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高一下学期第五次周练语文试题 含答案

上传人:汽*** 文档编号:499390316 上传时间:2024-02-17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34.0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2年高一下学期第五次周练语文试题 含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2022年高一下学期第五次周练语文试题 含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2022年高一下学期第五次周练语文试题 含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2022年高一下学期第五次周练语文试题 含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2022年高一下学期第五次周练语文试题 含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2年高一下学期第五次周练语文试题 含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年高一下学期第五次周练语文试题 含答案(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22年高一下学期第五次周练语文试题 含答案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A窈窕(yo)举酒属客(zh)嫠妇(l) 横槊赋诗(s) B虚诞(dn) 趣舍万殊(q)渔樵(qio) 倚歌而和(h)C癸丑(u) 流觞曲水(shn)激湍(tun) 游目骋怀(chn)D褒禅(bo) 夫夷以近(y)瑰怪(u) 所罕至焉(hn)2下列语句中加点的字,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B.C.D.3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古今意思相同的一项是()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白露横江,水光接天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肴核既尽,杯盘狼籍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

2、深思而慎取之也ABC D4选出加点词语没有活用的一项()A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B谬其传而莫能名者C固知一死生为虚诞D与山僧饭讫而去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西汉末年,士人已不再是无根的游士,士与宗族的结合,产生了著名的“士族”,刘秀就靠着士族的支持建立起了东汉政权。但东汉中叶以后,政权与士大夫阶层日益失去协调。王莽篡位时裂冠毁冕,曾被迫遁迹山林的士大夫们,又一次面对“主荒政谬”的时代。夹缝中他们找到一种新的生存方式:归隐田园。隐为其表,逸为其实。士大夫阶层的思想意趣成就了一代艺术新风,魏晋南北朝时,崇尚自然的审美理想有了重要的发展。虚无主义的玄学

3、引导着人们对自然山水的追崇,山水成为对抗门阀的依托和象征。“山水有清音,何必丝与竹”,将宅居置于郊野庄园之中是士大夫们相当普遍的选择,自然山水已成为个体情绪表达的载体。史籍上有所谓“竹林七贤”,“竹林”就是嵇康在山阳城郊的一处别墅。士大夫一改汉儒穷经入仕为个体情绪表达的同时,并未走向对理想的否定,在自然中人们仍然探求着蜉蝣于天地而亲化万物的生存意义。陶渊明蔑视功名,宁愿回归田园,“种豆南山下”“带月荷锄归”,布置了“日涉以成趣”的素朴小园,门前以垂柳为荫,“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另一种情形可以列举隐居时的谢安。谢安“于士山营墅,楼馆竹林甚盛,每携中外子侄往来游集,肴馔亦屡费百金,世

4、颇以此讥焉。而安殊不以屑意”。可见,园林中的士大夫,或简朴或奢侈,他们具体的生活方式都直指人生追求。借山水以怡情一时成为风尚。临水行祭以祓除不祥,谓之“修禊”,始于三国。但是,像著名的兰亭聚会,名为“修禊”,其实已经升腾为雅致的文化行为。茂林修竹,曲水流觞,“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这种淡泊情怀取之于自然,又以自然来寄托人生追求的行为,是从“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到“足以极视听之娱”,再及“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的一个过程,是魏晋六朝隐逸之士的心路历程。唐代情形发生了变化,那是隐士最受宠、最春风得意的时代。由于超然世外的隐逸生活方式被认为是高尚品德的体现,唐代兴

5、起了一股走“终南捷径”而为官的风气。“何必桃源里,深居作隐沦”,要做隐士,已不必远遁山野林泉,魏晋时代的表隐实逸蜕变为以隐求仕。有“身在江湖,心存魏阙”的孟浩然,有以“中隐”闻名的白居易,还有“隐于朝堂之上”的“大隐”人士李泌。在唐一代,文人在入世行“势”或出世入“道”方面,是最心安理得,最被宽容的。对于山水自然,表现出来的是积极的利用,隐逸已不可能是普遍追求的人生归宿。5“魏晋南北朝时,崇尚自然的审美理想有了重要的发展”,选出下面不在原因之列的一项()A汉末魏晋时代形成的隐逸之风。B士大夫阶层思想意趣的影响。C虚无主义的玄学对人们的引导。D自然山水已成为个体情绪表达的载体。6下列表述符合文意

6、的一项是()A“隐为其表,逸为其实”,深刻揭示了汉魏隐士们归隐的实质是对“主荒政谬”现实的逃避。B隐士们有的坚持着自己的人生追求,如陶渊明;有的则失去了人生目标,如谢安。C魏晋六朝隐逸之士的心路历程是:将淡泊的情怀寄托于自然,又从自然中感悟人生应有的追求。D“何必桃源里,深居作隐沦”两句体现了对隐逸生活的完全否定。7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A士大夫文人们隐与不隐以及选择何种隐逸方式,都受制于社会状况和时代风气。B崇尚自然,将自然人格化是魏晋六朝文学艺术乃至社会文化的突出特征。C从汉末到唐代,隐逸文化中的自然山水都是隐士们寄托人生情怀的对象。D唐代以隐求仕风气的形成是隐逸文

