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答案

上传人:cn****1 文档编号:499372606 上传时间:2022-08-11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18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答案(1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一、园林植物病害A病害的基本概念1、园林植物病害的定义:园林植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或其产品和繁殖材料在贮藏和运输过程中,遭受其他生物的侵袭或不适宜的环境条件影 响,生理程序的正常功能受到干扰和破坏,从而导致植物生理上、组织上和形态上产生一系列不正常的状态,生长发育 不良,甚至全株死亡,最终引起人类经济或其他损失的现象称为园林植物病害。2、园林植物病害必须要有植物和引起植物发病的因素3、 直接引起病害发生的因子称为病原;间接引起病害发生的因子称为诱因4、 病原按其性质可分为生物性病原与非生物性病原生物性病原:主要是指以园林植物为寄生对象的一些有害生物,主要有真菌、病毒、细菌、植原

2、体、寄生性种子植物、线虫、寄生藻和螨等寄生性病害:凡由生物性病原引起的园林植物病害因其都能相互传染,故称为传染性病害或侵染性病害非生物性病原: 指除了生物以外的,一切不利于园林植物正常生长发育的因素,包括气候、土壤和营养等多种因素。非侵染性病害:由非生物性病原引起的病害,是不能互相传染的病害三角:寄主、病原物与外界环境条件3个基本因素的这种三元关系5、症状:病植物在外部形态上表现的不正常特征称为病害的症状。6、病状与病症:对有些侵染性病害而言,病害症状包括寄主植物的病变特征和病原物在寄主植物发病部位上锁产生的营养体和繁殖体 等两方面的特征。病状:寄主植物的病变特征病症:病原物在寄主植物发病部位

3、上所产生的营养体和繁殖体所有园林植物病害都有病状,但并非都有病症非侵染性病害是因不适宜的环境因素引起,故无病症病症的类型: 病症一般可划分为 3种类型:病原物的营养物、病原物的繁殖体、病害7、症状的类型:增生型症状:表现为促进性的组织病变,即植物感病部分细胞数目增多,体积增大,细胞和组织过度生长。它包括以下类型:瘤肿、疮痂、丛枝、叶卷曲、愈伤组织、流胶合流脂减生型症状:表现为抑制性的组织病变,即感病部位细胞数目减少,体积缩小,导致植物生长发育不足。它包括以下类型:黄化、花叶和斑驳、矮缩、簇生坏死型症状:表现为分解性的组织病变,即病原物将植物细胞壁或中胶层、细胞内含物分解和破坏,表现岀局部或全部

4、组 织坏死。它包括以下类型:枝叶枯、斑点和斑块、溃疡、腐烂、腐朽、顶枯或梢枯、水渍、焦灼、穿孔、枯萎、猝倒、B园林植物侵染性病害的病原1、病原真菌a定义:有细胞核的真核生物,无叶绿素的异养生物,营养体为菌丝体,繁殖时产生各种类型的抱子。b基本形态营养体:真菌营养生长阶段的菌丝体繁殖体:真菌生长发育阶段形成各种繁殖体繁殖方式分为有性与无性两种抱子:真菌繁殖的基本单位是抱子-相当于高等植物的种子子实体:任何产生抱子的组织或结构称为子实体,相当于高等植物的果实。子囊果:大多数子囊菌的子囊由菌丝组成的包被包围着,形成具有一定形状的子实体。根据形态可分为四种类 型:闭囊壳、子囊壳、子囊盘、子囊腔无性繁殖

5、:真菌不经过核配合减数分裂,直接从营养体上或者其分化的特殊结构上产生抱子的繁殖方式。真菌 的无性繁殖方式包括断裂、芽殖等,产生的抱子称为无性抱子。断裂:真菌的菌丝断裂成短的小片段或菌丝细胞相互脱离产生抱子的繁殖方式,如节抱子。芽殖:单细胞的营养体、抱子或丝状真菌的产抱子细胞以芽生的方式产生无性抱子,如酵母菌的岀芽生殖。 常见的无性抱子: 厚垣抱子、抱囊抱子、分生抱子有性繁殖:通过两个性细胞或者两性器官结合而进行的一种生殖方式。真菌的有性生殖过程可分为质配、核配和减数 分裂三个阶段。常见的产生有性生殖的抱子:休眠抱子、接合抱子、子囊抱子、担抱子真菌的生活史: 是指真菌从一种抱子萌发开始,经过一定

