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五年级上册《长征》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上传人:人*** 文档编号:499412399 上传时间:2022-09-10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4.0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长征》第一课时教学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长征》第一课时教学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长征》第一课时教学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长征》第一课时教学设计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长征》第一课时教学设计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长征》第一课时教学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五年级上册《长征》第一课时教学设计(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人教版五年级上册长征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教材分析 本课是毛泽东同志在红军长征胜利结束时写下的一首诗。全诗语言凝炼,气势磅礴,气魄宏伟,格调高昂,笔力雄健,是一篇集历史、文学、地理于一身的传世佳作。诗歌生动地概括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历程,赞颂了中国工农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是对学生实行革命传统教育很好的载体。学情分析 因为长征这个历史事件远离学生的生活年代,加上诗歌承载的信息量大,一定的时空差别造成了学生学习本课一定的困难。设计思路 一、“情”为主线,培养情感 新课程倡导“知识与水平,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度的统一。情感因素浓厚,是本课教材的一大特点。依据教材特点,整节

2、课的设计体现了“情感教育”为主线:课伊始,教师创设情境,导课激趣;简介长征背景,教师借助长征路线图,配以生动的语言解说,为孩子理解诗歌奠定情感基调;学习课文,教师抓住情感训练,从语言文字的训练入手,引导孩子透过抽象的语言文字领悟丰富的文本情感;在此基础上,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内化的情感充分的外现,使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从而努力达到“文情、生情、师情”三者合一的教学境界,真正落实情感教育的训练目标。 二、以读为本,返朴归真 “书声琅琅”是一节好课重要参数。设计中特别注意朗读的训练。读的形式多样化,有听录音、自读、师生合作读、男女生分角色读、配乐诵读;读的环节安排有变化,体会诗歌的中心句在理

3、解后读,体会红军长征不怕难的诗句在读中理解,理解后再读,体现朗读指导的“过程与方法”的统一;注重学科整合,引进音乐,让孩子随着乐曲诵读,发挥音乐为语文教学服务的作用。 三、找准切入点,突出文字训练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学科的基本属性。设计中,充分挖掘教材中的训练点,引导孩子实行扎实的语言文字训练。从词语结构入手,在体会“万水千山”的含义后,让孩子说出带有“万、千”的词语;从词语含义入手,在体会“只等闲”的含义时,安排选择“只”的意思;结合画面理解,体会“逶迤、磅礴”的含义,先引导观察画面,结合图意解词;体会“尽开颜”的含义,看录像,说录像,引导孩子用一个词形容当时的场面,从而调动孩子各种

4、感观,提升语言文字训练的效果。 四、借助直观画面,缩小时空差别 诗中的文字承载的信息量大,加上长征历史距学生生活时代久远,所以,借助有效的直观画面,是协助学生理解课文必不可少的手段。设计中抓住诗歌的难点内容,安排出示“五岭、乌蒙”的画面,播放红军“飞夺泸定桥”、“爬雪山”、“陕北大会师”的录像,这些直观的影像资料,缩小了时空差别,有效地提升了课堂教学效果。教学目标 1、理解3个生字,会写3个生字,能准确读写“远征”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诗意,感受毛泽东及其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教学重点 让学生通过对诗句的理解,感受中国工农红军在毛泽东和中国

5、共产党的领导下,战胜艰难险阻的大无畏精神,英勇豪迈的气概和胜利后无比喜悦的心情,领略毛泽东作为诗人的豪情和作为一代伟人的博大胸怀,高昂气质。教学难点 理解二、三句诗的意思并体会蕴含的思想感情。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课激趣 师:那就开始我们今天这节课。请看大屏幕,同学们,你理解画面上的这个人吗? 生:他是毛主席。(他是毛泽东) 师:好眼力!对,他就是伟大的领袖毛泽东。历史不会忘记,他和老一辈革命创立了中国共产党,创建了伟大的新中国。我们更不会忘记,在艰苦的战争岁月,是他率领了中国工农红军,创下了中国革命史上一个伟大的奇迹二万五千里长征。今年是纪念长征胜利七十周年的日子。今天这节课让我们走近这