7、化的一次蜕变,也折射出作为封建盛世的唐代政治的宽松和社会的宽容。 (二)课内文本阅读(18分)阅读文本,回答811题。游褒禅山记王安石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

8、之俱出。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余于

9、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舍:筑舍定居B不出,火且尽 且:将要C则或咎其欲出者咎:责怪D于是余有叹焉 叹:叹息9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属于作者游褒禅山“所得”的一组是(3分)()古人之观于天地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

10、少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A BC D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褒禅山又叫华山,唐朝有个叫慧褒的高僧,第一个在华山筑舍定居,死后又埋在那里,从此,人们就叫华山为褒禅山。B褒禅山上有前洞和后洞,前洞所在位置平旷,到那里记游的人非常多;后洞曲折幽深,景象奇特,但记游的人却相对较少。C王安石和朋友一起进入后洞,有一个人疲倦懈怠不想再游下去,就骗大家说火把快要熄灭了。大家随他一起出洞后,马上就有人后悔了。D王安石游山后很有感触,认为古人在观察万物时之所以常有收获,是因为他们探究、思考得深入而且无处不在,这很值得后人学习。1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1、(1)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译文:_(2)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译文:_ (三)课外文本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题。石门亭记王安石石门亭在青田县若干里,令朱君为之。石门者,名山者,名山也,古之人咸刻其观游之感慨,留之山中,其石相望。君至而为亭,悉取古今之刻,立之亭中,而以书与其甥之婿王安石,使记其作亭之意。夫所以作亭之意,其直好山乎?其亦好观游眺望乎?其亦于此问民之疾忧乎?其亦燕闲以自休息于此乎?其亦怜夫人之刻暴剥偃踣而无所庇障且泯乎?夫人物之相好恶必以类。广大茂美,万物附焉以生,而不自以为功者,山也。好山,仁也。去郊而适野,升高以远望,其中必有慨然

12、者。书不云乎:予逊于荒。诗不云乎:驾言出游,以写我忧。夫环顾其身无可忧,而忧者必在天下,忧天下亦仁也。人之否也敢自逸?至即深山长谷之民,与之相对接而交言语,以求其疾忧,其有壅而不闻者乎?求民之疾忧,亦仁也。政不有小大,不以德则民不化服。民化服,然后可以无讼。民不无讼,令其能休息无事,优游以嬉乎?古今之名者,其石幸在,其文信善,则其人之名与石且传而不朽,成仁之名而不夺其志,亦仁也。作亭之意,其然乎?其不然乎?12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其直好山乎直:只是B其亦燕闲以自休息于此乎 燕:安闲C驾言出游,以写我忧 写:写作D其有壅而不闻者乎 壅:阻塞13下列语句编成四组,

13、全部表现“作亭之意”的一项是(3分)()其亦好观游眺望乎怜夫人之刻暴剥偃踣而无所庇障且泯乎万物附焉以生,而不自以为功不以德则民不化服其石幸在,其文信善成仁之名而不夺其志A BC D1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第一段作者先交代了石门亭的地理位置、建亭者及写“记”的缘起。此段文字简约明快,为下文的议论张本。B全文围绕“作亭之意”展开,先用五个排比设问,然后逐个回答,每点都归之于“仁”字,其推理之严谨,分析之透辟,行文之游刃有余,令人叹服。C古人云: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在作者心目中,无论是游山玩水,还是“去郊而适野,升高以远望”,都是“仁”的体现。D宋代范仲淹的名

14、句“先天下之忧而忧”的思想内涵与本文中的“而忧者必在天下”的内涵是基本一致的。1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广大茂美,万物附焉以生,而不自以为功者,山也。译文:_(2)夫环顾其身无可忧,而忧者必在天下,忧天下亦仁也。译文:_(3)作亭之意,其然乎?其不然乎?译文:_三、语言运用(12分)16请用简洁的文字对下面的新闻事件进行点评。要求:观点鲜明,言之成理。不超过100字。(4分)郑州惠济区菜农韩洪刚承包的60亩萝卜日前喜获丰收,然而由于销路不好,收购价每斤只有四五分钱,所以他决定免费赠送给市民食用。此事被媒体报道后,短短几天韩洪刚60亩地里的20万公斤萝卜都有了着落,但与此同时,由于部分市民的不文明采摘行为,致使其他蔬菜遭了殃:韩洪刚套种在萝卜地里的70多亩红薯,被偷挖走了三四万斤,地边上种的两亩菠菜,也被拔得只剩下三分之一。这让他损失惨重。一些刚得到消息但一无所获的市民还发出了抱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