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作物的引进传播和对中国粮食生产的影响

上传人:cn****1 文档编号:499372152 上传时间:2023-03-01 格式:DOC 页数:63 大小:9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农作物的引进传播和对中国粮食生产的影响_第1页
第1页 / 共63页
农作物的引进传播和对中国粮食生产的影响_第2页
第2页 / 共63页
农作物的引进传播和对中国粮食生产的影响_第3页
第3页 / 共63页
农作物的引进传播和对中国粮食生产的影响_第4页
第4页 / 共63页
农作物的引进传播和对中国粮食生产的影响_第5页
第5页 / 共6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农作物的引进传播和对中国粮食生产的影响》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农作物的引进传播和对中国粮食生产的影响(6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美洲作物的引进、传播与其对中国粮食的影响前言 二十五年前,就是新中国宣布要实现建国后第一次全国人口普查的一年,我下了决心开始研究中国近古和近代人口的历史。无疑义地人口是造成近代中国贫弱的最基本因素。为研究明清人口,必须先搞清传统人口调查,一些基本术语的制度内涵的演变(例如明初担负无偿劳役十六至六十岁的“丁”,到了清初早已变成了纳税单位,与壮丁和人口已毫无关系),更必须从多类史料,尤其是北美各馆共有近四千种的地方志,去研究传统官方土地统计数字的性质,土地利用和粮食生产,各省区间大规模的移民运动,自然灾害,人为变乱,以与政治和制度上有关人口消长的一系列问题。在这相当长时期的研究过程中,最有趣的问题

2、之一,就是新大陆几种农作物引进的经过,四百余年间在我国传播的概况,和对我国土地利用与粮食生产的长期影响。 美洲作物传华的问题,我虽已用英文发表了研究的结果,但英文写法偏重分析综合,比较简练,大量有趣的史料都未征译。近年曾三访祖国,对祖国人口持续性的“爆炸”,使我非常关切,早有撰文讨论之志。今承邀撰文,百忙之中,翻捡旧荚,勉为此文。以为XX大公报寿,为关心祖国国计民生者参考,并为讨论中国人口问题奠定部分的历史基础。 此文讨论四种美洲作物落花生、甘薯、玉蜀黍、马铃薯的方式不尽一样。前三者方志中记录较多,玉蜀黍尤甚,两三周内完全按时代和地区将所有已搜纪录尽行排列是决不可能的。即使将二十余年前割记中的

3、相关资料都征引出来也还是不免很大的漏洞。由于海外的中国方志,连近十余年内XX、XX影印的计算在内,也不过四千种左右,而国立图书馆就有七千种以上。惟有希望退休之后能在补看三千余种前此未曾过目的方志以后,才敢试写“定稿”。在这篇“未定稿”中,对前三种作物的传播仅作概括式的讨论,只详于俗名的列举。马铃薯的资料较少,已搜集的传播记录将全部罗列,志书编者们的观察和案语也择要抄录,因为从这些方志编者的观察和案语中,我们最能了解当时土地、食粮、人口之间的矛盾。 (一)落花生 落花生早经植物学家证明是起源于南美洲的巴西,20世纪两位西方汉学家都根据万历戊申1608年版XXXX内陆的仙居县志而断定落花生的传华就

4、是在1600年左右。事实上,XX学人黄省曾(14901540年)在他所著种芋法中已经提到: Ping-ti Ho,“The Introduction of American Food Plants into China,American Anthropologist,Vol57,No2,Part I,April,1955;“American Food Plants in China,Plant Science Bulletin(Botanical Society Of America),Vol2,No1,January,1956;Studies on the Population Of Chi

5、na,13681953(Harard University Press,1959;2dprinting1967),Ch8,Section Berthold Laufer,“Notes on the introduction of the Ground-nut into China,Congres international dcs Ameri-canistes,xve session,1906;L.CGoodrich,“Early Notes of the Peanut in China,Monumenta Seriea,Vol2,19361937 “又有皮黄肉白,甘美可食,茎叶如扁豆而细,谓

