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专题讲座体会

上传人:新** 文档编号:499385084 上传时间:2023-05-15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12.4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建筑专题讲座体会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建筑专题讲座体会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建筑专题讲座体会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建筑专题讲座体会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建筑专题讲座体会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建筑专题讲座体会》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建筑专题讲座体会(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专题讲座体会一5月9日,英国谢菲尔德大学风景园林系的邓位博士进 行了以“尺度艺术技术-英国当代风景园林实践与思潮” 为主题的讲座。讲座以景观尺度为逻辑脉络,基于参与的实际案例详细 讲解当代英国各种尺度的园林景观项目的理念和设计手法。 开端,邓博士以英国伦敦、曼彻斯特等多个城市的小尺度景 观项目(戴安娜王妃纪念园、The Cosmic garden of speculation, Scotland等)为例,引出对景观艺术性、景 观语言和技术之间关系的探讨。随后,邓博士从以上项目出 发,延伸至一系列城市中心区公共空间组合的规划与创造手 法,讨论中等尺度公共空间序列对社区居民和城市更新发展 的作用。

2、讲座以曼彻斯特卫星城、坎贝生态城等中大尺度项 目为例,理顺英国当代花园城市的景观规划设计原则和思 路。邓博士同时也将韧性城市、景观生态学等思潮基于以上 项目进行讨论。伦敦奥运会项目及泰晤士河口防洪规划、大 西洋入口景观规划是绿色基础设施运用于大尺度景观规划 的较好实例。讲座后段对北英格兰发展战略规划进行了介 绍,继而讨论超大尺度(All-scale)的英国景观绿地保护 体系和景观特征分区理论等。听了邓位博士的讲座,增加了我对英国风景园林规划 设计的了解,以及风景园林新兴的设计理念和设计手法。听 了邓博士的讲座,我又进一步学习了中国古典园林,古今中 外风景园林设计的艺术成就都应该作为我们在进行建

3、筑设 计、城市设计时予以借鉴和总结的。中国古典园林艺术是中 华民族的瑰宝,留下值得我们继承的造园思想。“天人合一” 的理念是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灵魂。其主要观点是追求尊重 自然的前提下改造自然,创造出宜人的和谐的园林生态。在 工业文明威胁人类生存环境的当今世界,这种思想理念的本 身就蕴含着某种解决的途径和哲学道理,很值得后人的学习 与借鉴,特别在现代园林的规蜘和设计中,将会进一步继承 这一伟大的思想。集诗字画与文学为一体的综合艺术表现形 式和追求“诗情画意”的造园手法是中国古典园林艺术中 最独特的艺术风格之一,在现代造园领域中应进一步得到继 承和应用。追求“立意,塑造“神似”,是中国古典园林艺

4、术成功的关键所在。缺乏“立意”的园林将无生命力,失 去“神似”的园林更无艺术感染力可言。5月10日,澳大利亚都市非正规研究工作室联合创始人 何志森老师做了 “曹家巷非正规城市系列讲座二:逻辑关系 图”的讲座。初听的时候感觉是为了完成专题讲座任务,听 了一个莫名其妙的讲座。不过逐渐的,我明白了这是件什么 回事,讲座本身并不重要,讲座教的是方法,重要的是何志 森老师指导学生所做的“曹家巷:非正规城市” mapping X 作坊。回来后,我在网上查了何志森老师,查了 “非正规城 市”,查了 mapping,还去看了他们的作业展。何老师所说的“非正规”是指我们日常所见到的公共空 间的非正规实践那些随意

5、、即兴、混乱无序的都市现象。 有些时候,混乱无序不是问题。对普通老百姓来说这些是占 用空间的机会。在混乱之中有一种看不见的规律和逻辑。作 为设计师,我们一定要发现隐藏在这个混乱现象背后的规律 和逻辑:它是因何而产生的?如何操作的?以及我仍怎样才 能从中学习它?这些规律和逻辑不仅可以成为设计师的一 个很好设计工具,也可以给当今的城市提供策略或者给自上 而下的政府政策充当一种补充思路。传统的场地调查是设计师在一个特定的时间来到一个 指定的场地去纪录场地所有现存的物理元素,比如说建筑 物、地形地势、植被、道路、水系、景观元素和其它一些肉 眼可看见的场地条件。然后把这些信息变成一系列静止的场地分析图表

