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教学工作总结3

上传人:M****1 文档编号:499389415 上传时间:2022-12-01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1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教学工作总结3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教育教学工作总结3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教育教学工作总结3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教育教学工作总结3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教育教学工作总结3》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教学工作总结3(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2X年教育教学工作参考总结 开学初,学校大力倡导“生本教育”,并组织全体教师观摩学习。通过学习生本教育,我理解了生本教育是真正做到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人,为学生好学而设计的教育,是以“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托学生”为主旨的教育。“生本教育”思想,不是要求教师有超出专业要求多么高的知识水平,而是有指导学生、激发学消费生学习的动力,学会学习的方法的才能,教师的这种对学生学情的驾驭才能。联络我本人的教学,与生本教育相对照,我想了特别多,一些念头也在我的脑海中不断闪动,特别是矛盾。面对学生现状,积极响应号召,放开手搞“生本”,课时紧,教学任务完不成,担忧学生的成绩会下降,尤其是六年级,还要

2、面临毕业考试。不实行学校又大力倡导,真是进退两难。随着不断的培训,骨干教师的引领,特别是苏局长的一句话:“没有实践过,就没有资历评判,没有资历指手画脚。”给我特别大的触动。是啊,本人没有实践过,又如何明白不行呢,只有不断尝试、不断思索、不断改良才会进步啊。教育开展今天,我们除了沿袭前人的传统经历,本人又对教育的方式方法注入了多少活力要素,古人说过“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同样,假设一味沿袭,那也是行不通的。时代不同,我们的理念要更新,否则就会被淘汰。要紧跟教育改革的步伐,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主动地、自主的学习。通过听观摩课、看生本课堂教育视频、上网查生本教育的材料以及本人的教学尝试,谈谈本人对

3、生本教育的几点体会: 一、教学角色的转变 、学生是课堂的“主角”。 生本教育的课堂,精彩的是学生,他们真正成了课堂的主人。作为教师,我们要相信,学生完全拥有自学的天赋和潜能,他们可以通过本人的学习掌握特别多的知识,并能在自学的过程中体验到成功与欢乐。在生本的课堂上,学生是那样的投入,他们要合作、要交流,要展示本人课前搜集的材料等,他们在课堂上表现的时机特别多。总之,在生本的课堂上,所见到的学生,个个都处于一种积极主动学习的状态,在课堂上,他们可以发挥想象,积极思维,对事物都有着执着的探究精神。这种课堂,让学生充满了自信,让课堂呈现出精彩,学生活起来了,欢乐起来了,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不知不觉学

4、到了新知识。2、教师是课后的“引领者”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因此我们应该起到好的引导作用,起到激扬生命的作用,在课堂上不要不敢放手,要充分相信学生,在课堂上给学生充足的空间,让学生们自主交流、展示成果、互相质疑,在合作、交流、质疑中主动学习,获取知识和处理征询题的才能,通过本人的实践获得的知识,小孩们就有成就感,就有了自信,如此学生对课堂学习就更感兴趣了。在课堂上,教师只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引领者,是学生学习的协助者,是课堂的筹划者,教师要以同伴的身份参与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去,教师只是给学生指个方向,剩下的时间都交给学生,而学生在课下的预备工作也有趣而生动了,通过这种方式,大大扩大了学生的知

5、识量。二、教学方式的改变 、设置好前置性作业,放手让学生预习。 前置性学习的有效设置是为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做预备的,它确实是要到达让学生在课前可以对新知识进展感受、进展初步理解、自主寻求处理方法等目的,起到对课堂的引入、甚至贯穿整个课堂的作用。因此,前置性作业的布置在生本课堂上尤为重要。通过“前置性作业”的方式,提早布置给学生,让学生先学。学生通过先做后学,对新知识有了初步感受和浅层理解,从而更有目的性地进展课堂的学习,提升课堂的有效性。符合“不学不教,先学后教,让学生有备而来”的生本教学原则。 前置性作业的设置要照顾到每一个学生,因此,在设计作业时力求做到简单、低入、根本、开放的原则。首先做到简单:要求作业的环节要简单,学生能一目了然;其次要低入:要求设计的作业难度要适中,要照顾全体。第三是根本:要求教师抓住知识主线,找准教学难重点。最后要开放: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本人的才能范围内有所收获,培养他们的自决心。 语文学科设计前置性作业要针对不同的教材内容、不同的教学目的,做精做深,才能有针对性地给学生布置前置性学习内容。不同的课型要有不同的特点: (一)、精读课文的几个特点:一是注重字、词、句、段、篇的训练。二是精读课文承载的是单元目的的呈现和把握的任务,因此要讲究的是精细、充分、透彻的阅读。三是通过各种方式的读,让学生感受文章的主题和表达主题的方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国内外标准规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