6、的营养生长阶段和繁殖阶段,最后又产生同一种抱子的过程。c分类与命名与园林植物相关的病原真菌归属于三个不同的类群:假菌界卵菌门丝壶菌门网黏菌门原生生物界根肿菌门网柱黏菌门 集抱黏菌门 黏菌门真菌界壶菌门接合菌门子囊菌门担子菌门 半知菌门d主要类群e主要症状类型真菌引起的园林植物病害主要症状类型为坏死、腐烂与萎焉,少有畸形。病斑上常有霉状物、粉状物和颗粒状 物等病症。2、植物病毒a定义:植物病毒的主要成分是核酸和蛋白质。命名:典型种的寄主名称 +主要特点描述+virusb常见症状类型:花叶和碎锦:由于病毒的感染,影响了植物叶绿素或其他色素的合成和分布,在植物叶片上表现为深浅不同的 褪色斑驳称为花叶

7、;在花瓣上出现褪色斑驳称为碎锦。畸形:许多病毒除花叶外,往往伴随有卷叶、缩叶、裂叶、小叶等症状出现。严重时果实也会缩小。 生长停止:受病毒侵染的植物有时表现为植株矮小,开花、结果减少,有时甚至不开花结果。 坏死:在叶、茎或叶柄等部位,有时可以产生坏死性的枯斑或坏死环。3、植物病原细菌a定义:属于原核生物界的单细胞生物,有固定的细胞壁但没有定形的细胞核。b病害的主要特征:可引起坏死性的斑点和腐烂、萎焉和肿瘤等症状。细菌引起的坏死性斑点症状往往在病害初期表现为水渍状的半透明斑,在坏死斑的周围一般形成黄色晕圈,这是细菌性斑点病的标志。4、植原体a定义:属于原核生物界的软壁菌门,是一类在透射电镜下可观

8、察到、无细胞壁的多型性原核生物。b病害的主要特征:症状多为丛枝和萎缩等现象。5、植物病原线虫a定义:线虫又称蠕虫,是一类低等的无脊椎动物。专寄生性: 植物病原线虫大多是专性寄生的,只能在活的植物细胞或组织内取食和繁殖,在植物体外就只能依靠 体内储存的养分存货或休眠。寄生方式:内寄生和外寄生b主要影响:刺激寄主细胞增大;刺激细胞分类形成各种畸形,如肿瘤;抑制根茎顶端分身组织的分裂;融解中胶层使细胞离析;隔解细胞壁和破坏细胞;c症状特征:顶芽和花芽的坏死,茎叶的卷曲或组织的坏死6、 寄生性种子植物a定义:一部分高等植物和少数低等植物,由于根系、叶片退化或缺乏足够的叶绿素,只能寄生在其他的植物上营寄

9、 生生活。b分类:全寄生:从寄主植物上夺取它自身所需要的所有生活物质的寄生方式(菟丝子科和列当科)半寄生:寄生物对寄主的依赖关系只是水分和矿物质的寄生方式(桑寄生和槲寄生)C侵染性病害的发生与发展1、病原物的寄生性病原物的寄生性是指病原物从寄主获得活体营养的能力按病原物从寄主获得活体营养能力的大小,将其分为4种类型:a专性寄生物:又称为严格寄生物或绝对寄生物,寄生能力最强。它们只能从活的有机体吸收营养,因此又被称为活 体寄生。b兼性腐生物: 又被称为强寄生生物,其寄生性次于专性寄生物。以营寄生生活为主,但具有一定的腐生能力。c兼性寄生物: 又被称为弱寄生物,其寄生性较弱。以腐生生活为主,在特定

10、条件下,也能侵害或的寄主组织。d专性腐生物: 又被称为严格腐生或绝对腐生物。只能从无生命的有机体上吸取营养,不能侵染活的有机体。病原物的致病性:是病原物所具有的破坏寄主而后引起病害的能力。a酶的致病作用b生长调节素的致病作用c毒素的致病作用d争夺营养病原物的寄生性与致病性的关系:绝大多数寄生物都具有某种致病性,但致病性也必须以具有寄生性为前提。寄生性与致病性紧密相连,但寄生性的强 弱和致病性的强弱没有一定的相关性。病原物的寄生性和致病性具有相对稳定性,病原物的寄生性和致病性的变化的一部规律是:1、病原物在人工培养基上长期生长和繁殖会使致病性降低,而反复在活寄主上接种则利于增强致病性;2、病原菌