6、(map)。它没有能力反映和纪录场地内发生的故 事,不同时间段人的活动和个人的空间经历。与之不同的是, mapping是一个连续观察和发现的过程。它记录了设计师在 一个或多个不同场地内如何发现或者创造各种离散元素之 间隐藏的关系,然后把这些关系带到设计过程中,最终产生 出更为人性、包容和灵活的空间管理模式。而此次“曹家巷:非正规城市” Mapping工作坊就是 基于这样一个对城市非正规概念的理解之上发动起来的。通 过对成都曹家巷工人村及周边区域进行调查研究,观察和记 录居住其中的人以及那里发生的“非正规”活动,用mapping 的方式去理解和发掘其背后不为人知的故事和隐形的逻辑。 6个性质各异

7、的研究小组从不同方面来诠释“非正规城市” 这个主题:曹家巷的篷、曹家巷的孩子、曹家巷的墩子、曹 家巷的“床”、曹家巷的花格和曹家巷的货架。这是件很有意思的事情,从这些微小的方面所做的场地 调查或许能给我们开辟更多的思考空间。我们都鄙夷肮脏杂 乱的旧社区,却从未深入市井街区背后的逻辑。城市和社区 建设的时候,本意定不是这样,但她就这样了,这是“城市 的生长”,这种生命力强于任何的“正规”约束。在平凡的 生活中,每一个人都有着适应和改变空间的策略。建筑师有 责任尊重每一个普通人的习惯和需求,避免破坏原有的平 衡,从而真正做到改善社会环境、传承城市文化。5月14日,在“海绵城市与生态转型一海峡两岸专

8、家论 坛”上,台湾大学水利专家李鸿源、台湾成功大学规划与设 计学院副院长姚昭智、台湾大学水工研究所助理研究员邱昱 嘉、中规院城镇水务与工程研究分院院长张全、清华大学建 筑学院副教授刘海龙以主题演讲的形式分享了各自对于海 绵城市与生态转型的观点。目前,“水资源短缺、水资源污染和城市雨洪灾害”等 问题在全世界广泛存在,同时,极端气候也成为常态化的威 胁,“海绵城市”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应运而生。它是新一代 城市雨洪管理概念,是指城市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雨水带 来的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也可称之为“水 弹性城市”。让城市实现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 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

9、台湾大学李鸿源教授在以“气候变迁应因与调试”为题 的主旨演讲中,以当今世界两大难题一一气候变化和都市治 理为切入点,以大量的图表展示了在“极端气候变成常态” 的趋势下,曾经的工程导向已不能完全解决环境日益恶化带 来的问题,而“都市设计”成为目前可持续发展探索的方向。 他介绍了建立综合资料库、绘制整体风险地图、鼓励民众参 与式决策、开发低冲击开发设施、构建跨校联合防灾系统等经验做法,强调要开展多学科多领域多部门的合作,“用都 市设计概念解决都市防灾问题”。台湾成功大学规划与设计学院副院长姚昭智表示,“海 绵城市”的理念在台湾被叫做“低侵入开发模式”,目前在 防水建筑方面的做法和经验较为成熟。在主

10、题演讲中,台湾 专家还表示,当地对开发商有严格要求,要求他们开发一块 土地时,要将每一滴水留在原处。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刘海龙认为,海绵城市本身可 能不是一个严格的科学术语,但是需要有严格、全面或深入 的科学支持,比如包括城市规划、风景园林、景观设计、给 排水,还包括公共政策的参与。他强调,在面对海绵城市建 设时,同一个问题,不同专业有不同的思考,需要深入探讨, 这需要多学科敞开门户,公平、公开,用开放性思维来建设 及进行相互交流和合作。听了两岸专家对海绵城市相关理念和研究成果的分享, 我对海绵城市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作为在行政单位工作的 一员,我认为,在政府进行城市规划和建设的时候应该充分

11、 吸纳海绵城市的理念,让城市能够适应自然天气变化。5月24日,著名建筑师李世宏先生在做了 “立体运动, 立体构图”的学术讲座,并进行高层建筑设计的课程作业讲 评。重要的是,李世宏是建筑大师柯布西耶的门生,曾在美 国加州HOK、俄亥俄州NBBJ有多年工作经验,具有国内外众 多工程经验,现任基准方中执行总建筑师。他分享了其以往的设计心得与经验,重点言明“立体运 动,立体构图”在建筑表现方面的重要作用,并以精彩案例 的表现形式与手法,告诉同学们在大学期间应该养成建筑师 良好的素养与习惯。在高层建筑讲评环节,李先生对同学们 的高层建筑设计图纸进行了逐一点评,与大家进行了设计理 念多元化畅想及探讨,特别

