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习课注意事项

上传人:人*** 文档编号:499392321 上传时间:2023-03-09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18.1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复习课注意事项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复习课注意事项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复习课注意事项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复习课注意事项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复习课注意事项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复习课注意事项》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复习课注意事项(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提高常规课堂地理知识复习教学效率的措施措施1、研究微课程结构,提升其合理性和科学性其实,课程结构不仅对于教育整体非常重要,就学科教育而言,也有结构的问题。 高三 10 个月的教学时间里,什么时候讲什么、达成什么样的教学目标是要研究的。只 有科学地、尊重规律地安排,才可能提升学生学科能力,这种结构我称之为微课程结构。 微课程结构影响地理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低。我们先看一看国家对地理课程是如何安排的。如下所示:初中区域地理新课高一必修1自然地理+必修2人文地理高二必修3区域发展+选修(旅游、环保、灾害)高三涵盖初、高中地理复习课在执行国家课程计划的实际过程中,各学校的差异非常大。有的学校因为未完全 执

2、行或完全没执行国家课程计划,导致最后高三的教学低效。比如初中地理课形同虚设, 甚至完全取消;再比如有的学校功利性地进行高一、高二必修内容的教学,导致本应在 新课阶段达成的教育教学目标都推到高三复习课阶段。也就是说,高三教学效率低的原 因之一是在高三之前的其它年段执行国家课程计划中学校打折。这个原因导致的后果, 事实上在高三是无法挽救的了。不讲非毕业年段,我们看高三地理复习课程怎样安排?这属于微课程结构部分了。 大部分学校的安排都如下表所示。一轮高三上一高中地理必修1、2、3复习课二轮高三下一区域地理+咼中地理选修三轮高三下一专题复习这样的微课程结构是否合理呢?我觉得,合理与否的标准要看是否基于

3、学生原有 的学科基础和认知规律以及教师的实际情况。脱离学生和老师现状的教学进度和微课程 安排都难以实现教学高效。在近几年高三教学过程中,在微课程结构安排上我总结几点 经验,与大家分享:1、分解难点策略“地球运动”和“气候”是地理学科教学内容中的重点、也是难点,这部分教学 是文科学生感觉中的难中最难、重中最重。如何做到让学生学懂且真正会用,我们的办 法是分解难点。在微课程结构安排中,让这些难点内容在高二上、高二下、高三上、高 三下四轮出现,每次出现的课程目标逐步递进,从了解f记住f真会f应用自如,总目 标也是对应分解逐级达到。2、重复呈现策略区域地理中“空间定位”是地理高考中一个重点内容。学生常

4、常因中考没有地理 学科而不重视初中区域地理的学习,真到了高中学了文科,学生觉得区域地理、特别是 空间定位的知识和地点怎么也记不住。学生对于知识的遗忘是正常的,我们的做法是尊 重学生认知和记忆规律,让重要的定位控制点重复呈现,在遗忘之前提醒一下,再提醒 一下,到最终记住了。3、分散式学习策略对于多而杂、难度小的知识类型这种策略适合。区域地理知识就属于这种类型。 一般学校在区域地理教学安排上都是一次性地从头讲到尾。学习时,学生觉得所学都会 了,可是过一段时间又全还给了老师。我们的教学安排是针对区域地理采用分散式教学。 结合空间定位重复出现的策略,将世界区域地理内容与中国区域地理内容分散开,将世 界

5、自然地理内容与人文地理内容分散开,分成若干知识块,以高中系统地理的逻辑重组。 于是,从一次性完成区域地理知识的教学变成了多次分项进行的分散式复习。4、不同时段目标各有侧重策略一轮以地理要素为线索架构知识框架和网络,形成思维套路,建模。二轮以区域为载体架构知识框架和网络,构筑空间坐标系和形成空间思维套路、模式。三轮自然地理一一借助学案一一再次落实基本概念,原理,规律人文地理一一借助高考选择题例题一一训练学生对于信息和材料获取解读能力5、不同内容特点教学目标各有侧重策略自然地理重原理和规律运用,让学生理解概念,熟记规律原理内容,并体验其形成过程人文地理重观点和方法运用,熟记某一内容的要素,注重思维

