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参考资料省西安五校长安一中高新一中交大附中师大附中西安中学高第一次模拟考试

上传人:re****.1 文档编号:499387957 上传时间:2023-04-24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30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陕西参考资料省西安五校长安一中高新一中交大附中师大附中西安中学高第一次模拟考试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陕西参考资料省西安五校长安一中高新一中交大附中师大附中西安中学高第一次模拟考试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陕西参考资料省西安五校长安一中高新一中交大附中师大附中西安中学高第一次模拟考试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陕西参考资料省西安五校长安一中高新一中交大附中师大附中西安中学高第一次模拟考试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陕西参考资料省西安五校长安一中高新一中交大附中师大附中西安中学高第一次模拟考试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陕西参考资料省西安五校长安一中高新一中交大附中师大附中西安中学高第一次模拟考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陕西参考资料省西安五校长安一中高新一中交大附中师大附中西安中学高第一次模拟考试(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陕西省西安五校(长安一中、高新一中、交大附中、师大附中、西安中学)高 2011 届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第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3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 题。关注天人关系是中国文化和人生智慧的显著特点。 从先秦时代到明清时期, 我国大多数思想家、哲学家都有自己的“天人观” ,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独特现象。纵观中国传统文化的天人观,一是老子的“见素抱朴” 、“回归自然”的“顺天说” ,二是荀子的“制天命而用之”的“制天说” ,三是易传提出的天人和谐说。百家争鸣,百花齐放,虽观点各有差异,但在他们看来,天与人、天道与人道、天性与人性是相类相通的,是可以统一的。易传

2、在天人关系上提出了一系列朴素而精辟的思想,主要包括: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自然界有普遍规律,人也要服从普遍规律;人生的理想是天人和谐。在今天,这些思想,特别是“人生的理想是天人和谐”的思想依然对我们为人处世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易传主张天人和谐。要达到天人和谐,首先要解决“穷神知化”的问题。系辞上说:“夫易,圣人之所以极深而研几也。唯深也,故能通天下之志;唯几也,故能成天下之务。”深,指万物变化之神妙;几,指事物运动变化的苗头。极深研几,即“穷神知化” 。这就是说, 无论怎样的幽深不测, 怎样的变化细微, 都要穷研而知之。 唯此,方能通天下之志,成天下之务。在当时就能提出“穷神知化”的观点,对于人

3、类认识自然、认识自身、揭示大自然的奥秘,无疑是一个极大的推动力量。人既遵循自然法则,又要自强不息,有所作为,以达到天人和谐的境界。为此,易传又提出“裁成辅相”说: “天地交泰。后(君)以财(同裁)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以左右民。”就是说应在认识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对自然加以辅助、节制或调整,使其更加符合人类的要求。 “裁成辅相”的观点,既要求深刻地认识自然,又要求能动地协调自然,朴素地表达了人与自然的辩证统一关系。易传 认为人生的理想应当是与天地相合,达到天人和谐的最高境界。 主张人与自然的关系“不违”、“不过”,讲究天人和谐,比较正确地解决了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传统的天人和谐一方面强调天、

4、地、人相统一, 另一方面强调人的特殊性,将人与自然的关系定位在一种积极的和谐关系上,不主张片面征服自然。 它肯定天道之创造力充塞宇宙,而人则“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并能够将仁的精神推广及于天下,泽及草木禽兽有生之物,达到天地万物人我一体的境界,天、地、人合德并进,圆融无间。这些思想启示我们,人生要“顺天” ,才能实现天人和谐的目标。中国文化与人生智慧向来主张亲近自然,关注自然, 在思考人与自然关系时,重视自然资源的作用。 自然资源是自然奉献给人类的珍贵礼物,它不仅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基础,也是人类文化的重要载体。 自然资源可以理解为自然界中具有一定的时间空间格局、对人类生

