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孤独感及影响因素调查文献综述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499395700 上传时间:2024-01-15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2.8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学生孤独感及影响因素调查文献综述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大学生孤独感及影响因素调查文献综述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大学生孤独感及影响因素调查文献综述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大学生孤独感及影响因素调查文献综述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大学生孤独感及影响因素调查文献综述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大学生孤独感及影响因素调查文献综述》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学生孤独感及影响因素调查文献综述(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大学生孤独感及影响因素调查文献综述【摘要】大学生群体的心理健康当下社会关注的热点之一,媒体屡屡曝光的大学生伤害自己或 他人、报复社会等事件,追根溯源发现大多是由于个体不良的人际关系造成的。在人群拥挤 的大学校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许并没有想象地那般亲密无间,由于自身的性格,家庭的关 系,学习压力,新的生活方式等等因素,孤独感已成为大学校园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心理问题,尤 其是在心理资本日益发展为第四资本的时代,对大学生的情绪状况的了解则显得更为迫切。【关键词】大学生;孤独感;影响因素【引言】孤独感作为一种负性情绪已经成为当下社会的一种通病,几乎蔓延至所有的群体,大 学生群体当然也不例外,从发展心理

2、学的角度看大学生处于埃里克森发展阶段论的发展亲密 感避免孤独感,体验爱情的实现的阶段。大学生在汲取知识的同时也期待发展良好的人际关 系、迷人的爱情关系,但是有时候他们不得不接受被人拒绝的事实,也不得不继续体验一个 人孤独的旅程。国内近年来对于孤独感的研究逐渐发展深入,因为孤独感与许多社会问题相连,而孤 独的体验会使大学生内心十分痛苦,如果不能有效的应对的话会造成一些心理问题或者行为 问题,因此孤独感做为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日益不可忽视。21世纪初Luthans等人将积极心理学从心理学领域引入到积极组织行为学中,提出 了即人们所熟知的传统经济资本、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之后的第四大资本一一“心理

3、资本 (psychologicalcapital)”这一概念。在当今经济迅猛发展的现状下,人成为了企业竞争的核心, 而人的心理状态也成为核心的一部分,大学生作为高素质的人才,自然是国家竞争力提升的 主力军,而心理资本作为个体积极性的核心心理要素,关注的是个体的心理的积极方面,并 与国内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相结合,更加注重大学生引言心理资本的培养,不仅体现了 以市场为导向的国家对于人才培养的需求,也同时体现了大学生自身身心健康成长的客观需 要。本次研究的意义在于初步了解大学生的情绪状况,具体表现为本次调查所使用的ucla 孤独感量表所测得的结果,通过分析得分初步了解大学生的孤独感现状,然后再通

4、过本次调 查所使用的问卷,分析相关关系,对影响大学生孤独感的可能因素做一个探索性的分析。大学对多数学生而言是一个重要的心理成长阶段,在这个阶段大学生要学会如何适应 当前的学习生活,如何应对生活中的挫折困难,如何在成长中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质。作为特 殊群体的存在,大学生如果可以学会很好的处理人际交往带来的挫折,克服由于失败的交往 带来的负性情绪一一孤独感,对于当今的学校教育是很重要的,同时也意味着他们可以较为 圆满的完成这个阶段给予他们的任务。研究影响大学生孤独感的可能因素,及当下大学生孤独感的水平,可以有针对性的提 高对其水平的关注,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提供不同的培养方法,同时对大学生自身来说,为

5、 提高其心理资本水平、降低孤独感对其的影响、面对挫折时怎样更好的应对提供有效的指导 作用,在当今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备受关注的情形下,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主题】1.孤独感的研究综述关于孤独感的研究最早起源于医学领域,那时是“孤独”这一术语,而自从 美国学者Robert1973年发表了名为孤独,一种情绪及社会性孤立体验的文章之后,对 于孤独的研究的领域就从医学领域到了心理学的范畴,而且到目前为止对于孤独感已有几十 年的研究历史。罗伯特在文章指出:孤独感是指个体对于交往中的对象的渴望交往水平与实 际交往水平之间产生差距时出现的一种主观的不良心理感受或者体验,即当个体感觉到缺乏 满意的人际关系时产生