12、是针对投标实战中应该注意的问 题进行了重点描述。李先生借自身丰富的设计经历与建筑实 施经验给了很多实际可操作的设计信息,讲解了实际项目运 营、设计、实施全过程,探讨了真实的市场设计框架与规则, 展示了基准方中的核心设计理念、工程技术能力与艺术追 求。建筑是兼具感性和理性的复杂体,其规划、设计、审美、 消费以及感知的一系列过程所涉及的诸多评判的标准都不 是简单的是或非可以绝对划归的。在建筑设计的实践中,定位一个建筑作品的优秀与否,这个评判和下结论的过程本身 就是一个灰色的概念,好或不好都是相对而言,是通过运用 一系列的标准或尺寸来进行衡量和评判。着中间就包含很关 键的一点一一建筑构图基本法则。建

13、筑设计是一个创作过 程,是一个构图过程,完成一件设计作品需要遵循一定的设 计理论。在建筑设计中不仅要处理好建筑内部各要素的关 系,而且在处理好建筑外部立面及体型要素间的关系。任何 一幢建筑物从整体到立面均由不同部分、不同材料组成,各 部分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它们通过一定的规律组合成为一 个整体。这些规律即为建筑构图法则,其中主要是统一与变 化,均衡与稳定、韵律、对比、比例和尺度等。对建筑形式 美的理解,首先表现在对建筑实体的感性认识上,结合构图 基本法则,来体会建筑立面和形体的表象之中的美的规律。 李世宏先生将的“立体运动,立体构图”正是一种建筑构图 法则,建筑不是平面,是三维的艺术,如何从不

14、同的角度都 能表现建筑的美感,正是优秀建筑师所必备的素质。6月6日,法国建筑师皮埃尔彼纳斯作了 “哥特建筑 的背景、风格及技术第一讲:哥特建筑的诞生”的专题讲座。 通过讲座,我对哥特建筑的历史和发展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哥特式建筑是11世纪下半叶起源于法国,1315世纪 流行于欧洲的一种建筑风格,常被使用在欧洲主教座堂、修 道院、教堂、城堡、宫殿、会堂以及部分私人住宅中,其基 本构件是尖拱和肋架拱顶,整体风格为高耸削瘦,其基本单 元是在一个正方形或矩形平面四角的柱子上做双圆心骨架 尖券,四边和对角线上各一道,屋面石板架在券上,形成拱 顶。哥特式建筑以卓越的建筑技艺表现了神秘、哀婉、崇高 的强烈情感

15、,对后世其他艺术有重大影响,其魅力来自于比 例、光与色彩的美学体验,即通过对光的形而上的沉思,通 过对数与色的象征性理解,使灵魂摆脱俗世物质的羁绊,迎 著神恩之光向着天国飞升。这种建筑虽曾于欧洲全境流行, 不过在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一度颇为被藐视。十八世纪,英 格兰开始了一连串的哥特复兴,蔓延至十九世纪的欧洲,并 持续至二十世纪,主要影响教会与大学建筑,哥特式大教堂 等无价建筑艺术已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遗产,其也 成了一门关于主教座堂和教堂的研究。1137-1144年,圣邓尼斯修道院院长絮热主持了圣邓尼 斯修道院教堂的重建。圣邓尼斯修道院教堂始建于8世纪晚 期,以早期基督教时期的一位圣徒圣

16、邓尼斯命名。絮热立志 要把这座在法国人心目中具有纪念碑性质的教堂建成全法 兰西的精神中心,激发法国人的爱国主义情感。由絮热主持 重建起来的这座圣邓尼斯教堂被公认为第一所哥特式教堂。哥特式建筑是以法国为中心发展起来的。12世纪是法国 哥特式的发生与发展的阶段。13世纪,法国哥特式发展至纯 熟境地,夏特尔大教堂展示了早期哥特式向盛期哥特式发展 的不同风格阶段。夏特尔大教堂之后,法国兴起大教堂建设 高潮,哥特式盛期到来。兰斯大教堂、亚眠大教堂和博韦大 教堂等都是盛期哥特式的伟大作品。13世纪中叶以后,哥特 式建筑愈发向轻盈和繁饰发展。先后出现了辐射式、火焰式 等晚期哥特式建筑。法国哥特式也播及欧洲各地,并在各地 形成不同的风格特征。在英国有盛饰式、垂直式。典型的德 国哥特式则综合了法国盛期哥特式和英国垂直式,以密集小 尖塔令人目瞪口呆。意大利的哥特式则更多保留有古典和拜 占庭的传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