6、建模, 维分析,注重答题方式方法和语言表达尝试根据实例进行多区域地理重地理事物空间定位,强调区域特征的概括,区域内容要素的内在联系,区域整 治的发展方向对于微课程结构要研究,而且在正式执行中还要根据学生反馈情况有微调,完全没有计划和 完全严格执行计划没有针对学生的微调都可能导致不够高效。措施2、帮助学生完成建构知识网络的认知过程1、在建构知识结构框架和网络方面存在认识上和操作上的误区实际上对于建构知识网络这一点许多老师是存在认识上的误区的。有的老师不明白 学生建构知识网络的重要性,于是从老师主观上就没有设定这个教学目标,所以教学中 处于大量点状知识堆砌的教学状态;有的老师虽然也认识到了学生建构

7、知识网络的重要 但只是直接将自己认知的知识网络呈现给学生,忽视了学生自己的认知建构过程,这样 直接呈现老师的知识网络对学生意义并不大;还有,因为老师的学科水平高低有别,所 以在知识网络的建构水平方面的差异也会反馈到对学生的影响上。因为认识上的误区导致现实中老师教学的差异非常大。有的老师属于科普式的教学 课堂上追求知识量的增加和知识的新奇,而不是追求地理学科能力的提升;强调记住知 识,而不是重视探究知识的来源;追求知识的堆积,而不是重视寻找知识间的联系。总 之,没能做到培养地理学科能力。从学生方面亦然,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普遍地比较偏重于掌握细节的知识,而忽略对 知识结构整体上的理解和掌握。由此带来

8、的直接危害是降低了知识的智力价值,使获得 的知识难以成为今后深入学习和运用的可靠基础。当然,这样的课堂一旦改变,必会带来教学效率的提高。2、建构知识网络的认知过程对于学生能力形成具有极重要作用地理高考涉及的教学和学习资料,包括初中四本区域地理、高中三本必修教材、三 本选修教材,另外还有地图册、各种学习资源,知识类型杂、数量多、点状混在一起。 如何将这一切变成学生头脑中可以随意调动和运用的地理知识?最重要的是教学过程 中让学生自己思维中有建构知识网络的认知过程。学生头脑中知识网络的得来是一个加 工和建构的过程:由点状、数量众多、类型繁杂的资料f知识点f主干知识点f知识网 络和框架的认知过程。学生

9、需要在过程中一步步将知识点找出、将非主干知识点干扰排 除、将知识间联系明了化。在知识整理加工的过程中,伴随一系列思维活动,如分析、 判断、归纳、演绎、比较、分类、总结、概括、推理等,所以这个过程即是形成知识网 络与框架的过程,也是综合训练思维的过程。因此,这个建构过程是提高学生学科能力 和智慧的关键。3、要认识到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网络的优点知识的了解并不能等同于学科能力,零散知识点的积累也不能形成学科能力。教学 理论的研究表明,建立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要比掌握大量具体的零散知识更具价值。学 生亲自体验并完成的这种构建过程,会将知识整合、深化、融成立体的学科认知网络, 在发现问题、弥补漏洞、纠正认知

10、错误,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于是才能成为 学生头脑中可以随意调动和运用的地理知识。与众多、繁杂、点状的知识点相比,知识 网络是教学资料的高度概括,是由主干知识构成的,是揭示知识联系的,由学生自己建 构起来的,是便于记住的,故是可调用、可迁移的,这样才能形成地理学科能力。4、高三年段建构认知网络的建议高三地理知识的复习方面重点应该放在主干知识(概念、原理、规律、地理语言) 的夯实及知识体系网络的建构上。在老师的引导下,要求学生亲自参与完成对基本原理 和规律的探究、发现、归纳和应用过程。学生要处于多思、敢问、善问的学习状态,真 正弄懂、吃透地理概念、原理和规律,既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这样

11、才能使学生的 学科能力、学科思维得到很好的提升。地理知识网络的建构有以章节为线索、以区域为线索,和以要素为线索几种。其中, 以区域为线索的地理知识网络建构属于地理学科特有。以区域为载体和线索的地理知识 网络建构是区域地理复习的核心任务。因为,区域是空间单位,是系统地理问题的分析 基础、是地理问题发生的落脚点和载体,地理思维需要在一定空间上展开,区域性是地 理学科特点,地理空间思维是地理学科强调的能力。正因为如此,区域地理在高考中的 地位和作用显而易见。在区域地理复习和以区域为线索的知识网络建构中,最基础的任务是学生在自己头 脑中建构起空间坐标系。空间坐标系用于进行准确的空间空位。老师可提供一些