6、位伟人,一起学习毛泽东同志写的相关长征的一首诗。翻开课文,齐读课题。 师:七律是诗的一种格式,一般有四句八行,包括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长征才是诗的真正题目。 生:再读课题。评析:“课伊始,情也生。”这个环节从理解毛泽东导入,配以教师生动的语言,不但体现了单元课文的专题,而且创设生动的语言情境,为孩子理解诗歌奠定情感基调。 二、直观解题,简介背景 师:那么,你了解长征吗? 生:长征是1934年10月开始。 师:长征是中国革命史乃至世界军事上的一个“战争神话”。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红军处于国民党反动派的层层包围之中,为了保存革命力量,在毛泽东同志的准确领导下,中央红军从江

7、西瑞金出发,途经福建、广东、广西、湖南、贵州、四川、甘肃、西康、云南、陕西等11个省份,在敌人前有堵截,后有追兵的情况下,走没人走过的路,连续行军二万五千里,终于在1935年10月胜利到达陕北,从而粉碎了蒋介石妄想把红军消灭在长征途上的企图,到达陕北后,毛泽东挥笔写下这篇历史大作。评析:新课程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初步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此环节通过交流课前学生搜集有关长征的历史资料,教师再辅以路线图简介长征历史,增强学生对长征的感性认识,缩小学生认识上的时空差距,不但为后面的学习作了铺垫,而且培养了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三、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师:那么,毛主席是怎样写长征的?请听课文录音,

8、注意生字的读音。 师:听得认真,那么这些词语你能准确地拼读吗?谁来读?指名读,全班齐读。四、精读课文,领悟情感 1、体会总起句 师:那么,每句诗主要写什么?体现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围绕这两个问题我们来学习课文。请同学自读课文,边读边想,文中哪两行诗最能概括红军长征不怕艰难险阻的英雄气概的? 生: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师:那么,哪个词体现“难”?你是怎么理解?“万水千山”哪两个字看出山多、水多? 生:“万”、“千”两个字。 师:在学过的词语中,有很多的词语中也带有“万”、“千”两个字,你能举出几个例子吗? 生:万紫千红、成千上万、千军万马、千真万确 师:是呀,“万水千山”让我们看出长征

9、的难,那么,哪个词语体现“不怕难”?你又是怎样体会? 生:“只等闲”,只等闲的意思是说只当作平平常常的事。 师:“只”在字典中的意思有:只是;但是;仅仅是。那么“只”在这个词中要选择什么意思?那么,连起来的“只等闲”的意思就是。是呀,一个“只等闲”就把红军不怕艰难险阻的气概表现得淋漓尽致!谁来读读这两行诗。 (1)我要把红军的这种气概告诉全班同学,读! (2)我要告诉全场所有的老师和同学,读! (3)我要告诉全世界,全班一起来,读!评析:积累语言是语文课堂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教学中,主教者以从词语的结构入手,在体会“万水千山”的含义后,引导孩子说说带有“万、千”的词语,促进学生语言的积累,从词

10、语的含义入手,在说出“只等闲”的意思时,安排学生选择“只”字的深刻含义,挖掘词语背后所蕴含的情感因素,突出语文学科“工具性”的基本属性。 2、体会“长征”的难? 师:长征要爬过很多高山,跨过很多条河,那么诗中写了哪些山,哪条河?默读后六行诗,用“”画出山名、河名。 生:五岭、乌蒙、金沙、大渡、岷山 师:那好,红军长征爬山有多难?过河有多难?请同桌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结合诗句中的词语,体会体会。 师:交流得挺认真,那么红军爬山有多难?请看大屏幕说说哪座是五岭山脉?哪座是乌蒙山?说说你的理由。 生答:第一幅是五岭,因为画面上的山连绵不绝,看不到尽头。第二幅是乌蒙,因为画面上的山高而险峻。 师:说得