5、存和生活直接间接地产生影响的所有自然因素的总和。自然资源包括一切具有现实价值和潜在价值的自然因素, 对于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满足人类多方面的需求, 有着极其重要的功用价值。除了具有显而易见的经济价值外,其功能和用途的多样性还决定了具有生态价值和社会价值,如森林所提供的防护、救灾、净化、涵养水源等生态价值以及自然景观、珍稀物种、自然遗产等所体现的精神性价值等等。要充分发挥自然资源的作用, 既要通过向自然资源投资来恢复和扩大自然资源存量, 又要运用生态学模式重新设计工业,还要通过开展服务和流通经济,改变原来的生产和消费方式。(摘自新华文摘 ,有删改)11下列表述与原文有关内容不相符的一项是()A在中

6、国传统文化中,大多数思想家、哲学家都有关于自然和人的关系的思考,都有自己的“天人观” ,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独特的现象。B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几种“天人观”,都普遍认为天与人是相类相通的,是可以统一的,虽然它们的观点都有所不同。C自然资源是自然界中具有一定的时间空间格局、对人类生存和生活产生影响的所有自然因素的总和。D只要想办法恢复和扩大自然资源的存量,运用生态学模式重新设计工业,改变原来的生产和消费模式,就能充分发挥自然资源的作用。2下列对易传有关内容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易传 提出了一系列精辟的思想,其中的天人和谐的思想,对我们今人的为人处世依然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B只有深入、细致地

7、探讨研究事物的深奥、隐微之处,才能够通天下之志,才能够成天下之务。C易传主张人与自然的关系“不违”、“不过”,讲究天人和谐,正确地解决了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D易传中提出“穷神知化”的观点,对于人类认识自然、认识自身、揭示大自然的奥秘,有极大的推动作用。3下列对易传中的“天人和谐”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要实现天人和谐的最高境界,人必须要在了解自然规律的基础之上顺应自然。B人与自然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人既要顺应自然,又要改造自然;人既不屈从于自然,又不破坏自然。 人既不是大自然的主宰, 也不是大自然的奴隶,人要参与大自然造化养育万物的活动。C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自然界有普遍规律,人也要服从

8、普遍规律,达到天人和谐。逍遥游中的所说的“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就体现了这一观点。D人道应该效法自然之道,然而,这种效法又不是被动的,而是要自强不息有所作为,正如象传所说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二、古代诗文阅读(36 分)(一)文言文阅读(19 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47 题。梁彦光,字修芝,安定乌氏人也。祖茂,魏秦、华二州刺史。父显,周荆州刺史。彦光少岐嶷(幼年聪慧) ,有至性,其父每谓所亲曰: “此儿有风骨,当兴吾宗。 ”七岁时,父遇笃疾,医云“饵五石可愈” 。时求紫石英不得,彦光忧瘁 ,不知所为。忽于园中见一物,彦光所不识,怪而持归,即紫石英也。亲属

9、咸异之,以为至孝所感。魏大统末,入学,略涉经史,有规检,造次必以礼。解褐秘书郎。周受禅,迁舍人上士。武帝时,累迁小驭下大夫。母忧 去职,毁瘠过礼。未几,起令视事,帝见其毁甚,嗟叹久之。后为御正下大夫,从帝平齐,以功授开府、阳城县公。宣帝即位,拜华州刺史,进封华阴郡公,以阳城公转封一子。后拜柱国、青州刺史。属帝崩,不之官。隋文帝受禅,以为岐州刺史,兼领宫监,甚有惠政,嘉禾连理,出于州境。上嘉其能,下诏褒美。后转相州刺史。彦光前在岐州,其俗颇质,以静镇之,合境大安,奏课连最,为天下第一。及居相部,如岐州法。邺都杂俗,人多变诈,为之作歌,称其不能理政。上闻而谴之,竟坐免。岁余,拜赵州刺史。彦光曰:“