6、的不良体验感受是孤独感。Schmit 1983年和Rook1984年的研究对 孤独感的理解也基本与Robert的一致。Peplaul在20世纪70年代末,与其学生组成团 队开始了关于孤独感的系统研究,他的研究结果认为:当个体的社会关系网络中存在数量或 质量上的缺陷时,个体会出现一种不愉快的体验,而这种不愉快的体验就是孤独感。从以上 的介绍中可以总结出孤独感的两个特质:一,孤独感是与个体的人际关系情况密切相连的情 绪情感体验;二,孤独感是个体体会到的一种不良的、负向的情绪情感体验近几年,由于社会的进步,生活节奏的加快,精神的空虚与灵魂的匮乏使得孤独感在 国内成为了研究热点,而国内对于孤独感的研究

7、始于20世纪80年代。国内对于孤独感的 解析是从文学作品开始的,如郭小东1986年的有关于知青文学的孤独感讨论,以及后来对 青年及大学生群体的孤独感的一些描述性的分析等;国内学者王健1988年的以哲学的角度 对孤独感加以界定:孤独感是人类所特有的精神现象,其重要特征是疏离主体对象而使人精 神上产生的落空感。国内心理学领域对孤独感的研究首先是从对孤独与孤独感的概念区分开 始的,朱自贤1989年对“孤独”与“孤独感”分别进行界定:孤独是一种主观知觉与社会 隔离且只身孤立的心理状态,而孤独感是当个体身处特殊、陌生、封闭的环境时, 所产生的孤立、寂寞和郁闷情绪体验。李传银1999年的研究认为,孤独是当

8、个 体对自己的人际关系、人际交往不满时,当期望与实际之间出现落差时所产生的 负面的体验或感受。李艺敏2004年认为,孤独感表明个体主观上对自身社会交往的不满, 可以通过测量个体所感受到的社交关系模式或数量标准与渴望中的社交关系模式或数量标 准之间的差异得到,而不是测量朋友的数量多少或社交网络的规模大小等客观线索来得到 从以上的研究中可以发现,虽然国内、国外对于孤独感的定义不甚相同,但 是基本可以归纳出孤独感的三个本质特征:一、孤独感产生于我们所说的期望人际交往水平与现实的人际交往的水平的落差,即 人际交往的预期水平达不到而产生的;二、孤独感是一种主观的、持续性的、弥漫性的、消极的、不愉快的心理

9、体验和感受, 是一种主观的情绪体验而非独立的客观体验;三、孤独感是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产生的。2.ucla孤独感量表介绍国内对于孤独感的研究大都采用了国外的一些量表,引用较多的是UCLA量表,其 次就是ESLS情感一社交孤独量表,但是这些量表的使用局限于描述性的或者是定性的分 析研究中,有时并不能很好的解决问题,因此国内的一些学者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对孤独感 的测量工具进行了本土化或者是修订编制。如王登峰在1995年对UCLA孤独感量表进行 了修订,最终得到由18个项目组成的孤独感量表,量表的同质性信度为0.92,分半信度 为0.93,其构想效度和区分效度也较高,达到心理测量学的要求,可应用于我国

10、文化之中 孤独量表(UCLA)是外国人设计的,虽然它具有很高的信度和效度,也在多文化的比较中 应用过,但它必然存在本土化的问题。UCLA孤独感量表内容的设置上有一些不适合我国国 情的地方,如量表把恋爱问题作为一个较为重要的方面,而我国大学当中对恋爱问题一直都是 不支持也不反对的态度,因此把此作为一种标准可能会高估我国大学生的孤独感,改变这种状 况最好以后能制定出本土化的孤独感量表,这样会更有针对性。3.孤独感影响因素综述3.1大学生孤独感与人格因素间的关系研究显示:大学生神经质和羞怯高,其孤独感程度较高;自尊和外向性高,其孤独感反而较 低。得到这样的结果,我们认为应该从各个人格变量的特点来分析

11、:首先,对于神经质得分较高的大学生来说“情绪易变,在情绪上倾向于过度反应,并且体验 到一种情绪后,不易恢复,往往对人际十分的敏感”是他们的特点。在实际的交往中他们不善 于协调人际关系,喜欢惟我独尊而又处处小心设防,时常注意一些交往中无关紧要的信息,经 常对遇到的挫折和问题有很强的情绪反应,更容易生气或抑郁,并且要经过很长时间才能恢复 过来,并且,这种性格的学生在交往中十分害怕被他人拒绝,有着较强的防御机制,所以在与他 人交往中,他们不会轻易表露自己,别人也不容易理解其行为举止,因此很难得到真心的交流, 阻碍他们对于情感交流的需求。其次,羞怯的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比不羞怯的人更易对他们在社交情境中