12、基本而 有效的控制点(当然控制点越准越好,越密越好)。教学设计中给学生一个逐步架构自 己空间坐标系的过程,(切记)不可一步完成。当然目前有一种过分强调空间定位的趋 势,于是,有的老师提供了太多的让学生记忆的控制点,让学生挫败感很强。这种过多 的要求也没必要,高考对空间定位的要求(我觉得)宏观方面学生基本能达到,涉及到 的微观定位,其实不必说出是什么,只需知道相对于宏观的程度,(我感觉)有降低的 趋势。以区域为载体的地理知识网络建构中,另一重要的任务是对区域空间尺度大小的感 知与把握,以及大与小、宏观与微观之间的转换。学生恰恰在这一方面存在的问题甚多。 学生往往不关注图幅、比例尺,把握不准空间尺

13、度大小,把大的区域看小,把小的区域 看大;有的同学是对于区域边界的感知模糊,尤其是过渡性质的边界更容易叫不准,于 是将相邻近的地区混淆。解决这种问题最好的办法是进行带领同学进行区域拆分。在拆 分的过程中逐步体会区域尺度的大小及变换。区域毕竟还只是建构区域地理知识及网络的载体,区域本身承载的是区域地理要素、 区域地理特征及关系,区域内部有整体性和一致性特征、区际间有差异性及区际联系。 其实,对于地理特征把握的准确与否与区域等级关系的把握关系密切,空间由宏观到微 观尺度,共性出现在更大区域,个性出现在更小区域,拆到多细,了解的特点就有多准, 并形成综合和比较的分析方法。针对区域地理部分,需要老师首

14、先弄清高考能力要求、考的方式,了解学生认知过 程规律,准确高效疏理区域地理教学内容,才能科学安排教学过程。如前面谈过建构空 位定位坐标系可用重复策略;区域特征复习可用分散策略。还可以在区域基础上,用系 统地理的思维建构综合概括地理特征及原因分析策略。例如,大洲(的地形气候等自然 地理)国家区域(的人文地理特征)空间定位和下垫面的(气候、水文、土壤 等)自然地理分析,这种安排(我觉得)效果就不错,等等。形成的认知网络的呈现方式可以有多种多样,如结构式、联系式、框架式等等。措施3、找准并解决好现有课堂教学中的低效点1、要做到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在教学中老师和学生是不同的学习主体。对于地理学科,老师

15、们经过了几年甚至多 年的学习和研究才学到现在的这个水平,而且是只教一个学科;而学生面对许多学科, 所以,与老师的学科学习基础没办法相提并论。所以,老师的头脑中一定要清楚地区分 开课堂上学习的主体,是学生不是老师自己。在实际教学中,以老师自己的感觉出发,没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的情况还是 多有存在。有的老师以为自己讲了学生就会了。实际的情况是,老师讲了但学生不见得 听到,即使听到了也不见得听懂,即使听懂了也不见得就会,即使会了也不见得到用时 就会用。一句话,在判断学生客观上达到的程度时,教师用的标准是老师自己的感受而 不是学生的感受,那么实际上的教学设计与过程就演变成为以老师为学习的主体了,故

16、 导致了教学低效。所以,提高效率的办法就是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中让学生成为学习的 真正主体,确保教学过程是是学生的学习和建构过程。2、尊重学生学习的客观认知规律学生在知识学习中应达到的层阶标准可表达为:从不知f了解f记住f真会f应用 自如几个等级。只有达到“应用自如”才达到了“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要求的程度。 老师若出现不清晰的认识或判断,便会导致教学侧重情况有别,因而出现了许多低效点。 有的老师只负责讲,不确定学生记没记住;有的老师只负责记住,不注意是临时性的记 忆还是不会再忘记的记忆;有的老师是给学生真的讲会了,可是不负责给出熟练应用的 实际训练,结果学生还是不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任务。对应各层阶的低效点有:老师以为自己讲过的知识学生就一定是会了,实际上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建筑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