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广东省中考历史第24单元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和亚非拉国家的独立振兴题纲

上传人:枫** 文档编号:499391358 上传时间:2023-11-01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36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广东省中考历史第24单元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和亚非拉国家的独立振兴题纲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最新广东省中考历史第24单元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和亚非拉国家的独立振兴题纲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最新广东省中考历史第24单元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和亚非拉国家的独立振兴题纲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最新广东省中考历史第24单元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和亚非拉国家的独立振兴题纲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最新广东省中考历史第24单元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和亚非拉国家的独立振兴题纲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最新广东省中考历史第24单元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和亚非拉国家的独立振兴题纲》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广东省中考历史第24单元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和亚非拉国家的独立振兴题纲(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最新历史备考资料第24单元: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和亚非拉国家的独立振兴列宁在社会主义建设方面所作的探索。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成就和经济体制上存在的严重弊端。以匈牙利为例,了解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运动。赫鲁晓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苏联解体。印度独立的基本史实。战后非洲独立运动和拉丁美洲各国为捍卫国家主权、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所进行的斗争。考什么?-考点表述考点全解考点一:列宁在社会主义建设方面所作的探索。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时间:1918年到1920年。背景:帝国主义国家对苏俄发动武装干涉,国内地主资本家和沙皇军官掀起叛乱。主要措施:余粮收集制。2.新经济政策。背景:苏俄进入

2、和平时期,首要任务是恢复被战争破坏的经济。实施时间:1921年。内容(措施):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促进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作用和成效: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是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有益探索。考点二: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成就和经济体制上存在的严重弊端。1.成就:1928年1937年,苏联先后完成第一、二个五年计划,重点发展重工业。苏联由农业国变成强盛的工业国。2.问题:“斯大林模式”。形成标志时间:1936年苏联通过新宪法,宣布苏联是“工农社会主义国家”,标志“斯大林模式”形成。形成背景:在外有帝国主义包围,国内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情况下形成的。特点:高

3、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评价:它在一定历史阶段里发挥过积极作用。但这一模式也具有严重的弊端:优先发展重工业,使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国民经济比重失调;片面强调产值和产量,造成了产品品种少、质量差;严重损害了广大农民的利益;经济效益低下。考点三:以匈牙利为例,了解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运动。1.匈牙利的改革内容:在政治上:改善党的领导,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健全法制,稳定政治局势。在经济上:针对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的现象,降低积累率,放慢重工业的发展速度,优先发展农业和轻工业;调整农业政策,废除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提高农产品的收购价格,国家取消对合作社和国营农场的指令性计划,改革价格、税收等经

4、济手段进行调节;在工业方面也进行了管理体制改革。2.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启示: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制定符合本国国情的政策、加强执政党建设,加强民主法制建设。考点四:赫鲁晓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苏联解体。1.赫鲁晓夫改革。 1953年赫鲁晓夫担任苏联党和国家领导人后,开始进行改革。主要内容:在经济上,他把农业作为改革的突破口,推行一系列发展农业的措施,同时,对工业也施行改革。在政治上,批判个人崇拜,平反冤假错案。 改革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但并未根本改变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2.戈尔巴乔夫改革。 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后,针对苏联经济发展面临的停滞局面,首先把经济改革作为

5、重点,但没有取得成果。80年代后期,又把改革的重点转到政治方面,使一党制变为多党制,国家权力分散。 后果:政治体制急剧变化,由一党制转变为多党制。国家权力分散。使各加盟共和国脱离苏联的趋势随之加强。民族分离主义加强,最终导致苏联解体。3.苏联解体。时间:1991年底(苏联存在的时间:1922年1991年)。起因: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失败。过程:一党制转变为多党制各加盟共和国分离倾向加强八一九事件后,分裂进一步加快1991年苏联解体。标志:苏美争霸两极格局结束。考点五:印度独立的基本史实。1.背景:二战后,亚洲民族独立运动高涨,印度再次出现民族独立运动高潮。2.印巴分治:1947年英国被迫同意印度独

6、立,但决定把原来的印度分为印度和巴基斯坦两个国家,实行印巴分治。印、巴分别成立共和国,尼赫鲁任印度共和国第一任总理。 3.独立成就:印度独立后的半个多世纪中,工农业都有了巨大的发展,科技领域的成就卓著。考点六:战后非洲独立运动和拉丁美洲各国为捍卫国家主权、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所进行的斗争。1.纳米比亚独立。时间:1990年3月。标志(意义):标志着欧洲殖民者入侵和奴役非洲长达五个世纪历史的结束,帝国主义的殖民体系最终崩溃。2.巴拿马收回运河主权。背景:20世纪六七十年代,巴拿马人民为从美国手中收回巴拿马运河主权,展开了不懈的斗争。逐步收回主权:20世纪70年代后期起,巴拿马逐步收回运河的海关、邮政

7、、司法等权力。到1999年底,巴拿马从美国手中收回运河全部主权。问题导学1. 十月革命与辛亥革命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相同点:都是武力推翻旧政权的革命;革命胜利后,都建立了自己的政权;都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不同点:十月革命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辛亥革命是以三民主义为指导思想;十月革命的领导阶级是无产阶级政党,辛亥革命的领导阶级是资产阶级的革命政党;十月革命后建立的无产阶级的政权,辛亥革命建立的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共和国;十月革命取得了最终的胜利,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得以建立并巩固,辛亥革命的果实很快被北洋军阀窃取,国内再次陷入混乱。2.苏联的前两个五年计划与我国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有什么相似之处