11、在抗病种和品种上寄生以后,会增强它的致病性,而通过感病品种则使其致病性减退。病毒则有所不同,通过寄生感病的寄主后,致病性反而增强。2、 寄主植物的抗病性植物的抗病性就是植物对病原物所表现的不易亲和或不易感染的特性,也就是寄主植物抑制或延缓病原物活动的能 力,是寄主植物的一种属性。按植物抗病能力的大小,将寄主植物划分为:a免疫寄主b抗病寄主c耐病寄主d感病寄主植物抗病的机制:a结构抗病性b生化抗病性3、侵染性病害的循环a概念:侵染循环就是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植物侵染性病害连续发生的过程。侵染链: 侵染循环的过程是以病原物的活动为主,包括几个互相连锁的环节,包括病原物的越冬(或越夏)、病原

12、 物的传播、初侵染、再侵染源以及病程。病程:是病害侵染循环的主要环节,植物侵染性病害发生的过程。分为四个阶段:接触期、侵入期、潜育期、发育期 病原物的传播: 主要分为自然动力传播、主动传播、人为传播D园林植物非侵染性病害1、定义:由非生物因素引起的园林植物病害称为非侵染性病害(或生理性病害)。2、常见病原:营养失调(元素缺乏 &元素过量)温度与光照失调(温度过高,温度过低,光照不足)水分失调(水分过多,水分不足)大气污染(初级污染物,次级污染物,工业副产物)其他E园林植物病害的诊断1、原则与方法原则:一、在病害发生的地点或现场对病害进行调查或检查二、现场观察记录和采集样本三、仔细观察发病的植物

13、群体,向栽培者了解发病历史和以前及当前的处理方法四、对于单个植株应注意到所有的异常状况五、对现场无法确定或还需要进一步核实的病害,应采集标本并将其带回实验室作进一步观察和检验。方法:a区别侵染性病害与非侵染性病害第一,观察症状。不少侵染性病害产生特异性的病害症状后期有病症出现,且侵染性病害的症状一般有一个渐进发展的过程或迹象;而非侵染性病害的症状则以不安不呈现一个渐进扩展的模式,也没有病症岀现第二,侵染性病害在田间的分布万网有发病中心,并有从中心向周围扩展蔓延之势;而非侵染性病害并无明显的发病中心和蔓延趋势。第三,侵染性病害在一特定地点,通常发生在个别或少数种类的寄主植物上;而非侵染性病害的一

14、个很明显的特征是在一个地方几种或多种而且在分类上互不相关的植物上发生类似症状。b病害诊断的方法:1)区别侵染性病害与非侵染性病害2)症状观察3)病原物的显微观察4)病原性的确定要证明生物的病原性,就必须用柯赫法则来检验,其步骤如下:1、病植物上都发现有这种生物;2、这种生物能够从植物组织上分离培养,并纯化得到纯营养;3、将纯培养接种到与原来发病植物同种的健康植株上,能够引起同样的病害症状;4、从接种发病的植物组织上能再分离岀这种生物,其形态特征同2 一样2、侵染性病害的诊断:P67-69其特点是在植物表面或内部存在病原物,如真菌、病毒、细菌、植原体、寄生性植物、线虫等。真菌病害的诊断:真菌病害

15、发生于植物的各个部位,一般到后期会在病组织上产生病症,它们多半是真菌的繁殖体,用肉眼或通过显微镜观察病原体的形态或患病组织的异常,即可识别诊断。在很多情况下,植物病组织上并不出现子实体或病原物的其他结构,因此,直接的观察鉴定便不可能。在这种情况下,可通过将植物材料放在密闭的容器中保湿1-2天后再镜检。保湿能促进一些病原物产抱,或者分离培养病原真菌到特定的培养基上,并在一定的温度和光照条件下培养,也可促使它们产抱。细菌病害的诊断:细菌病害的诊断主要依据病害的症状、病组织上大量细菌个体的存在以及缺乏其他病原物。植物病原细菌非常小,在显微镜下也仅是微细的杆状,形态上很难区分病原物或腐生菌。可采用选择性培养基、分离培养纯化细菌得到单菌落、免疫诊断技术植原体病害的诊断:植原体病害常引起植物矮缩、黄化、丛枝、花器官异常及最终衰退死亡等症状。植原体是非常微小、具多型性、无细胞壁的原核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