6、之香芋。又有引蔓开花,花落即生,名之曰落花生。皆嘉定有之。” XX王世懋的学圃杂疏,原序撰于万历丁亥1587年,也有叙述: “香芋、落花生产嘉定。落花生尤甘,皆易生物,可种也。” 具有确定年份的证据是嘉靖戊戌1538年的常熟县志的物产之中已经列有落花生。 最初引进落花生的地区,应该稍加讨论。虽然1608年仙居县志和康熙辛卯1711年的XX府志都是说XX落花生的种子,是来自XX,但为研究引进的最早阶段,这两种志书都失之过晚。明史卷三百二十三佛郎机: “佛郎机,近满剌加。正德中,据满剌加地,逐其王。十三年(1518年)遣使臣加必丹末等贡方物,请封,始如其名。诏给方物之直,遣还。其人久留不去,剽劫行

7、旅,至掠小儿为食。已而夤缘镇守中贵,许入京。武宗南巡,其使火者亚三(Tome Pires)因江彬侍帝左右,帝时学其语以为戏。亚三侍帝骄甚,从驾入都,居会同馆。明年,武宗崩,亚三下吏,乃伏法。” 从明史卷十六武宗本纪,武宗亲讨宁王宸濠,于正德十四年冬十二月丙戌(1520年1月16日)至十五年闰八月丁酉(1520年9月19日)足足八个月都下驻XX。落花生非常可能就是1520年亚三等人带到江南一带的。只有这样解释,才能符合嘉定、常熟等最早利植的地区和常熟县志与黄省曾的年代。 但这不等于说落花生在历史上仅仅向江南引进一次。葡萄牙人于1522年被驱逐出XX之后,便在XX、XX和XX三港非法通商。既然可以

8、交换物资,落花生也一定向漳、泉、XX输入。因此,明末清初确有不少人相信落花生最早传人XX,清代XX方志很有几种明白地指出“落花生向自闽广来”。终明清两代,XX的花生大都自XX引进,与花生最初由葡人引进到XX南部并不冲突。事实上,新作物的引进往往不只一次。我们都相清楚,20世纪解放以前,西方传教士不知向中国内地引进过多少次不同的马铃薯种。16世纪前半期葡人一再把花生传进闽南,较后还有沿海华商主动从日本再引进花生的。例如乾隆丁卯1747年的福清县志卷二页十八下:“落花生,康熙初年,僧应元自扶桑携归。” 从植物学史和人类学史的观点看,不同文化接触时,具有经济价值的作物和兵器往往是自始即行交换的。这当

9、然不是客观规律,但对研究早期中葡关系却甚允当。这是因为葡萄牙人在拓殖初期极端重视武器和食粮,而16世纪初叶的明廷也对欧洲的进步武器非常重视。因此,除了花生和其它作物外,早在1520年,也就是葡人抵达XX沿海的后六年,相当数量的“佛郎机铳”已经传进了XX。 官方对新武器一向注意,对新作物往往忽视。幸而由于落花生植物形状特殊,味美而富于营养,很快地就引起少数江南士子的注意,引进十余年内,即见于著录。传统中国有关某些植物或作物的文献的质和量,是值得历史学界和植物学界称道的。有关花生的早期记载是别值得称道的。 _ 从书集成本,页三。 从书集成本,页十二。 Chang Tien-tse,SinoPort

10、uguese Trade from 1514 to 1644:A Synthesis of Portuguese and Chinese Sources(Leyden,1934),Ch4 嘉庆1803年山阴县志,卷八,页二下;嘉庆1809年瑞安县志,卷一,页三十二下。 EDMerrill,“The Phytogeography of Cultivated Plants in Relation to the Assuned Pre-Columbian Eurasian-American Contacts”,American Anthropologist,Vo133(1931) X维华:明史佛郎机