12、的所作所为 感到尴尬。有时候他们过于关注如何应对谈话,怕别人看不起自己,以致于干扰了他们与别人 交谈的能力,使他们在交往中感到紧张和自我关注,不知道说什么,交往经常陷入僵局。第三,自尊低的大学生常常对自己人际交往中的能力以及魅力缺乏必要的信心,他们的 自我评价也更低,而且过于自我保护,以保护自己在人际交往中不要丢脸或出丑,导致交往中 缩手缩脚,因此他们明显不如别人那样能够出色地与人沟通,不能够得到亲密的友谊,更不能 够建立和维持令人满意的人际关系。在这类学生思想中,悲观占有很大成份,更多的是交往失 败的预期。特别在交往失败后,低自尊的大学生倾向于较低地评价自己的交往的品质,那么下 一次交往中.

13、他们更加消极,甚至于减少或放弃与其他人的交往与接触,与朋友、家庭共度的 时间少了,更少参加聚会,有更少亲密的朋友,而孤独感也就多了起来,相反,高自尊的大学生则 有更高的自我评价,朋友也更多,更为亲密。第四,外向性高的大学生具有“开朗,冲动,非抑制的,有广泛的社交接触,经常参加群体活 动”,他们很乐意与他人交往,而且更加主动、积极,他们会主动表达自己的思维和想法,愿意 把内心的感受与人交流,这种积极主动的方式能够使他们获得更多的人际关系,朋友也更多。 相反的是,内向的大学生是安静、退缩、内省的人,他们不喜欢交往,而且自我保守,除了个别亲 密朋友外,与其他人的距离较远。交往中,他们不习惯主动去表达

14、自己的情感,并且不善于有效 地与他人交流,思想过于自我封闭,他们对自己的伙伴不太感兴趣。常常不能对于对方所说的 加以评论,也较少向对方提供有关自己的信息;相反,这些孤独者更多的是谈论自己并且常介 绍新的与对方的兴趣无关的话题,倾向扮演一个“被动消极的社交角色”,也就是说,在交谈中 不愿付出太多努力。大量证据也表明,内向者比外向者对刺激更敏啟Stdmack,1990)。这些特 点经常使他们陷入深深的孤独之中。3.2大学生孤独感与社会环境因素间的关系作为一个社会的个体,大学生的心理发展必然与其身边的环境有着十分重要的关系。 研究表明,社会支持高,孤独感则较少。多数学者认为,良好的社会支持有利于健康

15、,而劣性的社 会关系的存在则有害于身心健康,因此,社会支持对维持一般的良好的情绪体验具有重要的意 义。同样,对于个体孤独体验,社会支持具有重要的影响。大学生正处于一个身心发展的重要 时期,他对于各方面关系的需要是十分强烈的,这种需要不仅是客观的、可见的或实际的支持, 这包括物质上的直接缓助和社会网络、团体关系等等,更重要的是主观的、体验到的或情感 上的支持,也即个体所受尊重、被理解的情感体验和满意程度。一旦这两个方面所提供的支 持度不能够满足大学生的需要,如朋友太少或者缺少可以交心的朋友等,那么大学生就会孤立 无助,没有人能够理解自己以及接纳自己,从而产生孤独体验。此外,在社会支持的数量与质量

16、 和孤独感紧密的关系之间,个体对于支持的利用度是十分重要的。因为有的人虽然拥有大量 的社会支持,但是他却拒绝别人的帮助,那么他可能会因此形成孤独,并且,人与人的支持是一 个相互作用的过程,一个人在支持别人的同时,也为获得别人的支持打下基础。因此,在社会支 持方面,客观的支持、主观的支持以及对于支持的利用度影响着大学生孤独感的高低。另一方面,研究显示出大学生生活事件也成为导致孤独的重要因素之一。大学生的生 活事件主要包括学习压力、学习关系压力等等。比如,与大学生如影相随的学习压力,它一直 是大学生们十分头痛的一件事情,因为既然来到了校园,那么学习是必不可少的事情。可是, 由于我国还处于一个由传统教育向现代教育过度的时期,考试仍是升学、就业等的一个重要 指标,因此大学生们为了通过考试,往往要花很多时间,感受的精神压力也是巨大的。学习的压 力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他们人际交往和获取友谊、情感的时间、范围以及精力,甚至把以往 存在的社会网络进一步缩小,这样就很容易因社交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