10、臣前待罪相州,百姓呼为戴帽饧。臣自分废黜,无复衣冠之望。不谓天恩复垂收采。请复为相州,改弦易调,庶有以变其风俗。 ”上从之,复为相州刺史。豪猾者闻彦光自请来,莫不嗤笑。彦光下车,发擿奸隐,有若神明,狡2猾莫不潜窜,合境大骇。初,齐亡后,衣冠士人,多迁关内,唯技巧商贩及乐户之家,移实州郭。由是人情险诐,妄起风谣,诉讼官人,万端千变。彦光欲革其弊,乃用秩俸之物,招致山东大儒,每乡立学,非圣哲之书不得教授。常以季月召集之,亲临策试。有勤学异等,聪令有闻者,升堂设馔,其余并坐廊下。有好诤讼惰业无成者,坐之庭中,设以草具。及大成当举,行宾贡之礼;又于郊外祖道,并以财物资之。于是人皆克励,风俗大改。有滏阳

11、人焦通,性酗酒,事亲礼阙,为从弟所讼。彦光弗之罪,将至州学,令观孔子庙中韩伯瑜母杖不痛, 哀母力衰, 对母悲泣之像。 通遂感悟, 悲愧若无容者。 彦光训喻而遣之,后改过励行,卒为善士。吏人感悦,略无诤讼。卒官,赠冀定瀛青四州刺史,谥曰襄。(节选自隋史循吏列传)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一项是()A彦光忧瘁瘁:劳苦,憔悴B母忧 去职忧:父母的丧事C未几,起令视事视事:治事,任职D彦光弗之罪,将至州学将:将要5下列句子中,全都属于梁彦光治政效果的一项是()嘉禾连理,出于州境合境大安,奏课连最吏人感悦,略无诤讼改弦易调,庶有以变其风俗有规检,造次必以礼后改过励行,卒为善士ABCD6下列对原文的

12、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梁彦光年轻时就性情纯厚,他的父亲很看重他,认为他将来一定能使他们的家族兴盛起来。B梁彦光颇具治理才能,他的政绩深得皇上赞赏,曾不止一次受到封赏,历任秘书郎、舍人上士、小驭下大夫、华州刺史、青州刺史、岐州刺史、相州刺史等职。C梁彦光生性执著,不肯屈服。在相州时有人做歌谣说他没有治理才能,使得他获罪免官,但他后来自请再回相州任职,虽遭相州豪强地痞嗤笑,但却毫不退缩。D梁彦光在相州任上,自己出资聘请大儒,用圣哲之书教化百姓,使百姓都能够自励,风气大为改观。7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 10 分)(1)彦光下车,发擿奸隐,有若神明,狡猾莫不潜窜,合境大骇。(

13、5 分)(2)有滏阳人焦通,性酗酒,事亲礼阙,为从弟所讼。(5 分)(二)古代诗歌阅读(11 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 题。长安秋望赵嘏云物凄清拂曙流,汉家宫阙动高秋。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鲈鱼正美 不归去,空戴南冠学楚囚 。【注】晋书张翰传 :“翰因见秋风起,乃思吴中菰菜、莼羹、鲈鱼脍,曰:人生贵得适志,何能羁臣数千里,以要名爵乎?遂命驾而归。”左传成公九年 :“楚子重侵陈以救郑。晋侯观于军府,见锺仪,问之曰:南冠而絷者,谁也?有司对曰:郑人所献楚囚也。 ”后以“南冠” “楚囚”为囚徒的代称。38颔联在景物描写方面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试简要分析。(5 分)9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有关诗句简要分析。(6 分)(三)名篇名句默写(6 分)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1)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鱼我所欲也 )(2)长风破浪会有时,。(李白行路难 )(3),病树前头万木春。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4)小楼昨夜又东风,。(李煜虞美人 )(5)千呼万唤始出来,。(白居易琵琶行 )(6),用之如泥沙?(杜牧阿房宫赋)乙 选考题请从以下三、 四两大题中选定一大题作答, 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 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