11、吕宋和兰意大里亚四传注释(哈佛燕京社,1934年),页二十六至三十一。 但是花生引进以后在中国各省区传播的历史,方志中漏洞很多。这是因为方志的编纂者大都受了“四体不勤,五谷不分”毒素的士大夫,多半墨守成规,注重乡土掌故,忽视生产技术方面的新生事物。关于落花生传播记载的遗漏,最显著的例子之一就是徽州。清初XX叶梦珠阅世篇卷七页十三下至十四上:“万寿果,一名长生果,向出徽州。”万寿果、长生果就是落花生。叶是非常留心世务的,“向出徽州”一语说明徽州在明代必已早就种植花生。由于徽商足迹遍天下,有些徽商很早就把花生带回徽属各县。但是嘉靖1564年、康熙1683年、1699年和道光1827年各版的徽州府志

12、的“物产”卷,对所有新大陆传来的三种重要作物完全不提。迟迟到19世纪20年代,因为长期开山种玉蜀黍造成了严重的水土流失和河道泛滥,道光1827年的徽州府志的编者才作案语(卷五之二,页三下):“案:昔间有而今充斥者,惟包芦。如田畔种莳,亦經秫资生类耳。自皖民漫山种之,为河道之害,不可救止。旧志所无,不必阑人。”(着重号为本文作者加)因花生种于沙地,与开山无关。所以此志因“旧志所无”,仍不“阑人”。 徽州对新作物记载的忽略,似乎代表了一般皖南诸府州县。据我涉猎所与,皖南对美洲作物最早的记载是乾隆1792年广XX志,载有玉蜀黍、番薯和落花生。美洲作物见于皖南文献如此之晚,肯定是与史实不符的。 兹将落

13、花生较早记载,早期与晚期特殊俗名排列于下: (一)嘉靖1538年XX常熟县志,“落花生”。 (二)黄省曾(14901540年),种芋法,“落花生”,产嘉定。 (三)王世懋,学圃杂疏(序一五八七),“落花生”,产嘉定。 (四)万历1604年XX崇明县志,“落花生”。 (五)万历1605年XX嘉定县志,“落花生”。 (六)万历1608年XX仙居县志,“落花生”。 (七)万历1609年XX钱塘县志,“落花生”。 (棣案:明代方志与著录仅限于此。XX沿海为花生输入主要地区之一,且晚明与清初XX方志数种皆曰落花生种自关中。足徵XX方志遗漏之多。) (八)方以智,物理小识(1664年版),卷六,页廿九下至

14、卅上:“落花生一名土露子。” (九)叶梦珠,阅世编(清初),“落花生”,“万寿果”,“长生果”。松江府属皆有,一般视为珍品。 (十)康熙1682年XX永州府志,引在道光1825年永州府志:“落花生,俗亦称人参豆。” (十一)康熙1684年XX高邮州志:“落花生,名地果,又名滴露生。” (十二)康熙1684年XX华州志,“万寿果”。 (十三)康熙1685年XXXX府志,卷七,页十二下:“落花生,高邮志名地果,又名无花果,以不花而实也,即滴花生。” (十四)屈大均,XX新语(序1700年),卷廿七,页卅二下至卅三上,落花生当17世纪末在XX已相当普遍。 (十五)雍正1730年XX惠安县志,“落花生

15、”,“地豆”。 (十六)乾隆1738年XX弥勒州志,“落地松”。 (十七)乾隆1748年XXXX府志,“长生果”。 (十八)乾隆1758年XX廉州府志:“地豆,一名落花生。” (十九)乾隆1769年XXXX府志:“落花生岭南人呼为豆魁。” (二十)乾隆1782年XX邱县志:“落花甜,颇少。” (二十一)嘉庆1799年XX全州志,“人参豆”。 (二十二)李调元(17341803年),南越笔记(丛书集成本)卷一,页一九五:“落花生味甘以清,微有参气,亦名落花参。” (二十三)嘉庆1811年XX雷州府志,“番豆”。 (二十四)道光1825年XX绥靖屯志:“延寿果,又名长生果。” (二十五)道光1826年XX浔州府志:“地豆即落花生。” (二十六)道光1827年XX高州府志:“番豆,落花生。” (二十七)道光1829年XX武康县志,引在同治1874年XX府志,卷三十二,页十四下:“落花生,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