使生产要素自由流动,生产力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为欠发达地区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欠发达地区的自然资源和人

8、力资源则为发达地区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保证,从而提高经济发展的速度、质量和效益。区域协调发展的内在本质区域协调发展是近些年来国内区域经济研究领域的创新性理论成果,它弥补了区域经济发展理论中平衡增长理论与非平衡增长理论的局限性,既区别于改革放前的均衡(区域)发展理论,也与改革开放后的非均衡(区域)发展理论不同,它指明了以科学发展观为精髓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对的道路,揭示了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内在本质。区域平衡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指出,要消灭都市和乡村的差距,就要使大工业在全国范畴内尽量地平衡分布。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规律不同,社会主义国家应当有筹划地均衡分派生产力,不断减小并最后消灭地区差距。这里的“平衡

9、分布”重要是指生产力的平衡布局。通过合理运用各地区的自然、经济和人力等资源,“逐渐消灭各地区在经济技术上的巨大差距,为最后消除城乡之间、工农之间和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之间的差别” (黄国华:论马克思主义的区域协调思想及其现代实现模式,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第6期,第22页。)。区域协作马克思恩格斯明确指出:“一种民族生产力发展的水平,最明显地体现于该民族分工的发展限度。任何新的生产力,只要它不是迄今已知的生产力单纯的量的扩大,都会引起分工的进一步发展”(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95年版,第8页。)各类物质生产部门和生产诸要素总是分布在一定的空间内,这就必然引起区域之间的分工问题。这样以来,

10、越来越多的生产部门和以不同产业为主的经济体和都市群会不断涌现,区域分工的发展使得部门之间和地区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密切。单个区域通过区域分工与合伙突破资源条件、生产技术的限制,运用自身发展优势生产产品,用以互换其她区域的优势产品,大大减少成本、节省消耗、提高资源运用效率和生产效率,增进区域经济的发展与繁华。科学发展真正区域协调发展必须是科学的区域发展,必须贯彻和贯彻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的首要前提就是发展,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始终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和可持续是坚持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规定,统筹兼顾是坚持科学发展观的主线的措施。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强调的发展是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本上,是全面推动社会主义

11、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生态文明和和谐社会建设的全面发展。科学发展注重发展的全面性,进而实现作为社会发展主体的人民群众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需求。普遍高涨列宁在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等著作中,指出将来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发展应当“普遍高涨”。这里的“普遍高涨”是指通过生产力的合理布局,尽量地在更大范畴内建立科学的区域分工和区际联系,把各地不同的优势资源吸引到全国国民经济发展上来,提高整个国民经济的运营效率根据不同地区的发展状况,形成各地区联合互动的发展格局,同步建立各有侧重的地区分工体系,增进区域发展的全面繁华。区域协调理论发展的重要意义:区域协调发展理论的重大意义:统筹各地区的协调发展,倡

12、导共同发展、共同分享、共同富裕,就是从最广大人民的主线利益出发,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区域协调发展思想从区域发展的角度全面而具体地阐释了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构成部分和具体体现。这些重大战略决策共同构成了新世纪新阶段我们党带领全国人民不断推动改革开放,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为深化科学发展观的思想内涵注入了新鲜血液。在区域协调发展思想的指引之下,相对落后的西部、中部和东北地区充足发挥自身资源禀赋和区域比较优势,呈现出良好的协调发展态势,凸显了区域协调发展思想的重大现实意义。西部地区随着青藏铁路、支线机场、干线公路、西气东输、西电东送等相继建设竣工,基本设施建设突飞猛进,为此后经济腾飞打造了坚实的翅膀;中部地区随着着生态经济区、都市群和综合交通枢纽建设的迅速推动,其承东启西的区位优势也在迅速凸显;东北地区随着着国有公司、国有林区垦区等多项改革的夯实推动,逐渐实现着资源型都市的经济转型发展之路。区域协调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现代化战略目的和社会共同富裕的重大举措。我们只有实行统筹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开拓发展空间、优化资源配备、发挥各地比较优势、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才干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现代化战略目的的步伐,最后实现共同富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