11、真好,那么毛主席在诗中各是用哪两个词来形容的?谁能结合图意说说“逶迤磅礴”的意思? 生:逶迤连绵不断,看不到尽头磅礴高而险峻,气势雄伟。(详:看图画,说图意,解词义,这也是课堂文字训很好的方法) 师:红军要爬过这么长的五岭,这么高而陡的乌蒙山,会遇到哪些困难呢?让我们的思绪回到长征的年代,谁来说说。 师:天黑了,怎么样? 生:天黑了,红军在高山密林里过夜,也许会受到猛兽的袭击 师:干粮吃完了,怎么样? 生:干粮吃完了,红军就吃树皮、野菜,吃皮带! 师:皮带也吃完了。(生哑然)对呀,红军就这样空着肚子行进在长征途中。 师:下雨了呢? 生:山路泥泞,红军战士一脚水来一脚泥。 师:记得长征组歌有几句

12、是这么唱的:横断山路难行,天如火来水似银(师清唱) 那好爬岷山又有多难?看录像。 生:岷山山上积雪冷山上风大、雪大险当时缺吃少穿冻死了 师:是呀,在雪山上红军战士受到饥饿和寒冷的威胁,这是生与死的考验,这是在和天斗呀,你说难不难?那么过河有多难? 生:金沙江、大渡河两岸都是悬崖峭壁,江流湍急,且对岸都有敌人把守,很难! 师:飞夺泸定桥一课中写到对岸的守敌在叫嚣着:“” 生:“来吧,看你们飞过来吧!” 师小结:其实红军长征的困难远不止这些。据史料记载,红军长征在人类军事史上创下五个“最”:历时最长,路程最远,考验最为严峻,每天敌机在天上侦察轰炸,地面敌人在围追堵截,战斗最为频繁,长征途中大大小小

13、的战斗600多个,击溃敌人四百多个团,献身最为悲壮,中央红军开始长征有8.6万人,到达陕北时仅剩不足7000人,你说,红军长征它难不难?评析:想象是引导学生感悟文本最好的方法。这个环节主教者在学生正确理解“逶迤、磅礴”的词语含义后,引导学生想象长征途中的爬山“难”,设计了“天黑了,干粮吃完了,下雨了”的师生对话片断,把抽象的语言文字化为一幅幅可观可感的生活画面,再加上教师适时的补充,红军长征的艰难处境深深地震撼每一颗幼小的心灵。 3、体会“不怕”难 师:面对这么大的困难,红军战士坚定有力的回答只有一个“不怕”。那好,怎样才能读出诗中表现红军长征不怕难的英雄气概呢?请同学们放声读后六行诗,注意诗

14、中带有标点的体现“不怕难”的词语。 生:自读课文。 师:谁来读读3、4行,你怎样读? 生:“腾细浪”指的是翻腾的细小的浪花,“走泥丸”滚动的小泥团,从这里可以看出红军战士把困难看得很小,所以,我读的时候,读得轻而平淡。 师:真有自己的见解,让我们再次真切的感受一下这样的革命气概吧。请看大屏幕,画面中谁大,谁小?多么伟大的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呀!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两行诗。 生:(师:五岭逶迤)腾细浪 (师:乌蒙磅礴)走泥丸 师:读得很不错,那么5、6行又怎读?先看大屏幕,指名读红军“巧渡金沙江”的故事,边听边思考:毛主席和红军战士安然渡过金沙江后的心情会是怎样? 师:“佯攻”是什么意思?红军巧渡金沙江靠的是什么?这也就是毛主席著名的军事战术声东击西术。 生:(欢快、激动)那么,红军飞夺泸定桥又是一番怎样的景象?播放“飞夺泸定桥”的画面,看了这些画面,你觉得这是一次什么样的战斗? 生:(惊险、悲壮) 师:讲述太平天国石达开的历史故事及蒋介石要毛泽东当“石达开第二”的阴谋后小结,怪不得,毛主席在长征胜利时想起这两次战斗感受是一“暖”一“寒”。那好,谁来读读这两行诗? 生读。 师:男女生分角色读。 师:最后两行诗谁来读? 生读。 师:老师发现你读时面带笑容,告诉老师这是为什么吗? 生:因为过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