8、?目标都是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都把重工业作为重点。3.列宁和斯大林对发展社会主义经济作出了怎样的探索?效果如何?列宁:实行新经济政策,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斯大林:建立高度集中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斯大林模式),造成国民经济发展比例不协调,经济效益低下。4.结合我国在社会主义探索过程中的失误、改革开放后的成就以及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和问题,谈一谈我们的感悟。要充分照顾本国实际,一切从实际出发;要使整个国民经济协调发展,不能过于偏重;要保证人民群众得利益不受损害,才能调动人民的积极性;不能墨守成规,要用于改革创新。易错警示易混点:沙俄、苏俄、苏联;冬宫与斯莫尔尼宫;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

9、政策。易错点:十月革命推翻的不是沙皇专制,而是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斯大林模式的特点是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 如何备考?-应考训练 一考点过关:自我评价共31空填写正确 空正确率 %1.1917年8 月,布尔什维克党确定了_武装起义_ 的方针。11月6日晚,列宁秘密来到彼得格勒的起义总指挥部_斯莫尔尼宫_,领导起义。_11_月_7_日,起义取得胜利。2.彼得格勒武装起义胜利后,俄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工人士兵苏维埃政府_人民委员会_,列宁_当选为主席。3. 1918年3月,苏维埃俄国首都从_彼得格勒_迁到 _莫斯科_。4. 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诞生了世界上第一个_社会主义_国家。它沉重打击了_帝

10、国主义_的统治,推动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鼓舞了_殖民地半殖民地_人民的解放斗争。5. 在列宁的领导下,1921年,苏俄开始实施_新经济政策_,大力发展商品经济,促进国民经济恢复发展。6. _19281937_年,苏联先后完成了第一、第二个五年计划,重点发展_重工业_。这两个五年计划完成后,苏联由传统的农业国变成强盛的_工业_国,国防力量也大为加强。同时,苏联加快了实现社会主义农业集体化_的步伐。7. “斯大林模式”是在苏联外有_帝国主义_包围,国内_经济_、_文化_相对落后的情况下形成的,在一定历史阶段里发挥过积极作用。8.印度沦为英国的殖民地后,印度人民不断发动反抗英国殖民者的斗争。二

11、战后,印度再次出现 民族独立 运动高潮,当时其著名领导人是尼赫鲁。9.1947年,英国被迫同意印度独立,但是决定把原来的印度分 印度 和 巴基斯坦 两个国家,实行分治。10.非洲的民族独立运动最先在 北非 展开。1952年,埃及爆发了反帝反封建革命,以纳赛尔为首的革命力量发动武装起义,赢得国家的真正独立,并于1956年将苏伊士运河收归国有。11.20世纪五六十年代,非洲先后有30多个国家独立, 其中仅1960年一年就有17个国家独立,因此这一年被称为“非洲独立年”。1990年,纳米比亚 的独立,标志欧洲殖民者入侵和奴役非洲长达五个世纪历史的结束,帝国主义在非洲的 殖民体系 最终崩溃。二基础演练

12、:自我评价共15题正确 题正确率 %1.1917年,领导俄国十月革命取得胜利的是( )A列宁B斯大林 C赫鲁晓夫D戈尔巴乔夫2.十月革命最突出的历史功绩是( )A.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B.成立了巴黎公社 C.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D.标志着苏联解体3.“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纳税后剩余的一切粮食、原料和饲料,农民可以全权处 理。”苏俄实行这一政策的目的是( )A.夺取十月革命胜利 B.恢复发展国民经济 C.推动工业化建设 D.对付美国的“冷战”4.“它使1921年春天的危机迅速消失,生产稳步恢复。它满足了劳动者的经济要求,受到广大农民工人的欢迎,使苏维埃政权日益巩固。”材料主要论

13、述了新经济政策( )A实施的背景 B实施的内容 C实施的过程 D实施的结果5.有人说:“对于苏俄农民而言,1920年的秋天阴云密布,1922年的春天阳光灿烂。”这里“阳光灿烂”的原因是 ( )A.推行农奴制改革 B.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C.实施新经济政策 D.形成斯大林模式6. 1921年,苏俄面对困境实行新经济政策。这一政策“新”在何处?( )A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B国家干预经济C允许资本主义经济无限制的发展 D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7.右图为1913年和1937年各国工业总产值在世界工业产值中的比例图,其中20世纪30年代,苏联工业产量快速增长的原因是( )A俄国农奴

14、制废除 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推行C新经济政策实施 D斯大林模式推动8.右图是一幅反映苏联经济发展严重失衡的漫画,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实施新经济政策B优先发展重工业C实行农业集体化D颁布新宪法9.苏联工业总产值由1927年的世界第5位上升到1937年的世界第2位,欧洲第1位;在全球工业总产量中所占的份额从大约2%上升到大约10%。这说明( )苏联执行了工业化方针 第一、第二个五年计划取得重大成就苏联由农业国发展成为工业国 苏联继续实施了新经济政策A B C D10. 全球通史写道:“苏联虽然号称最发达的社会主义国家,但主要消费品长期供应不足,经常需要凭票供应,暗藏了通货膨胀的危险,人民生活水平从革命前的居欧洲第五位下降到八十年代的居世界第八十八位。”出现上述问题的根本原因是( )A斯大林体制的形成 B二战的影响 C与美国军备竞赛 D西方国家封锁11.某班举行辩论会,右图所示为双方辩手的主要观点。据此判断辩论会的主题是 A.农奴制改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