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逸的仙境愤懑的追求——《桃花源记》主题别议

上传人:re****.1 文档编号:499392933 上传时间:2023-09-20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隐逸的仙境愤懑的追求——《桃花源记》主题别议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隐逸的仙境愤懑的追求——《桃花源记》主题别议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隐逸的仙境愤懑的追求——《桃花源记》主题别议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隐逸的仙境愤懑的追求——《桃花源记》主题别议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隐逸的仙境愤懑的追求——《桃花源记》主题别议》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隐逸的仙境愤懑的追求——《桃花源记》主题别议(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隐逸的仙境愤懑的追求桃花源记主题别议桃花源记描绘了一个人间仙境世外桃源。以武陵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按时间先后顺序,把发现桃源、小住桃源、离开桃源、再寻桃源的曲折离奇的情节贯串起来,描绘了一个没有阶级,没有剥削,没有压迫,自食其力,自给自足,和平恬静,人人自得其乐的社会,对其主题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点:一、对隐逸、仙境田园生活的追寻。桃花源记的故事和其他仙境故事有相似之处,描写了一个美好的世外仙界。文章开端,先以美好闲静 “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的桃花林作为铺垫,引出一个质朴自然的世外仙界。不过应当强调的是,陶渊明所提供的理想模式有其特殊之处:在那里生活着的其实是普普通通

2、的人,一群避难的人,而不是神仙,只是比世人多保留了天性的真淳而已;他们的和平、宁静、幸福,都是通过自己的劳动取得的。魏晋时期,由于农业工商业之日益发达,政治机构之日益庞大,发生了人口集中于都市的现象,隐士才感觉到江上风清与山间明月那种恬静的环境,是那么值得留恋,于是情不自禁地在抒情的诗歌中加进了很多描写自然风物的成分,- 1 - 1 -代表人物是陶潜。而魏晋时期的隐逸又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色:超然物外,内在自足。因此,他在桃花源记中畅想着怡然自足的人间乐园:远离尘嚣、宁静富饶、古朴和睦,充满人间平实的幸福。二、对美好、理想社会的追求。“桃花源”是陶渊明理想中的社会。要弄清作者理想的实质,必须先看

3、原诗,因为在某些实质性的问题上诗比记还要说得明确些。例如“相命肆农耕,日入从所憩”正是原始共耕社会中“日出而作,日入而息”这种和平生活的写照;“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说的是没有君主统治,没有剥削和压迫的社会制度;“童孺纵行歌,斑白欢游诣”,则是古代理想中的大同社会“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这一原则的具体化。概括起来说,这些描写都表现了原始共耕社会的特点。记,则是先通过渔人所见来展示这个社会生活的风貌,从村落、房舍、良田、美池等一直写到男女耕作、老幼欢乐的情形;后通过村人“自云”来揭示这个社会的由来,又通过接待渔人来表现他们的精神风貌。诗和记,二者相互补充,十分清晰地勾出了这个理想社会

4、的轮廓。应当指出,作者这一社会理想是对当时黑暗的社会的批判,在客观上也反映了人民摆脱压迫、摆脱剥削的要求,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它又带有一定程度的复古倾向,在阶级社会中也只能是一种幻想,是不可能实现的。这与陶渊明- 2 - 2 -归隐之初想到的还只是个人的进退混浊,写桃花源记时已经不限于个人,而想到整个社会的出路和广大人民的幸福。陶渊明迈出这一步与多年的躬耕和贫困的生活体验有关。虽然桃花源只是空想,只是作者理想当中的社会,但是能提出这个空想是难能可贵的。这一点,苏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参考书认为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虚构了一个宁静安乐的世外桃源,描绘出一幅没有压迫、没有剥削、人们安居乐业、彼此和

5、睦相处的生活图景,以此来寄托他的社会理想。”。三、对战争、现实社会的不满。细细品味,桃花源记中对夹岸桃林景色描写、桃源中人生活和劳动的自得自适等充满祥和愉悦情调的场景都被略去,而是将武陵人来桃源隐居与现实政治的混乱联系起来,表明桃源的本意即是与黑暗社会对立的地方,渲染了桃源的与现实社会的对立性。这种对立就是隐藏着不为人知的另外一面在黑暗中未能寻求出救国救民之路的迷惘。文章开端,先以美好闲静、“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的桃花林作为铺垫,引出一个质朴自然的化外世界。在那里,一切都是那么单纯,那么美好,没有税赋,没有战乱,没有沽名钓誉,也没有勾心斗角。甚至连一点吵吵嚷嚷的声音都听不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

6、是那么平和,那么诚恳。造成这一切的原因,作者没有明说,但从“乃不知有汉,无论魏- 3 - 3 -晋”一句中已隐约透露了消息:原来归根结底,是因为没有一个高踞人民头上为私利互相攻伐的统治集团。这个幻想中的桃源世界,对生活在虚伪黑暗、战乱频繁、流血不断的现实世界中的人们来说,无疑是令人神往的。作者的简净笔触,恰如其分地表现出桃花源的气氛,使文章更富有感染力。当然,这种理想的境界在当时现实中是不存在的,虽然开头的交代,时代、渔人的籍贯,都写得十分肯定,似乎真有其事。而这种理想社会在当时根本就不存在 ,正如文中所说“不足为外人道也”及渔人返寻所志,迷不得路,使读者从这朦胧飘忽的化外世界退回到现实世界,心中依旧充满了对它的依恋。文末南阳刘子骥规往不果一笔,又使全文有余意不穷之趣。也是作者明确指出这种生活是虚构的,只是作者对大同社会的构想,艺术地展现了大同社会的风貌,是不满黑暗现实的一种精神寄托。当然要实现这种理想社会,人们只有团结起来与黑暗现实做斗争,为美好的明天而奋斗!- 4 - 4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